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楊忠說還未曾娶妻,尚無子嗣,李辰就知道自己冒失了。他連忙向楊忠道歉。
待送走了賀拔勝、獨孤如願和楊忠三人,李辰回到屋內一個人靜坐沉思。
如果按照曆史本來的發展,楊忠會在接下來的連場大戰中,屢立殊勳,最終脫穎而出,而得以位高權重,為自己兒子將來的發展打下雄厚基礎。而他的兒子楊堅則最終會奪了自己女婿的皇位,並把宇文家族屠戮一空。那麽自己要不要順應這個曆史的脈絡呢?也許那時侯自己已經老得不在人世了,可是自己將和宇文氏結親,那自己的後代會不會受到波及呢?
李辰想得再遠一些,楊堅最終在胡人入主中原幾百年後重新又建立了漢族政權,並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麵,實現了華夏的統一,他的功績是巨大的。但是問題在於他選錯了繼承人,繼位的隋煬帝楊廣有能力有才華,卻太急功近利。在極短的時間內,楊廣建洛陽、開運河、下揚州、征高麗,很快就耗盡了國力。特別是他三征高麗,不僅讓數十萬英勇的華夏勇士喪命異域,頭顱被敵人築成京觀,直到唐朝滅高麗時才得以歸還,而且由於官府征斂無度,激起了前所未有的農民大起義,接下來連續不斷的戰亂,使中國人口銳減,幾乎毀掉了整個華夏文明。這種在中國曆史上反複出現的興盛-
毀滅的輪回給我們這個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最終耗盡了華夏文明的智慧和生機。李辰作為一個穿越者,站在千年之後的曆史高度上,清晰地看到了這一點。
想到這裏,李辰下定決心,不能讓這一切上演,必須阻止楊堅的篡權,阻止後續一切災難性結果的發生。但李辰同時也陷入了巨大的茫然,如果是這樣的話,則整個中國的曆史都將被徹底改變。在自己再也無法把握整個曆史的脈絡,自己也將不再是一個曆史的旁觀者,而真正成為曆史的創造者。而自己又會將曆史引向何處呢?自己又有這個能力將整個曆史引上一條正確的道路嗎?李辰百轉回腸,夜不能寐。
就在李辰為未來苦苦思索的時候,遠在千裏之外的高歡也終於有了行動。
山西位於黃河幾字型大拐彎的東麵,在南北朝時代被稱為河東。這裏涇、汾縱橫,表裏山河,自古為形勝之地。在河東汾河穀地北端,座落著一座千年雄城晉陽。晉陽三麵環山,南臨汾水,地勢險要,號稱“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自從公元前497年建成起,就始終為北方重鎮。被稱為“霸府 ”的東魏大丞相府就設在晉陽城內。一般情況下,都是由高歡的世子高澄坐鎮東魏的都城鄴都,而高歡則在晉陽遙控朝局。
現年四十一歲的東魏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大行台、渤海王高歡雖然經曆年初的小關之敗,折損了心腹大將竇泰。但未傷根本,他在關東的統治依然非常穩固。
六月的一天,高歡在汾陽的天池遊玩,發現了一塊奇石,奇石上的紋理隱隱約約形成文字“六王三川”。高歡向行台郎中陽休之詢問其意,陽休之道,
“六者,大王之字;王者,當王天下。河、洛、伊為三川,涇、渭、洛亦為三川。大王若受天命,終應奄有關、洛。”
高歡緩緩搖頭道:“所謂眾口鑠金,世人無事常言我反,況聞此乎!慎勿妄言!。”
隨行的行台郎中杜弼拜倒於地,高聲道,“請大王受禪稱帝,此順應天意也!”
左右眾人一起拜倒,齊聲道,“請大王受禪!大王若不稱帝,奈天下蒼生何!”
高歡大怒而起,舉起手杖打在杜弼肩上,“汝欲陷吾為亂臣賊子焉?還不退下!”這才將這場鬧劇收場。
其實杜弼這個人倒是不壞,相反他是東魏朝中比較清明廉潔的官員。他曾經因為東魏文武官員貪汙成風,而報告高歡請求查處。高歡聽了杜弼的話,將他招至座前,神情嚴肅地道,
“天下貪汙,習俗已久。今督將家屬多在關西,宇文黑獺常相招誘,人情去留未定;江東複有梁國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我若急正綱紀,不相假借,恐督將盡歸黑獺,士子悉奔蕭衍,人物流散,何以為國!爾宜少待,吾不忘之。”
卻說高歡對小關之敗耿耿於懷,在弘農儲備了大量糧祙軍械,隨時準備重整旗鼓,再攻關中。卻不防宇文泰大災之下,已經窮得眼睛發紅,情急之下,居然出其不意冒險攻下了弘農,繳獲了高歡儲存在那裏的糧食,以求渡過難關。高歡聞報,直氣得須發倒豎,才要興兵來攻滅宇文泰,卻又得報柔然入侵北方三堆的消息。原來柔然在與西魏結親,將柔然公主嫁與大統帝為皇後之後,變得與西魏親善。這次就是應西魏之約,侵掠東魏北方邊境,策應西魏在弘農的軍事行動。高歡無奈,隻得親統大軍出擊柔然。待擊退了柔然的入侵回到晉陽,宇文泰已經占領弘農一個多月了。高歡立即召集重臣謀士謀劃對西魏的反擊。
高歡方才言畢出兵之事,卻見杜弼出班下拜,“請大王先除內賊,內賊不除,國無寧日,如何抵禦外患?”
高歡心中不喜,問道,“誰為內賊?”
杜弼道,“諸勳貴掠奪百姓者是也。”
高歡沒有理會杜弼,他下令殿下眾衛士刀出鞘,箭上弦,夾道而立,又命杜弼從刀叢中走過。隻見刀矢如林,寒光閃閃,眾武士無不怒目而視,似乎刀箭隨時都會落到他的頭上。杜弼乃是文弱書生,那裏見過這等陣勢,頓時嚇得汗流浹背,雙股顫栗,好容易從刀叢中走出來,便癱倒在高歡座前。
高歡和顏悅色地對杜弼道,“這些武士舉而不發,爾猶亡魄失膽。諸勳貴在戰陣之上,身犯鋒鏑,百死一生。雖或貪鄙,所取者大,豈可同之常人也!” 杜弼隻得頓首拜謝。
高歡旋即下令,命高敖曹統河南之軍三萬,攻弘農。然後盡起關東之兵共二十萬,由自己親自統領,大舉征伐西魏,誓言一舉掃平關隴,生擒元寶炬(西魏大統帝)、宇文泰。一時間,關東八十州人情震動,舉國的精兵強將聞召紛紛前來會合,無數六鎮鮮卑勇士、漢家豪強英傑雲集高歡帳下,數不清的軍械糧祙等物資被征發軍前。
比及出兵,行台右長史薛琡諫道,“西賊連年饑饉,故冒死來入弘農,欲取倉粟。今敖曹已圍弘農,粟不得出,但置兵諸道,阻隔交通,勿與野戰,比及麥秋,其民自應餓死,寶炬、黑獺何憂不降!願勿渡河。”
高歡搖頭道,“宇文黑獺據弘農已有月餘,恐已盡輸糧粟入長安矣。何況那宇文黑獺凶頑詭詐,乞肯束手就擒,惟力戰克之,方為根本。黑獺如若就擒,則關隴傳檄而定。”
這時大將侯景道,“今茲舉兵,形勢極大,萬一不捷,猝難收斂。不如分為前後二軍,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後軍全力而進;前軍若敗,則後軍承之,猶可複戰。”
高歡道,“前次小關之敗,皆因分兵之故也。今次我大軍合進,其勢如泰山壓頂,必使宇文黑獺無機可趁。”遂不用侯景之言。
東魏二十萬大軍合兵一處,浩浩蕩蕩西進而來。東魏軍自壺口趣蒲津,在黃河上搭起浮橋渡河,按照上次相同的路線,欲經華州直取長安。
高歡立馬大河之濱的一塊高地上,觀看東魏軍渡河,身後東魏眾將一字排開。從高處遠遠望去,就見二十萬東魏軍將士,正在河邊列陣,順序踏上三座浮橋渡河。東魏軍將士們組成的隊列將整個大河東岸的土地占得滿滿當當,隊列一眼望不到邊,隊伍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而在遠方陣列的後麵還有不斷有兵馬陸續而來。在陽光的照耀下,將士們的盔甲和武器的鋒刃閃亮一片,令人不可逼視。東魏軍旗幟服色多為大紅,整個大河右岸,仿佛全都被一層紅色的雲霞覆蓋,這層紅色的雲霞正慢慢流淌過架設在波光閃亮的大河上的三座 浮橋,向對岸伸展過去。東魏軍將士個個盔明甲亮,神色飛揚,他們身上的各色的盔纓、披風、雉羽隨著行動,上下跳躍飛舞,宛如紅色土地上盛開的各色花朵,正迎風搖曳。二十萬關東勇士在河岸排開,軍容之盛,世所未見。
高歡看著陣容無比雄壯的大軍,一股指點江山,舍我其誰的豪情由在心中湧動。他以馬鞭指 河,大聲道,
“此次若不能掃除凶頑,一統關隴,誓不回軍!”
身邊東魏諸將齊齊在馬上躬身行禮道,“何人可當我大軍雷霆一擊!大王此番定能平定關隴,成就不世功業!”
東魏軍渡河完畢,整軍直撲華州而來,華州若下,便是長安在望。華州刺史王羆聞報高歡舉二十萬大軍前來,自知不敵,也不出戰。隻是深壕高塹,死守城池。王羆站在城頭上向東眺望,遠遠望見天邊如同一片燃燒的火焰般,一道紅色的洪流慢慢卷過土黃色的大地向華州漫卷過來。高歡大軍緩緩而至,隻見軍前鐵騎橫衝,軍尾卻綿延無盡,看也看不到盡頭。見東魏軍如此氣勢,城上西魏軍士卒個個驚得麵無人色。東魏大軍在華州城外列陣,旌旗蔽日,甲兵耀目,殺氣衝天,城上人人覺得受壓得連氣透不過來。
這時就見一騎甲士越眾而出,飛馬奔至城下,對著城上大呼道,
“大丞相、渤海王高某奉天討逆,吊民伐罪,今盛甲兵百萬而來,蕞爾彈丸小城,不啻螳臂當車!何不早降!”
王羆在城上金剛怒目, 大聲呼道,“此城即是王羆塚,生死在此!欲死者來!”
高歡聽到回報,不禁眉頭緊鎖。這王羆的名字他也曾聽說過,知道這是一塊硬骨頭。如果要攻下華州,不經過一場血戰是不行的。可是現在還沒有與老對頭宇文泰碰麵,就在這華州城下白白耗費時間和兵力值得嗎?高歡一時有些躊躇。行台郎中陳元康看出他心中的顧慮,便奏道,
“我大軍雲集城下,敵閉門不敢應戰,已落膽矣。以某之見,不若繞過此城,直趣長安。長安若下,華州必不戰而降。”
高歡聞言點頭道,“此言深合吾意。”遂下令全軍繞過華州,直奔長安。
王羆在城上見高歡大軍繞城而過,也暗自鬆了一口氣,雙手鬆開緊握著的刀柄。這時他才發現自己手心全是汗。
卻見城下東魏軍隊列嚴整,軍容甚壯,大隊人馬絡繹不絕,竟日方畢。王羆下令緊守城池,小心戒備。他雖然粗豪,但並不缺心眼,他可不想做以卵擊石的事,所以決無出擊的打算。東魏軍繞過華州後,渡過洛水,屯兵許原。
卻說宇文泰聞得高歡傾國而來,隻留下少部兵馬繼續搶運剩餘的糧食,自己則率主力回到關內。宇文泰走後不久,高敖曹率軍殺至,將弘農團團圍住。
宇文泰回到關中,麵對嚴峻形勢,隻得再一次廣招天下之兵助戰。有李辰這個榜樣在前,這次倒是有很多地方諸侯願意出兵,但由於事起倉促,最後隻有隻有洛州刺史泉元禮率部曲,丞相府士曹參軍裴協領鄉兵趕來。大統帝聞訊,也派宇文導率宮中禁衛軍前來助戰。
當高歡已過華州的消息傳來,宇文泰見形勢緊迫,已無法等到各地兵將聚齊,便召集眾將道,“高歡越山度河,遠來至此,天亡之時也。吾欲擊之,何如”
這時,西魏軍已經探明高歡傾關東二十萬大軍前來,而宇文泰手下現在一共才有一萬多人,實力相差極為懸殊。因此,將領中許多人都建議暫避鋒芒,不如退至長安,等待各地兵馬聚齊,再與之一戰。
宇文泰道,“歡若至長安,則人情大擾;今及其遠來新至,可擊也。”
眾將仍然是疑慮重重,宇文泰見李辰鎮定不語,便出言問道,“天行有何良策教我?”
李辰起身行禮道,“三軍士氣可鼓不不可墮。昔日霸王破釜沉舟者,為勵士氣也,故而能以寡勝眾,獨破強秦。今若不戰而退,則士氣餒矣,至長安退無可退,必不戰自亂!”
李辰言罷,帳內頓時鴉雀無聲,大家都若有所思。李辰繼續趁熱打鐵道,“兵法有雲,不因怒興師。今賀六渾恥失竇泰,愎諫而來,所謂忿兵,可一戰擒也。惟請大丞相舉兵迎之,辰不才,甘為前鋒。”
這時,獨孤如願道,“若退守長安,恐人心震惶,各地援兵必不敢至矣!”
東秦州刺史達奚武也道,“生死惟一戰爾,又有何懼!”
帳內的氣氛頓時扭轉,大家都躍躍欲試,請求一戰。
宇文泰大悅道,“天行所言,深合吾意!”宇文泰隨即下令進兵,迎向高歡的大軍。
大統三年十月,壬辰,宇文泰率西魏軍主力一萬人到達沙苑紮營,距東魏軍六十裏。
曆史上著名的沙苑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佩服書香兄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