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日本情結
(2008-07-26 23:56:27)
下一個
大哥把文學當成嚴肅的事業,小弟則更多出於自己的興趣・・・・・・
周作人的日本情結是從一位日本少女輕盈走動的赤足開始的。
1906年秋天,周作人赴北京應考,獲得官費留日的機會,即隨大哥(魯迅)乘海輪經由上海前往東京。到達東京時已是傍晚,周作人尾隨大哥彎彎轉轉,來到東京都本鄉湯島二丁目的伏見館,拖鞋登玄關,周作人一眼看到了一位十五、六歲的日本少女――乾榮子,被她那雙輕盈走動的赤足所打動......
他想起了自己紹興的表姐......
但此時的中國文人,並沒有離鄉出國的失落,相反,他油然而生的,倒是一種淡淡的溫馨,好像沒有漂洋過海,沒有出國,沒有緊張,沒有好奇,眼前一切似乎都在預料之中,情理之中,包括異國少女的那一雙赤足。
周作人初到日本,便完全沒有現代留日學生普遍存有的“異文化磨擦”,日本的一切,在他眼裏,都值得推敲與欣賞,甚至,連絕大多數初來日本的中國人無論如何也難以習慣的飲食,他都津津樂道,從“輕淡無味、少油無鹽”中,品出一代文人樂於咀嚼的異國韻味。
周作人很快全盤接納了日本的生活方式,讀書逛古舊小書店,悠閑自得,史料稱之“悠墮生活”。這段時間,他幫大哥籌辦雜誌,寫書譯書。
但兄弟倆終因大哥性情“急躁”、小第“懶惰”而發生不和,其實,後來真正引起不和的原因是周作人的“日本女人”。
一雙赤足雖然打動了一代文人,但是,周作人並未與“赤足”延續深層的交往。
留日第四年,周作人娶了日本妻羽太信子,成了家,徹底過起了“和服”、“醬湯”的日本日子。
這段時間,他以複古的視覺觀察體驗日本文化,發現了另一種意義的東方神韻。在這樣的神韻裏,“他有了一種與前期不大一樣的輕鬆與自在感。”
周作人到了晚年,還念念不忘這一段時光。
日本的史料中記載關於周作人和魯迅留日的文獻也很多很多。
其中平凡社(日本出版社)曾推出中島長文的作品,裏邊有這樣的記載∶
魯迅有三兄弟,魯迅、周作人、周建人。周作人留日期間結識了日本女子羽太信子並娶之為妻;後來,周家與羽太家親上加親,小第周建人又與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共同生活”。但是,羽太信子後來隨從夫婿前往中國後,把對環境的不適轉嫁到了魯迅的頭上,這種矛盾,致使兄弟不和甚至瀕臨“絕緣”的地步,兄弟決裂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問題”,魯迅強調∶不要去追究錢由誰來掙?而是要過問∶誰在浪費?周作人對此放任不究,隻管守住他的《苦雨齋》。問題是,沉重的,是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