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45)
2016 (91)
經常我們在公園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小朋友看到另一個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比如玩具熊、布娃娃等,他覺得很有意思,很好玩,就上前去直接搶,結果對方不給,兩個人就打起來了,鬧得雙方的家長都覺得很尷尬。
碰到這樣的事情,我們都可能覺得人家不願意把玩具拿出來分享的小朋友屬於自私一類的人群。那麽當我們遇到自己的寶寶屬於此類人,我們應該怎麽辦呢?當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一般情況下,在獨生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單一封閉的環境因素影響,讓他(她)的自我意識一般更強烈一些。
其實,寶寶“自私”是一個正常現象,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要經曆的。在這個時期,這些現象標誌著寶寶自我意識正在建立,逐步能分清楚“我”和“他人”,正在建立“我、我的”的概念。在他們心目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並沒有意識到別人也有“我的”這種觀點,也不明白為什麽要跟別人分享。同時,他們尚未掌握“借”與“還”這種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還能完璧歸趙,而是片麵地認為一旦離開手邊,就意味著丟失。
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識,建立我、你、他的關係,而後才能在反複的社交活動中,逐漸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一般來說,寶寶要到4歲之後,才能做到心甘情願地分享。
想要建立孩子的分享意識,需要家長的積極參與。首先,不要認為寶寶“自私”是道德問題,總是用“自私、小氣”這樣的字眼來教訓寶寶,過早地給孩子貼上負麵的標簽。其次就是要巧妙地給孩子創造分享與合作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在自由玩耍中,自發產生分享與合作的需求。另外,要教會他們以禮貌的方式來得到他們的想要的東西,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需要先征求對方的同意。隨著孩子的成長和與外界交流的增強,他會變得“大方”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