常常喜樂

人 若 賺 得 全 世 界 、 賠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麼 益 處 呢 . 人 還 能 拿 甚 麼 換 生 命 呢 。
個人資料
Lilac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青春期的感情管理

(2015-02-18 08:07:50) 下一個

ZT

by 五星紅旗永不落




美國的社會跟中國還有些不一樣。美國是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社會特點,偏男性化一些。中國是一個重視集體主義/社交性社會,特征偏女性化一些。

那麽在中國的孩子被欺負了呢,就通過他個人的社交關係網,找誰誰誰來幫他出頭。與此同時,總有一些社會關係比較廣泛,社交非常活躍的人,通過幫人打抱不平,擴大他/她的社交範圍。如果你上網搜一下,中國社會裏的中學生bully,會發現是一群人圍著一個人欺負,而且女孩子當中比較多。

舉個例子,上麵那個視頻裏,有一個長的挺漂亮的金發小姑娘說自己曾經在學校裏有男孩子嘲笑她說‘身體像一個8歲的boy’就因為一句話回家就哭了半天。

其他的孩子,也都經曆過某種程度上的是verbal的羞辱和否定。

有意思的是,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比方說,講一個女孩子的身體像一個年齡比她小的小男孩,說一個男孩子長得矮,gay(行為舉止不像個男人),說亞裔一些種族攻擊性的話。

這些bully的側重點都是針對所欺負對象的個人價值的否定,這在崇尚個人價值的美國,這是最大的羞辱。而欺負人的那個,通過貶低和否定他人,來顯示他/她自身的個人power,突顯其個人價值。

事實上,達爾文早就在他的發現中描述了在同一物種當中,同性之間的競爭,與異性之間競爭關係。所以說,bully不僅存在於同性,異性之間的bully事 實上也是很普遍的。另外一些生物學教觀察到,在人類的近親,大猩猩群落裏,當在遷徙的途中,遭遇另一群同類,或者說另一個群落闖入他們的地盤,雄性(男 性)會主動對另一個群落中比較年長的雌性(女性)身體上的攻擊。而在同一群落中,年輕的、地位低的雄性,會主動對地位高的雄性身邊的配偶的身體攻擊。

而處於生存,有時候食物短缺的時候,有後代的雌性/女性,由於撫養她自己後代的需要,對雄性/男性則表現的更具主動攻擊性。因為當食物短缺的時候,雄性/男性的存在,消耗了大量的生存所必須的食物,客觀上爭奪了女性撫養自己後代所需要的食物。

所以說,在人類當中,跨性別的bully也是很常見的。男孩子會bully女孩子,而有時候女孩子也會bully男孩子。但是後者的頻率相對偏少,暴力的傾向相對較低。

如果你相信達爾文的話,那麽bully事實上就是一種進化,與競爭的產物。而且,bully是一種行為。bully有很多很多種方式,主要是表達‘我比你 有力量’,這樣一個message。輕度的是語言上的,中度是damage an object which attach to the target of bully,這WXC那個孩子的例子中,就是他的汽車。他所開的汽車,是一件與他attached的object。再照這個方向發展下去的話,就是更強烈 的bully了。

所以,這個時候那個男孩子一定要反擊。哪怕那個被欺負的孩子,在倒車的時候,與對方碰一下,發生一下刮蹭,都是一種反抗的行為。我上麵強調了,bully是一種很寬泛的攻擊他人的行為。而反擊和反抗,也是非常寬泛的行為。

而最糟糕的是,美國是個崇拜個人價值的社會,一個人被別人欺負了,一旦傳出去,被周圍的人所知道的話,比在中國這樣崇拜集體的社會,更容易感到羞恥。因此 來說,在美國處理青少年淩霸,要比在中國處理同樣問題更棘手和複雜。反倒是中國這樣的崇拜集體價值的社會,是建立在壓製個人價值的基礎上的,當某個人被淩 霸以後,可以通過公布於眾,使用輿論軟暴力,或者集體暴力這樣的工具,去反擊、傷害與懲罰那個淩霸者。

老中出國以後,很少意識到中美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的不同。在處理美國社會當中所發生的事情的時候,缺乏有效的,符合美國社會特點的手段。中國或者亞裔的父 母,很少在教育當中向自己的孩子灌輸個人主義和個人價值。你們養的是美國人,得用與美國社會所兼容特點的方式和方法去養。一定程度加強灌輸個人價值崇拜, 多表揚孩子的個人價值實現,鼓勵孩子在學校和校外交友,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如果讓美國社會去教移民的孩子,某種程度上會導致移民孩子的自卑,而產生:“為什麽這些不是我的父母教我的?”或者“說為什麽我沒有一個美國人的爹或者 媽,要我獨自去這麽努力,這麽艱難的去適應美國的社會” 這樣自暴自棄的想法。因此就解釋了為什麽第一代亞裔移民的小孩,容易產生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原因。
而問題是,90年代以前,大部分的中國,或者亞裔的移民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多是因為經濟原因,移民美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又多是理科,或者工科類 型的人才,人文社會專業的人才,或者說對這人文社會科學方麵感興趣的人,可以說極端匱乏。很少有去認真的花時間去思考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環境養小孩的問 題。這導致了第一代泛亞裔移民的小孩,與美國社會非常的不兼容。

而西方婦女,因為受教育程度相對比較高,經濟上的壓力相對較小,而且離開西方社會環境的西方女性,大部分都不是理科生,對這個問題思考的比較多。有興趣的話,你可以google一下third culture kid,FYI '3CK or TCK'。

如果稍微留心觀察一下WXC外嫁論壇裏,有不少關於融入美國社會所遇到障礙的話題與討論。
而事實上,要是去觀察另一麵,也就是嫁到中國,生活在中國社會環境的美國女人,(盡管這個人群非常的小眾,但這個群體卻是存在喲),你會發現她們也經曆同 樣的,感到非常難以克服的文化障礙。美國女人在第一次過年的時候,飯桌上被問起什麽時候要孩子,會真的臉紅的。第一,她們是真的不知如何應對;第二,這 在重視個人隱私保護的個人價值崇拜的社會,是不拿這種涉及個人隱私話題公開討論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一個是集體價值崇拜的社會,強調社會關係網絡,更帶有女性化色彩的社會。另一個是個人價值崇拜的社會,強調個人價值實現和個人隱私保護,男性化色彩偏重的社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