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遇上個朋友,看著他憂心忡忡的樣子,我知道他心裏有事兒。一問才知,兒子跟剛認識兩個月的女友迅速結婚,結果還不到倆月又離了。倆人跟沒事人似的,可把老人折騰得夠嗆。
現在閃婚閃離並不鮮見。“叼著奶嘴兒”走進婚姻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遇到家務瑣事就怵頭,一旦發生矛盾互不相讓,還是用孩子心態處理事情,婚姻之舟難敵風浪自然難免。
19世紀英國法律史家梅因在其《古代法》中,曾這樣概括人類曆史的發展走勢:“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事實上,在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家庭也悄然麵臨著“從身份向契約”的轉型。結婚不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倫理程序,而成為個人的選擇與自由。
盡管家庭的倫理色彩日益淡化,但年輕人卻不能因此丟棄家庭責任。結婚離婚是個人自由,但應該明白,任何選擇本身都意味著一種責任。勇於承擔家庭責任,是年輕人真正成熟的一種明證,也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地基。如果自己為人父母了,就會知養育之難,就不會把“啃老”當作理所應當,也不會在及時行樂中甘當“月光族”。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究“欲治其國,必先治其家”的家國觀念。總是把一個人的責任、擔當與情感,按照家庭倫理、由近及遠擴散開去。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疼愛自己孩子的人,會對這個社會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也不能相信,一個對自己家人缺少擔當的人,會對這個國家產生責任感和使命感。隻有首先愛家人和家庭,才能談得上愛社會和國家。
不論在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家庭都是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避風港灣。年輕人不能丟掉家庭責任,就像振翅高飛的蒼鷹,無論飛得多麽高遠,都得回到那個溫暖的巢穴。的確,以前的愛情很純粹,人們注重相濡以沫,為愛情不畏艱辛;而現在的感情太複雜,注重家庭背景、工資收入、學曆高低等外在的因素,偷換了愛情的相互承諾,異化了家庭的脈脈溫情,這也許就是家庭責任欠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