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的邏輯

(2013-11-18 15:05:17) 下一個

快年底了,也得給文盲們發點福利。特別是三中全會即將召開。外界對改革前景好象期望很大。各種牛鬼蛇神都開始出來指點江山。比如房價要漲要跌,股市如何如何,改革什麽的如何如何。眾說紛紜如此等等

鑒於眾文盲大都看不透前景,說難聽一點,即使三中全會開了,相關政策出來了——計很多人還會一片迷茫,什麽政策可能實施,什麽政策隻是美麗的口號——政府光說不練的事還少了了嗎?看不清是高度不夠,是脈絡不清晰。正好兄弟最近有點閑空,可以幫大家理理思緒

年底賀歲強貼《經濟的邏輯》正式開講。兄弟保證,這個或許可以比《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精彩一點點

首先請聽課的文盲們拿出你的錢包——從中任意抽出一張鈔票——嗬,不是要交給我,而是請你凝視5鍾,然後回答一個問題:人民幣發行靠什麽支撐信用?把人民幣搞清楚了,對中國經濟才有個基本的脈絡。今天第一課也就是經濟邏輯的第一個鏈條就講人民幣

2012年,中國M2也就是廣義貨幣發行量突破100億,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貨幣。而當年的GDP過51.7億。貨幣發行量/GDP接近2——也就是我們創造1元的財富就發行了2元的鈔票。而同期CPI(通貨膨脹指數)不到3%為什麽?看過《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也許會拿出貨幣蓄水池的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這個隻是硬幣的一麵,而硬幣的另一麵就是:人民幣發行靠什麽支撐信用?如果把這個問題再發散一點,還可以延伸一係列的問題:人民幣的基礎是什麽?為什麽人民幣能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貨幣而其他貨幣(比如美元、歐元)不行?人民幣還有多大的潛力?更尖銳一點:人民幣在什麽情況下才會崩潰

簡單回顧一下貨幣的曆史。貨幣也稱為一般等價物。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扮演貨幣角色的是貴重金屬。後來發行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紙幣替代了金屬貨幣,不過紙幣發行一般都要以貴重金屬作為信用儲備,一直到20紀中期,全世界貨幣發行的基礎都是金本位或者銀本位

20世紀中後期,情況發生了變化。70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鉤,接著全世界大多數國家貨幣紛紛與貴重金屬脫鉤——黃金、白銀逐漸退出在貨幣發行中舉足輕重的舞台,成為普通的商品

為什麽全世界貨幣都逐漸與貴重金屬脫鉤?原因無非有2種,第一,所謂的貴重金屬除了裝飾性作用外,在現代工業體係中作用並不大——也就是其本身的價值很有限;其二,也是最關鍵的,黃金、白銀地球上儲量不高,生產難度大,有限的黃金、白銀儲備越來越無法支撐越來越大的社會財富。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黃金國際市場的價格是300/克,某經濟體擁有1克黃金儲備,那該經濟體能夠發行最大量的貨幣就是300元,如果社會財富增長到3000元的時候——也就是必須發行3000貨幣才能保證流動性不出現問題,那麽該經濟體或者在國際市場上收購10克黃金,或者就把金價在經濟體內拉到3000/——不管那種方法對經濟的後果都是災難性的。目前全世界的黃金儲備不過20萬噸,有興趣的同鞋可以自己計算一下按照當前金價大致可以發行多少貨幣,我不用算就可以知道——全世界黃金運到中國,連目前中國貨幣發行量的一半都支撐不了

貨幣與貴重金屬脫鉤後,貨幣的信用靠什麽來支撐呢?大致是兩種方式;落後國家靠資源,發達國家靠技術。一個經濟體沒有技術優勢,你就隻能拿資源來支撐貨幣信用,比如石油、糧食、煤炭等等——別人願意持有你的貨幣唯一的理由隻能是可以買到你不可再生的資源,或者是代表資源的初級加工品。很吃虧是不是?沒辦法,落後就得吃虧。如果一個經濟體你有技術優勢,你就很占便宜了,你可以用技術來支撐貨幣的信用,用凝結技術的商品換回大量的資源。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

最牛逼的貨幣是美元,美元有雙重保障。支撐美元信用的不僅僅有全世界最優秀的技術,還有全世界最需要的資源——石油——牛逼的是這個石油還是別人的資源。70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鉤後,與石油輸出組織歐佩克簽定了一個協議——就是歐佩克所有的石油銷售隻能是用美元結算。這個協議的意義就是,歐佩克用全世界60%的石油儲備為美元的信用背書!有這個協議在,哪怕美國國內經濟出現問題,美元的基礎都堅不可摧,至少在未來50年內都是最安全的避險貨幣。美國的對外軍事力量很大程度上都是維護這個協議作為第一原則。對未來感到悲觀的同鞋就給孩子換點美刀吧

過去20年,美國在海灣打了兩場戰爭,央視拉來一大批所謂的專家鼓吹什麽美國的目的是為什麽掠奪伊拉克的石油等等。真他媽扯淡——隻要歐佩克所有的石油銷售是用美元結算,所有開采石油什麽的都是在給美元打工——也就是美國明明都是老板了,央視非要說這個老板還想做看門人的活。事實也是如此,伊拉克變天後,在伊拉克拿到開采石油權利最多是恰恰是中石油,不過巨額投資後換回來的卻是一個血汗工人的身份

閑話少說,我們回過頭來開始談談人民幣

人民幣的前身是邊幣,也就是陝甘寧邊區發行的貨幣。那時的TG窮,根本沒有黃金或者外匯儲備,所以這個貨幣發行的信用就是最原始的糧本位。這種糧本位體係在TG對農村嚴密的控製下表現出驚人的潛力。3年內戰,多少還有些家底的國民政府僅僅撐了2年,財政就基本崩潰,而TG還有餘力且將剩勇追窮寇,紅旗插遍全中國。想想都令人唏噓不已。說兩個典型例,1947年,國民政府以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加上將近1000萬兩的黃金儲備——興趣的同鞋可以自己計算一下,這兩項在40年代的購買力——備廢除法幣,發行金元券。結果在投機者的阻擊下,金元券很快崩潰。2年後,TG進入上海,結果也遭遇幾乎同一批金融投機者的阻擊,TG當然沒有2年前國民政府那樣雄厚的黃金與外匯儲備,但是TG卻有對廣闊農村強有力的動員能力,結果就TG農村調動了天文數字的物資:糧食、食鹽、煤炭,硬生生的砸得金融投機家們傾家蕩產——史稱:兩白一黑戰爭,以TG獲全勝而告終

49年後,人民幣堅定不移的執行糧本位體係。為了維護這個體係,設計了統購統銷製度。所謂的統購統銷製度就是農民的糧食統一由政府收購,也統一由政府出售,政府成了最大的也是壟斷的地主,收購多少、收購價格什麽由這個地主說了算——農民沒有任何發言權。這種製度促成了對農村對農民最殘酷的掠奪,正是這種掠奪才使國家獲得了迅速建立工業體係的啟動資金,也正是這種掠奪直接導致了3年大饑荒,幾千萬人餓死。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49年後,TG邊能夠打一場現代化的戰爭(韓戰),一邊又能創造幾年內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工業體係——被譽為社會主義體製下的“奇跡這個“奇跡的下麵是數千萬累累的白骨與冤魂。

文革後,家庭聯產責任承包製替代了統購統銷製度,農民終於可以喘口氣了,但是糧本位體係卻沒動搖。直到到1987年。1987年深圳拍賣出讓第一塊土地。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從這一天起,中國的貨幣體係從糧本位逐漸向土地本位過渡

為什麽人民幣要從糧本位轉向土地本位

原因很簡單:有限的糧食無法支撐越來越大的社會財富,糧本位無法實現國家現代化升級。舉一個最簡單的數據。201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不過5.89億噸,換算成人民幣不到10億,而同期我國貨幣發行量已經突破100億,顯然,糧本位已經遠遠無法支撐越來越多的社會財富。而土地本位就不同了,在公有製下全國土地都歸國家所有(雖然理論上也有集體土地,但是集體土地禁止交易,在國家征收集體土地時,集體基本沒有什麽議價能力),土地資源豐富,而且土地價值高,支撐貨幣發行有相當大的潛力

現在可以給大家普及一個基本常識——目前人民幣發行的信用基礎是:土地

為了順利實現人民幣信用基礎的轉型,90年代,老朱製定了3個關鍵政策促進土地市場的迅猛發展

94年分稅製
95年土地出讓金歸地方所
98年取消福利分房與銀行對個人買房提供按揭

這3個政策建立了這樣的邏輯:地方政府你別指望稅收收入了,去賣地皮吧,地皮賣出去後怎麽辦?蓋樓賣給消費者——我已經取消福利分房創造出巨大的“剛需”,也讓銀行用按揭放大了消費者的購買力

2002年——2012

是外匯儲備增長最快的10

是人民幣發行最快的10

是土地市場最紅火的10

是房市發展最快的10

為什麽人民幣10年增發6倍,超過GDP2倍卻沒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0年政府釋放了價值數十萬億的土地,在這些土地上蓋了數十萬億的房子,土地+產吸納了超發的貨幣

甚至可以這樣理解:當政府釋放了數十萬億的土地+數十萬億的房子(巨額的物資)後,如果不發行巨額的貨幣,市場就會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經濟發展就無法持續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社會主義經濟的特點:在公有製背景下貨幣是以國家全部資源為支撐。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體政府貨幣發行潛力遠超過資本主義經濟體,對經濟的控製能力也遠超過資本主義經濟體

典型案例:前蘇聯崩潰後,盧布信用也突然崩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貨幣發行的公有製基礎被抽走了(國家大部分資源私有化了,無法給貨幣提供支撐)

再說說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中國是非完全市場經濟,是對關鍵要素(資源、資金)管製背景下的市場經濟,這種管製或者國家直接控製或者通過國有企業壟斷控製,這一方麵加強了對經濟的控製力,另一方麵形成一種獨特的利益鏈——越靠近要素的產業利潤越高(這種管製也是權力能夠尋租的體製基礎)

在這種管製體製下,土地市場化就成了貨幣發行的最主要的基礎

現在我們得到第一個結論:人民幣的發行基礎是土地。土地市場化(土地釋放)的過程也是人民幣增發的過程。隻要政府還有足夠的土地出售,同時資本市場也願意購買土地,人民幣的信用就有可靠的保證。在這個意義上,隻要政府不斷釋放土地,貨幣增發就是一種必然。而且這種增發不會引發惡性的通貨膨脹

明白了經濟邏輯的第一個鏈條:人民幣的信用基礎,下麵我們來看看第二個鏈條:土地市場與土地財政

三中全會的事情不要急,不把經濟邏輯與鏈條輸理清楚,你們怎麽可能知道改革的真正路徑與方向

大規模的土地出讓是公有製基礎下的中國特色經濟現象。這種經濟現象在90年代的分稅製以及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背景下發展成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土地財政

最近有個所謂的383方案炒得很火,據說方案設計者是很器重的某位智囊。我對這類小道消息一般都沒多大興趣,簡單的用邏輯分析就知道這個方案也就最多是個方案而已——比如:推動集體土地入市,推動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同地同權等等。可能嗎?嗯,土地財政在最近幾年中確實飽受詬病,一大批專家出來呼籲什麽——土地財政讓房地產綁架了地方政府,要想房地產調控有效果就必須取消土地財政。願望很好,但是可能嗎

隨便舉一組數據:2012年,地方土地出讓收入3億,關聯房地產稅收1億。而同期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1.7億(不含土地收入)。別看這個11.7億盤子很大,但是架不住花銷也多啊,比如社保,目前國家在社保上麵每年大致財政要補貼不到2000億,就這2000億已經讓財政吃不消了,延遲退休的風聲頻頻出來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可以想象,一旦土地財政的收入大幅度下降,期望通過公共財政收入來彌補這塊高達3—4億的缺口,是完全不現實的

所以,基本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土地財政雖然飽受詬病,但是,它在地方財政中的支柱性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變化,甚至,國家的經濟改革——別是土地改革基本前提就是不能動搖土地財政的地位

而且土地財政在中國經濟的作用還不僅僅是綁架了地方政府主要收入這麽簡單

土地財政在中國經濟至少有3個關鍵作用

人民幣的信用基礎。我們的國土資源部長可以說是央行行長的後台老板,人民幣還有多大的發行潛力,人民幣能否保持幣值穩定,國土資源部比央行更有發言權

地方債務的抵押物與還款保證。目前地方債務公布出來的已經超過20億。如此龐大的債務,其主要抵押物是土地,還款保證則隻能靠土地財政。土地財政一旦取消或者受到大的衝擊,全國80%的地方政府立刻變成第二個希臘

吸引投資或者招商引資的基礎。目前我國稅收以間接稅為主,也就是稅負直接承擔者是企業,高額的稅負以及主要由企業承擔的稅收體係卻能吸引海外與民間持續的投資熱情——主要的原因在於地方政府能給予大型企業巨額的土地補貼。有興趣的同鞋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現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不給企業或者投資者弄塊(低價甚至是免費的)地皮——個地的招商局基本可以解散了。對企業而言,我投資企業或者項目不賺錢沒關係,隻要有塊幾百畝的地皮就足以獲得豐厚的利潤了。而地方政府為什麽能夠用土地補貼企業——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有土地財政的收入為支撐。民間投資對經濟重不重要?那是怎麽形容都不過分——動經濟三架馬車,我國主要靠投資拉動,一旦民間投資萎縮,僅靠政府投資,中國經濟早熄火了

土地財政是一種工具。工具本身不應該給予價值好劣判斷,關鍵是使用工具的方法。未來可預期的是:土地財政的使用中央可能會更多要求地方向民生傾斜(保障房、社保等

現在我們可以得到第二個結論:土地財政在中國經濟體係的地位不可動搖。明白了經濟邏輯的第二個鏈條:土地市場與土地財政,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經濟邏輯的第三個鏈條:房地產

土地是支撐人民幣信用的基礎。房地產又是支撐土地市場與土地財政的基礎。沒有房地產市場就沒有土地市場與土地財政。那麽,房地產這麵紅旗還能扛多久

本來按照進度今天應該講房地產的,看到有些人提出質疑,那麽我就先回答一些問題

關於人民幣的信用基礎:有人提出來,人民幣的信用基礎是外匯儲備。我首先想問問質疑的人:你都認真聽課沒有?人民幣從一開始都是一種資源本位的貨幣。TG邊區政權開始,就不曾擁有過什麽外匯儲備。也就是最近10來年,中國加入世貿後,我國的外匯儲備才急劇增加,好吧,就算現在中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大致是3.6億左右,換算成人民幣不過20來萬億,與我們廣義貨幣供應100億的大盤子相比實在算不了什麽

關於人民幣的信用基礎是土地。這個土地有狹義與廣義的區別,狹義的土地僅僅指目前國家通過招拍掛出讓的土地,這個土地意義簡單的說是地皮。這個地皮一般用途是蓋樓或者建設工廠,而廣義的土地包括土地下麵的礦產資源與土地上麵的勞動力資源——中國出口的商品實際就是土地下麵的礦產資源+土地上麵的勞動力資源結合的初級加工商品。狹義的土地——地皮是人民幣國內信用的基礎,廣義的土地是人民幣對外的信用基礎

關於房地產,先駁斥一下最近幾年流行的泡沫論。房地產有沒有泡沫,我不知道,不過看了最近幾年一些流行的觀點,感覺卻不大靠譜。持有泡沫論的專家其論點無非是一個房價收入比。比如,國際上居民與房價的收入比一般是6——也就是一個家庭6年的收入能夠買一套房子是合理的,而中國特別是大城市,房價收入比已經達到幾十——所以房價泡沫嚴重。這些所謂的專家大概是洋墨水喝多了,不研究中國的具體情況,關在書齋裏閉門造車一些所謂的“經濟模型”就出來胡說八道

在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其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城市人口固定。在這樣一個靜態的環境中,算房價收入比是合適的,而中國正處於城市化進程中,外來人口如同潮水一樣湧進城市,城市幾乎每年的人口數量都在變化,特別是房地產領域,在大中城市買房的人群超過50%以上都是外來人口(在一線大城市。60%的房子是外地人在購買),你不計算這塊最大外來買房人群收入,卻用當地居民收入來推算房價收入比,靠譜嗎

房地產市場的根本在於需求。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大致分為:剛需、改善性需求、投資等三部分

我們首先來研究剛需,廣義的剛性需求包括:城市化進程需求(外來人口)、新增人口成家(結婚)、生活方式變化(如離婚、三代人分家)、小孩讀書等等。其中,前兩者是新增家庭(戶數)的絕對增量,後兩者是現有家庭(戶數)的存量裂變產生的相對增量

首先是絕對增量:雖然我國的分配體係對國民不利,但是有2個因素決定了未來8-10農民工收入可能有較大的提升,其一,用工荒讓一線工人的收入大幅度增加(這個問題在後麵將專門分析原因)。目前一線工人,包括建築工地、裝修工地的技術工人(木工、水電、漆工、磚工)、快遞、空調安裝、洗腳按摩等工人收入已經相當可觀,基本在5000——6000以上,甚至上萬;其二,有限的土地改革將賦予農民一定的財產權,這些財產權(包括土地承包、宅基地、房產)在經濟水平較高的地——長三角、浙江、珠三角、京津地區,會給農民帶來直接的財產收入。綜合這兩個因素,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新增外來人口購房還有相當大的潛力。而城市新增人口成家帶來的購房需求,由於受計劃生育的影響,我國城市新增人口呈下降趨勢,這塊需求增長呈下降趨勢

其次是相對增量。這塊可以從家庭人口數量變化看出趨勢。12年前,中國家庭平均人口大致是3.5——3.66年前是3.12012年是2.9,家庭小型化趨勢十分明顯。雖然從目前2.9的平均人口數量來看,未來增長潛力已經不大。但是,由於中國家庭絕對數量龐大,單個家庭平均人口每降低0.1人,就將釋放出1500多萬新增人口,4-5億平米的新增需求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第一個結論:未來8-10年內,剛性需求還有較大的潛力

那麽改善型需求呢?所謂改善型需求句是老百姓提升生活品質的需求。比如,住電梯樓的換成洋房,住洋房的換成別墅。隻要經濟能保證持續增長,這一塊需求相對穩定

投資。中國民眾投資渠道狹窄,股市又基本成了權貴的提款機。房地產就成了民眾最好最安全的投資渠道。近10年來民眾投資房產幾乎沒有虧本的案例。實際上房地產投資隱含了深刻的經濟邏輯

在政府對經濟具有強大的控製力背景下,GDP長速度一定大於基準貸款利率(否則投資就會大幅度萎縮),房地產作為能拉動50幾個產業的支柱產業,其產業增長水平一定高於GDP(即社會各個產業平均增長水平)。(打個簡單的比方:一個班級成績好的同鞋其成績一定高於班級平均成績)。而房價的增長與產業的增長是正相關,所以基本可以這樣認為:房價增長幅度>GDP長幅度>基準貸款利率。(目前5年以上貸款利率為6.55%,所以,GDP的最低幅度克總理在今年7月明確表態不允許低於7)。

請大家一定記住這個基本公式:房價增長幅度>GDP長幅度>基準貸款利率

考慮到房地產投資一般都有金融杠杆,所以對房地產投資成為收益非常高的選擇

以總價100萬的房產為例,假設貸款利率為5.5%GDP為7,房價增長幅度為10%,首付3為30萬,這30萬年回報為3萬,貸款70萬,房價增長幅度—貸款利率=4.5%70×4.5%=3萬,年總回報為6萬,投資回報率達到20%。如此安全又高額的回報是房地產投資旺盛的基礎。雖然政府宏觀政策一再打壓房地產投資,但是,隻要這個房價增長幅度>GDP長幅度>基準貸款利率這個基本邏輯不動搖,投資市場就一定存在。而且一旦對房價預期出現大變化,投資市場的反彈將相當驚人

結論:至少在未來8—10年內,房地產市場還有較大的潛力。主要表現在:剛需潛力較大,改善型需求穩定,投資需求旺盛。在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房地產—土地市場與土地財政——人民幣幣值穩定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成為中國經濟體係的核心骨架

這個鏈條的意義在於:隻要房地產市場沒有問題,土地市場就沒有問題,而土地市場沒有問題,人民幣幣製穩定就沒有問題,反過來也可以這樣理解,隻要人民幣幣值穩定,土地市場就沒有問題,也就是房地產市場也不會有大的問題。這個鏈條的深層次意義在於,政府不可能真正打壓房地產,否則就會動搖人民幣的基礎也就是動搖自己的經濟基礎

但是這鏈條成立的前提就是經濟能保持持續增長(增長幅度不低於7),經濟如果不能保持持續增長,房地產剛性需求要萎縮,改善性需求要大幅度下降,投資更要觀望,這個鏈條就會動搖

那麽,經濟能保持持續增長嗎

作者的部分觀點和我相近,隻不過他忽視了一點,政府的有形的手通常情況下,無數國家的曆史證明,通常是無法抵禦市場無形的手的力量的,在極端的情況下,例如爆發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或者戰爭下,更是如此。當然,中國家大業大,也許07年可以出四萬億,但是這種藥能下幾次,內憂外患之下,即使政府知道土地財政是當前支柱,不肯承認房地產仍然是中國主要的支柱產業,力挺下來,又能持續多少時間呢?政府真的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不發生失控,那全世界的國家應該都是沒有朝代更替的了。經濟變量眾多,無論如何不應該用結論推導過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