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以後,在蘭州城外南山一塊向陽的山坡上,華部軍為此次出征中陣亡的將士舉行了葬禮。
這一切都是源於李辰的想法。現在華部草創,很多製度還在探索當中。李辰知道 這是一個風雲激蕩的曆史時代,大戰連綿不絕,華部不可能置身於局外。由於華部軍兵員較少,即使是人數很少的傷亡,也會對軍隊士氣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李辰有意策劃了這樣一場隆重的葬禮,以激勵士氣。並希望華部的將士們能明白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道理。
經過紀輝的堪輿,李辰選定了這塊麵北向陽,可以俯瞰金城的風水寶地作為軍人墓地,並規劃在這裏建立永久性的英烈祠作為祭奠之所。
三月的陽光和煦溫暖,但是在山林茂密的半山坡上,微風吹在臉上仍有些許寒意。在選定的墓地旁的平地上,李辰率蘭州眾文武官員及華部軍將士列隊肅立。遠方大河如帶,雄關鐵壁,近看則白雲低垂,青鬆環繞,天地一片肅穆。
在地麵上,數十個方形的墓穴已經挖好,每個墓穴旁都有兩名華部軍士卒整裝肅立。在墓穴對麵的空地上,陣亡將士的遺屬按順序落座。他們人人都按照尊卑親疏服了不同的孝,麵容悲戚。
一乘牛車緩緩駛進墓地,黑色的車身飾以白花。車上整整齊齊擺放著幾十個陶甕,每個陶甕上都覆蓋著一麵小號的華部旗。這時,軍中號角長鳴,嗚咽回旋。
“立正—敬禮!”
當牛車經過華部軍的隊列時,隨著讚禮官的一聲令下,全體華部軍以李辰為首,一齊向牛車行軍禮 。眾將士齊齊雙腳並攏直立,左手下垂,右手並攏五指,指尖指向帽簷。這軍禮也是李辰照搬現代的東西。而蔣宏為首的文官,則雙手交合胸前,微微頷首。待牛車緩緩經過軍陣,停在墓穴旁,讚禮官再高喝一聲,
“禮畢!”
眾人才將手放下,重回 肅立的狀態。這時,一隊士卒上前,兩人一組,小心翼翼地抬起陶甕,將它們一一放在相應的墓穴旁。
接著,三名軍官排眾而出,邁步來到場地正中的旗杆前,當先的一名軍官,雙手捧著著華部旗。就見他將華部旗係上旗杆上的繩索。
就聽見讚禮管高聲喝道,
“升旗—奏樂!”
那升旗的軍官開始拉動繩索,紅底白花的華部旗緩緩升起 。一旁早已準備就緒的一部吹鼓開始奏《華部之樂》。如果一個現代人來到現場,他一定聽得出《華部之樂》用的是電影《征服天堂》的曲調。不用說,這也是李辰這個穿越者的大作。當李辰第一次給大家哼出這個曲調,所有人都聽目瞪口呆,半響說不出話來。最後還是賀蘭仁眨著眼睛說,“好聽是好聽,就是聽著想哭。” ……
這時全體華部軍立正,向華部旗敬禮,並和著樂曲,放聲齊唱,
“大河奔流,山川壯麗,蒼天之下,是吾故鄉。
男耕女織,仕農工商,人無貴賤,眾生而一。
刃霜似雪,矛槊如林,眾誌成城,氣勢如虹 。
列祖列宗,吾土吾民,長命無絕,永生不息!”
當初李辰哼出了曲調,並請裴萱來填詞。裴萱用心聽了幾遍,然後一揮而就,將一篇華麗的韻文交到李辰的手中。李辰接過來一看,
“……赫赫厥聲,濯濯厥靈。壽考且寧,以保我後生……”
李辰想了想對裴萱道,“你這篇辭,格調高華,美則美矣。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咱們華部軍的士卒們大多不識字,你這樣的辭藻華麗,寓意深刻,就怕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其中的含義。這首《華部之樂》既然是要大家傳唱的,所以還是要文字淺顯一些的好。”最後還是李辰自己填了現在的詞,直白好記。
當全體華部軍唱出最後一個音節的時候,那麵巨大的華部旗將將升到旗杆的頂端。樂曲戛然而止,全體將士收禮。那升旗的軍官將旗再緩緩降至旗杆一半的位置,然後將繩打結固定。
讚禮官大喝道,“請都督訓示!”
李辰邁步走出隊列,然後轉身,向眾人敬禮,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公開演講。
“我們今天在這裏舉行這個儀式,是為了讓為國捐軀的勇士們安息故土;也是為了榮耀他們的勇氣和犧牲。
一年多以前,我們建立了華部。為了生存求活,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糧食,為了對抗強權暴政,我們約為部落。我們約定從此眾生平等,無有高下貴賤;我們約定一切權力來源於院會並止於院會;我們約定一旦接受華部之約,則約定麵前人人平等。
今天安葬在這裏的勇士們,無愧於自己的榮譽之名。麵對強敵,他們英勇戰鬥,直至犧牲,未曾退卻一步。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生命捍衛了華部,也捍衛了眾生平等的理想。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我們得以繼續為實現這樣一個偉大的理想而奮鬥,我們得以繼續在這場前所未遇 的大災難中幸存下去;我們可以繼續讓華部所有的人都有屋可避寒;我們可以繼續讓華部的孩子都有學上;我們可以繼續讓華部所有的老人都得到供養。我們今天所能做的一切,都仰賴於他們的勇氣和犧牲。
也許多年以後,不會有人記得我們曾說過什麽,但是勇士們的英名和壯舉將會被永遠銘記!那個他們為之戰鬥和犧牲的偉大理想,將萬世長存!”
言罷,李辰雙腳一並,向大家敬了個軍禮,然後大步回到隊列中。
接下來,讚禮官大喝道,“下葬—敬禮!”
全體華部軍再一次敬禮,向自己的戰友告別。站在每個墓穴前的四名士卒中,兩人輕輕揭起了覆蓋在陶甕上的華部旗,仔細地折疊整齊。另外兩名士卒則輕手輕腳地抬起陶甕,放入墓穴中。然後開始向墓穴中填土。對麵的遺屬們頓時哭聲四起。
這時,全體華部軍開始誦唱《詩經•無衣》中的詩句: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老秦人的歌謠,唱的是從軍戰友的之間的情義,已經在關隴傳唱了上千年。
負責填土的士卒將墓穴填滿,豎起一塊小小的石碑,上麵鐫刻著陣亡將士的姓名和陣亡的時間地點。而手捧折疊整齊華部旗的士卒,則來到相應遺屬的前麵立定。這時,從金城各寺廟請來的數十名沙彌則開始為陣亡將士誦經超度。當時的社會,人們篤信佛教,李辰並不願以自己的好惡來影響別人的宗教信仰,所以他聽從大家的建議,在葬禮上加上了誦經超度的環節。
李辰帶領手下幾名文武高官來到遺屬們的麵前 。賀蘭仁引李辰走到序列第一的那戶人麵前,這是一個身披重孝的婦人,還有兩個同樣重孝在身的娃娃。那婦人兩隻眼睛都哭得腫得像兩隻桃子般,正摟了兩個孩子哀傷悲泣。賀蘭仁在李辰身邊道,
“金城營甲都醜隊隊主馬祥,這是他的婆娘還有兩個娃娃。”
李辰沉重地點點頭,馬祥這個人他知道,這還是和他一起從桃花塢出來的老人,平日裏很是沉默寡言,也是這次陣亡將士中官職最高的一個。李辰轉身從旁邊肅立的士卒手中接過那麵曾覆蓋在馬祥骨灰壇上的華部旗,單膝跪下,將旗交到馬氏的手中並道,
“請接受這麵尊夫為之英勇戰鬥並誓死捍衛的旗幟,這是他應得的榮耀。”
馬氏一麵嗚咽,一麵從李辰手中接過了旗幟。
李辰又將一枚鏨刻了華部桃花圖樣,係了五彩絲帶的銅牌交給馬氏。
“我以華部軍都督的名義授予馬祥一級英勇獎章,以表彰他無以倫比的勇氣和戰鬥精神。”
待馬氏接過獎章,李辰道,“馬兄弟是和我一起從桃花塢出來的老兄弟,當年我們第一仗在桃花塢外迎戰郡兵,馬兄弟就站在我身邊。在這次戰鬥中,馬兄弟始終衝殺在前,直至壯烈犧牲,他無愧於英勇之名!”
馬氏聞言,更是泣不成聲。李辰又道,
“馬兄弟是隊主,按律可得三十畝上田,五十年內免賦。令郎也將由華部供養他們至成人。另外,華部也將供養嫂子終身,除非嫂子另嫁。還請嫂子節哀順便,好好把娃娃們撫養成人,告訴他們,自己的父親是怎樣的一位英雄,提醒他們,莫要墮了英烈的門風。”
說罷,李辰起身後退一步,向馬氏立正敬禮,跟在李辰身後的眾將也一齊行禮。馬氏帶了兩個娃娃,含淚拜謝。
李辰又來到順序第二的遺屬麵前,這是一對老人,還有個半大的孩子。賀蘭仁道,
“金城營甲都醜隊伍長劉平,這是他的爺娘和兄弟。”
李辰接過屬於劉平的華部旗,再次單膝跪下,
“請接受這麵令郎為之英勇戰鬥和犧牲的旗幟,這是他的榮耀。”
兩位老人連忙拜倒還禮,連連口稱“使不得”
李辰再將一枚二級英勇獎章授予劉平。他對老人道,
“令郎象一個勇士那樣戰鬥並英勇犧牲,他是你們的驕傲,也是華部的驕傲。今後,華部將負責為二老養老送終。請你們毋庸擔心。令郎另得授上田二十畝,五十年免賦。英雄應該得到與他名稱相稱的榮譽和褒獎。”
李辰言罷,起身行禮。兩位老人連忙還禮不迭。
李辰正要離開,這時,那個半大的小子突然道,
“都督,我也要從軍!”
“喔?你多大了?為什麽想要從軍?”李辰饒有興味地問道。
劉平的弟弟楞頭楞腦地說,
“我十四了,我也要像我哥那樣當個英雄!”
李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我相信你今後一定可以成為一個英雄。但是你現在年紀還太小了,先呆在家好好長身體,記得多孝敬一下你爺娘。”
李辰又來到下一戶。
“金城營乙都子隊伍長鄭文。這是 他母親和婆娘”
“請接受一個勇士,同時也是一個兒子和丈夫用鮮血保衛的旗幟,這是他應得的榮耀。”
……
“金城營乙都子隊尉遲通。這是……”
“請接受……”
……
“金城營丙都寅隊何義。……”
……
“金城營丙都卯隊趙二郎。……”
……
李辰堅持慰問了每一個陣亡將士的遺屬,並親手將代表至高榮譽的華部旗送到每一個陣亡者家庭,並為他們授勳。每到一處,他必單膝下跪,見者無不動容。因為在當時,普通士兵的地位很低,一般由社會最底層的民眾充役。從來沒有人刻意關心過他們的生死。李辰這一番舉動,極大地震撼了在場所有的人。侯小虎站在隊列中,不覺已是熱淚盈眶,一股殺身成仁的壯誌豪情填塞滿胸。許多和他一樣新從軍的士卒,已是淚流滿麵,紛紛發誓為華部效死。
賀蘭盛見狀感歎道,
“昔日吳起之為將,親為士卒吮疽。卒母聞而哭之。謂之卒必戰不旋踵,不知其死所矣。今日都督所為,不亞吳起之吮疽,盡得士卒之心,人人鹹欲效死,真乃孫、吳再世,我兄弟可謂得人矣!”
賀蘭武也歎道,“既軍紀嚴明,又厚恤士卒,推己由人,與士卒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誠大將之風也。假以時日,我華部軍天下誰人可敵?”
賀蘭仁道,“反正下一次我是說什麽也不留守了,回頭我就去找都督說去,讓他下一次出征一定帶上我!”
……
因山上有五眼清泉,泉水清澈甘甜,李辰將這座山命名為五泉山,並勒石為記。從此這座鬆柏長青,林木茂密的山岡,成為華部軍人心目中最為神聖的所在。華部軍將士人人都以戰死疆場,然後禮葬五泉山為榮。此後,華部軍每遇大戰,在需要力戰克敵,殊死拚殺之際,都會高呼“五泉山!”以明死戰之心。
在李辰回到金城,忙於內政的同時,外間依然風雲激蕩。高歡不甘小關之敗,在距離關中咽喉門戶潼關最近的弘農集結重兵,並囤積大量的糧草軍械。欲以弘農為前進基地,隨時尋機再攻西魏。而宇文泰也不甘示弱,積極籌劃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東西魏之間新的大戰一觸即發。北朝雙雄之間的新一輪較量即將登場。
有點糾纏不清啊,轉篇妙文吧.
窮人怕遇見現實主義者,富人怕遇見理想主義者
這世界充滿了窮人和富人,當然,還有不窮不富的人,這裏,我們姑且隻論這些窮人和富人。
據說這世界又是由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組成的,人們要麽傾向與理想主義,要麽傾向於現實主義,當然,在這裏我們說的是較為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和較為極端的現實主義者。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大概每天都要同他人打交道,而麵對的人,免不了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
先說窮人,俗話說人窮誌短,那是不對的。窮人固然要為衣食操心,但窮人自有窮人的誌向。如果窮人沒有誌向,哪來的那麽多富人?但窮人的第一件事,還是要操勞衣食問題,即便是安貧樂道者,也不能不吃飯不是。於是,窮人就得不得不麵對他人了。在遇到的諸人中,大概令窮人最高興的是遇到了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大半不看你的穿著有多麽寒酸,職位有多麽低微,理想主義者看的是你的思想或想法與他的投機程度。如果哥兒倆都恰是曼聯的鐵杆球迷,那熱乎勁就甭提了,老總和下崗者以兄弟相稱,幾杯酒下肚管他誰是誰。如果想法不投機,那也沒關係,不是說話不投機半句多嘛,誰也不找誰麻煩就是了。讓窮人頭痛的是現實主義者,偏偏窮人要打交道的人中現實主義者還特多。走個親戚,如果那親戚是現實主義者,看那眼神就不對勁,心裏在琢磨:你來幹什麽來了?要從我這裏弄到什麽好處?到哪裏辦個事兒,現實主義者辦事員一看你那身打扮,頭都不抬,從牙縫裏擠出幾個字就能把你給打發掉。走在大街上,得時時提醒自己別忘帶了身份證工作證暫住證,被那些帶箍拿棍的逮了去,得拿好幾個月的夥食費贖人呢。好不容易來到幹活的地方,同現實主義者迎麵擦肩而過,你那麽大個人人家愣沒看見你,誰讓你不是經理呢。那讀大學的,幾年好輕鬆,可到找工作時就犯愁。那招工的絕對現實喲,你看,人家那長得水靈漂亮的(誰說美麗不是財富?),人家那智商一百八的(那也是財富,不是嗎?),都早早有了著落,而你的失望卻“與時俱進”。怎麽辦?花銀子花時間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富人(知識,智慧,容貌,簡曆),然後回家祈禱吧。
再說富人,俗話說富人隻在物質上窮奢極欲,那也不盡然。不是有句話叫做飽暖思什麽欲嘛,當然,那句話太狹義,富有了,誰不還想要精神上的滿足?於是,富人也不得不麵對各種各樣的人了。讓富人最愉快的自然是現實主義者。處在現實主義者中,富人總能感覺到四周讓人舒適的羨慕的眼光。那窮在鬧市的沒人問,可富人即便在深山遠親也可多呢。富人那一身的行頭,走在大街上,隻要不殺人,現實主義拎棍的是不敢來抓的。在現實主義者那裏辦點什麽事富人是不用自己親自去的。如果親自去,一定會讓把那窮人剛打發走的辦事員馬上起立外加點頭哈腰。富人在公司裏跟本就沒有同現實主義者擦肩的機會,現實主義者老早就滿麵笑容地九十度鞠躬讓在一邊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現實主義者都一定會讓富人愉快,鋼門重鎖外加雇保安,就是對付喜歡走捷徑的現實主義的。雖然現實主義者中也有個別讓人傷腦筋的,但在日常中令富人不如意的還是要數理想主義者。現實的財富才是硬道理,不是嗎?理想主義者對財富的輕視連帶到對財富擁有者也不重視,讓人頭痛。富人這麽多財富,理想主義者居然把富人和窮人平等相看。辦點什麽事,讓富人同那窮小子一般待遇,豈不讓富人閉氣。財富帶來的榮耀在理想主義麵前一點也顯示不出來。還有更嚴重的,走到什麽地方,富人可能會見到一些理想主義者投來的冷眼。人說富人為富不仁,可你一定有我不仁的證據嗎?讓人不舒服那是一定是仇富,看我提案要求重視仇富問題,讓你們努力向現實主義者看齊。
天黑了,窮人回到了家,在夢中,來到了一個人人有工作,人人地位平等,不以財富論人的社會。在那裏,窮人再也不用見到以財富和勢力看人的現實主義者。富人也回到了家,在夢中,來到了一個完全以財富劃分地位,以金錢為衡量準繩的社會。在那裏,富人再也不用麵對不看重金錢的理想主義者。於是,窮人和富人在夢中都露出了微笑。
後記:曾有人說,
現實主義又可稱為實用主義,被認為是腳踏實地。理想主義則常常被認為是夢想家,他們把目光放在遠處的地平線來思考自己的使命和生命的目的。
"吾“理想”為“理想主義”之“理想”"
Easycity 回複:
如果'大漢唐'說的“理想主義”是指帶有某種殉道者色彩的理想和教條,那麽我不得不承認,從古代四大文明,到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土耳其帝國,大英帝國,到現在帶領世界文明發展的美國,華夏文明在幾千年裏,說起宗教色彩,在眾多文明中算是非常淡化的,大概隻有羅馬和美國有這麽多的宗教自由。好處我就不多說了,壞處就是在社會轉型的時期人心非常混亂,很容易從小毛病發展成大潰敗。
我想,現在中東的穆斯林世界與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潮流格格不入,是不是因為“堅守”的人太多了呢?
吾“理想”非汝“理想”。吾“理想”為“理想主義”之“理想”,不知今日世界——尤其是華人世界,尚有幾人能如樓主般堅守。
"不由得感慨大陸人口基數大,確也藏龍臥虎,牛人不少, 隻是少了幾份人性和理想"
Easycity 回複:
這句話好象與我個人的觀察不是太符合。
中國人在美國,經濟收入不及印度人。家庭平均收入七萬對九萬。我的印象是,中國大陸新移民中的牛人是出名的不服管,尤其在管理這種沒有客觀標準的事情上很少隨大流,跟上司合不來,就一門心思鑽研技術。尤其是男的技術牛人,簡直就是古代“學而優則仕”的美國現代版,隻不過在異鄉的"仕”非常遙遠。而印度的技術牛人,技術爛人,絕大部分身段柔軟,好的一麵就是他們不在乎放棄技術這根“安全繩”,上級讓做什麽就做什麽。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印度人找不到下一份工作而被迫回印度的可是洶湧如潮,經常看到一個公寓樓,原來是印度村,2008年以後就隻剩下零零落落幾家印度人。最近IT慢慢回升,年輕的印度人才慢慢又多了起來。但是沒有見到年紀大的印度人顯著增加。我猜那些人回到印度以後,也能找到好的工作,不需要回美國,他們技術撿不起來,也沒法回美國。
再看中國人,被迫回中國的人不少,也是管理層的人居多,但是整個華人社區和新移民人口並沒有明顯地減少。絕大多數想留在美國的中國人,能夠憑著技術留下來,或者憑著技術實力轉行留下來。
這世界上就那麽幾個文明中心能談得上“理想”。美國人堅持理想是驚人的,看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鐵杆支持者就知道。中東穆斯林堅持理想同樣驚人。我想說,跟他們相比,中國人堅持自己生活方式的程度一點不差,隻不過這種不妥協沒有其他種族的堅持那麽有“爆炸性”,沒法上新聞。其實,這種求同存異的包容性,滴水穿石的堅韌性,才是華夏農耕文明在延續和擴展上最大的特點。
中國人有理想,隻不過自己和別人都說不準這些理想到底包括那些條款。中國人有堅持,隻不過是埋著頭的堅持,電視新聞裏沒法報道。
這本書隻是玩笑之作。不能與大神們相提並論。
本書的許多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這也給了我一個更大的空間,一方麵,我希望基本保持曆史的主要脈絡不變。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展現那段風雲激蕩的曆史。另一方麵,由於是文學創作而不是正史,所以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探索。就像我曾經說的,我想表現的是自己對曆史的認識,以及對愛情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非常感謝你的支持以及分享對人性和曆史的思索。寫作和與網友的交流的過程使我獲益非淺。
這種收益讓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快樂,也更增加了寫作的動力。
春節期間事情較多,下一章要過完節再更了。請見諒。
細細品審雲真人和書香滿室之異同,不由得感慨大陸人口基數大,確也藏龍臥虎,牛人不少, 隻是少了幾份人性和理想————當今中國的根本問題在於,還沒有真正地回歸到尊重生命的價值體係上來。這並非是某個黨派的問題,而是全民族的價值觀念問題。每逢佳節倍思親,想我等炎黃子孫滿懷各自的夢想,背井離鄉,紮根四麵八方,仍心念故人故國,不由人一聲長歎!哎,不酸啦!
謹祝新年好運,馬到功成,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萬事如意!
謝謝厚愛!您的評價實在太高了,對於金庸,我是永遠高山仰止。
謝謝,你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