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家族佳容頗多,說媒的踏平門檻。這是奶奶的堂姐,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優等生。六十多年前隨丈夫赴香港)
上集說到時人乃至後人談起林徽因邂逅徐誌摩,不外乎兩大結論:
結論一:林徽因與徐誌摩像電視劇說的那樣,真戀愛了。
結論二:林徽因和徐誌摩從無戀愛,頂多隻是徐誌摩單方麵行為。
結論一多是間接的推理。例如徐誌摩元配張幼儀的一些話以及後人撰寫的傳記。倒是林徽因在徐誌摩墜機後,急急通過胡適多次施壓淩叔華,索取遺物,頗為有趣。
結論二列出幾樣證據,但在我看來,它們隻是看法,不是實物:(1)林徽因才十六七歲,不可能議婚論嫁;(2)林徽因比徐誌摩小七歲,年齡差距大,不會生情;(3)林徽因乃大家閨秀,教育良好,堅決不做破壞他人家庭之事。
首先,我來談談對結論一的看法。林徽因和徐誌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估計隻有天知道。我剛才之所以敢說林徽因理智,是基於一個事實:林徽因遵從家長傾向,嫁給梁思成。這個事實不光天知道,大家也全知道。除了偶爾誇大貪官和愚民的罪惡,我討論問題一向講求客觀。我寫《笑談文姬歸漢》時,特別注重真相。除了“蔡文姬在匈奴沒有自殺”這一條,其他正史野史的記載我一概懷疑。當然,我不是說林徽因對梁思成沒有愛情。他們倆婚前交往多年,若無真愛,最終不會走到一起。梁思成出身高貴,寬宏端莊,博學踏實,也是眾多女性心儀的對象。
張幼儀曾不點名提到徐誌摩女友,無論時間地點,明顯指林徽因。誠然,張幼儀有沒有說過那些話,出處模糊,無可靠物證。隻有一點我是相信的,那就是女性的直覺。即便不敏感的女人,對夫君的關愛和冷淡,往往也能迅速察覺。現在某群蠢男出軌,以為老婆呆傻不知,要小心啊。徐誌摩感情有異,他的夫人自然體會得最直接最深刻。假如張幼儀真說過那些話,我願意相信她的感覺,但至於林徽因是否響應徐誌摩的愛慕,證據依然蒼白乏力。
許多事情一成為曆史,就難再驗證。比方說,過了三千年,考古學者在古墓發現林徽因和徐誌摩之間的通信,可以作為證據嗎?我認為不能。古墓造假如此風行,可信度早已接近烏有。古代造假少,複製不靈光,但仍有學者懷疑屈原這個人是否存在。我們現在胡作非為,信譽喂狗,加之技術無所不能,幾千年後,人們不但不相信什麽古信件,而且幹脆定論地球上從未出現過林徽因和徐誌摩,我也不會感到驚詫。
有人說徐誌摩不自量力追求林徽因,我不以為然。愛情扯上“不自量力”,鐵定涉及庸俗因素。譬如,長相不配,財產幾何,官職高低,有些離題。徐家或許不是封疆大吏,但決不卑微。徐家擁有工廠和銀行,富甲一方,非等閑可比。再者,徐誌摩儀表出眾,才華蓋世,成績斐然,沒有什麽“癩蛤蟆吃天鵝肉”的問題。徐誌摩唯一的缺點是已婚,有違道德準則。至於林徐是否真戀愛過,我沒有第一手資料,惟有蜻蜓點水而過。
我想簡單評評張幼儀。張幼儀乃難得的賢良,事業上也很成功,是民國銀行家和企業家。她出身名門,家族巨富,據說嫁妝載滿一大船。徐誌摩說張幼儀是“鄉下土包子”,給大家一個她沒文化的錯誤印象。林徽因是大家閨秀,張幼儀同樣是。張幼儀也是留學生,海歸後曾在大學教書。更難得的是,和徐誌摩離婚後,張幼儀照舊無怨無悔地侍奉公婆,給他們養老送終,最後還是靠她奔走,才出版了《徐誌摩全集》。張幼儀說的這幾句,樸實而深邃,折射出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哲思,我歎服不止。未詳查出處,摘錄如下,大家看看就算:
[。。。為徐誌摩做了這麽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麽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麽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誌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裏麵,說不定我最愛他。。。]
其次,我來分析一下結論二。在萬惡的封建社會,奉行多妻,賣淫合法,但觸及私人愛情,絕對認真,連娼妓都有真情,非現代人之憨愚縱欲。清末民初,女子到了十六七歲,是正兒八經的出嫁年齡(中華民國女性法定結婚年齡是十六歲)。在民國新風尚薰陶之下,年輕文化女性不單主動尋找情感歸宿,而且挺認真,要成家生子的那種。我讀大學時,倒是到了二十來歲,還對是否應該戀愛誠惶誠恐。現在回歸民國了,中小學生談戀愛正常得很。不同之處在於,民國十幾歲的女子戀愛,大多真心實意想過一輩子。今天那些小孩子,釋放本能罷了,沒幾個真去思考未來,也不可能有什麽未來,對於他們來說,戀愛是“肉身大事”,但決不是“終身大事”。
許多人強調林徽因沒愛過徐誌摩,出發點各異,但我相信都是出於愛護林徽因。可是,這種“愛護”,又有多少必要呢?難道林徽因真愛過徐誌摩,就會失分?“失分”或“加分”,取決於各人的價值觀。比如,我的大學同學劉大王,卑鄙猥瑣,大學時代屢被女同學拒絕求愛。他很鬱悶,常編造美麗的故事,將自己跟好幾個女孩子硬扯在一起。原因很簡單,他認為那樣可以給自己“加分”。因此,所謂“失分”或“加分”,無非個人思維,別人未必真那麽想。我個人認為,林徽因就算和徐誌摩戀愛過,對她的品格、成就、聲譽,不存在任何“失分”效應。少女懷春,人之常情。林徽因是個坦率之人,她不會對家人隱瞞什麽。我也相信她的後代手握確鑿實據,批評電視劇鬼編濫造。然而,不少女人有些事情深藏心底,即使丈夫也不會相告,更何況子女或朋友?假如孩子將來問我是否愛過楊大王,我說沒有,隻能說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也。(我和楊大王大學時代的故事見《笑談北京行》,點擊上文“劉大王”和“楊大王”可看到與他們相關的舊文)
林徽因比徐誌摩小七歲,也許是個實實在在的障礙。王賡比陸小曼僅僅大八歲,昔日人覺得兩者“年齡懸殊”。多年後,山口百惠愛上三浦友和,亦因年齡相差七歲而惴惴不安。我那個年代,年齡因素不容忽略,大家談戀愛喜歡找年齡相仿者。林徽因比徐誌摩小很多,但民國出現頗多類似的師生戀,故而光靠年齡即斷言林徐未曾戀愛,也缺乏說服力。
當然,今日人相差六七十歲照樣談婚論嫁,反倒無人慨歎年齡差距,社會進化足夠驚人。媒體對這種新時尚推波助瀾,專門跟蹤報道老人婚姻,輿論熱議鋪天蓋地。我不反對鼓勵老人追求第二春,但青少年見識有限,判斷力差,一方麵媒體喧囂,另一方麵無腦領導整天瞎叫喚“晚婚晚育”,整得年輕人以為七八十歲才算晚婚。久而久之,適齡青年將年老結婚視作正常,將年青結婚視作不務正業(甚至認為是犯法)。一個中學同學已經三十八歲,長相不錯,卻還是光棍,他父母急得天天催促:“都三十八了,該成家啦!”沒料到他大大咧咧地笑道:“你們急啥?政府提倡晚婚,等八十三歲再結婚不遲!” 我絕對沒有開玩笑,他的言論反映出新一代荒謬的婚姻觀,而領導與媒體難辭其咎。結婚人口老齡化,出生率自然急劇下降,恐怕這才是天朝人口紅利迅速流失的根本原因。沙俄人口負增長,據說曾製訂法律,年過八十不準結婚。按我前麵的分析,沙俄應該是害怕老人成親誤導青少年。沙俄努力以法治提升生育,卻收效甚微,到時人都沒了,遼闊的地皮又有啥用呢?眾多貪官私藏上千套公寓,自己卻搬家到牢房去了,也是類似困境。
大家閨秀不破壞別人家庭的說法,爭議更多。假設林徽因真與徐誌摩談戀愛,我相信她是個好人,不會慫恿徐誌摩蹬掉元配張幼儀。但是,破壞別人家庭的大家閨秀蠻多的,古今皆有之。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情愛糾紛,雖為杜撰,但裏麵身為大家閨秀的皇家女,斷然拒絕將老公送還秦香蓮。還有一例是東晉王獻之被皇帝女相中,當駙馬之前,被迫休掉愛妻郗道茂。駙馬很受氣,要碰別的女人,得看老婆的臉色。今日教育良好的大學生爭當小三,橫刀奪愛,不勝枚舉。為了給社會培養專業小三,京懿湄大學才增設“淑女”係和“猛男”係。無論皇帝女還是大學生,知書識禮,卻哪有什麽顧全別人家庭的念想?其實不是教育好不好的問題,群眾昏聵,人性使然。破壞別人家庭自然是德行的瑕疵,但現代聰明人聲稱金無足赤,連貪汙犯都可以原諒,破壞家庭是“神聖的”自由戀愛,更加不成問題。
綜上所述,兩種關於林徐軼事的流行結論,皆無充分證據加以支持,所以我對林徐往事,隻能說讓它隨風遠去吧。不論林徐實情如何,民國青年男女在新製度下,自由翱翔,追求愛情幸福確是事實。林徽因和徐誌摩是那個時代才情出眾的代表人物,其人生經曆引起今人的興趣,亦合情合理。一旦民眾圍觀議論,閑話就不免五花八門了。
(待續)
前兩集的鏈接:《 笑談林徽因 》
文滿天下,名歸山寨
經好心網友舉報,得知我還沒寫完的作文《笑談越南行》,已經被一個叫作bookmi的網站侵權發表,作者一欄填上它自己的大名。插圖也一起偷走。無名小卒如我,在電子時代,難以逃脫文章被竊的命運。幸虧我的文章不是那種電影大片題材,否則哪天偶然看到電影了,估計更加傻眼。我的東西反動,很難通過審查,也給老家的山寨高手造成發行的障礙,起到意外保護作用。
你的'靈魂共鳴''看法,很有哲理,我讚同。謝謝你的好評!
想再次說喜歡你的作品。這種讓人邊笑邊思想、有行雲流水之態的文章實不可多得。謝謝!
多謝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