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一沙彌

談天說地,尋密探幽,暫不定位,有益自足。
個人資料
正文

有美好環境,才有健康中國

(2016-09-04 20:58:32) 下一個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無論生態環保問題,還是健康問題,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病去如抽絲,徹底治愈需要付出很長時間的艱苦努力

    近日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我國對健康問題的重視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中國”成為熱詞。

    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健康的決定因素不僅僅是醫療衛生,還涉及環境、遺傳、生活方式等。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環境影響占17%、生物學因素占15%、行為和生活方式占60%,而醫療服務僅占8%。環境影響竟然遠遠超過了醫療服務,這一點或許會讓不少人感到意外,值得高度關注。的確,很難想象在一個生態環境糟糕的地方,人民的身體能普遍健康。

    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是緊密相關的,應協同推進,統籌解決。首先,應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一係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布實施,為生態文明建設及綠色發展“保駕護航”。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問題的複雜性、緊迫性和長期性沒有改變。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仍明顯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多領域多類型汙染問題長期累積疊加,環境承載能力達到或接近“天花板”,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各級黨委和政府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嚴峻狀況,下大力氣重點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的防治,加快推進國土綠化,抓鐵有痕地改善生態環境。
    其次,環境與健康的監測、調查、風險評估亟待加強。長期以來,我國對環境與健康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係統化的基礎研究非常缺乏,研究成果對管理決策的支持遠遠不夠,不能為有效應對環境健康事件、開展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提供科技支撐。例如,幾年前環保部著手製訂土壤環境標準時,發現對“某種重金屬多長時間內攝入多少會對健康造成損害”等基礎性問題,研究上還是一片空白。去年開始實施的新環境保護法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製度;鼓勵和組織開展環境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采取措施預防和控製與環境汙染有關的疾病。”法律有了明確規定,不過,這是一件比較複雜、需要長期堅持才能久久為功的事情,還需要多部門密切協作,加大力度持續推進。

    此外,實現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的目標,廣大公眾的意識和行動至關重要。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最好的醫生是自己”,身心健康和生命品質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與此相似,天藍水清的美好生態環境,和公眾的意識和行動也密切相關,並不全是政府和企業的事。少開車多走路、適量點餐光盤行動等綠色之舉,對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都大有益處,可一舉多得。這樣的“小事情”,大家都持之以恒地去做,就會有聚沙成塔的驚人效果。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無論生態環保問題,還是健康問題,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病去如抽絲,徹底治愈需要付出很長時間的艱苦努力。隻有社會各界、廣大公眾積極行動起來,共建共享,才能建成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健康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