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樂

人 若 賺 得 全 世 界 、 賠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麼 益 處 呢 . 人 還 能 拿 甚 麼 換 生 命 呢 。
個人資料
Lilac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抑鬱症和完美主義

(2014-11-12 12:24:45) 下一個

ZT



完美主義是個很突出的例子,他們認為,“我必須完美,才能為人們所接受。”原因是在過去有失去、被拒絕的經曆,比如母親的冷漠或者失去家人,或者 因為先天在身體上或者是在行為上的瑕疵,沒有自信。於是完美成為一個條條框框,一種戒律,總是用它來審視自己。在生活還可以調整可以改變的時候,他們就要 求自己在細節處完美,無論對待自己或他人,類似強迫症。假如有一點做得不好,比如,上街不小心露出肩帶,沒有對人微笑,一定要提前三天收拾行李,即使這種 失誤對結果沒有損害,也會責備自己。潛台詞是:隻要完美了,就會被他人接受,才能感到安全。這是患者自己創造出來的儀式,使自己得到滿足,也就是 rumination形成的機製。如果生活沒有任何變化,這樣的完美主義,僅僅是讓生活的每一刻都充滿了緊張,自己一刻都不得休息,僅僅在別人麵前光鮮, 而對自己刻板嚴格而已。

但當生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比如婚姻、環境改變、升學抑或家人的故去。於一個正常人,沒有這些戒律和要求,生活已然不堪重負了,更何況一個對自己 過度嚴苛的人。然而,他們還是想用原來的方式來改善一切,要求自己完美,不允許犯錯,對自己的每一個失敗都感到失落和自責。時間久了,這種機製就成為了抑 鬱症的啟動機製,越難受越想改變就越責備自己,因為過去要求自己的印記太強烈了,這種負麵的想法甚至變成了自動的,無法控製的,所以情緒就會一再地下滑, 直到任何事情都做不了,任何一件小事都變成人生中最大的挑戰,甚至無法踏出家門一步。

正常人為什麽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想因為他們有自信,有安全感,相信自己會被他人接受,相信自己不會被拋棄,因為相信自己是好的,未來是美好的,所以他們就不會在乎一時的失落。而這種信任感的建立也和早期的家庭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即使不是完美主義者也容易在角色轉換的時候失衡,其中的衝突往往是人與環境的,人是很微小的,人在一個階段裏往往隻能關注一類事情。當環境發生改 變,人的角色發生改變,比如從一個孩子轉變成家庭的經濟支柱,比如從學校走向社會,他們感到責任,感到環境在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這種要求是讓人不熟悉 的,又無法判斷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完成這種要求。環境隻是外因,束縛他們的是諸如此類的想法:“我已經這麽大了,這些事情再讓父母去做不太應該”,或者“我 已經這麽大歲數了,我必須畢業”,“我應該”比“我想要”占據了更大的分量,這時候人所知覺到的環境不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而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外,這意 味著他們不再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激勵自己做事情(就像是自我效能感),而是用責任感壓垮自己,因為做的事情是強迫自己的,所以沒有興趣,因此感到沮喪,從 而沒有新的動力,然後逐漸對事物喪失興趣,最後活動能力減低,最後變得抑鬱。

如果需要一個與人屬性的變量和rumination一起研究,我想選完美主義,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Bandura的理論,講人在完 成任務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能力提出適宜的任務,並且相信自己去完成它,完成之後就會得到正強化,然後進一步地去完成新的任務;抑鬱症患者通常在做第一步 的時候就被壓垮了,他們不是不能做,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而是不知道如何開始,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會完成它們,他們隻能感到一堆可怕的任務堆在身上是無法改 變的)。

下麵是幾個錯誤思維的例子:
急於下結論(比如我就是做不到,我就是沒法去party)
讀心術(不管我怎麽努力,他都會認為我什麽都做不好)
過度概括(這麽容易的考試我都考不過,我肯定什麽考試都考不過了)
高估問題低估自己(我傷害了我的朋友,她肯定不會再理我了)
全或無的想法
窄巷思維(隻想到一件事情壞的一麵,比如我沒興趣出去吃飯,因為我們一定又會吵架)
避免積極地看問題(我得到這個工作全憑運氣,如果僅靠我的能力是絕對不可能得到這份工作的)
用自己的情緒驗證事實(我已經為我的孩子做了很多了,但我還是感到自己忽略了他)
犬儒主義(對自己和他人永遠用懷疑的態度來形容)

這些錯誤的思維方式其目的是保護自己,害怕由於拒絕或樂觀而獲得突然的失落,他們從錯誤的觀念中得到安全,卻失去了更多東西。

如果需要社會屬性的變量,我想選早期家庭關係,家人朋友作為支持係統。還有我說的,我感興趣的兩代人之間的差異,社會環境,還有媒體導向,比如, 畢業生對於工作機會的估計(就業形勢真的有大家認為得那麽差勁麽?人們隻關心泛泛的數據比如畢業生人數,但卻沒有更仔細的數據了,比如幾個月找到工作,找 到什麽樣的工作,不容易找到工作的是哪些行業,其原因是因為發了簡曆沒有接到麵試還是隻是沒有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我覺得人們普遍會用身邊的人的幾個例子 和報紙上的新聞解釋整個形勢,這也是過渡概括。而實際上,糟糕的形勢糟糕的程度和人們的認知一致麽?還是媒體過渡宣傳,導致更多的人對於形勢悲觀的估計, 於是表現出對工作的渴求,進而影響招聘者對形勢的錯誤估計,進一步降低工資和門檻,所形成的惡性循環呢?),我覺得人們對於社會缺乏安全感,所以不斷地用 新的要求來使自己安心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92799/

心理測驗: 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嗎?
http://www.elle.com.hk/love_and_sex/lovensex_psychology_test/psycho2.php?maindocid=14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