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靚女畫膩了,畫點花兒。當年在河塘邊,楊大王給古夫人戴上一枚這樣的紅花)
上集說到不論林徐實情如何,民國青年男女在新製度下,自由翱翔,追求愛情幸福確是事實。林徽因和徐誌摩是那個時代才情出眾的代表人物,其人生經曆引起今人的興趣,亦合情合理。
我在《笑談北京行》說過,戀愛自由之後,愛情悲劇反比古代更多。我不止一次看到夫妻將對方一刀劈死分屍的報道。都說一日夫妻百日恩,是何樣動機,催生那麽大的仇恨呢?年輕人自己做主,由於缺乏社會經驗,識人能力差,致使社會亂愛紛呈,福兮?禍兮?甘苦自知。
電視媒體亂寫林徽因情事,顯示出現代名人的窘境。任何名人,沒有群眾作擁躉,難以成名。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著作和業績,沒人感興趣的話,也不至於名滿天下。盛名會帶來其人想或不想要的好處,同時也會帶來害處。隱私和事跡被侵犯歪曲,即是所謂的害處之一。名人在收獲好處時,不妨坦然麵對那些害處。
民眾追求光榮的名聲,無須羞羞答答。阿喀琉斯為了英名,不惜選擇放棄生命。這種英雄行為,一直是人類謳歌的特質。新時代炮灰族喪失榮譽感,拋棄令名,不介意臭名,寧願做一頭渾渾噩噩的貪婪肥豬,乃社會痼疾也。學者追求學術成就,欲在青史留下一席之地,實際上堂堂正正,反映出主流價值觀的信義。三國名將太史慈臨終歎息,大丈夫當帶三尺劍建不世之功,正是此類德行的好例子。曾幾何時,今日學者沾染虛情假意,食官府俸祿,口口聲聲狂叫不為名,好像高雅,卻無意中體現出神智扭曲。依吾之見,名者,聲也,誌也;大丈夫和女豪傑固當壯誌淩雲,追求美名(而不是造假求偽名);君子愛名惜譽,方能為民造福。名與官職財貨不一定要成正比,隱居清淡自修,何嚐不是誌向?不是美名?隻要美德可感召後人,名則正矣。
我想起美國電台的一次訪談。有位大名人抱怨男女私情曝光,媒體報道添油加醋,正常生活挨打亂,品德遭抹黑。主持人頗為同情,但他心懷叵測地安慰名人道:“這樣吧,你放棄因為出名而已經到手的利益。那些利益,你孫子的孫子,都衣食無憂了。我和你交換怎麽樣?我不介意粉絲與媒體侵犯我的隱私,我覺得跟豐碩的利潤相比,隱私和騷擾這點煩惱,微不足道啊!即便雇大律師維權,支出不及你收入的千分之一吧?”電台觀眾哄堂大笑,大名人自己也咯咯笑個不停。
法律保護名人,侵權受到限製乃至判刑。林徽因不是娛樂明星,沒有巨額商業收入,無辜被拽進謠言,令人憤憤不平,倘若家人拿起法律武器,再自然不過。我理解那些希望林徽因免遭世俗誹謗的好人,但不管法律如何保護,名人不可能像普通百姓那般無人關注。既然關注,難免有人褒之,有人貶之,人生常態也。小說演義使用真名實姓的多如牛毛。像宋朝忠臣良將潘美和狄青,竟被作家罔顧史實,刻畫成十惡不赦的奸佞,流傳至今。讀過《宋史》的青少年稀少,誤導萬難避免。我堅信將來仍然有人拿林徽因等曆史人物來寫小說編電影,隨著歲月流逝,勢必更加偏離事實。名人及其兒孫,對待戲劇性的東西,不妨後退一步,海闊天空。千秋功罪,留待後人評說。
瀏覽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資料,我故意將他們跟父輩梁啟超和林長民比較,發現差距明顯。梁啟超的生平,除了學術,主線是為國為民的英勇鬥爭史。梁啟超早年主導君主立憲,參與變法。維新失敗後,梁啟超策劃起兵勤王。到後來的再造共和、入閣為官、護國之戰、新文化運動等等,無不震天動地。林長民的履曆相形遜色,但跟梁啟超比,遜色的豈止林長民一人?林長民積極參政,出任議員,起草民國法律,殞身沙場,也算轟烈。我期望知識分子勤於問政,最不濟亦應啟迪民眾,去愚存真。關起門來之乎者也的博學者,動不動自詡“不關心政治”,以短為榮,等於樹立一個麻木的壞榜樣,我一貫看不上此類。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古城牆毀滅之際,敢於力爭,沒有愧對父輩,俱骨頭硬朗之國士。
我在不少文章中看到,大約1953到1954年間,政府為現代化建設大刀闊斧,堅持拆除城樓和牌坊。先是梁思成為此與當時的副市長吳晗激烈爭吵,接著林徽因也在名人聚會上跟吳晗當麵衝突。這應該是真事,因為高夫人回憶錄有詳細記載,連我奶奶遠在千裏之外,都耳聞這些爭執。不久,林徽因肺疾加劇,眾多文章說她拒絕吃藥治療。我在第一集《笑談林徽因:黃花流芳新空氣,佳人翩躚大舞台》說過,當時肺結核非絕症,鏈黴素可以治療,替換藥物克服病菌抗藥性,已開始取得可喜的進步。林徽因拒絕服藥,豈不等同自殺?
別看今天新聞滿是學生和貪官跳樓,但自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走到自殺這一步,除了因為創傷導致痛苦之極,還有對未來無助和絕望。學生自殺是因為幼稚,浮躁衝動,然貪官成熟明達,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曆盡艱辛爬上高位,心理素質絕對世界一流,按理不至於啊。我百思不解之際猛然省悟:貪官自殺,必是清醒睿智地知道,被請入甕,大勢已去,永世不得翻身,莫若趁早投胎卷土重來。可是,林徽因這樣的學者,深明大義,對人生的豁達和感悟,遠比庸俗的貪官深刻。她對社會的使命感,對生命的珍惜,不言而喻。骨鯁學者不想活了,往往不是片言隻語說得清楚。我無法證實林徽因死於拒醫,但若是真的,隻說明她實在太熱愛中華文化和古跡。其時沒有3D複印機,林徽因想象不出二十一世紀的山寨術,以為那些寶貴古建就此永訣,濃重的哀痛壓垮了她堅強的意誌。
今日炮灰族喜歡具體,將崛起的定義縮小到金錢範圍,所以梁啟超、林長民、梁思成、林徽因皆未能目睹神州崛起,但法國皇帝拿破侖看到了。有人奇怪地問:“拿破侖早死了,如何看到同學們發財啦?”天朝古代史,乃一部崛起、趴下、再崛起的重複性悲喜劇演義。 “曆史重演”這個詞,仿佛專為清朝發明。這種輪回其實不差,遍曆人間大起大落,悲喜交加,極其痛快,適合像拿破侖那樣的對生活充滿激情者。拿破侖看到的崛起,估計是清朝同學發財的那次。我一直伺機討論清朝,在此插入話題,比較牽強,但顧不得那麽多了。
拿破侖戰敗被流放聖赫勒納島,適逢英國使節阿姆赫斯特訪華。因為拒絕下跪與誤會,阿姆赫斯特未能覲見嘉慶皇帝,導致中英許多貿易問題無法溝通。“貿易保護”壁壘直接引爆二十三年後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正史野史,跌宕起伏。中學老師義憤填膺地說:“英國人特壞,自己不抽鴉片,專門賣給我們抽!殘害我們的身體,榨光我們的銀元。”同學們聽完憤怒得猛擂課桌,假若不是老師死命攔住,大家當場要衝上街去打砸搶英國餐館。其實,十九世紀毫無毒品概念,世界各國鴉片買賣合法。鴉片在英國泛濫成災,但不知是否洋人自製力略勝一籌,他們抽鴉片抽到賣兒賣女的不多見。還有,清朝人特別懂生活享受,將抽大煙發展成為一門令人歎為觀止的高檔藝術,洋人的想象力與享受力,達不到此等神話境界。這跟現在的洗頭洗腳具有可比性。健康的洗頭洗腳,被我們打造得美輪美奐,雲雨陸離,充滿玄機和智慧,洋人不服不行。
且說牛津大學傑出校友阿姆赫斯特,垂頭喪氣告別清廷,中途路經聖赫勒納島,登門拜訪拿破侖。拿破侖心情不錯,逆境中依然煥發偉人的樂觀主義,與阿姆赫斯特暢談甚歡。拿破侖誠懇地批評英國人不肯行跪禮。他認為入鄉隨俗,尊重清朝“朝情”。況且,向弱女子求婚可以下跪,為了大英帝國利益,跪一下強龍天子,又有什麽不可以的呢?
清朝是令人生畏的超級大國,一千多萬平方公裏的駭人版圖,GDP世界第一。世界曆史上,除了古羅馬帝國、蒙古帝國、前蘇聯等幾個龐然大物,沒有誰敢與清朝比偉大。許多同學自我感覺比清朝厲害,無知無畏,可以原諒。時至今日,賓州大學的曆史書仍將清朝讚作“璀璨瑰麗之極”,連炮製無聊強國排名的美國人,都心甘情願地把美利堅排在大清後麵,足證尊敬。因此,西方諸國小覷大清的說法,站不住腳。反倒那些同學像喝醉的老鴇,動不動輕蔑地辱罵清朝“愚昧無能”,非常搞笑。
喝完烏龍茶,拿破侖忠告阿姆赫斯特:“清朝者,雄獅也,今酣睡耳。爾等尋釁開戰,必喚醒之,世界將會震撼。”這就是中學老師多次引用的典故,培養我們的自豪感。拿破侖比較陰鷙,想讓獅子繼續蒙頭大睡。英國人古道熱腸,覺得老讓別人迷糊下去不夠朋友,不知好歹地挑起踢醒巨獅的重擔。
貿易上,清朝給洋人製造諸多障礙,使英國赤字不斷。英國出口的貨物,清朝單方麵征收大幅關稅,再加上清朝官員貪汙勒索,廉價洋貨在市場上全部升級“奢侈品”,賣出好幾倍的天價,難免滯銷。這跟福特車在美國隻賣兩萬,到了天朝價格翻成七萬,基本同一回事。現在倒黴的洋人還可以到WTO喊冤,雖然作用不大,但至少可以心理安慰。十九世紀,英國人要投訴都摸不著門。乾隆等幾個皇帝,俯瞰世界,壓根不鳥英國的廢佬癲婆。
果如拿破侖所料,戰後清朝醒了,大力禁煙,經濟飛躍,船堅炮利。不過,不光世界震撼,發展之後各種毒副作用,讓清朝人也震撼得吃不消。阿姆赫斯特等人直後悔喚醒雄獅,但他們過慮了。封建社會外寬內忌,自己玩死自己,對外族構不成實質性威脅。
天朝人一向隻跟自家人過不去。當年蒙古和滿清陣營,偽軍殺中原人最凶,絕對冷酷。假定洋人土崩瓦解,土豪宜將剩勇追窮寇,率領正義的發財之師橫掃美國。土豪遺傳滿蒙偽軍的精血,你以為他們會輕易饒恕可憐的華僑?我倒是相信,土豪崇洋媚外,會對正宗美國人秋毫無犯,至於同胞族類,不免死無葬身之處。你看今天土豪比富,啥時候找洋人比啦?你見過他們跟蓋茨和巴菲特比嗎?顯然沒有。他們硬要找華僑比,找三姑六婆比,找中餐館洗碗的留學生比。同樣,某些發了洋財的華僑,也寬容地放過蓋茨和巴菲特,偏要跟老家的貧下中農比,跟吞霾吐霧的老同學比。和平時期,隔著太平洋,天朝人都這麽死掐同族的脖子,有朝一日攻破國境,不互相殺得血流成河才怪了。五帽別以為天天詛咒洋人,討好土豪,即可以賣乖。義和拳高舉“扶清滅洋”大旄,親老佛爺屁股,流血流汗,指望先富,最後還不是被自己人斬首?五帽與土豪同文同種,注定同床異夢,不共戴天。土豪占領白宮,五帽前去邀功請賞,必然被土豪當作漢奸賣國賊一律剝皮抽筋。
1857年,阿姆赫斯特以八十四歲高齡斷氣。由於活著沒少幹對不起全世界勞動人民的事情,阿姆赫斯特在地獄遭遇報應,屢經拆遷輾轉,飽受鬼城城管毆打折磨。他跋冥山涉陰水,總算找到正在苦役贖罪的老朋友拿破侖,傾訴委屈。兩位前世偉人,闊別四十餘載相逢,熱烈擁抱,唏噓不已。阿姆赫斯特由衷佩服地說:“拿大王,您真是料事如神呐!清朝雄獅醒矣!”阿姆赫斯特以為老朋友會趁機牛叉一番先見之明,孰料拿破侖將臉一沉:“我隻望見一個巨大的西門慶睡醒了,獅子不知跑哪兒去了,是不是跑到越南去啦?”
題外話講完,下集說說林徽因的兒童時代。
(待續)
幾個相關鏈接:
父母媒婆作主的婚姻有諸多優點:《笑談北京行13:海龜所長楊大王媒婆相親 》
前幾集:
《笑談林徽因3:說不清的林徐戀,道不明的女人心》
《笑談林徽因2:山寨菜市必有才,錯愛癡情難有據》
《笑談林徽因1:黃花流芳新空氣,佳人翩躚大舞台》
你對清朝很有研究,麵很廣。你否定多,我否定少。角度不同。我從晚清的言論環境去看,發現當時言路和思想比較自由寬鬆,看得出統治者不是特別頑固苛刻,否則梁啟超趕考屢寫“反動文章”,早或殺或囚了。清朝早期的太祖太宗多爾袞,武功+納叛(或納賢?)+高壓/殘殺,我詳細讀過許多戰例,不想否定他們的武功。那個時代,武功往往帶著濫殺和搶劫,這個殘忍傳統自古成風,按某些西方史家分析,當時野蠻世界錯誤地認為這是對將士流血犧牲的“嘉獎”。英軍打進清朝,也是奸淫擄掠,罪惡深重。康乾盛世名不符實,我有同感,尤其是乾隆。
你的觀點有自己的理由支持,我是尊重的。求同存異。謝謝!
很高興與你討論,大家求同存異就好。
謝謝討論!我另寫一文,談談感想。這兒貼子太亂了,不好意思。
作者:小酒淺酌
不妨先來說說某些人瘋狂歌頌讚美的滿清主子康熙的一件逸事。看看某些人吹噓的康熙,究竟是怎麽開明睿智,聰慧無比,看看這個做了幾道初中水準的平麵幾何題目就洋洋自得,就害的大小奴才們激動的頌聖肉麻詞匯,源源不絕,噴滾而出,說什麽是千古一帝之類,中國曆史上唯一對科技感興趣的封建帝王之類的。事實上康熙究竟怎麽對待科技呢?
當時西方傳教士南懷仁看見滿清統治下,科學技術在中國殘敗沒落,甚至過去明朝已經取得的成果都喪失掉,實在看不下眼去,於是他把過去明朝翻譯編寫的大量科技著作加以匯編整理,並略微補充了一些他自己的翻譯和著作,編成《窮理學》,想呈現給康熙,並加以刊行流傳。就他的這部叢書,這部書本身也不是他的新著作,主要還是明朝翻譯出版的書籍的匯集綜合,按照他的想法,明朝的崇禎皇帝能熱心鼓勵讚助的書籍,他現在又加以整理匯總,讓康熙過目一下,然後“鏤板施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明朝的崇禎組織人力對西方科技進行有組織有係統的大規模翻譯研究(這在後文說明),現在不必要求你滿清再去這麽做,那至少把過去已經做好的東西加以整理保存發揚流傳,總不是太難的事情吧。然而他,卻真的是熱臉貼了冷屁股,碰了一個大釘子!愚昧到極點的康熙,也確實呢看了或者說翻了這部書,然後怎麽樣呢?他就把書很輕鬆地發還給了南懷仁!
在《康熙起居注》中有這樣的記載:“上曰:‘此書內文辭甚悖謬不通’。
明珠等奏曰:‘其所雲人之知識記憶皆係於頭腦等語,於理實為舛謬。’
上曰:‘部複本不必發還南懷仁,所撰書著發還。’”
就這樣,《窮理學》這套西方科技譯著的叢書,就因為康熙的愚昧,沒有被刊刻,不僅沒有刊刻,而且也沒有能完整保存下來,隻剩下殘本,而殘本中一大部分都是1627年明代李之藻和耶酥會士傅泛際開始合作翻譯的《名理探》。說起來寫《康熙起居注》的那些禦用奴才和文人們,留下這段記錄,本來是想作為康熙如何英明睿智的證據,現在卻反成了康熙等滿清主子奴才愚昧而又無恥嘴臉的標本,這大約是他們所萬萬想不到的吧。
這裏提到的所謂“於理實為舛謬”的“知識記憶皆係於頭腦”,其實在明代知識分子那裏,已是接近常識了。比如崇禎元年進士金聲(後在隆武元年被清兵俘虜,不屈而壯烈殉國),jīng通西學,曾經說過“人之記憶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明末思想科學巨人方以智(明末四公子之一,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曾受邀擔任南明內閣大學士,被清兵俘獲,不屈服,削發為僧,在康熙十年,被滿清統治者抓捕,在“惶恐灘”——就是文天祥北上抗元路過,所寫詩句中“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中的惶恐灘——毅然自盡而死)的《物理小識》中也明確提到“人之智愚,係腦之清濁”。可笑的是,明代人早就知道的科學常識,到了滿清那裏居然就變成了“於理實為舛謬”!
與此做對照,我們來看看明朝的崇禎皇帝又是如何。
徐光啟在1629年給崇禎皇帝的奏折中提出“yù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真是斬釘截鐵,字字有力!以翻譯為手段,以超勝為目標,這是何等氣魄,又是何等雄心!
這一個主張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全力支持。事實上,明朝的時候,中國民間和官方已經同時展開對西方科技思想書籍的大規模翻譯。在徐光啟生前,在明朝zhèng fǔ的支持下,圍繞著編寫《崇禎曆書》而對西方天文數學著作進行了大規模的翻譯和引入,這下麵會介紹到。徐光啟死後,李天經接任了他在科學方麵的工作,不僅繼續完成《崇禎曆書》餘下部分的編寫,而且按照徐光啟“yù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的原則,在明朝zhèng fǔ的支持下,繼續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對其他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譯。比如《坤輿格致》是在李天經主持下,湯若望和中國人楊之華、黃宏憲合作翻譯,共四卷。原著是德國學者阿格裏科拉的《礦冶全書》。《礦冶全書》共十二卷,是歐洲礦冶技術的一部經典著作,書中介紹了各種金屬的分離、製取和提純方法,也詳細介紹了各種無機酸的製法,包含有許多重要的化學知識。崇禎十六年(1643)十二月,崇禎皇帝批示戶部將《坤輿格致》分發各地,“著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隻可惜,隨著明朝的滅亡,崇禎皇帝的批示沒有辦法落實,連這本中國zhèng fǔ組織中西學者合力翻譯的書籍,在滿清統治下也徹底散失,在愚昧的滿清統治下,這是這種類型書籍的必然命運,《天工開物》都會在中國失傳,更不必說別的了。
崇禎時期,明朝對待科技持歡迎積極的態度非常普遍,例子很多,舉例實在太多了。下麵僅僅重點介紹一下《崇禎曆書》。
1629(崇禎二年),崇禎皇帝親筆批準了徐光啟提出的宏大的修曆計劃,並且要求他“廣集眾長,虛心采聽,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務求綜合。”徐光啟奉崇禎皇帝旨,在欽天監開設西局,又於1629年-1634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先後以以西法督修曆法。其間任用湯若望(德),羅雅穀(意),龍華民(意),鄧玉函(德)等修成《崇禎曆書》共46種137卷。
《崇禎曆書》並非如某些人顧名思義想象的那樣,僅僅是一部曆書。更確切的說,這是一部在崇禎皇帝為首的明朝zhèng fǔ支持下修纂的一部引進西方數學天文知識的大型叢書。在徐光啟“yù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這個思想原則指導下,明朝zhèng fǔ開始了對西方的數學工程等書籍進行有意識有目標的大規模翻譯。在徐光啟看來,這些工作已經並非僅僅是為了修曆本身,他說“事竣曆成,要求大備,一義一法,必深言其所以然之故,從流溯源,因枝達本,兼能為萬務之根本”說的很明確,最後的目標是能成為萬務之根本。《崇禎曆書》正是按照這樣的目標來編寫的,它被分成了基本五目。
第一,法原,這是基本理論,包括數學,天文,宇宙觀等各方麵的基本理論
第二,法數,這是天文學、數學用表
第三,法算,天文學計算所必須的數學知識,主要是球麵三角學和幾何學
第四,法器,天文測量儀器和計算工具
第五,會通,中國的傳統方法和西法的度量單位的各種換算表。
正是為了實現“一義一法,必深言其所以然之故,從流溯源,因枝達本”,作為基礎理論部分的“法原”,占據了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共有40餘卷,占全叢書的1/3。這在中國曆代修曆法中是絕無僅有的《崇禎曆書》采用了西方第穀天體運動體係和幾何學的計算係統,引入地球的概念,以及地理經緯度,引入球麵三角形,區分冬至點和rì行最速點,引入蒙氣差校正,采用黃道圈為基本大圓的黃道坐標係統,采用歐洲通行的度量單位。
在崇禎曆書中《大測》、《測量全義》、《割圓八線表》、《八線表》、《南北高弧表》、《高弧表》引入球麵三角學和平麵三角學,《比例規解》《籌算》引入兩種計算工具,和過去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翻譯的《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圓容較義》已經把西方數學中幾何,算術,計算工具等基本內容係統傳入了中國,而且這些工作中一大部分是在官方有意識的組織下進行。
明亡以後,曾參與編寫《崇禎曆書》的西方傳教士湯若望無恥的把《崇禎曆書》剽竊據為已有,改名《西洋新法曆書》,獻給了他的滿清主子,可惜此人在滿清統治下也並未得到善終,1664-1669曆獄中被控以各種罪名,差點被淩遲處死,在監獄裏飽受折磨摧殘,最後雖然放出,但也終於在1666年因為經不起折騰而一命嗚呼。《崇禎曆書》在1634年的時候,跟歐洲的天文學差距很小。但是編完之後,200多年幾乎不變。後來清朝修訂過幾次,補充過零星的歐洲天文學知識,但是實際上我們完全脫離了歐洲天文學的進程。接著200年,我們幾乎原地不動,而歐洲這200年天文學發展如火如荼。《崇禎曆書》曾經有一個機會能夠讓我們跟國際接軌,但是因為滿清對待科學的態度,最終中國仍然失去了這個機會。我們一度跟國際接軌但很快又脫軌,最終等到鴉片戰爭結束,西方文學第二次大舉進入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幾乎不認識它了,因為我們落後了它200年。
我現在不妨分別按照明清兩個朝代,來列舉一下,看看情況如何。
一、在明朝出版的著述有:
宇宙論方麵的
《乾坤體義》利馬竇,1614年出版
《天問略》陽馬諾,1615年出版
《寰宇始末》王豐肅1637年出版
《寰有詮》傅泛際和李之藻1628年出版以上都是介紹托勒密-亞裏士多德宇宙體係
曆法
《五緯曆指》羅雅穀1637年《崇禎曆書》中的一部第穀。布拉赫宇宙體係
天文儀器
《表度說》熊三拔1611年
《遠鏡說》湯若望1626年上麵是托勒密、第穀。布拉赫、伽裏略傳統
地球知識
《乾坤體義》利馬竇,1614年出版
地理知識
《職外方紀》艾儒略1623歐洲中世紀地理知識和16-17世界航海發現的地理知識
人體生理解剖和心理學
《xìng學粗述》艾儒略1637年
《主製群征》湯若望1636年
幾何學
《幾何原本》利馬竇和徐光啟1613年
算術
《同文算指》利馬竇和李之藻1613年介紹西方算術,筆算
測量學
《測量法義》利馬竇和徐光啟1607年
工程與機械
《奇器圖說》鄧玉函和王徵1634年介紹16-17世紀的歐洲機械和工程
《泰西水法》熊三拔和徐光啟1612年
邏輯學與方法論:
三段論演繹推理和辯證法《名理探》傅泛際和李之藻1631年介紹亞裏士多德邏輯學與辯證法
形而上學:
十個範疇;四元素說
《名理探》傅泛際和李之藻1631年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
二、在清朝出版的著述有:
天文儀器:
《儀象誌》和《儀象圖》南懷仁1674年
地理知識:
《坤輿全圖》和《坤輿圖說》南懷仁1674年
動物習xìng:
《獅子說》利類思1675年
僅從數量的對比上來看,明朝的是17種書,而到了滿清的統治下,隻有三種(或許勉強可以算五種)。從涉及的人員對比上,明朝這些科技著作,涉及12人,其中傳教士7人,中國人5人;而到了滿清時期,涉及的人員隻有兩人,而且都是西方的傳教士。
由此可見,說康熙時代科技有了長足發展的人簡直是在胡說八道。其遠遠不如動亂事情的明朝崇禎。
你的看法也有一定道理。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1)界碑不起決定作用,但有界碑、設立郡縣,說明你做到了行政管轄,這樣不容易給對方借口,中國跟周邊所有國家的領土衝突都是原來沒有界碑,所以很容易被別人硬說成是有爭議的土地。這很吃虧,說明中國沒有現代法學意識。現代意識很重要,甲午之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日本軍隊是國家的,並進行了全國總動員,是以一國的國力、軍力打李鴻章的北洋一係,滿清政府和南方的其他派係都在那裏看熱鬧,都希望借機削弱北洋。
(2)從甲午的失敗中就可以看到滿清的旗漢不和,但是這種不合怪漢人嗎?八旗善打仗那是入關前了,入關後迅速衰敗,原來的窮不怕死,一旦有了花花世界誰還會去賣命啊?清朝的科技、文化、經濟、農業都是漢人建設的,滿人進關前還是奴隸社會呢,中原進入封建社會都已經2000年了,本來明朝末期都已經是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了,但是無限落後和沒見過世麵的滿清一來,中國的時間就停止不前了。西方超越東方文明就是著這段時期。現在考古表明,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用的槍支彈藥和火炮並不比明末的明軍更先進,而清軍已經完全沒用類似裝備了。
(3)漢人自己是不爭氣,那是因為爭氣的硬骨頭都戰死或被殺死了,剩下的都是苟且偷生的,也許自己還有反抗意識,但是子孫都是從小被洗腦長大的,也就都變得渾渾噩噩的了。你所說的那些所謂的名人也就那麽回事,林則徐號稱看西方的第一人,不過也是認為洋人的膝蓋是直的不會彎。總之,滿清是腐儒理學治國,文人士大夫皆是空談誤國之輩。
總之,你認為最為人數極少的滿人、旗人能放心搞君主立憲嗎?自己丟掉鐵杆莊稼成為平民?那時選舉出來的國家做主的內閣官員還不都是漢人?滿人、旗人能放心?
(1) 疆域不是界碑決定的。領土屬誰,全靠打,你長文裏的說法,還有斯大林的硬話,似乎也是這個意思。清朝不被打敗,割地條約不會誕生。當然,心甘情願送人賣人就免打,現實中也見過。曆朝對疆域的管理特色,也是領土成為今日狀況之故。天朝打下領土,缺乏殖民和移民概念。古羅馬靠移民/殖民實現版圖宏大。他們打下一處,鼓勵自己公民去紮根。我們打下一個地方,多半龜縮回中原。現在也這樣,全擠在大城市,或是性格,但更像政策問題。
(2) 君主立憲不成,以自己不執政怪滿人,我不認同。漢人厲害,幹嘛耐心當幾百年奴才啊?英國在宋朝時立憲,過了無數年才出現的明朝,不是外族,怎麽不立呢?說到底,還是當封建皇帝爽。到了晚清,滿人還是積極改革的,民間“無人不談立憲”,不宜過度否定清朝的國民素質。清朝湧現梁啟超、譚嗣同、林覺民、喻培倫、馮國璋、段祺瑞、徐世昌、蔡鍔、左宗棠、林則徐等等了不起的人物,遠不算特愚昧。
(3) “滿清外族統治無法立憲說”,我2010年在老朋友秦某那兒聽說過。我說不反駁,但我想提一個問題:滿人完蛋後,可不可以立憲?秦某說已經立了。我的看法:憲誰都可以立,但執行不了,等於未立。比如,我函授混個博士,算“博士”了,但沒實料,頂多是假博士。沒有司法獨立的立憲,形同虛設。立憲真正付諸實踐,靠什麽?我認為靠司法獨立。司法獨立,誰還會在乎是不是滿清少數族當皇帝?似乎沒見過英國美國主流高喊不能讓少數族當領導。
說清朝疆域大,可是那些地方大多不在清政府的管轄之下--沒有地方官的治理。台灣之所是中國的是台灣設立了巡撫,是處於清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北部、西部的很多地區則都沒有這些,而且連界碑都沒有,你說是你的,人家也可說是人家的,所以才有那麽多領土爭端。總之,清政府實際有效行政管理的控製地區大多還是前明那些。
至於說君主立憲為什麽不成功?很明顯,英國、日本都是本國主體民族的國王和皇帝在位,自然上下齊心一直改革。而滿清是少數民族當政,與國家的主體民族離心離德,有”漢人肥,滿人亡“的論調。滿人和旗人是生下來就有錢糧可領的國家寄生蟲,所以不願意改革當普通民眾。
我讚同你對清朝的大部分批評。額外幾點說明:一、帝國後期,軍力都是不行的。清朝簽割地條約,那是打贏的說了算。既然已割掉,等以後打贏再說了。拿破侖將清朝叫做“睡獅”,沒有叫做“睡著的西門慶”,也是有幾個版本的故事的。這是一種尊敬。現在拿破侖從棺材裏麵爬起來,看著一幫洗頭洗腳的軟腳蝦,你覺得他還會說是“睡獅”嗎?二、清朝不行,但漢人被清朝魚肉,更加應該慚愧。這是精神上的問題。梁啟超一直呼籲君主立憲,英國人在宋朝做到了,神州人做不到。漢人願意屈服於清人統治,你可以說清人殘暴,但強秦殘暴,卻不敵項羽輩。我們不可以將責任全部推卸幹淨。君主立憲類,方是我說的立國精神。沒有這個,別說領土,連百姓的房子都保不住。三、清朝以前的國土,即使沒有人認,也算實際控製。實際控製,要還給你,除了打,沒門。清朝交給民國1100萬,現在剩下不足960萬,應該不是清朝的責任了。明朝的領土,比1100萬,差得遠。清朝統治不夠開明,但領土之大,恐怕是事實。
我們不見得觀點完全一致,但我喜歡這樣的理智交流。求同存異,笑論天下。謝謝。
你的長文有個鏈接就好了。這兒評論區顯得有點漫長和紛亂。
過了滿清那個時代,單獨拿出某一條歌頌,大談其對今天的現實意義,就是喪失了公正和客觀。
比如:1905年日俄大戰,日本驅逐了俄國在東北的勢力,戰後美國調停,日俄罷戰,隻允許各自留下護路隊而撤出軍隊,這就給滿清開關,中國人闖關東留出寶貴的時間空間,從此東北失去成為滿洲國或者成為其他國家的民眾基礎,類似蒙古獨立那樣的民族自決不再可能。那麽,清史學家們是否願意接受這種假設呢?假設日本戰敗了,俄國就吞並了東北。所以,日本對中國領土完整有貢獻,顯然清史學家不願意做這類假設。
曆史學的假設應該考慮清楚兩點:一是願意不願意?有沒有主觀成份?二是能不能成立,必要性如何?在全局角度上分析至個別因子。但我看到的曆史學論文,都沒有對此下過功夫,做假設總是非常隨意。
曆史不是單線條,是曆史和現實所有要素的綜合。對於非主導非主要因素,更不能單拿出來吹噓其價值。“領土貢獻”要摒棄線性思維。要厚今薄古,倒著分析,不能濫找“自古”之源,更不能濫用“假設”,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清史學家在這方麵是非常荒唐的。
滿清的國土並不是公認的,就是因為軍力不強所以為人魚肉。
中國現代的版圖也隻有從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叛天山南北路到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江寧條約割讓香港為止。在這期間,我們必須算上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簽訂的恰克圖條約。滿清的疆域滿打滿算也就僅僅有82年,與現代中國的版圖重疊,甚至邊幅超過一些。
中國的史學界幾乎毫無例外的認為“當代領土的合法性”隻且隻有來源於繼承而非戰爭成果。比如,姚大力就說:“現代中國人對中國的多民族構成和中國版圖的見解,就與王朝國家的政治遺產、特別是清朝政治遺產有著極密切的曆史聯係。”換種更普遍的說法就是“清朝奠定中國版圖”。但有趣的是如果是清以前的戰爭得來的領土,他們就認為合理合法,他們管這個叫“統一”。
史學界喜歡大談特談自古以來,似乎法理唯一來源就是繼承古代。前麵講過實際是地緣政治決定了領土疆界,地緣政治中會適當的考慮到曆史因素,但這曆史因素占不了多大比重,美國政府最近就表態:“不應以國民情緒和曆史作為解決問題的依據。”印度獨立後,並非隻在原英國殖民地版圖上建國,它在47年後,連續吞並了藏印交界的許多君主小國,到現在錫金完全被吞並。這合法合理嗎?國際社會包括中國仍然予以承認。帝國主義的入侵時,根本不管你幾千年的統一和累積過程,不管你是五千年的固有領土還是三百年的固有領土,入侵、割地、租界、勢力範圍到處都有。沒有誰把這一規律,把這一書呆子原則放在腦中。斯大林直接了當地說:“邊界線就是實力線,是實際控製線,是戰鬥線,是侵略目的線,是占領有利地形為自己的戰略服務線。”何曾和書呆子去尋找分辨什麽“自古以來”。“清朝奠定今天中國的疆域版圖”就是一句屁話,中國的疆界版圖隻來自抗戰中十八省軍民的血汗
我可以舉出無數個例子,戰爭結果才是領土控製和領土法理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因果。而非空口而說的“繼承”。
思考題1:西沙真正屬於中國,是在那年?
答案:是74年西沙海戰的結果。而非國民黨地圖一開疆就必然屬於中國,中國南沙就是反例。
思考題2:朝韓兩國國界“三八線”是美國上校臘斯克大筆一揮就搞定的嗎?
答案:是朝鮮戰爭的戰爭結果,是中蘇美兩極的實力變化線恰巧與該線基本吻合。明白了中國疆土的真正由來,這時我們再處理國際爭端時,就不會整日說讓國際社會笑話的“自古以來”,而是會提到“開羅宣言”,“雅爾塔協議”,由這來處理中日、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領土島嶼糾紛。
血流得越多,協議也好,沒有協議也好,越難被推翻,反之則反之。
當條約是用血與火較量下的產物時效力強大,挑釁者要想清楚其推翻的後果,如果僅僅來自一紙空文、古文(滿清時簽訂的條約),史學界津津樂道的“繼承”,效力並不大。比如民國時期,滿清傳國於民國,民國宣布“五族共和”,而帝國主義並未尊重過民國主權,藏、新、東北、蒙古處處鬧分裂。日本九一八事變後,蠶食中國,一個協議跟著一個協議被推翻。反之,抗美援朝後,朝鮮停戰協定到今天仍然管用。中印邊境戰爭,即便雙方沒有條約協定,但對印度卻有無形的壓力,和平保證三十年,印度不敢再繼續蠶食。而滿清的疆域大多不是打下來的,所以丟棄的也就比較容易。
而中國史學界卻喋喋不休的向群眾灌輸什麽“清朝奠定今天中國的疆域版圖”,他們放出這句屁話後,緊接一連串的臭屁,什麽“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56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結果鬧得嶽飛不是民族英雄,施琅、洪承疇到成了民族大英雄。“沒有我大清,哪有大中國”深入人心,到處都是滿清爛辮子狂舞。
這個“偉大”,在英文是Great,基本是指版圖大(軍力強)。這個應該是公認的版圖。清朝交給民國時,有一千一百萬平左右。民國似乎沒有去開拓多少新領土。1100萬,也很恐怖了。現在早已不到960萬啊。
明朝時落後西方不多,但實際上,我們落後的不是技術,關鍵是精神落後(我個人觀點)。這跟一個人類似,這個人很聰明,很能幹,卻不能有肌肉保護自己,讓強盜俘虜了。這個悲劇,值得反思的,不能光歸因於天意或時機。不隻是武器的問題,關鍵在精神。當然不是義和團精神,而是一種立國的精神。明朝沒有這個東西,輸得不算特別冤枉。隻能泛泛而談。
你所言有理。我的觀點並不矛盾。我並不完全否定中華的所有東西,我隻是覺得西方同樣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東西。你能這樣列舉依據和我討論,我很高興,謝謝!
滿清是一個後起的小國家,它能征服中國,有其獨到之處。不管明朝人如何退化,但滿人會利用漢人,也算他們的長處。滿人野蠻,毫不奇怪,這個東西也是矛盾的。他們在戰場上殺紅了眼,但根據遊記,平民旅行到他們的地方,他們友好待客,甚至送女人侍候。野蠻人對殺戮的概念,跟文明人是不一樣的。這個東新很複雜,從古羅馬時期到清朝,大體心理上都是一致的,很值得研究的。在此限於篇幅,我無法多談。
漢人尚武精神的喪失,是敗亡的原因。這個結論我是敢下的,已有大量的資料,我以後慢慢會作文貼出來。尚武和野蠻,有聯係的。在講文明的時候,不能放棄尚武。科學發明方麵,明朝理應優於彈丸落後的清國。但作為同樣人口和經濟不靈的西方諸國,能在科技上領先,倒是奇事。這至少說明西方人也很聰明,而且擅長創新。
滿清的統治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罪魁禍首
現在播《大國崛起》,我們不會把矛頭錯誤地對準傳統文化,而隻會更深刻的揭露滿清,揭露滿清才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罪魁禍首。
看看西歐資本主義發展,荷蘭、葡萄牙的重商主義、英國的憲政運動、法國的啟蒙運動,一切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萌芽要素都在晚明得到闡發。
讀讀《西洋世界軍事史》更感到明代軍隊戰術特征,與當時歐洲如此相似。這一切都證明明末的中國離近代化是多麽接近。
《大國崛起》遺憾也是有的,沒有指出中國落後的真正原因在於滿清。滿清部族政權是阻礙中國發展的最重要原因。中華傳統文化,和諧、進步、開放、自強,在今天仍然有勃勃的生機,根本不是所批判的那樣封閉、保守等。所謂批判傳統文化人士,把落後、保守的滿清專製統治文化當作中國文化的傳統,這是荒謬的,這種錯誤的思潮整整影響了一代人。隻有徹底清算滿清的罪惡,中國人才能重拾文化自信,才有重新崛起為大國的精神源泉。
是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候了。
一、滿清部族統治是中國近代不能崛起的主要原因。
大國崛起有什麽條件?最後一集《大道行思》為我們分析總結了大國崛起的原因。第一是民族國家的形成,和航海貿易、殖民。對比中國為什麽沒有成為民族國家,英國人馬戛爾尼說得明白,馬戛爾尼指出:雖然許多書裏都把漢族和滿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可是滿清皇帝卻不這麽看,他把自己視為征服者;漢人也不這麽看,漢人總感到屬於同一種文明,同一個祖國,而把滿族統治者看成是外國的暴政。
馬戛爾尼說:“‘旗’是政權的精銳部隊,但同時也是一個武裝起來的民族。一個非常小的國家:30萬滿人控製著3億多漢人。無論是羅馬,還是亞曆山大,或是西班牙,都未能做到這一點”。
在滿清統治下,中國處於部族統治之中,與民族國家風馬牛不相及。
有網友說: “德國從四分五裂的公國和領主的時代到普魯士一軍突起承擔起民族統一的責任,日本從將軍和大名的世界到大政奉還,無他,都是在完成向現代化國家的第一步:建立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而中國的問題恰恰在這裏。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族裔(而且還是蠻族)統治多數族裔畸形的前現代體製。滿洲人的“民族記憶”和“民族想象”與其統治下的漢族是截然不同的,這就導致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所必須的“民族共同體”無法建立--這個有外來少數族裔控製的統治集團從來沒有把自己真正融入這個他所控製的土地和民族中去,所以一旦有危局產生,他想的是“退回龍興之所再圖大業”,是“寧贈友邦,不予家奴”。所以說滿洲人不具有建立民族共同體的主觀願望是其蠻族的本質造就的,否則在大勢之下他完全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在這一步上中國就被死死掐住了咽喉,一個統一的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無法建立,這就是為什麽總會有“以一人敵一國”之類的議論評說,因為在這個國度中,民族共同體是民族割裂體”。
大國崛起是其內在和諧發展的外拓,是全體國民在高度凝聚力下,形成合力的外在表現。而在滿清部族政權下這是絕不可能的奢望。
其次關於滿清“海禁”。這是滿清統治者害怕漢人和海外洋人私通,顛覆其政權采取的基本國策。“設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窺中土”(道光《重篹福建通誌》)所以滿清實行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不許片帆入海,這個政策執行之嚴厲如同滿清文字獄同朱元璋文字獄一樣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於是中國同海洋絕緣了。
大國崛起第二個條件是思想和文化的繁榮、創新。各大國都重視思想文化的影響力,邱吉爾說:“大英帝國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是莎士比亞、牛頓、亞當·斯密等人的偉大思想才帶來英帝國的百年輝煌。法國人伏爾泰說:“誰是最偉大的人物?……,毫無疑問是艾薩克·牛頓,非常正確,因為我們應該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來統帥我們頭腦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來奴役人的人,是認識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那麽看看滿清文字獄以及收書毀書的惡果,整個社會處於壓抑、停滯、恐怖、窒息的氛圍中,那麽還有思想文化創新發展繁榮嗎?
第三是科技創新,滿清統治下,科技受打擊最大,清代沒有科學家,就連明代以來的科技成果也不能保持。近代中國所以落後,原因不言自明了。
第四是體製創新,在滿清統治下,八旗製度是其最根本的國家製度。經濟上,八旗子弟不經產、不經商也瞧不起工商業者同民族資產階級勢同水火,在政治上他們堅信“漢人興、滿人亡”。滿清統治者為保護八旗貴族的既得利益,奉行:“天不變道亦不變”,不論是經濟、政治體製的創新都最終會動搖其最根本的統治集團基礎。曆次改革都艱難無比,以失敗告終。體製創新簡直是天方夜談。
二、傳統文化不是中國崛起的阻力,而是崛起的動力。
吳晗說: “中國重新開始發展,正是在光複之後。也就是那時候,中國才算複了國。由此點看,清朝統治的近三百年時間,正是中國落後的原因。 ”(原載上海1946年《民主周刊》第四十四期)。
八九十年代,全盤西化論者把矛頭再次指向中華文化,以為痛批中華傳統文明,中國就能現代化。他們不是別有用心,就是被濫用的所謂“民族政策”洗了腦。曆史被扭曲性的總結,這是中國史學界的恥辱,整整誤導了一代人,直到今天仍然散發著惡臭。
西化論者說:儒家壓製科學和民主,所以中國落後,這是這些“學者”強加給我們的謬論。中世紀以來,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學相比,對科學和民主的製約,遠遠大於儒家。哥白尼、布魯若,伽利略都是被基督教迫害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他們的科學學說與基督教教義衝突,你們何曾聽過,中國有科學家因為和儒學理論衝突過,被迫害過。
就民主而言,基督教世界,《聖經》教義的存在,無疑是極大限製了民主思想,隻要和教義相違,和教廷相違,一律會受到迫害,被打入異端,被當作異教徒受迫害。
在當時的西方,宗教勢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然而在中國,即便是孔子,照樣有人敢大不敬。明末,社會普遍推崇個性自由,人們就敢於非難孔子。王陽明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李贄公開聲稱“不以孔子是非為是非。”
西化論者還喜歡說儒學缺乏科學和民主的基因,這也是不對的,漢以前儒生必學六藝,六藝中有“數”,這是古代科學。中國曆代科學家大多數都是儒學造詣很深的,大多是名儒。儒學對科學並不排斥,比如徐光啟就敏感地認識到西方科學的基礎《幾何原本》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儒學的民本主義色彩最濃,最接近民主。在明末就發展成為啟蒙主義運動,這和西方是多麽近似。王夫之等人已經明確提出限製君權,君臣平等的主張。發展下去就是君主立憲。
有人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法來約束君主,這也是片麵的,以明朝為例,雖然沒有成文法,但是有慣例法,“票擬製度”使得君主無論做任何事,必須有大臣們的票擬。大臣還能封還皇帝的詔書。遇到大臣們意見一致,皇帝隻有讓步。這種政治製度發展下去,就是君主立憲。
而到了滿清則不同,天下人不是奴隸就是奴才,再也不能限製皇帝的任何權力,這根本就不是儒學,而是奴學。
即便認為儒學沒有產生過西方科學體係,但是儒學還有一個特點可以彌補,這就是儒學有強烈的開放、好學、自強意識,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見賢思齊”、“發奮自強”。
從佛教到基督教,儒學對待外來文明並不封閉,佛學被儒學吸收後成為理學。和世界其他宗教對比就知道儒學是多麽開放,徐光啟稱讚天主教是“易佛補儒”。
西方文明所以在明末快速傳播,深受當時有識之士推崇,是和儒學開放和學習精神分不開的。深受中國儒家影響的日本,在17世紀掀起“蘭學”熱潮。被迫打開國門後,立刻去向西方學習。
所以說沒有滿清封閉,自保,中國傳統文明足以在近代趕上西方世界。
曆史證明在明末出現過打開國門歡迎西方文明的高潮,是滿清中斷這一切,怎麽能簡單怪罪到傳統文化?相反東西方幾個大國的崛起都證明全盤西化道路走不通,隻有尊重本國國情,走和本民族文化特點相結合的道路才是大國崛起之路。
三、對比崛起的東西方大國,清代沒有實現資本主義,政策上的原因是什麽?
大國崛起,必須經過資本主義階段,那麽近代以來為什麽中國沒有實現資本主義?
從《大國崛起》我們清醒看到,大國崛起實現資本主義的充分必要條件不是別的,而是這個國家能實行 “開放”、“交流”、“學習”的國策。在和世界的接觸和互動中,吸取營養而發展壯大。
大國的崛起背景完全可以不同,文化不同,製度不同,發起者不同,所建立的社會製度也是各有千秋。
文化上講,有的是傳統天主教、基督教國家、有的是東正教、有的是清教、還有的是受東方儒學影響的日本。
製度不同,有的是發達封建國家、有的是農奴製專製、有的是殖民地、有的封建小邦。還有的是東方式封建國家。
發起者不同,有的是貴族製憲運動,有的是知識分子發起的啟蒙思想運動,有的是商人階級的商業資本運作,有的是殖民地底層人民的反抗暴政,要求自治。有的是專製暴君的強權推動,有的是受儒學影響的官吏、士階層,要求引進消化吸收外界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發起的強國富民運動。
崛起的形式也完全不同,有的是君主立憲,有的是暴力革命,有的是殖民地獨立,有的是封建小邦統一,有的是資本主義改良,有的是推翻幕府,實行天皇製。
崛起的領域也不同,有的從政治製度開始,有的從思想文化開始,有的從經濟上打破割據,建立統一市場。有的是資本的運作,促進航海貿易商業繁榮。有的是從先進生產力的引進開始。真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雖然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但是共同的崛起途徑就是這個國家能保持 “開放”、“交流”、“學習”的國策,尊重知識,發展教育、保護專利,推動人民的創新能力,發展工商業。而所謂“自由”、“平等”、“民主”的程度卻各有不同。
而我們的曆史學家總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僅僅注意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以為隻要否定了明末資本主義經濟和英國等先發資本主義國家產生狀況的不同就認為中國不能實現資本主義,不會強大,中國近代落後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他們還錯誤的認為康乾時期中國經濟恢複發展了,就是資本主義萌芽在繼續了。
這種觀點以李伯重等人為代表,黃仁宇也是片麵的,他眼裏隻有所謂的數目字管理。根本不懂得大國崛起的真正途徑。
從以上大國崛起的途徑我們還可以看到,大國崛起都是基於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結合先進的製度才出現崛起的輝煌。那種把一切都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是多麽片麵和不合理。
資本主義總要進來,“文”的進不來,那麽就用“武”的打進來,事實上,晚明以來資本主義完全可以文明的進到中國。可惜被滿清中斷了200年,那麽隻有用武力打進來。越晚打進來破壞越大。滿清最大的罪惡就是有效阻止了資本主義來到中國。
四、大國崛起之思,中國人的困惑。
《大國崛起》最後一集,著重表達了大國崛起在於文化,國家軟勢力的重要。對於中國來說,眼見的問題是:什麽是“曆史上的中國”都沒有弄清楚,如何建立文化軟勢力呢?
中國是什麽,中國在官方學者眼裏是版圖,是自古以來的多元一體的“版圖中國”。而不是文化中國,民族中國。這套理論根本無法自洽,如何能和諧?如何能有突出的軟實力呢?
“版圖中國論”,“統一神聖論”,把滿清的“征服”當作統一,把“統一”奉為最高目標。把文化中國的繼承看作可有可無。把殘明-明鄭當作外國,誅之以後快。
如此蔑視文明、蔑視文化如何來的自由、平等、創新?哪裏來的國家軟實力?在我們歌頌滿清“統一”的同時,實際就在歌頌滿清征服、奴役、奴性。離大國崛起之路越來越遠。
這部片子的記者也一定會采訪並認識到中國近代為什麽沒有成為大國的真實原因。但是在當今的中國,批判滿清比批判共產黨還敏感,怎麽會向觀眾交待呢?
所以我們更應該揭露和批判滿清部族主義醜行,隻有揭露才能消滅,我們必須讓此類以小群體私利防礙大群體進步的行為徹底消失,惟其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民族團結,才能讓中華民族真正強大起來。
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某些謬論的可憎在於它們一貫為滿清開脫,阻撓對曆史經驗的總結,試圖剝奪人們思考的權力,把總結曆史引向歧途,顛倒人們的價值觀、是非觀,宣揚民族虛無主義,繼續阻礙中國走向複興。如果今天還不清算,那麽中華文明的複興,又不知等到何年何月。中國人走的歧路不知還有沒有完?(轉自張興中博客,原文標題《一道閃電:現在播《大國崛起》,我們不會再受騙了》
其一、你所認為的廣大疆域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就像我說的:煤油界碑、沒有設立州府郡縣,甚至連中原老百姓都不能去。
其二、滿清的八旗軍隊一入關就迅速衰敗了,康麻子好大喜功,如果不是吳三桂自己死得早,滿清那時的坎都也許過不去,而且也是多靠漢軍旗打仗的。更別提尼布楚條約就是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那時沙俄正在西麵與奧斯曼土耳其對峙,根本無暇東顧,但是無知的康麻子還是簽訂了自作聰明的賣國條約,那個來談判的沙俄伯爵回去可是受到大大的獎賞,得了一塊純金打造的大獎章。其後就是不斷的喪權辱國,直至最終的退位。
關鍵問題:一個不沒有政府的界碑,也不由國家政府管理,也不讓國家大多數的國民前往的土地算是國土嗎?
得到網友的欣賞,感到榮幸。自古知音難覓,謝謝!
這是我喜歡的具體辯論,謝謝。你我觀點不完全一致,但不見得毫無交集。我對明朝的東西還算熟悉的,你說的,我多有讚同。清朝的許多弊病,我寫有文章的,隻是沒有發。尤其那個李鴻章,我認為其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清朝的文字獄、民風淫靡、官僚主義等等,我深惡痛絕。
清朝的大,我個人認為是事實。領土保持在1300萬平,隻是後期不濟。當時世界上列強,對清朝還是尊重的(餓死的駱駝比馬大啊),比如,我看過《南京條約》及其許多附屬文件,頗感驚訝。任何帝國到了後期,都會出現這個情況的。包括古羅馬,到了後期也慢慢分崩離析。西方人按Average時期來評價那些帝國,所以大的概念也是有其道理的。
俺覺著林徽因的一生,活的淋漓盡致。無論感情、事業、家庭、精神皆如此。
科技及其態度之較
美國人坦普爾根據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寫了《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裏麵列舉中國一百個世界第一,滿清沒有占有一項,但明朝卻占有大量,明軍的武器裝備在世界上是一流的,火箭噴射器的雛形,世界上最早的化學戰,地雷發明都是明朝的事。
滿族這個馬上民族的局限性,使得明代一個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中華變成了一個保守封閉,死氣沉沉的“天朝”。遊牧民族是無法背叛戰馬的,這是他們立足的根本,是他們考慮問題的原則,也是他們的光榮傳統。於是他們討厭船,更害怕大海,他們從內心深處是仇恨新技術所帶來的武器進步的,因為他們勇猛的祖先努爾哈赤死於大炮,“為什麽一個勇士竟然可以死於一次卑鄙簡單的操作”,於是他們愚昧的鄙視先進技術,這直接影響到了國策,以致到洋務運動時還要把新技術誣之為“奇巧淫技”!火器技術在明代曾不斷得到引入和改進,以致出現了皇帝的禦前火器親軍“神機營”, 出現威力極大的“大將軍炮”。明朝封炮為將正是反映整個官方對新技術的極大推崇。而在清代火器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對於明代研究火器的兵書如《武備誌》等,一概列為禁書,不準流傳,刊行,雖然清軍用一些陳舊的火炮,但永遠不會丟棄弓箭和駿馬。及至1840年,英國炮艦來犯時,清軍所用的槍炮仍是200多年前的老樣子,而且粗製濫造,不堪使用。最後,在明朝將士用火炮抗擊侵朝的日軍和造反的後金時的二百多年後,義和旗下的滿清子民們卻袒露著胸脯,揮舞著刀茅,高喊著:“刀槍不入”,一堆一堆的死在洋人的機槍之下。這難道不是滿清那不合時宜的騎射傳統對中華民族的毒害嗎!以致清代的武功與明朝相比也要愈加慚愧。明朝軍隊與英國、葡萄牙、日本、荷蘭的軍隊都交過手並且都能取得勝利。其中,四萬明軍打敗二十萬日軍的輝煌戰例大大發揚了武威!當年清軍的入關也是趁著明朝內亂,漢人渙散之際投機成功的。而滿清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的隻有滿清全盛時期的雅克薩之戰。近代滿清國的斑斑屈辱我就不再提了。
明朝能派出船隊和外部進行交流,能對西方科技產生巨大的興趣,能夠仿造紅夷大炮,能夠編練神機營。在與日軍爭奪朝鮮的戰鬥中,使用了數以萬件的火器,基本說明了當時的明朝軍隊正在經曆著由冷兵器向火器過渡這樣一個事實。不可否認,即使是在被蒙古人的入侵,割斷了漢族一脈傳統達一百年之後,明仍然保存了一個古老文明特有的,可貴的“好奇心”,這一點,可以在明朝對新式武器的態度上清楚的看到。
地理大發現的十五世紀,明朝能夠船行如飛,縱橫四海。啟蒙運動的十六世紀,明朝能夠引進火器,新繪地圖。滿清皇帝們卻隻對統治本身有興趣,對外部世界變化卻不屑一顧,大航海的十七世紀,資本主義的十八世紀,這群留著辮子,騎著長毛矮馬的滿洲人在中原自封為王,並且遮蔽了整個國家的視聽,使全體國民失去了明朝時曾十分旺盛的“好奇心”。在一個遊牧力量即將被踢出曆史舞台的偉大時代,我國十分不幸的被後金征服了。滿清的入關以及長治久安的“康乾盛世”則使我們損失了二百年。
從軍器轉到民事,明代出現了《天工開物》,《徐霞客遊記》,《農政全書》《本草剛目》等煌煌科技巨著,滿清怕是隻能自慚形穢罷,整整250年的科技停頓!
明修了《永樂大典》,清就有《四庫全書》,其確實整理了大量典籍,但毀書亦在不少啊!“四庫一成,古書亡盡。”一部《天工開物》都要後人從日本緝回,科技著作與你滿清統治何幹?照樣毀棄,以致銷聲匿跡,正是愚昧至極!
或曰:“清軍秋毫無犯”。簡直是閹割曆史!“揚州十日”,“嘉定屠城”因有專門記載而為世人熟知,。此外,一場場被勝利者有意遮掩的屠殺慘劇也在滿清前幾代執政者的授意下上演:努爾哈赤在遼東對漢民的大肆屠戮,皇太極時三次深入京畿、山東等地濫行殺掠的紀錄,在一些方誌中保留了下來。多而袞進關之初,清軍短期收斂後就又固態複萌,以戮立威。1649年(順治六年)清軍在湘潭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反清運動後的屠城,1650年廣州的屠城等等,這些沾滿漢人鮮血的史實在史書中屢見不鮮。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狂湧入關的清軍下達世所罕見的剃發易服令,叫出“留發不留頭”的威脅,野蠻強迫占領下的中原人民剃發畜辮,易服滿裝。酷令一出,“天下沸然,皆拜祖泣告:‘頭可斷,而發決不可剃!’”為捍衛中原幾千年的傳統與氣節,各地人民紛紛揭竿斬木,力抗強暴。幾十萬人因此被害,血流成河,屍積如山。當時居留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都驚呼這樣因服裝發式的屠殺“決無僅有”,“甚為荒唐”。最終,一盤散沙、力竭神衰的漢人屈服於滿清的鋼刀之下,綿延了四千年的華夏衣冠被湮沒於塵世之中了。
滿清的土地很大嗎?滿清的國土除了原來明朝的疆域有界碑、有府縣官吏管理,那些靠和親就認為是自己的蒙人的土地上有界碑、有府縣的官吏管理嗎?如果有的話就不會跟沙俄、跟英控的印度有領土衝突了(比如麥克馬洪線)。可以說,滿清的國土幾乎就是撿來的,也許那些不了解世界的落後的滿清會認為很大,可實際上那些土地幾乎跟滿清的中央政府沒什麽關係,尤其是根廣大老百姓沒什麽關係,因為你不能去哪些地方生活和工作。最重要的是,這些疆域廣大的假象的時間也很短,從尼布楚條約開始就不斷的縮小,一直少了幾百萬平方公裏。當然,哪些地方就是還在也跟中原的老百姓沒什麽關係。
漢、唐、明的土地和疆域都是國家打出來的,不是和親合出來的。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碎葉城這些地方滿清到過嗎?實際控製過嗎(設立郡縣)?都沒有!
最後再說一下,滿清時期幾乎所有的有價值的、值得褒揚的都是漢人創造的,無論是農業、商業、經濟等等,都與滿人無關。
謝謝鼓勵和支持!
蒙田隨筆,我向往已久,一定要好好學習。歐洲有許多非同凡響的文人,他們的東西,配稱得上瑰寶。古代那些,已經足夠嚇唬我。近代那些,既厚又博,我孤陋寡聞,領教了什麽叫做博大精深。博大倒在其次,我更欣賞他們的獨立思想和創意。每讀一點那些東西,我都能有所感悟,體會到一種求學的愉快。學無止境,所以吾樂不會窮盡。
能有共鳴者,吾固知足矣!周末快樂!
謝謝,這是上天賜予的美好的周末禮物,最近正關注林徽因的一些資料,博主的文風和曆史知識是個人所欣賞的,有一定立場,但有隨性所寫,本寫林徽因,又到了鴉片,喜歡,隨性又悠閑,散文嘛,就是要這樣,不是科技論文和八股文,想起蒙田隨筆了,那可是俺最喜歡的散文形式。
接著讀下去,周末愉快。
無知不一定是壞事,蘇格拉底還承認自己無知呢,何必作嘔?你有知,不妨指教一二,光噴貶義詞沒有積極意義。'偉'和'大'意思相近。偉大不等於開明或民主。那個“大”字,我想看看你如何否定。
沒有得罪,我很喜歡你的評語。謝謝!
如果將我的幾篇《笑談林徽因》連接成一篇,主體還是講她的。裏麵我按自己的思想,想到哪寫到哪,許多內容離她太遠。我受許多離奇著作毒害深,思路全改,不能遵守傳統的文章方式了。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但不管發展到哪兒,寫作是一種愛好,我會努力積累,努力進步。
可惜您的文章 都不知道散到哪裏去了哎 看了半天不知道是在說林徽因還是在說鴉片
得罪啦
按高夫人的說法,她會比梁思成更慘。
像土豪那樣手握真金,過西門慶生活,就不會無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