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曾國藩:做人做事,有誌、有識、有恒心

(2017-10-11 18:31:49) 下一個

 

做人做事,總有諸多要求,其實概括起來不過誌、識、恒三字。誌是開始,是目標;識是經曆,是積累;恒是繼續,是堅守。

 

 

 

有“誌”

 

 

詞人蘇東坡曾說:“天下未有有其誌而無其事者,亦未有無其誌而有其事者.事因誌立,誌立則事成。”一個沒有誌向沒有目標的人,每天隻會渾渾噩噩的生活處事,不可能做出一番成就,也不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誌,是一種目標與決心。“人無誌,非人也”,人隻有有誌向有目標,生活才有動力,日子才有奔頭。做人做事應有信心,有誌向,有目標,“自信人生熱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

 

曾國藩青年時期才智並不出眾,屬於“笨”的那一類,但才智平平並未阻止曾國藩立下人生誌向。

 

曾國藩深知自己性格中存在的種種缺點,於是立誌以聖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除了對自己嚴格要求,曾國藩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還提及要弟弟們立誌向,稱“士人讀書,第一要有誌……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

 

誌向與目標是引領我們前行的明燈,正因為有了誌向,我們才能在麵對一次次挫折與打擊時不放棄。衣食無缺的今天仍有不少人對生活感到迷茫,在這迷茫的背後恰恰折射出人們對未來的無目標感,這是“無誌”的一種體現。

 

誌向不一定要遠大,但一定要有。假如缺乏誌向,空虛庸俗地隨波逐流,就會找不到做人、做事的方向與意義,活不出人生的味道。

 

 

 

有“識”

 

 

曾國藩再給弟弟們的信中除了提到“誌”還提到“識”與“恒”,他將這三點並稱為人生的關鍵。他說“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此三者缺一不可,唯有識不可驟幾”。

 

識,是指一個人對自身和自身之外世界的了解和看法。“識”是以所知為基礎的,所知即知識,“識”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這個認知的準確度與判斷的正確度,在於“見”,它並不完全取決於知識,而往往與人們的思維力、領悟力有關係,人們常常將見與識連用稱見識。

 

魯迅曾說“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口呷一口明白的。”經曆的越多,見識也就相應的越豐富。有見識的人,心中有路,做人做事自信大方;沒有見識的人,心中隻有腳下的丁點地方,每走一步都要四處張望。

 

見識多了,內心充實了,精神世界豐富了,就不會把自己當成衡量萬物的尺度,也不會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會看的更遠了。

 

 

 

有“恒”

 

 

老話說“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有有恒心、能堅持,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守得雲開見月明”,隻要守得住,早晚都能看到屬於你的月亮。做人做事,隻有堅持,才有未來。

 

曾國藩十分注重“恒”,在寫給家人的書信中也多次提及。

 

曾國藩對“恒”字的重視多是從自己早年經驗得來。鹹豐七年十二月在曾國藩寫給九弟曾國荃的信中,曾國藩回憶了早年間因自己缺乏恒心吃過的種種苦頭,

 

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誌;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誌意。

 

曾國藩用自己的經曆告誡曾國荃,“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做人做事要學會堅持。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馬拉鬆比賽,隻有經曆痛苦並堅持下來的人才能有所成就。人生途中,許多時候我們都感到痛苦,想要放棄,其實這種時候,往往隻要再堅持一下,就會迎來新的希望。

 

人生像是一場旅行,先要有誌向、有目標,旅途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經曆,不斷增長見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眼界不斷變寬,眼裏心裏能容下更多人,更多事,但要想到達最終的目的地,還要有恒心,不能在中途放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