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一沙彌

談天說地,尋密探幽,暫不定位,有益自足。
個人資料
正文

用好《穹頂之下》這麵鏡子

(2015-03-06 00:19:56) 下一個

隨著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環境汙染逐步成為讓人類揪心,卻又不得不麵對的共性問題。至少現階段,地球人都不得不承認:在環境麵前,我們不能任性,也無法任性。

近日,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的環保紀錄片《穹頂之下》經過網絡媒介,在社會上四處流傳,引起廣大幹部群眾廣泛關注,並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地震”。

筆者認為,這部紀錄片拍得恰逢其時,就如同一場“及時雨”,對認清形勢、整治霧霾、推進環保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畢竟環境汙染,是一個包不住、藏不住、掖不住的問題,是一個晚解決不如早解決的問題。
具體而言,這部紀錄片在三個方麵的作用是明顯的:

一是喚醒公民環保意識。《穹頂之下》以大量的詳實的數據向大眾講訴了霧霾的危害、來源,揭秘了我國霧霾背後的真相,給全民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環保課,有利於喚醒公民的環保意識。

二是引起高層高度關注。《穹頂之下》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被大量轉發、刷屏,引起全民熱議,也引起高層對於環保和民生的重視,環保部長發短信致謝,環保問題已成為“兩會”的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三是利於環保法規製定。有媒體報道,柴靜將《穹頂之下》采訪稿件和資料送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家油氣體製改革等部門,並受到歡迎和尊重。這必將影響我國環境保護法規的製定和完善。

筆者認為,《穹頂之下》就是一麵鏡子。透過這麵鏡子,我們看到當前我們生存的環境正在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惡化,這讓我們感到憂心忡忡,但更讓我們從此產生一種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畢竟知恥方能後勇。

環境保護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倡導低碳生活,建設生態文明,人人都應當出一份力。對此,筆者建議:
一是提高環保意識。可以利用電視、廣播、宣傳欄等方式廣泛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多拍攝播放一些像《穹頂之下》一樣的紀錄片,讓公眾認識到霧霾等環境汙染的危害性,引導公民從盡量不開車、不燃放煙花爆竹做起,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建設中來。

二是加強監管執法。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健全環保責任體係,加大環保、國土、公安等部門聯合監管和執法力度,打破體製障礙。同時,要建立公眾參與監督機製,提高汙染違法曝光幾率,讓違法排放無處遁形。

三是加大設施投入。各級政府要做好水、土壤、固廢等汙染治理建設規劃,增加大氣汙染治理建設投資,引導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加大補貼力度,引導企業創新技術,更新設備,減少或杜絕汙染排放。

說到最後,筆者盼望在《穹頂之下》這麵鏡子的映照和鞭策下,我們每個人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在環境保護上有所為,有所不為,哪怕隻是簡單的少吐一口痰,少開一天車,少扔一個煙頭……筆者也絕對相信,“中國夢”會離我們更進一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