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原創

唱給月亮的歌 寧靜是一種 慈悲 是魅力也是 震懾 天上宮闕不聞 何年依舊 奈得圓缺 拎兩盒打包的 月光 酥皮五仁的另裝
正文

日本“亞文化”由側扶正

(2009-05-23 21:47:00) 下一個
    日本首相擔任外相時曾提出,要把日本的大眾文化推向國際舞台,麻生太郎還率先提出了一個有關“聯體文化”的新思維,就是把大眾文化(Pop Culture)和亞文化(Sub Culture)並用於日本外交,推廣,並發揚光大。
    這個提法令日本媒體耳目一新。

    所謂大眾文化,是指日本的動漫畫、日本的遊戲、日本的流行音樂、日本的服飾文化、日本的美食文化以及日本的傳統文化、日本的名牌電氣、化妝品、日用品等等,我們稱“主流文化”。
    而“亞文化”則直接來自英文,是日本人率先把這個概念落筆成漢字,令一直從事文字工作的我們警然而被動地接納,接納的同時還滲透了一分尷尬。
 
    “亞”這個漢字,讓人憶起中學讀書時,化學課本裏的一個概念叫做“硫酸亞鐵”,你可以不理會它,但是有許多元素卻萬萬離不了它。 
   
     日本的“亞文化”也具有這樣身世――長期邊緣化,直到“亞文化”“登場”日本官方文件和會議桌,被扶正為“外交推廣文化”之一,它才有了出頭之日,搖身變為日本的代表文化之一,與主流文化即“大眾文化”枝葉並茂,柳綠花紅。

    日本的“亞文化”指日本的奇裝異服,個性發式,反叛流行,彰顯自我,奇異遊戲,盲目崇拜等等。

    與中年以上的日本人存在著“誓不兩立”的代溝。代溝相斥“亞文化”的理由是∶“亞”而不“雅”,“雖然在國外也有“粉絲”,但其客觀價值,不能代表日本”。 日本一部分知識份子曾經認為,以“道”為首的文化才是代表日本的“國魂文化”,比如,“茶道”,“花道”,“柔道”,“劍道”,“空手道”等等。

    而又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些有“道”字文化在國際舞台上不一定有其“道”形象。
  共同新聞社一位中文版頁主編撰文說,在二戰前,一聽日本就聯想到“菊花“和“武士道”的不少外國人來說,這些有“道”字的活動代表軍國主義。 二戰後,占領日本的美軍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在學校進行“柔道”和“劍道”等“武道”教育。國破山河在,對當事的外國大兵來說,也許美麗的“富士山”和“藝妓”是代表日本的。戰後三十年,一無所有的日本老百姓拚命努力艱苦奮鬥,使日本的經濟高速發展,最後“索尼”“豐田”“鬆下”等名字也能代表日本了。(注∶此段文字全盤引用未經刪改)

    這位主編接下來說∶特別是在泡沫經濟崩潰後,又出來了世界金融危機,目前日本經濟陷入負增長的危機。少子老齡化的到來,徹底改變日本社會的構造,如何發揮年輕人的積極作用,保持民族元氣是一個大問題。在這樣的時代,很多人擔心自己的前途,年輕人找不到該走什麽樣的道路。大家最關心的是保衛自己的小生活。
    也是因為在這樣的年代,那些比較內向的“亞文化”代表日本社會的某些方麵。但是,我們不能老畏縮在個人的小圈子內。

    打開日文網頁,輸入關鍵詞,出現的“亞文化”現象有“亞文化非營利團體”、亞文化研究機構、“亞文化會館”,“亞文化俱樂部”等等;其中“亞文化會館”其實搞得很“雅”。

    在中文“穀歌”或“百度”裏,“亞文化”連接的是“垮掉的一代”、“邊緣地帶青少年反叛的群體”;還有網頁這樣解釋∶所謂亞文化,自然有別於主流,它代表著網絡一代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在今日更多快餐文化的背景下,沒有曆史的沉重包袱,輕鬆,隨意,生活化,多少帶一點喜劇誇張的色彩。 細細揣測大眾文化(Pop Culture)和亞文化(Sub Culture)的感官和內涵,我即興給它起了個嶄新的名稱叫做“聯體文化”,相輔相成,因為時代多元,所以“聯體”才能“健全”。

    “亞文化”在友好鄰邦已被堂皇“扶正”,甚至被日本官方呼籲在國際舞台上應“大加利用”;且不知我們的亞文化能否也終有一日扶側為正,登“國務院紅頭文件”,上中華文化“大雅之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