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樂

人 若 賺 得 全 世 界 、 賠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麼 益 處 呢 . 人 還 能 拿 甚 麼 換 生 命 呢 。
個人資料
Lilac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315部基督教相關電影清單

(2014-08-13 14:00:14) 下一個

ZT

《基督教與世界觀:315部電影推薦清單》

 

王怡 編纂

 

1、《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1923年,1956年。

根據《舊約·出埃及記》改編,1956年版本是好萊塢聖經史詩電影的代表作。

2、《聖袍千秋》,the robe,1953年。

描寫殺害基督時的羅馬監刑官馬賽勒,遇見彼得後成為基督徒,最後自願被凱撒放逐。

3、《約翰福音》,The Gospel of John,2003年。

加拿大和英國聯合聯合出品,比較忠實於福音書的記載。

4、《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1964年。

意大利左翼導演帕索裏尼的作品。他拍過大量褻瀆宗教的電影,但這部片子忠實原著,在藝術上造詣頗高,曾得到羅馬教會的讚許。

5、《耶穌》,Jesus 1979年。

忠實於《路加福音》改編,據稱該片創下了世界被翻譯語言最多的電影紀錄。過去的二十幾年裏,它一共被譯成了800多種語言版本。

6、《拿撒勒的耶穌》,Jesus of Nazareth,1977年。

NBC出品的最富爭議、但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基督傳記的電視連續劇。

7、《耶穌受難曲》,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年。

天主教徒梅爾·吉布森導演,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基督傳記片,但因某種“英雄化”的暴力渲染而富有爭議。

8、《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1998年。

好萊塢根據《出埃及記》改編的動畫片。

9、《基督最後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1988年。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改編自希臘東正教徒作家卡讚紮基斯的小說。其對福音書的改動曾引發全球基督徒最大規模的抗議。影片充滿希臘哲學式的反思和諾斯替式的顛覆。

10、《萬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1927年,1961年。

1927年的版本是默片時代的經典,1961年版本是好萊塢的福音電影巨作。

11、《萬世流芳》,greatest story ever told,1965年。

好萊塢的又一部福音電影巨作,長達220分鍾。

12、《賓虛》, ben-hur,1959年。

著名導演威廉·惠勒的作品,好萊塢史詩電影的經典,獲得當年11項奧斯卡獎。以一位猶太人賓虛的傳奇,側麵描敘基督的時代。

13、《聖經-創世紀》The Bible in the beginning,1966年。

美國著名導演約翰·休斯頓執導的另一部聖經史詩電影。

14、《暴君焚城錄》,Quo Vadis ,1951年,2001年。

根據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的小說《你往何處去》改編。描寫尼祿時代對基督徒的大逼迫,及保羅和彼得在羅馬傳教的故事。1951年好萊塢的版獲得奧斯卡7項提名。2001年波蘭著名導演耶日·卡瓦萊洛維奇拍攝的版本更忠實於原著,是波蘭電影史上耗資最巨大的影片。

15、《挪亞方舟》,Noah's Ark,1928年。

華納兄弟公司默片時代的一部聖經史詩電影。

16、《巴拉巴》(壯士千秋),Barabbas,1962年。

安東尼·奎因主演的福音史詩電影。描寫那個被猶太人高喊放掉的強盜巴拉巴,因基督替他而死,走向一生艱辛的信仰曆程。

17、《參孫和大利拉》(霸王妖姬),Samson and Dalilah,1949年。

根據《士師記》改編,好萊塢早年的一部史詩電影。

18、《大衛和拔示巴》(霸王奪姬),David and Bathsh, 1952年。

亨利·金導演,格裏高利·派克飾演大衛王。

19、《大衛王》,King David,1985年。

這部英國版的“大衛王”,由李察·基爾主演。

20、《與王一夜》,One Night with the King,2006年。

好萊塢根據舊約《以斯帖記》改編。

21、《黨同伐異》,Intolerance ,1916年。

格裏菲斯導演的早期電影史名作,主題為宗教寬容,描寫了三段曆史故事,一是“基督受難”,一是“聖巴托羅繆之夜”,即1572年法國對胡格諾教派的大屠殺,一是《巴比倫的陷落》。此外還有一段現代故事。

22、《天火焚城錄》,the last day of Sodom and Gomorrah,1962年。

意大利導演根據《創世記》中所多瑪和蛾摩拉城的毀滅改編,是一部少見的歐洲聖經史詩電影。

23、《創世記》,Genesis: The Creation and the Flood,1994年。

從1994年到2002年,多國電視台合作,眾多好萊塢明星參與的13部聖經電視電影係列之一,是迄今最龐大和最忠實於聖經的一套影像作品。

24、《亞伯拉罕》,Abraham ,1994年。

由戛納影帝理察哈裏遜主演。聖經係列之一。

25、《摩西》,Moses,1996年。

羅傑·楊(Roger Young)執導的聖經係列之一,著名演員本·金斯利飾演摩西,身材高大的《超人》主角克裏斯托弗·李飾演法老。

26、《雅各》,Jacob,1994年。

聖經係列之一,由另一位導演彼德·霍爾(Peter Hall)執導。

27、《約瑟》,Joseph,1994年。

本·金斯利飾演埃及宰相。

28、《參孫和大利拉》,Samson and Dalilah ,1996年。

29、《大衛》,David,1997年

30、《所羅門王》,Solomon。1997年。

31、《耶利米》,Jeremiah,1998年。

32、《以斯帖》,esther,1998年。

33、《耶穌傳》Juses,2000年。

34、《聖保羅》,San Paolo,2000年。

35、《啟示錄》,2002年。

聖經係列的最後一部,戛納影帝理察·哈裏遜主演使徒約翰。

36、《耶穌誕生記》,The Nativity Story,2006年。

迄今為止好萊塢投資最大的一部描寫耶穌誕生的電影。

37、《極地特快》The Polar Express,2004年。

迪斯尼出品的一部聖誕動畫電影,講述一個信心的故事。獲得當年3項奧斯卡提名。

38、《34號大街的奇跡》,Miracle on 34th street,1947年,1996年。

最好的以聖誕老人為題材的電影。

39、《美好人生(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1946年。

平安夜天使降臨,苦難是化妝的祝福。美國曆史上最經典的聖誕電影。

40、《聖誕快樂(今夜無戰事)》,Joyeux Noël,歐洲合作出品,2005年。

一個聖誕節戰場上的真實故事,200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41、《紐約奇跡》,Noel,2004年。

現代都市的聖誕夜,每個人都不應該孤獨。

42、《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1971年,1999年。

狄更斯的名著,曾數次被搬上銀幕。常見的是1999年的版本,還有1951年的版本《聖誕快樂頌》(Scrooge)。

43、《主教之妻》,the bishop's wife,1947年,1996年。

聖誕之夜,天使降臨,卻愛上了主教的妻子。獲第20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樂四項提名。1996年的重拍版《牧師之妻》(The Preacher s Wife),由丹素·華盛頓和惠特妮·休斯頓主演。

44、《瑪戈皇後》,Queen Margot,1954年,1994年。

根據大仲馬名著改編,描寫法國天主教徒迫害法國加爾文宗(胡格諾派)的“聖巴托洛繆大屠殺”。1994年的版本由伊莎貝拉.阿佳尼主演。

45、《聖女貞德》電影

丹麥導演德萊葉1928年的默片《聖女貞德的激情》,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另有1948年美國版的《聖女貞德》,由奧斯卡影後英格麗·褒曼主演。電影 大師羅伯特·布列鬆1962年的《聖女貞德的審判》。法國導演呂克·貝鬆1999年的《聖女貞德(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Arc)》,1999年同時還有另一位法國導演RonaldF.Maxwell的《貞德畫像》。

46、《十字軍騎士》Krzyzacy,1960年

波蘭新浪潮電影中的一部曆史題材經典。

47、《十字軍戰士》,Crociati,2004年。

意大利、德國出品的電視電影,描寫11世紀教皇烏爾班二世發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故事。

48、《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2005年。

美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描寫十字軍的史詩作品,以1187年耶路撒冷保護戰為中心,表達了天國在人心中、而不在一座城市的主題。

49、《大風雲(烽火桃源)》the last valley ,1971年

描寫天主教與新教的30年宗教戰爭。

50、《黑袍》,Black Robe,1991年。

澳大利亞導演布魯斯·貝爾斯福德的作品。1634年,法國耶穌會士在印第安休倫人部落中傳教,奔走在聖勞倫斯河兩岸的冰原上,在一個個休倫人的聚居點建立教堂。 

51、《福音與烏托邦》,Palavra e Utopia,2000年。

97歲高齡的葡萄牙大師奧利維拉恐怕是唯一一位從默片時代跨越近70年至今仍勤耕不輟的在世導演,這部電影講述400年前耶穌會教士維瓦拉的傳道故事。

52、《傳道》(戰火浮生),Mission, 1986年。

羅蘭·約菲導演,描寫西班牙傳教士的史詩片。著名演員羅伯特·德尼羅主演。

53、《朗福鎮》,longford,2006年。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視電影。描寫一位天主教徒的監獄事工,他長期探訪一位謀殺犯,與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54、《阿門》,Amen, 2003年。

法、德及羅馬尼亞三國合拍的電影,曾獲法國愷撒獎最佳編劇獎。一位德國工程師、黨衛隊軍官,發現他的化學製劑被用於種族清洗。他透過一位年輕的意大利神父,希望將德軍的罪行告到羅馬教廷。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55、《紅衣主教》,the carodinal,1964年。

一位獻身信仰的美國青年,從助理牧師到紅衣主教的曆程,當年金球獎最佳影片。

56、《痛苦與狂喜》,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1965年。

60年代好萊塢一係列曆史與宗教題材的史詩電影之一,描寫羅馬教宗朱利烏斯二世邀請藝術家米開朗基創作不朽的巨幅穹頂畫《創世紀》和《末日審判》。

57、《路德傳》Luther,1973年,2003年。

這是好萊塢的兩個版本。尚未見到歐洲尤其是德國拍攝的“路德傳”。

58、《約翰胡斯傳》,John Hus,1977年。

又是好萊塢的作品。尚未看到捷克關於這位改教先驅的電影。

59、《威克裏夫傳》John Wickliffe,1984

該片長75分鍾,精細嚴謹、極盡考究,拍攝多年,2004年榮獲基督影片協會“年度最佳影片”。

60、《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2003年。

意大利電影,最好的一部德蕾莎(德蘭)修女的傳記片。

61、《博爾吉亞》,Borgia, Los,2006年。

2006年同時出現了西班牙和好萊塢兩個版本,描寫宗教改革前夕臭名昭著的教宗羅德裏戈·博爾吉亞(亞曆山大六世),及他的私生子、西班牙樞機主教 凱撒·博爾吉亞的故事。亞曆山大六世是文藝複興時期一係列腐敗墮落的羅馬教宗的典型,靠賄賂當上教宗,為了斂財一麵發行贖罪卷,一麵把他的私生女盧克齊西 婭反複五次嫁入豪門。看這兩部電影,更能夠體會上帝在改教時代對他兒女的呼召。

62、《太陽月亮修女》 Fratello sole, sorella luna ,1972年。

修道士聖方濟各(聖弗蘭西斯)的傳記片。

63、《聖方濟各傳》,Francesco 1950年,1989年。

1989年的版本由好萊塢明星米基·洛克主演。

64、《聖弗蘭西斯的小花》,The Flowers of St. Francis ,1950年。

意大利導演羅伯特·羅西裏尼的名作,根據意大利阿西斯鎮上一個聖芳濟修道院的壁畫改編,以11個片斷表現弗朗西斯的傳道故事。

65、《好教宗:約翰23世》,The Good Pope:Pope John XXIII,2003年

一部少見的教宗傳記片。鮑伯·霍斯金斯主演這位在二戰後的教宗,他在1962年召開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有力促進了天主教的改革,及與新教各派的接納。

66、《鄉村牧師日記》,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1951年。

羅伯特·布列鬆的名作,根據法國作家貝爾納諾斯日記體小說改編,描寫了一個舍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基督的鄉村牧師。

67、《汙穢的城市(稚情)》,the miracle of marcelino,1954年。

12位神父拾得一個嬰兒,將他養大。一部扣人心弦的宗教電影,獲戛納電影節國際獎。

68、《來自天上的聲音》(天國孽子),the apostle,1997年。

描寫一位傳教士的跌倒、懺悔和更新,忠實而有趣地反映美國南部五旬節運動的文化場景,獲得美國獨立精神獎。

69、《耶路撒冷》,Jerusalem,1996年。

瑞典影片,描寫19世紀末一個瑞典小村的傳教士,號召大家移民耶路撒冷。兩個國度之間的盼望與張力。

70、《文森特先生》,monsieur Vincent,1947年。

法國影片,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描寫17世紀法國一位聖徒文森特將一切奉獻給慈善事業的故事。

71、《罪孽的代價》,The Reckoning,2003年。

一個英格蘭清教徒時代的故事,同樣描寫一位牧師的跌倒、流亡與複興。

72、《卡蜜拉》(情海冤魂),Camila ,1984年。

阿根廷電影,描寫19世紀一個天主教信徒與新教傳教士相愛的悲劇,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73、《悲憫大地的情人》,Solomon and Gaenor,1999年

1911年,一位猶太男孩與一個新教徒的愛情悲劇。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74、《第九日》,The Ninth Day,2004年。

德國著名導演施隆多夫的作品,根據二戰時一位被囚禁的天主教神父的日記改編,反思教會與納粹、信仰與苦難的關係。 

75、《紅袍與黑幕》,The Scarlet and the Black,1983年。

美、英、意聯合拍攝,二戰時一位天主教神父營救難民的故事,格裏高利·派克主演。

76、《光明時刻》,Alla Luce Del Sole,2005年

意大利電影,一位神父堅守在教堂內,與街上的黑手黨對峙。誰在洪水泛濫時坐著為王?叫兩個世界成為一個世界。如《羅馬書》說,“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77、《救恩》,Saving Grace,1985年。

這部好萊塢電影講述一個虛構的教宗利奧十四世不小心把自己關在梵蒂岡門外,由此開始了一場流浪。

78、《戈雅之靈》,Goya's Ghosts,2006年。

電影大師米洛斯·福爾曼的作品,借用戈雅的油畫,描寫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大革命前後的曆史。

79、《玫瑰之名》,Der Name der Rose,1986年。

根據符號學大師艾柯的名著改編,以14世紀的修道院、宗教裁判所為背景,描述一個凶殺故事。

80、《石榴的顏色》,COLOR OF POMEGRANATES,1969年。

蘇聯電影大師帕拉傑洛夫的作品。一位十八世紀亞美尼亞的吟遊詩人,年輕時受格魯吉亞國王賞識,成為宮廷詩人,晚年則篤信基督教,避世於修道院。 

81、《火的戰車》Chariots of Fire,1981年。

英國電影經典,講述了著名的來華宣教士、蘇格蘭短跑天才利德爾(漢語名李愛銳),在奧運會上因參加主日崇拜而放棄100米冠軍決賽,之後又獲得400米冠軍的故事。利德爾後來去到中國,在二戰中的日本集中營中殉道。該片曾獲第54屆奧斯卡四項大獎。

82、《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1958年。

英國女傳教士艾偉德的故事。她在抗戰時期領著80多個孤兒,徒步300多公裏,成功地把他們送往非戰區。英格麗·褒曼主演,曾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83、《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1944年。

一位蘇格蘭傳教士在中國的故事。格裏高利·派克主演。

84、《山清水秀》,2002年。

甘小二導演“大陸農村基督徒”係列之一。這是中國第一部涉及信仰與救贖的影片,曾獲第22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85、《舉自塵土》,2006年

甘小二導演“大陸農村基督徒”係列之二,曾參加第3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電影節海報中寫著,“中國有八千萬基督徒,但在中國電影,他們在哪裏”?

86、《神譴之日》,Day of Wrath 1943年。

丹麥電影大師西奧多·德萊葉的作品,他是丹麥藝術電影的開創者之一,也是一位虔誠的路德宗信徒。他的電影主要講述信仰與人性的掙紮,對伯格曼和布列鬆有巨大影響。此片描寫一次女巫事件,對二戰中的世界有深刻的寓意。

87、《諾言》(微光),ordet,1955年。

德萊葉根據一位丹麥牧師蒙克的話劇改編,一個小村裏的基督徒家庭。蒙克在二戰中說“丹麥寧可不與德國搞好關係,也不能破壞與基督的關係”,後遭納粹殺害。此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88、《蓋特爾德》,Gertrud ,1964年。

德萊葉75歲時的絕唱。一對夫妻,各自陷入在愛情和事業的偶像之中,最終婚姻走向破碎。

89、《撒旦的日記》,leaves from satan’s book,1919年。

德萊葉的早期名作,分為4段:基督受難;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法國大革命及1918年芬蘭的反抗運動。

90、《安德烈.盧布耶夫》,Andrei Rublyov ,1969年

俄羅斯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的名作,描寫15世紀俄羅斯東正教畫家安德烈·魯勃廖夫在苦難與信仰中掙紮,最終創作聖像“三位一體”的故事。

91、《鄉愁》,Nostalghia ,1983年。

塔可夫斯基曾說,“我的目的是拍出能幫人活下去的電影”。但電影並不能使人活下去,使人活下去的是信仰和救贖。這部電影也圍繞著我們對於救贖的信心,但在救恩論上充滿東正教的色彩。

92、《犧牲》,Offret,1986年。

塔可夫斯基對基督十字架道路的表達。

93、《伊斯特》,Esther 1985年。

以色列電影大師阿莫斯·吉達的傑作,最猶太的詩意流露。取材舊約中猶太人被被擄在波斯帝國的故事。

94、《柏林耶路撒冷》,Berlin Jerusalem,1989年。

吉達的名作,曾獲伊斯坦布爾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95、《人偶,流放的精神》the Spirit of Exile ,1992年。

吉達的另一部作品。依然是關於流亡的故事,但背景設置在90 年代的巴黎。

96、《激情年代》,The Crucible,1996年。

根據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的舞台劇《嚴酷的考驗》改編,以17世紀美國麻州沙林村發生的女巫事件,影射麥卡錫時代的思想恐怖。

97、《最後的儀式》,last rites,1988年。

一位在聽信徒懺悔時了解朋友被殺真相的神父,能夠何去何從。

98、《懺悔》 Confession,2005年。

好萊塢電影,一家天主教寄宿學校的學生就一樁謀殺罪向神父告解。當一個人成為另一個人懺悔、祈求的對象,兩個罪人的生命都無力承受。

99、《神甫萊昂莫漢》(Leon Morin prest)(梅爾維爾,1961)

一位神父與一個無神論女子的糾葛。根據龔古爾文學獎作品改編。著名影星讓-保羅·貝爾蒙多主演。

100、《阿馬羅神父的罪惡》,The Crime Of Father Amaro ,2002年。

墨西哥電影,根據葡萄牙作家克羅茲同名小說改編,背景換成了當代的墨西哥。一位年輕神父聽了一位女子的懺悔後,愛上了她,使她懷孕,又哄騙她墮胎。當天主教的神職人員被不恰當地放在一個人與上帝之間的位置時,一切的試探與詛咒都變得刺目而尖銳。

101、《神父》,priest, 1994年。

英國電影,一位年輕牧師陷入同性戀困擾,帶來個人信仰的危機。此片引起極大爭議,也應觸及到教會和社會的同性戀議題而受到關注。

102、《清教徒》,puritan,1937年

法國導演傑夫·穆索的作品,描寫了性的罪對信徒生命的捆綁。

103、《聖路易斯雷的大橋》,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2004年。

西班牙影片,美國影星羅伯特·德尼羅主演。關於苦難、罪孽與預定論的一部電影,在18世紀的秘魯,一座橋的意外坍塌導致5人喪生。一位神父對死者生平進行詳盡調查,陷入一種試探,一心想證明他們的意外是出於隱而不顯的罪孽。

104、《蠻童之歌》,Song for a Raggy Boy,2003年。

根據一部自傳改編,揭露20世紀30年代愛爾蘭一家天主教男童院的黑暗,體製化的教會和國家都同時離這些孩子太遠。此片獲獎無數,有評論說,“在孩子麵前我們人人都是魔鬼”。

105、《聖文森特的男孩》,The Boys of St. Vincent,1992年。

加拿大電影,又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反映天主教寄養院黑暗的影片。加拿大的一家“聖文森特男童院”內,孩子們遭到身體與靈魂的折磨。

106、《信仰時分》,L'Ora di Religione,2002年。

意大利導演馬可·貝洛奇的作品,獲知去世的母親將被封為聖人,一個無神論畫家和他的家庭如何反應。影片對天主教的“封聖”進行了反思。

107、《靈與欲(孽海驚魂)》,Elmer Gantry ,1960年。

根據美國文豪辛克萊爾·路易斯的名著改編。對“吃教者”的腐敗與人性的罪有刺骨的表現。

108、《上帝的私生子》,The King ,2005年。

好萊塢描寫教會光景的電影。一個牧師的私生子從海軍服役歸來,牧師最終鼓起勇氣當眾懺悔自己的罪孽,介紹自己的兒子;但一切都難以挽回。那個被自己 同父異母的哥哥殺死的年輕人,在校園中和朋友為爭取開設“智能設計論”的課程而一起禱告,是片中令人怦然心動的一幕。罪的可怕,整個世界都看得見。但信心 卻是看見那一個看不見的世界。

109、《道森修道士》,Monk Dawson,1998年。

英國影片,根據獲獎小說改編,描寫70年代一位聖公會牧師的掙紮與墮落。多數宗教題材的電影,缺乏信心與盼望,但對人的罪性常有刻骨銘心的臨摹。

110、《田園交響樂》,Symphonie pastorale, La,1946年。

法國影片,改編當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紀德的小說。描寫一位牧師收養了一位盲女,以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幫助她感受世界之後,多年後牧師和他的兒子都愛上這位盲女。最終導致悲劇。曾獲第1屆戛納電影節最佳電影和最佳女主角獎。

111、《牧羊人》,The Good Shepherd ,2004年。

加拿大影片,一位新教牧師的信仰與生活。

112、《福音》,The Gospel,2005年。

一個牧師的孩子遭遇母親的死亡,失去了信仰。他成了一位搖滾歌手,當父親去世後他回到教會,重新找到了信仰。

113、《其實在天堂》, AS IT IS IN HEAVEN,2005年。

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描述一位童年遠離了信仰的音樂家,來到家鄉的教會唱詩班。

114、《男孩唱詩班》,boy's choir,2000年。

日本電影,20世紀60年代的青春和世界,同時進入了一家天主教寄宿學校的男孩唱詩班。

115、《唱詩班男孩》(放牛班的春天),Choristes, Les,2004年。

一部溫馨的法國影片。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家,在一家鄉村學校,以音樂打開了唱詩班男孩的心靈世界。

116、《聖女特萊斯》,THERESE,1986年。

是根據被人尊稱為“基督的小花”的修女特萊斯的真實經曆改編的,15歲時,她決心成為修女,作基督的新娘,在卡邁爾修道院,她忍受肺結核的折磨,祈禱,寫日記,不接受藥物治療。曾經獲得戛納電影藝術大獎。

105、《修女情深》,sparrow,1993年。

意大利影片,一個17世紀的修女在一場霍亂中愛上一名男子。

106、《女人,你自由了》,woman thou art loosed, 2004年。

根據T.D.JAKES主教的自傳改編。一位自小不幸的吸毒、賣淫的女子,在《時代》周刊封麵看見JAKES主教,鼓起勇氣給他寫了一封信。主教前來拜訪她,她的生活從此有了改變。

107、《祭童的危險生活》,The Dangerous Lives of Altar Boys,2002年。

朱迪福斯特導演,並飾演天主教學校的修女老師,孩子們的成長之旅,把她當作他們的敵人。

108、《黑水仙》(思凡),black narcissus,1947年。

印度海拔8000米以上苦寒之地的修道院女院長,英國電影大師邁克爾·鮑威爾作品。

109、《天使聖母院》,saint angel,2004年。

懷孕的修女與孤兒的冤魂,天主教在曆史上的黑暗、偶像化與神秘色彩,對好萊塢的驚悚、恐怖、魔鬼等題材的類型片有很大影響。

110、《聖女之歌》,The Song of Bernadette,1943年。 

亨利·金導演。在1858年的法國,一個少女被誤認為聖母瑪麗亞。這部影片曾被羅馬教宗評價為一部好影片,號召每個天主教徒都去觀看,於是連當時中國的天主教教會學校都曾組織學生集體去看這部影片。

111、《修女喬安娜》,Mother Joan of the Angels,1961年。

被譽為波蘭電影的一個裏程碑。17世紀一位神父被派往一家“著魔”的女修道院,修女們以無數方法驅魔也沒有用。一位修士告訴絕望的神父,魔鬼就在人心中,是罪人本性的表現。此片盡管充滿對信仰的偏見,但對某些神秘主義與泛邪靈論的教派,可以提供很好的反思。

112、《修女也瘋狂》,Sister Act,1992年。

一部著名的喜劇片,一位夜總會歌手逃入修道院,偽裝成修女,以流行音樂帶領唱詩班,竟取得巨大成功,連教宗也來訪問。該片對靈恩運動和教會世俗化帶來的敬拜方式的變化,有辛辣的反諷。

113、《與我同行》,Going My Way,1944年。

《修女也瘋狂》的原版,一位年輕神父接管一個教區,以活潑的音樂改革唱詩班,帶來了教會複興。反映了新教活潑的敬拜方式對天主教會的衝擊和影響。曾獲奧斯卡兩項提名。

114、《聖瑪麗亞鍾聲》, The Bells of St. Mary's,1945年。

《與我同行》的續集,類似的故事。

115、《修女情怨》 Año del diluvio, El ,2004年。

西班牙影片,修女與小孩的故事。

116、《並非這個世界》,not of this world, 1999年。

意大利電影,一個即將立下誓願的修女的故事,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17、《修女的懺悔》,convent of sinners,2004年。

意大利電影,修院中欲望與人性的掙紮。

118、《修女傳》,The Nun's Story,1959年。

奧黛麗·赫本的代表作。一位比利時的修女在二戰中的事奉與信仰的掙紮。

119、《罪惡天使》,Anges du péché, Les,1943年。

羅伯特·布烈鬆的名作。講述一群修女感化曾蹲過監獄的婦女。

120、《上帝的女兒》(神跡奇案) agnes of God,1985年。

在錯誤的神學觀念下,天主教內每年都會有童貞女懷孕的實例被報告。這又是修道院內的一起“童貞女懷孕”事件。

121、《瑪德蓮墮落少女》,The Magdalene Sisters,2002年。

60年代愛爾蘭的一家天主教寄養院,一位被堂兄強奸的少女被家人送到這裏,卻遭遇了更無人道的虐待。這部愛爾蘭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獲獎無數,包括威尼斯金獅獎。但在2003年引起羅馬教廷抗議,認為其扭曲了寄養院的真實情形。

122、《挑戰巨人》,Facing the Giants ,2006年。

這部教會獨自籌資10萬美元拍攝的福音電影,見證禱告改變生命,票房收入超過一千萬美元。

123、《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The William Wilberforce Story,2007年。

好萊塢在英國廢奴200周年之際,推出基督徒威伯福斯的傳記片。描述他和當時“克拉彭聯盟”的一群基督徒政治家,如何促成奴隸製度在整個大英帝國被廢止的故事。

124、《青山翠穀》How Green Was My Valley ,1940年。

約翰·福特導演,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獎項,一位牧師和一個基督徒礦工家庭的動人故事。

125、《教會籃球》,Church Ball,2006年。

情節與《挑戰巨人》類似,一間教會的籃球隊參加教會聯賽的故事。但具有反諷的意味,對了解和反思一些新興教會的光景不無裨益。

126、《聖飲者傳奇》,the legend of the holy drinker,1988年。

曾獲威尼斯金獅獎,一個流浪者得到陌生人送他的200法郎,要他能夠償還時去一家教堂找“德蘭修女”。一個關於救贖與尋找的故事。

127、《影子大地》,Shadow lands,1985年。

基督徒作家、《納尼亞傳奇》作者C·S·路易斯的傳記片,描寫他與喬伊的愛情與信仰。英國名導理查德·阿滕伯勒的作品,著名影星安東尼·霍普金斯飾 演路易斯。最令人感動是路易斯為患癌症的喬伊禱告,朋友說上帝一定會垂聽,因為我們都看見你禱告如此持久而虔誠。路易斯說,“我禱告是因為我不能不禱告, 禱告不能改變上帝,但禱告會改變我”。當喬伊離世,路易斯走過傷痛,回到上帝跟前,說,“如今的痛苦,是昔日幸福的一部分”。

128、《納尼亞傳奇:獅王、女巫和魔衣櫥》,2006年。

好萊塢推出的“納尼亞係列”第一部。當倫敦被轟炸,納粹占領了半個地球,四個孩子從一個衣櫃裏進入一個奇妙的“納尼亞”世界。路易斯曾給一位小女孩 寫信說,“我們是人,所以基督為拯救我們成為了人。如果有一個會說話的動物的世界,基督也會為拯救他們而成為動物”。這一童話巨著,以獅王阿斯蘭象征基 督,為信仰描繪出一幅完整的圖畫。

129、《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2001—2003年。

托爾金的這一童話史詩,同樣以基督信仰為內核,借助北歐神話,來表達基督教的末世論。哈比人經過偉大的曆程,最終仍然抗拒不了魔戒對心中黑暗的呼 喚。但此時咕嚕搶奪魔戒,與之一道毀滅。這一結局不是希臘或北歐神話式的悲劇,也不是另一個靠著自己得勝的人文主義神話。而是預定論之下的使命。巫師甘道 夫是這一世界觀的代表,在第二集的末尾,他對哈比人說,命運不掌握在我們手中,但我們的使命就盡到自己的本分。真正的神話與奇跡,就從這句話來。

130、《茅尾》,End of the Spear,2006年。

一部偉大的福音電影。1956年,五位新教傳教士來到厄瓜多爾的食人部落宣教,在被殺死之前,始終不願扳動他們的手槍。他們的妻子來到這個部落,住 在他們中間,繼續丈夫們未完成的使命。影片平緩,克製,不像《受難曲》那樣著力渲染,反而蘊含力量。末尾,一位受難者的孩子獨白,這些年來,人們都知道我 們失去了什麽,卻不知道我們所得到的。

131、《獵犬》,Shooting Dogs,2005年。

近年來的英國電影傑作,一位英國牧師在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中的愛與信仰。

132、《我是大衛》(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2004年。

一個男孩從東歐的集中營裏逃亡,跨越半個歐洲的生命成長故事,大衛的成長,仿佛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就是認識你的神,然後認識你自己。

133、《鬼車魅影》,the phantom,1921年。

瑞典電影之父維克多·斯特史約羅姆的作品,是一部充滿基督精神的偉大電影。死神選中一個為他驅車的酒鬼。一個修女以她的愛將他挽回。

134、《十誡》,Dekalog,1988年。

波蘭電影大師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拍攝的10段電視劇,以社會主義波蘭的故事,來詮釋“十誡”。以人文主義式的“道德焦慮”弱化了信仰中的上帝律法。但對現代社會的各種偶像如科學理性、人道主義、享樂拜金主義、自由倫理等進行了撕心裂肺的質疑和否定。

135、《亞當的蘋果》,Adams abler, 2005年。

這是一部宗教寓言,描述了原罪與信仰的爭戰。亞當是一個新納粹份子,被派遣到牧師那兒為社區服務。牧師讓亞當照看教堂前麵的蘋果樹,但鳥兒、蟲子和 閃電都危害著蘋果。牧師相信這是魔鬼在試探他們。亞當卻認為撒旦也許根本不存在,這是上帝的試探。其實真正的試探就是後一種想法,它的實質是鼓勵我們否認 原罪,在上帝麵前豁免人類的責任。

136、《墮落標誌:六》,SIX:THE MAKE UNLEASHED,2004年。

美國“基督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福音電影,或一部福音版的《1984》。人們在監獄裏查經,在被槍斃之前討論上帝的存在和恩典。

137、《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2006年。

另一部蘊含救贖議題的科幻電影,人類走在毀滅的前夜,沒有孩子,沒有未來,沒有希望。人類的最後一位孕婦,最後一艘船。人若仍把希望放在人身上,人就如此循環,看著世界在我們麵前枯萎,或我們在世界麵前凋零。

138、《芭貝特的盛宴》,Babette's Feast,1987年。

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世紀一位法國女名廚來到丹麥海邊一個虔敬的路德派家庭,當美食遭遇信仰,肉體遭遇靈魂,顯出美好的人生。

139、《芭芭拉的情欲世界》,Babara ,1997年。

入圍柏林金熊獎的丹麥電影,有著路德宗的氣息。在一個小島上,一位法官的女兒先後三次嫁給牧師,不斷悔約,如同耶穌遇見的那位撒瑪利亞婦人。一位年 輕牧師再次麵臨她的愛情,渴望以自己的愛和對上帝的信心去改變芭芭拉。一位老牧師告誡他這是對上帝的試探。就如舊約中將以色列比喻為淫婦一樣,若不理解基 督教的婚姻觀,是上帝與人的關係的預表和操練,就會落入紅顏禍水的觀感中。其實這部電影描寫的是人性的罪,及聖潔婚姻的可能性。

140、《蒙特利爾的耶穌》,Jesus of Montreal ,1989年。

加拿大導演,描寫一位扮演耶穌的演員的墮落生活。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141、《禁忌》,Tabu,1931年。

德國電影大師茂瑙的最後遺作,反映毛利人的偶像崇拜和活人獻祭,導致一出愛情悲劇。這是少見的一部以對異教崇拜的批判來反思信仰的影片。

142、《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1962年,1994年。

戈達爾等7名法國導演,各自拍攝一段但丁在《神曲》地獄篇中所稱的七種罪。1995年大衛·芬奇導演了好萊塢版本的《七宗罪》(Seven)。

143、《戰火》,paisa,1946年。

意大利導演羅西裏尼與其它導演的合拍片,獲得威尼斯大獎。由6個故事組成,

以人文主義和和平主義的視角,讓不同宗教人士在戰爭中,認識到他們信奉的是同一位上帝。

144、《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1976年。

西班牙電影,一個18世紀的奴隸主暫時解放了12個黑奴,一起上演逾越節的最後晚餐。影片充滿了對奴隸的同情和對白人基督徒奴隸主的嘲諷。

145、《推銷員》,Salesman,1969年。

這是被稱為“直接電影”創始人的美國導演梅索斯兄弟的名作,記錄了美國的60年代,幾位聖經推銷員怎樣百折不饒、甚至和其它商品推銷一樣連哄帶誆地推銷聖經的真實曆程,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信仰衰微。

146、《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2003年。

美國電視劇,以同性戀為題材,一麵描寫同性戀者的痛苦,一麵將艾滋病視為一個墮落世界的滅亡前兆,上帝決意離棄他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天堂荒蕪,天使四散。天上地下都呼喚上帝回來。該劇匯集了艾爾·帕西諾、梅麗爾·斯特裏普和愛瑪·湯普森等奧斯卡陣容,獲得5項金球獎。

147、《柏林蒼穹下》,Wings Of Desire,1987年。

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的作品,兩位守護天使在柏林的城市上空,傾聽人們的生活。是一部優美的天使題材的電影。

148、《咫尺天涯》,In weiter Ferne, so nah,1993年。

《柏林蒼穹下》的續集。娜塔莎·金斯基主演,曾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大獎。

149、《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1998年。

好萊塢翻拍《柏林蒼穹下》的影片,尼古拉斯·凱奇主演。

150、《天使在人間》,Date with an Angel ,1987年。

所有關於天使的電影,也許僅僅因為天使的美麗,使這部成為最令人難忘的一部。

151、《天使墮落人間》,angela,1995年。 

小女孩對墮落天使的恐懼,一部充滿幻想色彩的電影。

152、《利力姆:一個遊蕩者的生命與死亡》,Liliom ,1934年。

改編自匈牙利著名劇作家費倫克·莫納1919年的名劇,德國電影大師弗朗茨·朗格導演。一個浪蕩子死前悔恨,獲得一個回到人間的機會,最終進入天堂。另有1956年好萊塢亨利·金的重拍版本《天上人間》(Carousel)。

153、《天使之城》,1999年。

香港福音電影,以浪漫手法表現臨終事工。一個自稱“天使奇俠”的老人,手持生命探測器出沒在仁心醫院,尋找因患絕症而感到絕望無助、有輕生念頭的 人,為他們帶來福音、喜樂和希望,不少垂危的病人因而奇跡般的康複。主演喬宏是金像獎和金紫荊獎雙料影帝,香港電影圈著名的基督徒,於該片攝製完成的第二 日平安離世,享年73歲。

154、《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 1997年。

著名影星艾爾·帕西諾和洛·李維斯主演。魔鬼撒旦在當代文化中的作為及人心中的爭戰,令人杵目驚心。

155、《奪命感應》,Fallen,1998年。

一部與《七宗罪》及《魔鬼代言人》相似的影片。著名黑人影星丹素華盛頓主演。一位警員發現他緝捕的連環殺人犯是魔鬼。魔鬼進入這個世界,隻要與人接 觸就永不會死。唯一的辦法是將他誘到無人之地,以自殺來摧毀魔鬼的權勢。這是對基督教“罪從一人入了世界”的原罪與救贖觀的、一個商業化的演繹版本。

156、《怒犯天條》,Dogma,1999年。

天使來到人間的故事,是好萊塢宗教題材的一個類型片。因為新澤西的主教宣布在百年慶典時進入教堂大門的,將獲得赦免。兩個墜落凡間的天使,用盡所有 辦法想借這個機會重返天堂。主耶穌對教會說,你們在地上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這部電影借用的,是對這處經文的一種天主 教傳統的解釋。

157、《撒旦的陽光下》Under the Sun of Satan,1987年。

改編自法國著名天主教作家喬治·貝爾納諾斯的同名小說。法國著名影星熱拉爾·德帕迪厄主演。一位神父在痛苦中動搖,認為這世界的王是撒旦而不是上帝。在1987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引起爭議,終獲金棕櫚大獎。

158、《凶兆》,The Omen,1976年。

聖經對撒旦和末日的記載,對好萊塢的科幻、恐怖、鬼片等類型片有巨大影響。這是理查德·唐納導演的一部著名的魔鬼電影,後來不斷推出續集。

159、《大法師》(驅魔人),The Exorcist,1973年。

另一部魔鬼片的經典,也不斷推出續集。這類電影因其商業動機、同時迎合一種天主教的神學傾向,對撒但權勢的描寫往往趨向恐懼,而失去盼望。但此片影響極大,開創了驅魔趕鬼的類型片風格。獲當年奧斯卡獎10項提名。

160、《羅斯·瑪麗的嬰兒》,Rosemary's Baby,1968年。

波蘭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的作品,是一部以末日和“敵基督者”再來為背景的著名影片。

161、《野獸之日》,The Day of the Beast,1995年,

基督教一些信徒和教派在“末世論”上的偏差,對西方宗教題材的電影和文學的影響都極大。這部西班牙電影描寫一位神父從《啟示錄》中預測“敵基督者”來臨的精確日期。是一部典型的末世論題材的影片。

162、《魔鬼末日》,End of Days,1999年。

著名影星施瓦辛格主演,是2000年前後好萊塢一係列關於“千禧年”議題的商業電影之一。

163、《魔僧》,Rasputin ,1996年。

末代沙皇時期著名的東正教異端拉斯普丁,主張在罪惡中經曆救恩,在沙皇宮廷中翻雲覆雨。

164、《聖痕》,Stigmata,1999年。

所謂“聖痕”是指基督被釘十字架時各處的傷痕。在天主教的神跡崇拜和聖徒崇拜中,據稱修道士聖弗蘭西斯是第一個身上出現“聖痕”的人。好萊塢電影常 以神跡奇事作為基督教題材的熱點,迎合世人對神跡的偶像化心理及某些教派的神秘主義傾向。這是比較早受到諾斯替派文獻《多馬福音》和《瑪麗亞福音》影響的 一部好萊塢電影。

165、《瑪麗亞》,Mary ,2005年。

這是近年來繼《達芬奇密碼》之後,又一部以諾斯替派文獻《瑪麗亞福音》為噱頭的電影。法國導演埃貝爾·費拉拉執導,在2005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評審團大獎。但與《達芬奇密碼》不同的是,劇中人物最終走向了信仰的回歸。

166、《駭客帝國》三部曲,The Matrix,1999—2003年。

沃卓斯基弟兄導演,以科幻形式展現諾斯替宗教最有影響的一套電影。近年來好萊塢電影開始向信仰題材回歸,但初代教會的基督十字架道路與“敵基督”的 諾斯替主義道路,也在銀幕上開始了尖銳的對峙。一邊是《耶穌受難記》、《耶穌誕生記》、《納尼亞傳奇》和《魔戒》三部曲等;另一邊則是《達芬奇密碼》《天 使與魔鬼》和《駭客帝國》係列。這些影片均取得了票房的奇跡。 

167、《向瑪麗致敬》(萬福瑪利亞),Je vous salue, Marie,1985年。

法國新浪潮導演戈達爾的作品,將童貞女懷孕的神跡搬到現代,茱麗葉·比諾什主演。羅馬教宗曾公開譴責這部電影。另外,法國導演路易·馬勒也有一部《萬歲瑪麗亞》,也較類似。

168、《阿基爾,或上帝的憤怒》(天譴),Aguirre, der Zorn Gottes,1972年

德國導演赫爾佐格的作品,影片將曆史事件寓言化,以16世紀歐洲殖民者侵略美洲的冒險為背景,描繪了一個自稱“上帝的憤怒”的口含天憲者,一個想要“與至上者同等”的人間撒旦形象。

169、《加斯·荷伯之謎》(人人為自己,上帝反眾人),1974年。

赫爾佐格的另一部作品,在戛納電影節獲國際影評人聯合會特別獎。通過19世紀一個歐洲廣為人知的棄兒故事,展現出人性、寬容和信仰等議題。

170、《玻璃晶靈》,Heart of Glass, 1976年。

這是赫爾佐格另一部與信仰主題有關的寓言。人的心脆弱如玻璃,玻璃工廠的師去世,隻有他才曉得製造紅寶石玻璃的秘方,結果他死去便人心惶惶。古代流傳的巨人、精靈、妖怪,都在人心中蠢蠢欲動。

171、《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1939年,1956年。

根據雨果名著改編,有法國和好萊塢多個版本。

172、《複活》,Resurrezione,2001年。

意大利著名導演塔維尼埃兄弟的作品,改編托爾斯泰的名著。一種典型的離開基督十字架的倫理式的救贖觀,被稱為托爾斯泰主義。另有國內譯製的蘇聯改編版本。

173、《子夜的太陽》,Night Sun,1990年

意大利著名導演塔維尼兄弟的作品,根據托爾斯泰的小說《謝爾蓋神父》改編。一名國王侍衛,成為沙漠修道士,反複麵臨肉體與信仰的掙紮。

174、《謝爾蓋神父》,Otyets Sergei,1979年。

蘇聯電影大師謝爾蓋·邦達爾丘克的作品。為紀念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誕辰150周年而拍攝。另有俄羅斯1918年的默片。

175、《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1958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部名著多次搬上銀幕。1958年的法國版,1959年的美國版,1969年的蘇聯版忠實於原著,長達3小時20分。1998年好萊塢的新版本由本·金斯利主演。2002年的英國電視劇版也忠實再現了原著的精神。

176、《卡拉瑪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 ,1958年,1968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部名著,有1958年的好萊塢版本,和1969年俄羅斯導演伊凡·培利耶夫的版本。這位導演也拍過《白癡》和《罪與罰》。

177、《白癡》,1951年,1958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這部名著也多次改編電影,主人公梅什金公爵是作家眼裏一個效法基督的、柔弱的人物。這樣的人被世人視為白癡,卻有創造主的恩典在他身 上。1958年的蘇聯版可惜隻拍到原著的三分之一篇幅。1951年黑澤明的版本將故事背景移到了日本。2006年央視引進了俄羅斯新版的電視劇集,是最忠 實於原著的一次改編。

178、《浮士德》,faust,1926年,1994年。

德國電影大師茂瑙1926年的版本,改編自歌德原著的第一部分,是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 1996年捷克導演揚·史雲梅耶結合真人和動畫來表現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在藝術上頗有創新,但不並忠實於歌德原著的精神。

179、《耶穌之子》,Jesus' Son ,1999年。

加拿大影片,一個吸毒者的救贖之路。

180、《乞贖的靈魂》,Levity ,2003年。

好萊塢電影,一個殺人犯在獄中19年,天天對著受害者的像片,在內心悔恨中尋求救贖。他讀到一本沙漠教父講苦修的書,裏麵說救贖需要5步,第一是懺 悔,第二是付出代價,最後一步是在相似情形下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他覺得自己連第二步也不可能走到。出獄後,他意外遇到一位牧師,在寥寥無幾的教會中打雜, 並認識了當年受害者的妹妹,似乎踏上了一條尋求救贖之路。在神學上,這部電影屬於阿民念主義的救贖論。

181、《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1995年。

斯蒂芬金的小說改編,蘊含救贖與盼望的越獄電影經典。

182、《綠色奇跡》,Green Mile ,1999年。

斯蒂芬金的小說改編,以死刑和冤獄的故事,同樣蘊含了拯救的議題。真正的拯救是不越獄的越獄。黑人死囚在電椅上對看守他的說,“世人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不如讓我去了”。湯姆·漢克斯主演。

183、《撒旦探戈》,Satantango,1994年。

匈牙利大師貝拉·塔爾長達7小時的黑白作品。被匈牙利國家電影學會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匈牙利電影”。貝拉·塔爾以基督教的世界觀,俯瞰匈牙利的 社會曆史。一個小村,人人相互猜忌,如何走出被捆綁的命運。影射1989年前後的東歐世界。他另有一部《煉獄人間》,也是以國度的觀念來為一個時代命名。

184、《芬妮和亞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1982年。

伯格曼的名作,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他的電影多為信仰的質疑與掙紮。但這部片子從一個聖誕節開始,到另一個聖誕節結束,隱含的盼望曲折可見。

185、《穿過黑暗的玻璃》(猶在鏡中),Through a Glass Darkly,1961年。

被稱為伯格曼的“信仰三部曲”之一,描寫一個歇斯底裏的故事。使徒保羅在《林前13:12》說,“我們如今仿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 要麵對麵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路易斯因此在他的《納尼亞傳奇》最後一卷,稱今生的世界為一個“影子大地”。但伯 格曼卻說,“經由死亡,我即化為烏有,穿過黑暗之門。等著我的,全是我無法控製、預料和安排的東西,這對我來說,有如無底的恐懼深淵”。我們不信,因為我 們信無能。穿過玻璃,或者看見救贖,或者一無所有。

186、《冬之光》,Winter Light,1963年。

“信仰三部曲”之二。艾利克森牧師在瑞典一個小鎮宣揚基督的愛,認為愛是上帝存在的證明,但圍繞著他身邊發生的事卻彌漫著世界末日的氣息。如果上帝不存在,這一切尋求、盼望,包括劇中人與導演的質疑本身,都喪失了意義。

187、《沉默》,The Silence, 1963年。

“信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這個係列也因此被稱為“沉默三部曲”。如果不與基督的生命相遇,對上帝的信與不信都變成了導演的哲學思辨,換言之就落入一種人文主義的偽信仰。當人的欲念呼嘯而來,人在什麽地方驕傲,上帝就在什麽地方沉默。

188、《處女泉》,The Virgin Spring,1959年。

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三個流浪漢,摧毀了一個虔誠愛主的家庭。上帝的恩典在哪裏?如果死亡之後,一如死亡。信與不信都是深淵。當父親抱起少女卡琳的屍體,從卡琳頭下的地上冒出了一股泉水。他們流淚跪下,為這一輩子的生與死感謝上帝。

189、《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1957年。

曾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一位14世紀的騎士從十字軍歸來,發現自己參與的一切遠離了上帝。十字軍跌倒了他的信仰,就如二戰後整個世界的荒涼與重 生。死神找上門來,與他打賭。伯格曼曾說,這部片子“有一點瘋狂,有一點愚蠢,同時還有點急就章。但是我認為它一點都不神經質,充滿了生命力與意誌力”。 一位末日審判的上帝,帶給人類的或者是盼望,或者是驚慌。沒有第三條路。當你自以為有第三條時,撒旦就找上門來。伯格曼創造了一個鏡像的世界,用盡畢生的 心血來懷疑上帝。為什麽呢。

190、《黑色十字架》,Color of the Cross ,2006年。

受解放神學影響的一部好萊塢電影,由黑人出演耶穌和電影中的多數角色。

191、《大鳥與小鳥》,the hawks and the sparrows,1966年。

意大利導演帕索裏尼,質疑基督教的作品。講述一隻小鳥一路上向一對父子講述馬克思主義,使他們搖擺在耶穌基督與卡爾·馬克思之間。

192、《萬世魔星》(布萊恩的一生),Life of Brian,1979年。

英國“巨蟒劇團”著名的嘲諷基督教的作品。描寫一個與基督同時代的酷似者因為參與反羅馬的活動,也被當作彌賽亞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193、《生命的真諦》,Monty Python's The Meaning of Life,1997年。

“巨蟒劇團”最出名的一部對基督信仰、曆史和道德進行嘲諷的電影,分為7個段落,其中也戲仿了很多史詩題材電影的著名片段。獲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194、《沙漠中的西蒙》(1965年威尼斯評委會大獎)

195、《複仇》(納薩林,nazarin,1959),

196、《維麗迪安娜》(1961年金棕櫚大獎,遭到梵蒂岡抗議)

西班牙導演路易斯·布努艾爾的“宗教三部曲”。他是著名的反宗教的導演,站在懷疑者的立場,對教會和信徒的虛偽及人性罪孽的深重有深入的描寫,對基 督徒反思自己信仰的偶像化也不無益處。《沙漠中的西蒙》,諷刺了住在園柱頂上的沙漠修士。《複仇》描寫一位墨西哥傳教士在鄉村的傳教生活,導演試圖展現信 仰與現實的距離。

197、《銀河》(Voie lactée, La,1969年)

198、《自由的魅影》(Fantôme de la liberté, Le,1974年)

199、《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年)。

被稱為布努艾爾的“信仰三部曲”。與伯格曼不同的是,伯格曼的質疑是站在無限痛苦中的,而布努艾爾的質疑是站在怨恨和剛硬中的。此外他的《黃金時代》,也描繪了一對戀人與教會在婚戀與性道德觀上的衝突。

200、《聖山》(1973)

201、《聖血》(1989)

202、《鼴鼠》(1971)。

墨西哥先鋒導演揚德洛維斯基的作品,是著名的褻瀆信仰的三部曲,充滿魔幻現實主義手法。

203、《上帝是巴西人》God Is Brazilian ,2002年。

巴西電影。隨著西方的世俗化,上帝和基督的名在電影中普遍不被尊重。該片描寫上帝要休假,於是在巴西尋找一個聖徒來替他工作。

204、《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2003年。

好萊塢影星金凱瑞主演,和《上帝是巴西人》類似的故事,妄稱上帝的名,成了現代西方人的一種尋求廉價安全感的消遣方式。

205、《上帝幫助我們》,Lord Help Us,2007年。

一部愛情喜劇,一位喪偶的浸禮會牧師一麵遭遇謠言,一麵遇見了愛情。

206、《上帝也被告》,The Man Who Sued God ,2001年。

法律上的“不可抗力”,英文中稱為“act of God”,是一切合同的免責條款。這部澳大利亞電影,講述一位律師史蒂夫的小船遭遇雷電,保險公司以“act of God”條款不予賠償。他聯合了800多位遭遇“不可抗力”的客戶狀告保險公司,企圖證明在人間沒有“上帝的作為”。這個故事表達了基督教世界觀對人力不 及的事物的理解方式,以及,若沒有上帝,人怎麽可能對這個世界負責到底。

207、《全能者埃文》(冒牌天神2),Evan Almighty,2007年。

一個現代版的“挪亞方舟”故事。時隔幾年,這部《冒牌天神》的續集盡管保持了強烈的喜劇風格卻是一部承載了信心主題的福音電影。以至一些香港教會大力推薦信徒觀看。從中窺見,美國的福音派信仰與基督教保守主義在最近5、6年間對好萊塢主流電影的影響。

208、《超級禮物》,The Ultimate Gift,2007年。

這是導演在《與王一夜》之後拍攝的又一部福音電影,根據傳奇的盲人作家、也是基督徒慈善家史都瓦的同名暢銷著作改編。借一個億萬富翁的遺產繼承故事,人生的“十二個超級禮物”,以童話般的手法傳遞了聖經的財富與幸福觀。

209、《沉默》,chinmoku,1971年。

根據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改編,描寫17世紀基督教徒在日本遭受逼迫的故事。著名導演筱田正浩的作品,曾獲日本《每日電影》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

210、《密陽》,2007年。

隨著韓國的基督教化,韓國電影涉及信仰與救贖的作品開始增多。“罪”與“愛”成為近年韓國影視的重要主題。如《紅字》引用夏娃的故事開始,描寫罪與 沉淪,《大長今》中的愛與饒恕,金基德的《撒瑪利亞的少女》,則以基督的“好撒瑪利亞人”的寓言來描述妓女的生命掙紮。而李滄東這部電影開始直麵基督教的 救贖主題。鋼琴教師申愛的丈夫在車禍中罹難,兒子被綁匪殺死。她絕望、怨恨與掙紮,從嘲笑一個基督徒“你真可憐”到她走入信仰,相信“每一縷陽光中,都有 主的心意在”。但當申愛決心走入監獄,原諒殺子的仇人,卻發現凶手也已成為基督徒。她的怨恨重被激發,在試探中跌倒。電影質疑“廉價的福音”,引人反思什 麽是真正的悔改、赦免、醫治與安息。該片女主角全度妍獲得第60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獎。

211、《皮埃爾神父》,Hiver 54, l'abbé Pierre 1989年。

被譽為“法國良心”的皮埃爾神父,二戰時曾背著戴高樂的弟弟,翻越阿爾卑斯山,逃避納粹追捕。1954年,他在巴黎創辦收容無家可歸者的“以馬忤斯 村“(基督複活後向兩個門徒顯現的村莊),之後在全球繼續擴展了超過50家“以馬忤斯村”。這部傳記電影公映後,皮埃爾神父連續17年被評為“法國最受歡 迎的人”,直到足球明星齊達內取代了這一稱呼。2005年他被評為“法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第三位。2007年1月22日,94歲的皮埃爾神父離世。

212、《天堂可以等待》,Heaven Can Wait,1943年,1978年。

早期喜劇大師劉別謙的代表作,他將歐洲人的斯文的幽默帶到好萊塢,電影描寫一個風流成性的人死後,在地獄門口回顧和懺悔自己一生中對女人們的傷害, 他覺得自己該下地獄,結果卻被送入天堂。劉別謙的幽默與睿智,彌漫著“普救論”與自由主義的文化氛圍下,一種頭重腳輕的信心。1978年好萊塢翻拍了此 片。

213、《木十字架》,Croix de bois, Les,1932年。

根據法國作家羅朗·多熱萊斯1919年的小說《木十字架》改編,描寫一次大戰中的一群法國軍人,走過戰爭與死亡的幽穀,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反戰者的故事。

214、《偉大的亨德爾》,The Great Mr. Handel,1942年。

描寫亨德爾創作不朽歌劇《彌賽亞》的故事。當亨德爾寫作《哈利路亞》大合唱時,他雙膝跪倒,雙手向天,喊著說:“我看到天門開了”。作家茨威格曾在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一書中,以《亨德爾的複活》描述了這部讚美基督救恩的《彌賽亞》透過亨德爾而被創作的過程,將之列為人類曆史的重要時刻之一。

215、《彈簧刀》,sling blade,1996年。

有評論稱,這是一部基督教的神話故事,扭轉了基督徒是惡棍的主題。信仰上帝,與美好的生活,和困苦中的憐憫連在了一起。

216、《夜癮》,The Addiction,1995年。

一部另類的電影,一位沉浸在尼采和海德格爾的世界中的哲學女,經曆了道德困境和對上帝的再次尋求。

218、《男人愛美神》(一如既往),Keeping the Faith,2000年。

一個猶太拉比,和一個天主教神父,同時愛上了小鎮上的女子。電影以諷刺的幽默感,來描寫他們的信仰的掙紮和改變過程。

219、《空難遺夢》(無懼的愛),fearless,1993年。

一個空難的生還者,因為搭救他人而生出救主的自義,影片描寫這種自負如何破碎,這是對基督教的救贖觀的一個正麵的隱喻。

220、《暗夜之賊》,A Thief in the Night,1972年。

這是第一部引起轟動的,表達基督教末日論的電影。之後,末日論成為好萊塢的一個重要題材。

221、《末日迷蹤》,Left Behind,2001,2014年。

2001年的版本改編自同名的暢銷小說係列,口碑一般。2014年翻拍,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結合了末日論的視角,並映射了馬航MH370的事故。

222、《先知》, Knowing,2009年。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另一部科幻版本的末日論電影。影片末尾對新世界的描述,迎合聖經的啟示,非常令人心動。

223、《末日浩劫》(魔鬼末日),End of Days,1999年。

另一位好萊塢明星施瓦辛格主要的末日論電影,他曾在劇本殺青時,征詢了幾位牧師的意見,並修改了結尾,不是以武器打敗魔鬼,而表達信心是擊敗魔鬼的力量。

224、《美夢成真》(飛越來生緣), What Dreams May Come,1998年。

一部從天堂到地獄的冒險旅程,上帝作為審判者和赦免者被淡化了,救贖也淡化為了醫治,信仰彷佛一場催眠。不過超自然場景的視覺盛宴,令人想起路易斯的《夢幻巴士》。

225、《超時空接觸》(接觸未來),Contact,1997年。

對信仰與科學之關係的探求。一位牧師,和一位科學家,共同加入一個太空探索計劃。女科學家問,你如何能證明上帝存在。牧師反問,你如何能證明你對父親的愛。

226、《突擊上帝》(誡條理律),Commandments,1997年。

一個約伯故事的新版本,一個年輕人失去了一切,他求問上帝,並打破一切誡命,直到超然的拯救臨到。顯明上帝在人生中奧秘莫測的掌權。

227、《第三個奇跡》(神跡奇緣),The Third Miracle,1999年。

一位調查神跡的神父,經曆信心的危機。

228、《愛到盡頭》(激情妒火線),The End of the Affair,1999年。

一個不願悔改的人,在一樁偷情事件中,對上帝的尋求和怨恨。

229、《日落號列車》,The Sunset Limited,2011年。

小說曾獲普利策獎。一個黑人列車員工,與企圖自殺的白人教授,展開了一場關於上帝是否存在,及與自殺之關係的辯論。

230、《憂憂愁愁地走了》,崔允信導演,2001年。

香港有很多影片,都會出現牧師和教堂的元素。這是崔允信的第一部獨立電影,反映香港市民在回歸後幾年的情感和生活動蕩,其中描述了一位牧師的信仰困境。

231、《三條窄路》,崔允信導演,2008年。

崔允信的第二部電影,更為直接的以一位關懷社會公義的牧師為主角,並以朱耀明牧師為原型。朱牧師在1989年,利用教會的渠道,甚至聯絡黑社會組織,搭建了“地下鐵路”,幫助民運人士從香港逃亡。近年來,更成為“占中”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232、《教皇誕生》,Habemus Papam,2011年。

意大利導演南尼·莫萊蒂的這部電影,取材或說影射的,是羅馬教宗本篤十六世。描寫他被選舉為教宗後巨大的心理壓力,最後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影片充滿反諷,顯明信仰在當代社會,不但下降為一種心理治療,並成為世俗心理學的行業競爭者。

233、《天路客》(偽牧師),The Pilgrim,1923年。

卓別林早期的一部短片,描述一位越獄犯,被誤當做牧師,在這個過程中被恩典轉變的喜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中,那位拯救妓女的偽牧師的轉變,與此類似。但在《金陵》中的轉變,隻是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教堂和牧師的外袍,隻是一種道德力量的外觀設計。

234、《碼頭風雲》(在岸上),On the Waterfront,1954年。

右翼導演卡讚的名片,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和影男主角獎。描寫一位黑幫工會的成員,在牧師的感召下,重獲良心與自由的故事。該片也被視為導演對自己的辯護。因為卡讚在反共產主義的調查中,曾在國會作證,指控自己在好萊塢的同事。

235、《懺悔記》,I Confess ,1953年。

希區柯克出身於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的影片中,充滿罪惡,懺悔與審判的主題。這是他少見的一部直接以神父為主題的影片。神父為了保守告解者的秘密,在法庭上被冤枉為凶手,凶手的妻子良心發現,以一番在法庭上的“告解”,為神父洗刷了罪名。

236、《磨坊與十字架》,M?yn i krzy? ,2011年。

影片圍繞荷蘭畫家博魯蓋爾的名作《受難之路》而展開,將畫中的基督受難之路,與當時西班牙對荷蘭的統治場景,交叉描敘。

237、《女巫大審判》,Salem Witch Trials ,2003年。

描寫1692年發生在馬薩諸塞州的薩勒姆獵巫事件。1992年,當地曾舉行這一事件300周年紀念活動。這是好萊塢眾多女巫題材的電影之一。

238、《好血統》,Wise Blood,1979年。

改編自美國南方女作家奧康納的長篇小說。奧康納是20世紀最偉大的基督徒小說家之一,她說,“很多人已經不相信上帝,我知道我就是為他們寫作的”。 因此,她致力於描寫一個沒有上帝、或宣稱上帝已死的世界中的黑暗、邪惡與絕望。電影描寫了一位不相信耶穌的“傳道人”,如何開始宣揚他自己的信仰。

239、《木蘭花》, Magnolia ,1999年。

一部描寫人生的偶然與災難,與上帝的預定之關係的電影。最後,導演借用了《出埃及記》中的“蛙災”,來表達在苦難與偶然的背後,審判的存在,其實是一個好消息。恰恰是上帝的存在,使一切無意義的事物有了意義。

240、《惡魔之眼》,the devil's eye,1960年。

伯格曼的電影,以牧師和魔鬼為主角。與其說是牧師的內心在與魔鬼交戰,不如說是導演,這位牧師的兒子,以他殘存的信仰在與魔鬼交戰。之後,他將拍攝著名的信仰三部曲。

240、《狂徒淚》,Angels with Dirty Faces,1938年。

兩個童年的小夥伴,一個成了牧師,一個成了被判死刑的黑社會老大。在臨刑前,牧師去見他,提出一個驚人的建議,要求他以自己的死,來幫助那些因敬仰他而加入黑社會的青年人。提姆凱樂牧師曾在布道中引用這部電影,認為這個故事表達了福音的內核。

241、《耶穌愛上我》(天神愛光臨), Jesus Loves Me,2012年。

在當代福音派的神學中,主耶穌的形象,越來越接近於一個親善的鄰居。於是就有了這一出耶穌來到世間、世俗化的愛情喜劇。

242、《當上帝離開的那一天》,Le jour où Dieu est parti en voyage,2009年。

這部法國電影,似乎用盧旺達大屠殺來表明,苦難使人失去了信仰。或者說,苦難意味著信仰上帝是不合理的。然而,當上帝離開的那一天,苦難並沒有結束,但一切苦難卻失去了意義。

243、《神跡疑雲》(盧爾德), Lourdes ,2009年。

海報說,這是一部探討信仰與生命的影片。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婦女,來到一個修道院,經曆了神奇的醫治。瘸腿的行走,引起思考、震驚和懷疑。

244、《米特奧拉》,Metéora,2012年。

米特奧拉,在希臘語中是“懸在空中”的意思。這是東正教的一間最著名的修道院。電影描寫一位神父和一位修女的淫亂。對一個現代社會而言,描寫禁欲生活而導致的宗教醜聞,一直是重要的宗教類型片。

245、《山之外》,Dup? dealuri ,2012年。

另一部宗教醜聞類影片。根據一個真實事件的紀實作品改編。2005年,BBC報道,一個羅馬尼亞女孩前往山區修道院,幾個月後,人們發現了她的屍 體,被綁在一個十字架上。因為修道院認為她被魔鬼附體,為她舉行趕鬼和禁食,從而導致這個女孩的死亡。這部電影在當年戛納電影節上獲得兩項大獎。

246、《更高境界》,Higher Ground,2011年。

一個少年時決誌信主的女孩,成年後逐漸遠離信仰。在一連串的事件中,她開始重新懷疑,也重新尋求,試圖再次理解信仰的意義。

247、《掉包嬰兒》(換子疑雲),Changeling ,2008年。

伊斯特伍德的電影,取材於洛杉磯20世紀20年代的一個連環兒童殺人案。當時,警方可以隨意地決定將公民投入精神病院。一位在城市中呼求公義和憐憫的牧師,幫助一位被掉包了兒子的母親,麵對整個警察製度。

248、《薩拉托夫的方法》,The Saratov Approach,2013年。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件。兩個摩門教的傳教士,十五年前在烏克蘭被綁票的故事。類似當年方誌敏所轄紅十軍團的第十九師,綁架和殺害美國傳教士師能達(John Stam)夫婦的故事。

249、《視線》,?? ,2013年。

這部韓國電影,取材於2003年,23名韓國宣教士在阿富汗被綁架的故事。在影片中,一位信仰脆弱的向導,最終成為了持守盼望的殉道者。

250、《神父歌來瘋》(美麗新世界),Bran Nue Dae,2009年。

改編自澳大利亞的一個音樂劇。一個男孩被母親送到教會學校,他的青春卻似乎與神父所代表的世界格格不入。教會學校,就像修道院一樣,成為在電影世界中的、與自由相反的一個中世紀的象征。

251、《寬恕的力量》,The Grace Card ,2010年。

一部進入主流院線的福音電影。描寫一個凶手的悔改和一個失去兒子的警察如何重獲信仰。

252、《勇氣》,Courageous ,2011年。

另一部獲得較大商業成功的福音電影。描寫四位基督徒警察,如何成為聖經所定義的大丈夫:在悔改和軟弱中成長的、擔負責任的丈夫、父親和正直的公民。

253、《教宗的洗手間》,El baño del Papa,2007年。

這是一個“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的故事。因為教宗來訪烏拉圭的一個小鎮,給貧困的人們帶來了商機和想象。影片描寫一個小人物的努力和失望。如果屬世的祝福落空了,那麽屬天的祝福呢。

254、《布魯克斯先生》, Mr. Brooks ,2007年。

一部“高智商、連環殺人加人格分裂”這麽老套的商業片,竟能嵌入美國神學家尼布爾對“原罪論”的立場,以他著名的“寧靜之禱”串起全篇。如同《化身博士》的故事一樣,是對雙重人格的聖經式的闡釋。

255、《寫給上帝的信》,Letters to God ,2010年。

一部溫馨的福音電影。八歲男孩泰勒罹患癌症,他最大的盼望和興趣就是每天給上帝寫信。陷入人生困境中的郵遞員布拉迪因此重新尋回自己的信仰。

256、《聖徒秘錄》,There Be Dragons ,2011年。

《戰火浮生》(傳道)的導演羅蘭·約菲的作品。描述西班牙內戰期間,“天主事工會”(Opus Dei)的創始人埃斯克裏瓦教士的故事。與天主教會內曆代的修道運動一樣,是一個在天主教會內頗受爭議的組織、

257、《雷德胡克的夏天》, Red Hook Summer ,2012年。

美國黑人導演斯派克李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是他當年描寫紐約布魯克林黑人社區的名作《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的續集。描述一個男孩離開紐約,來到他的祖父、一位主教家裏所發生的故事。

258、《生命之樹》,The Tree of Life ,2011年。

本片獲得第64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以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的故事,以詩意的電影語言,表達了對創造者的敬畏和思考。其中描述宇宙誕生的三十分鍾畫麵,令人驚歎。

259、《暗夜激流》,Le torrent,2012年。

描寫1922年的加拿大魁北克農村。一個婚外生子的母親,懷著悔恨之心,渴望將自己的兒子送入神學院,遭到兒子的強烈反抗。

260、《一個人對神的恐懼》, Takva ,2006年。

一部宗教題材的土耳其電影。描寫一個穆斯林在現代都市中的良心掙紮。從中可以看到一種缺乏救贖和中保的律法主義的宗教,如何令人絕望。

261、《冷凍靈魂》, Cold Souls ,2009年。

一部黑色幽默的作品。有人發明了一種技術,可以將靈魂提取出來予以冷凍。一個演員經曆了這個怵目驚心的過程。影片探索了靈魂的存在。

262、《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2004年。

美國暢銷作家米奇·阿爾博姆的小說改編。他的《一日重生》《來一點信仰》等作品,都以一種淡化福音內涵的、新紀元的方式,來描寫信仰和超自然的世界 觀的存在。電影描寫一個人在死後,遇見了5個曾出現在他生命中的人。這5段故事,將他的生命串了起來,更像一部完整的、獲得了意義的作品。

263、《一代魔僧:拉斯普廷傳》,2011年。

關於俄羅斯末代宮廷中的邪惡神父拉斯普廷,有過許多版本的電影。這是法國明星傑拉爾·德帕迪約主演的最新一部。

264、《像土豆一樣的信仰》,Faith.Like.Potatoes ,2006年。

這是南非製作的一部福音電影,種植土豆的農夫,在祈禱和盼望中等待收成。

265、《白象:無法之城》,2012年。

阿根廷電影。描寫布宜諾斯艾利斯被稱為“白象”的貧民窟,在那裏,有兩位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的神父。

266、《人世間》,Ici-bas,2011年。

1943年,一位來到醫院服務的修女,和一位參加了遊擊隊的神父,如何遠離和懷疑信仰的故事。

267、《神鬼願望》,Bedazzled,2000年。

西方文學和電影史上,都有源遠流長的與魔鬼交易的故事。這是一個喜劇的版本。

268、《諾言》,O pagador de promessas,1962年。

一位農夫為了祈禱生病的驢子能得醫治,他起誓像耶穌一樣,背著十字架從家鄉一直走到省城的大教堂。他的故事成為電視台獵奇的新聞。影片似乎為了表現顯得愚蠢的信仰,在現代社會麵對的衝突和瓦解。此片曾獲第15屆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269、《艾利之書》,The Book of Eli ,2010年。

一部有創意的末日論電影。在地球遭遇毀滅性戰爭後,整個世界的希望,保存在僅存的一部聖經中。好萊塢黑人影帝丹素·華盛頓,飾演護送聖經的逃亡者。

270、《好消息》,La Buena Nueva ,2008年。

1936年,一位年輕的牧師來到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小村莊傳教,承擔起保護教區和譴責戰爭的責任。

271、《新十誡》,The Ten,2007年。

這部美國電影以無厘頭的方式詮釋“十誡”。但其中幾個段落,深刻地表達了後現代社會中的偶像崇拜。

272、《苦痛》,El,1953年。

這部電影,是路易斯·布努艾爾一貫的風格,反教會,和懷疑信仰。一個懷疑妻子不忠的丈夫,最後襲擊了神父,被關入監獄,多年後在修道院度過餘生。

273、《新我父我主》,My Father My Lord ,2007年。

這是一部希伯來語的以色列電影。描寫猶太拉比和他兒子關於死亡的對話,借喻了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

274、《我父我主》, Padre padrone ,1977年。

意大利導演塔維亞尼兄弟的作品,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描寫一對父子的對抗,隱喻人對上帝的反抗。

275、《弱點》,The Blind Side ,2009年。

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收養故事。一個基督徒白人家庭收養了一個無家可歸的黑人男孩。多年後,這個男孩成為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選秀狀元。遺憾的是,影片對信仰的描述不多。

276、《北逃》,2007年。

韓國電影,描寫北朝鮮的難民,如何在教會的幫助下向北逃亡,輾轉去往韓國。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曾有幫助他們逃亡的韓國牧師,在中國被判刑。直到2012年,中國政府宣布,停止向北朝鮮遣送北逃的難民。

277、《哈德維希》(十字迷情),Hadewijch,2009年。

一個見習修女,邂逅一位回教少年。她的信仰和人生遭遇空前的困惑。這是法國文化的特征,盡力表達不同宗教之間的寬容,意圖顯示,人生和社會的苦難,來自於人類的一部分人對絕對真理的宣告。這部電影也反映了穆斯林成為法國社會第二大族群的變化。

278、《上帝在我家》,Henry Poole is Here,2008年。

一部福音題材的喜劇,一位被宣布隻有6周生命的男人,如何重獲信仰。

279、《逆境重生》,rust,2009年。

一部小成本福音電影。描寫一位決定放棄信仰的牧師,回到家鄉─基普靈小鎮,因為被捲入一場縱火案,結果經歷了信仰的重生,也使得整個小鎮在信仰上甦醒過來。電影在這個小鎮上實景拍攝,導演自己出演牧師,其他角色均由小鎮居民擔任。

280、《日月精忠》(四季之人,良相佐國),A Man for All Seasons,1966年。

這部電影描寫了英國宗教改革中的亨利八世,他的著名的離婚案,及與大法官托馬斯·莫爾的衝突。

281、《救贖大道》,Salvation Boulevard,2011年。

一部關於牧師醜聞的電影。一位極有才華和魅力的牧師,如何在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宗教帝國的過程中墮落為殺人犯。

282、《反基督者》,Antichrist,2009年。

丹麥導演拉斯·馮·特裏爾的一部瘋狂作品。一麵藉著表達對曆史上的女巫迫害的反抗,一麵赤裸地表現性欲,導演意圖回歸的“伊甸園”,並不是一個聖潔公義之處,而是偽人文主義和偽浪漫主義的、無禁忌的男歡女愛的場所。這是一部備注的、但不值得推薦觀看的“反基督”的影片。

283、《和聲》,2010年。

這部韓國電影,描寫一群女犯在獄中組建唱詩班,經曆恩典轉變的過程。平安夜的演出,是一個高峰。她們與親人,在台下台下重逢,唱起易卜生的歌劇《培 爾·金特》中那首著名的《索爾維格之歌》。《培爾·金特》根據福音書中浪子的故事改編。《索爾維格之歌》,表達了培爾·金特之妻索爾維格在信心中等候浪子 歸家的信心和盼望。歌中的最後一段,“假若你如今還活在人間,願上帝保佑你。當你跪在上帝的麵前,願上帝祝福你。我要永遠忠誠地等待你,等待你回來。你若 已升天堂,就在天上相見”,在平安夜演出中沒有出現。留下一個伏筆,即影片的第二個高峰,組建唱詩班的老婦人,一位曾殺死背叛自己的丈夫和好友、在獄中等 候和悔恨了半生的音樂教授,最終被執行死刑。可惜導演在剪輯中,將一些在獄中教堂中禱告的鏡頭去掉了。但信仰的表達,仍然很明顯。

284、《天堂餅》,Tortilla Heaven,2007年。

一部信仰題材的喜劇。一位墨西哥州的餅店老板,主日沒有去教堂禮拜。他詛咒著上帝,卻發現麵餅上出現了酷似耶穌的畫像。不過這個神跡並沒有帶來悔改和信心,而是產生了轟動效應和無限商機。和《教宗的洗手間》很類似的主題,也是對“吃餅得飽”的一個幽默的描述。

285、《地獄神探》(康斯坦丁), Constantine,2005年。

一部以地獄、天使和魔鬼為主題的主流動作大片,由裏維斯扮演主角,一位闖入地獄、破壞墮落天使的自殺者。聖經主題和超自然的世界觀,是好萊塢的常見類型片,但卻除去了指向十字架和非暴力的恩典和救贖,而把拯救者打扮為動作明星和超能英雄。

286、《天堂可以等待》,Heaven Can Wait,1943年。

美國導演劉別謙的一部天使題材的名作,曾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也開創了好萊塢天使題材影片的範例。

287、《黑夜煞星》(魔鬼與丹尼爾·韋伯斯特),All That Money Can Buy,1941年。

典型的美國清教徒傳統的早期電影,反映《浮士德》的主題,即與魔鬼的交易。結尾時,魔鬼直視鏡頭,衝著觀眾笑的鏡頭,令人毛骨悚然。

289、《魔鬼的美》,Beauté du diable, La,1930年。

早年的法國電影,直接根據《浮士德》改編。1830年的意大利,浮士德教授接待了梅菲斯托。不久,浮士德神秘失蹤了。亨利被控殺害了教授,隨後與魔鬼簽下協議。

290、《下一站,天國》,1993年。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逝者乘坐通往天國的列車,來到位於天國與人間的小站作短暫停留。在接下來的一周,他們將努力回憶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然後由天國的工作人員拍成影片,放映留念。

291、《機關槍宣教士》,Machine Gun Preacher。2011年。

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一個毒販悔改信主,來到蘇丹建立了孤兒院。他一麵布道,一麵以武力對抗進攻孤兒院的當地武裝力量。

292、《納瓦拉的亨利四世》,Henri 4 ,2010年。

德國影片,描述了1563年的法國新教徒(加爾文派)與天主教的宗教戰爭。以及法國改革宗信徒幾乎被屠殺殆盡的“聖巴托羅繆之夜”。但敘事和曆史深度都平平。

293、《戰爭彌撒曲》,2006年。

日本在1914年占據了青島,俘虜了4700名德國軍隊。一位日本軍官違背上司命令,寬待俘虜,戰爭結束後,德軍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向這位軍官致敬。與席勒的《歡樂頌》一樣,導演意圖表達一種泛神論的和人文主義的宗教情感。

294、《贖罪》,Atonement,2007年。

在英文中,“atonement”的意思,是上帝與罪人之間的和解。這部電影不是關於一個二戰中的愛情悲劇,而是關於無力自拔的痛苦,和自我贖罪的不可能。

295、《更大的榮耀》(耶穌萬歲),For Greater Glory: The True Story of Cristiada,2012年。

描寫20世20年代的墨西哥,政府對教會實施逼迫和屠殺的故事。一位將軍在這個過程中倒戈相向,成為反抗軍的領袖,並在苦難中重新認識了信仰。

296、《安妮日記》, The Diary of Anne Frank(1959年),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 (2001年)

電影史上,多次將這個拯救猶太人的感人故事搬上銀幕。

296、《金陵十三釵》,2011年。

近年來,有幾部國產電影,都以南京大屠殺中的教堂和外國基督徒的拯救行動為主題,如陸川的《南京,南京》,合拍片《拉貝日記》等。張藝謀這部電影,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以一位“假神父”為主角,在華人電影中極為罕見。

297、《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1998年。

喜劇明星金凱瑞的經典作品。一個人的全部生活,都在一個城市般大的攝影棚中發生,被製作成一台數十年之久的節目。導演名叫Chritof,暗含著Chris-off(去掉基督)之義。他扮演著上帝的角色,“預定”了他的主人公的一生,並將他瞞在鼓中。

298、《神啊神!你為何離開我》,2005年。

這部日本電影,以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為題,描寫人類的末日景況,但卻最終陷入人文主義的濫觴,以音樂為拯救的道路。

299、《悲慘世界》,1952,1995,1998,2012年。

雨果的這部名著,僅僅最近20年來,就有幾個電影版本。法國的老影星貝爾蒙多,傑拉爾·德帕迪約,美國的影星連姆·尼森,和 休·傑克曼 等,都飾演過冉阿讓。但對基督教信仰的表達最深刻的,是2012年的歌劇版。

300、《莫紮特傳》,Amadeus,1984年。

一部傑出的傳記片,宮廷樂師薩裏埃利的嫉妒中,帶著律法主義者的深深的痛苦。猶如偉岸英俊的掃羅王,麵對上帝揀選的牧羊童大衛,薩裏埃利無法想象, 一個像他那樣虔誠、尊貴、有教養的人,為什麽不能得到上帝的垂青。而一個像莫紮特一樣粗俗、浮誇的人,卻富有驚人的音樂天賦。影片表達這種痛苦和反差。 “上帝的寵兒”(片名Amadeus的原義),來自上帝的恩典,並不來自我們的努力和品行。不明白這一點的人,就難免像薩裏埃利一樣,死於嫉妒和對上帝的 咒詛。

301、《納尼亞傳奇3:黎明踏浪號》,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2010年。

302、《納尼亞傳奇2:凱斯賓王子》,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Prince Caspian ,2008年。

C.S.路易斯的納尼亞傳奇的第二和第三部。

303、《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2012年。

304、《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戰》,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2013年。

《霍比特人》寫於1937年,是托爾金的《魔戒三部曲》的前傳,目前已公映前兩部。

305、《波奇亞》,Los Borgia,2006年。

關於文藝複興時期,那些“壞得不能再壞”的教皇,電影史上很少有他們的傳記。大概隻有 1965 年好萊塢的《痛苦與狂喜》,描寫尤利烏斯二世,這個有三個私生子的教皇,邀請米開朗基羅創作了不朽的巨幅穹頂畫,《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這部電影描 寫了羅德裏格·博爾吉亞,他是來自西班牙裔的博爾吉亞(波奇亞)家族的第二位教皇。他賄賂每位紅衣主教的巨款,使這位羅馬城最富有的人也差點破產。曆史 上,他以“亞曆山大大帝”為名,稱為教宗亞曆山大六世。因為他的家族的荒淫,近年來有不少關於他的電影和美劇。

306、《卡廷森林》,Katyń,2007年。

這是波蘭導演瓦伊達82歲拍攝的作品,描寫波蘭軍官在1940年被蘇聯屠殺在卡廷森林的故事。影片最後的屠殺場麵,一個接一個波蘭軍官,麵對萬人坑,在被槍殺時誦讀主禱文,極為震撼人心。

307、《城市廣場》,Ágora,2009年。

這部西班牙影片,以一種驚心動魄的、和不公允的方式、描述了初代教會的信仰與希臘文化在羅馬帝國晚期的爭戰。導演複製了亞曆山大城。希帕提婭,這位被譽為人類第一位女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如何在一場暴亂中被一群基督徒殺害;神廟和圖書館又如何因此遭受重創。

308、《女教皇》,Die Päpstin,2009年。

這是一部德國電影。在十三世紀的傳說中,有過一位女扮男裝的教皇若安,據

說是在德國南部出生的(離馬丁·路德的家鄉不遠)。若安學會了掩蓋每月的經血,也為此舍棄了婚姻和家庭。但她仍無法勝過情欲的試探。在梵蒂岡懷孕, 遊行中當街產子,難產而死,以一種怵目驚心的方式,暴露了她隱藏一生的性別。啟蒙運動後,這個十三世紀的傳說被翻出來,不斷成為女權主義和反宗教的噱頭。

309、《遇見上帝》,The Encounter,2010年。

小製作的福音電影。滯留在某偏僻之處的五個陌生人,被困於路旁的一家荒僻小餐館。餐館老板是一位拿撒勒人,他對所有人的秘密了如指掌,並能提供一切問題的答案,前提是這些人信靠他。這是一個與主耶穌麵對麵的福音的寓言。

310、《消防員》,Fireproof,2008年。

一部關於婚姻與信仰的福音電影,基本上描述了一個40天的婚姻輔導課程。

310、《結婚許可證》,License to Wed,2007年。

另一部關於婚姻與信仰的喜劇,生動了描述了牧師如何幫助未婚男女進入他們的婚姻。

311、《溫柔的憐憫》,Tender Mercies,1983年。

主要情節圍繞一位名叫麥克·斯萊奇的酗酒鄉村音樂歌手展開,麥克皈依基督教是電影情節的轉折點。曾獲當年奧斯卡五項提名。

312、《上帝之子》,Son of God,2014年。

這是2013年的美劇《聖經故事》新約部分的電影版。

313、《真的有天堂》,Heaven Is for Real,2014年。

根據2010年同名暢銷書改編的電影,講述一個宣稱在瀕死時經曆天堂的孩子的故事。福音派教會,流行和宣揚各種關於天堂、地獄的瀕死經驗和屬靈體驗。然而,這並非聖經所喜悅的一種為福音辯護的方式。

314、《挪亞方舟》, Noah,2014年。

對聖經記載的大洪水的審判和拯救,有打動人心的刻畫。雖然增添了許多想象的情節,但導演意圖表達一個主題,即到底這是一個結束,還是一個開始?影片將挪亞領受啟示的過程,變得更加漫長和艱難,並加入了與亞伯拉罕獻以撒類似的痛苦試煉。

315、《神父有難》, Calvary,2014年。

片名的意思是基督被釘十字架的各各他。這是一件事先張揚的謀殺案。牧師收到一個他將被殺的威脅。影片描寫了他如何度過和接受這一謀殺的過程。和耶穌基督一樣,他最終帶著憐憫,走向了死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