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三尺有神明嗎
到了台北,多兒和皮兒名義上是來辦理舟兒和魚兒的終身大事,實際上托了親家的福,還有就是舟兒的能幹,多兒倆人倒是鬧了個自在。閑暇中還得以在台北四處逛蕩逛蕩。
龍山寺大門
既然是閑逛,就不免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大街小巷,時常可見寺廟蹤影。猜測台灣既然寺廟很多,大大小小寺廟都有,那麽稍微有點名氣的肯定香火鼎盛。倒也不是有祭拜神明的要求,主要是想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還有首次登陸台北的好奇,多兒和皮兒於是朝舟兒要了一個代表性的寺廟地址,倆人立即前往龍山寺查看究竟了。
據維基百科中文版介紹,艋舺龍山寺,也稱萬華龍山寺或台北龍山寺,簡稱龍山寺,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廣州街211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跡,也是旅遊宗教勝地。寺廟與艋舺清水岩和艋舺青山宮並稱“艋舺三大廟門”。龍山寺亦與艋舺清水岩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可見知名度。
皮兒對曆史還多少感興趣些。據說日治時期,由於當初艋舺環境險惡,瘟疫頻傳。泉州三邑移民於是將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泉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香來台,並在1738年(清乾隆3年)合資興建龍山寺。
看寺廟介紹,“清仁宗嘉慶年間台北發生大地震,龍山寺毀損嚴重,曾進行重修。1867年又遭受暴風雨侵襲,再次大規模修複,此次修複後,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同年建造的艋舺清水祖師廟相類似。
日治台灣,龍山寺部分空間還被占用作為學校、軍營以及臨時辦公處所。1919年(大正8年),龍山寺方丈福智法師見到寺宇老舊破損,空間又被占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推舉辜顯榮為“重建事務會”董事長。隔年聘請當時頂尖的石匠師辛亞救、大木匠師王益順展開重建,為今日龍山寺樣貌的基礎。龍山寺的大殿在1945年(昭和2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毀,戰後才修複。
龍山寺總麵積約1,800坪 (一坪 = 3.305785平米),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閩南式宮廟建築。自中軸由外而內,依序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兩旁有左右護院,又稱左右護龍或東廂西廂,上有鍾鼓樓。前殿、大殿、後殿、與護院合成一瘦長的“回”字型;但是若考慮連結大殿與護院的走廊,則形成一類似“日”字型的形狀。
此外東、西、北各有新建的建築物,龍邊的護院外,設有配殿“含福智大師紀念堂”;虎邊的護院外,設有地下廁所、金亭與時鍾台;後殿的後方設有餐廳。廟埕的左右兩邊設有淨心瀑布與噴泉水池。
龍山寺為傳統匠藝的藝術殿堂。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灣唯一的鑄銅龍柱。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精致,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
龍山寺常有虔誠信眾拜天求福。龍山寺包括佛、道、儒三教重要神祇,以及民間有功於民之人、開山先賢等。主要可分為前殿、大殿、後殿三個殿。此外可細分為許多廳,共有神祇百餘尊,七個香爐。那真要拜起來,還是很講究的呦。但這裏的主神是觀世音菩薩。例祭是每年農曆2月19日。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聖誕之日。
台灣雖說是地方小,人口也不多,但據傳宗教信仰非常多元化。傳統的佛教和道教是兩大主流宗教,其他較為普遍的有一貫道、基督教和天主教,像伊斯蘭教、回教、大同教和天理教等等人數占比較少的,也在台灣擁有一片天空。
不管你是對古色古香的建築感興趣, 還是想燃起嫋嫋香火而祈福, 不管你喜歡曆史的沉著感, 還是現代的心靈平靜,相信都會在這裏找到那個屬於您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