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芝麻爛穀子

記些陳年往事,也有旅遊看到的.一樂也.
正文

清華記憶點滴-大禮堂

(2016-12-29 16:46:18) 下一個

清華的大禮堂,紅牆白柱銅門和圓的黑屋頂。異國情調,當年國內少見。前麵的矮鬆牆圍著的橢圓形大草坪,也少見。再往前是二校門,中西合璧,獨一無二。

沒少進進大禮堂。困難時期三天兩頭有形勢報告會,輪流去。明明肚子一天比一天餓,蔣校長們聲嘶力竭地在台上講“形勢大好,一天比一天好”。第一點,第二點,···。一次聽完報告回去,元琦兄問講了什麽。“大好唄“,”具體點“。楞住了。那與實際大相徑庭的N點誰能記住,

上過電化教學的物理課。物理教研室的二位徐教授成了右派,左派的又講不了,原子物理就電化了。關燈後暗暗的影像在屏幕上滑動,配著單調的講解,催學生補足昨夜的睡眠。好地方。

每周幾次的電影沒人睡覺。上萬的學生和一千多的座位,每周又沒幾場,一票難求。梅蘭芳來過,票難求,也沒錢買。體恤窮學生,禮堂裏的窗簾沒放下。為了看大師的風采,不少扒窗蹭看。也從大禮堂靠新水的坡上爬到小窗子的窗台上瞄過幾眼。看不清,也聽不懂喇叭裏傳來的咿咿呀呀的京劇唱腔。窗台太窄待不住,讓下位了。有收獲,看過梅大師的戲了。女高音歌唱家張權來過,不是歌迷,沒去扒窗。能讓右派來唱,左派的蔣校長夠開明。格瓦拉來時,擠進去看到那時青年的偶像,座無虛席。吳努在周總理陪同下來了,在禮堂前對著明天的中國領導人講話。就在比他們低幾階的台階上,可惜就是沒能跨上那一兩個台階。其實在那通往領導人的台階上一步也沒跨過。

大禮堂和二校門是畢業照的首選。畢業那年全校三千畢業生聚集在草坪上和蔣校長們合影。圍站了高低幾層,旋轉照相機轉了好一會才轉完。那麽長的時間誰能保持不動?好在是轉機,在鏡頭轉到對著自己時再憋氣也不遲。從未見到照出的相片,不知相片上自己的德行。可能這相片就沒有過文革。研究生時照過一張全家福,還在。隻是文革開始時害怕,把黑幫們塗黑了。後給他們平反洗白,還有點黑。

禮堂前的大草坪保持得很好,除了照畢業照這樣的大事,很少有人進去。也曾阡陌交通過。高沂大發雷霆,在禮堂的講台上大誇“清華的狗都懂勾股餘弦“。下麵的傻學生麵麵相覷,“清華沒有狗呀!“。

1965年暑假後大禮堂周圍安靜了一年。一半師生下鄉去教育自己,也折騰鄉親。文革開始大禮堂周圍不甘寂寞,一天比一天熱鬧。大草坪靈堂似的,一圈都是吊孝白幡一樣的大字報。轉抄的,再轉抄的,轉抄N次的。去觀察過經自己轉抄的N+1次的的效果,有人在抄第N+2次。得意。

八月二十四日到了高潮,中學生來折騰清華了。幸好大禮堂太大,沒有遭遇二校門的滅頂之災。

1968年四月武鬥前夕捲鋪蓋了。因是處理品,沒有單位願意接收。打回學校。從西主樓的人事科踢到工字廳。才一個月,學校大變。大禮堂那一圈出奇的冷清。和勝宗兄一塊去的,偌大的一片隻有我們兩人。後來才知道那裏是武鬥的主戰場。老四據守大禮堂和科學館,老團圍城。我們在狙擊槍下還無事人似地指手劃角腳。謝謝兩派的學弟沒把我們當細作給斃了。

一經回憶,魏兄立補充。

據說,這大禮堂是建校時仿造麻省理工學院的大禮堂建造的。據建築係講:大禮堂的音響效果特別好;無論是坐在樓上、樓下或四個角上(包括樓上後兩角)聲音大小和音色都不變(交混音響時間極短。在設計人大會堂時設計者反複測試,研究了大禮堂的音響效果和結構,並作為大會堂設計的借鑒)。

大禮堂園頂上原來貼(塗)金箔,金壁輝煌,日占期間,清華是日本兵營,日本人剝掉了大禮堂圓頂上的金箔,所以大禮堂才變成了現在的黑頂。

在大禮堂通過電化教學講原子物理時,我記得講了薛定諤方程、包利不相容原理、測不準原理等,枯燥無味。因此,當下課,開了燈,打開窗簾時,多數人離開禮堂,竟有少數人仍在呼呼睡覺。這課程學完好像既沒考試也沒考核。至多也就像聽了一次聽不懂做的報告。

 

庸貓,2016年12月29日。

 

附錄:來自維基

清華大禮堂

清華大禮堂始建於1917年9月,位於清華大學中部,與二校門隔大草坪相望,是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群的核心,清華早期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之一。

清華大禮堂的建築風格近似於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圖書館,屬模仿羅馬萬神殿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設計者是美國茂旦洋行的建築師墨菲(H. K. Murphy)和達納(R. H. Dana),以美國19世紀典型的大學校園布局為藍圖,規劃了早期的清華校園。

大禮堂位於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禮堂平麵呈正十字形,南端為門廳,北端為舞台。禮堂采用古城堡風格的大圓頂,屬古羅馬的拜占庭風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塊巨大的三角頂楣,十字形的坡頂與最高處的銅麵穹頂相輝映。門前四根漢白玉愛奧尼克式(一說科林斯式)石柱約兩丈多高,約兩人合抱,柱上縱向凹槽若幹條,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設計了一部分圓麵,花籃式柱頭以毛莨葉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整體柱型設計規範而細膩,充滿生氣,屬古希臘晚期的科林斯風格。禮堂有三個圓拱形刻有富麗精致浮雕的大銅門嵌在漢白玉的門套之中,白色的門廊和紅色的磚牆形成鮮明的對比,門上部的圓拱中有粗細相間的十幾根鋼條拚接出的圖案,在禮堂整個樸素端莊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動活潑,每個正門上方有一個大型窗戶。大禮堂建築麵積約1840平方米,禮堂內有1200個座位。

早期的清華大禮堂裏高懸著兩塊匾額:一塊“壽與國同”,一塊“人文日新”。“壽與國同”是指清華成立的1911年剛剛建立的民國,在1949年後,大禮堂的“壽與國同”因時過境遷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額懸掛至今,每次禮堂整修時都會重新油漆這個匾額,常被人用以稱頌清華初創時期對人文的重視高於技術的那個年代,並用以鼓勵全校學生提高人文社科修養。

在清華近現代校史上,大禮堂見證了多次反帝愛國運動在這裏的醞釀出發和凱旋。

1949年以前,清華大禮堂是支持共產黨的青年學生聚會的地方,這一派被稱作“大禮堂派”;另一派是“同方部派”,指常在同方部聚會的支持國民黨的青年學生一派。

1990年代,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清華學長朱鎔基回校做形勢報告就在清華大禮堂,當時與陪同的清華校黨委書記賀美英回憶1940年代的往事時語帶雙關地說道:當時我們覺得這個禮堂很大,現在覺得不夠大了……

2001年,清華大禮堂作為“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一部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序號5-47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