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華,山西運城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1月率部參加長征,與中央失去聯係,轉戰900多公裏進入陝南,創建鄂豫陝根據地。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隸屬林彪四野係統,曾率部參加遼沈戰役,並參與指揮了塔山阻擊戰。然而1955年時,程子華與授銜榮譽失之交臂。網友“泛棲”撰文《說說程子華》披露,程子華率部發動密雲戰鬥險些壞了毛澤東一盤大棋,加上與林彪的關係一般,程子華的軍旅生涯,可能就是在密雲城下定了終身。
我軍的“山頭”,是對革命戰爭時期,不同根據地、不同部隊序列的群體的一種別稱(或俗稱)。我軍的“山頭”是曆史形成的,它並非人為“拉幫結夥”的結果。我軍創建有個特點,早年白手起家的時候,是各路英豪們各顯神通,三五個人便豎起旗杆,拉起山頭,然後“激流歸大海”,最終匯集統一起來。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通過武裝割據建立紅色政權的的形式逐步實現的。在全國這種大大小小的紅色政權的建立,就在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個“山頭”。這種山頭的形成是以鮮血和生命為紐帶的,乃至於帶有濃厚的俠氣,如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和邱會作等,他們參加革命後一直就在中央紅軍,以後又在八路軍115師,後又在東北四野,是隸屬一個山頭的。
毛澤東曆來承認黨內軍內的“山頭”,他主張、也身體力行地削平“山頭”。 他曾多次告誡麾下的統兵大將們:“我們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頭主義。”他如此聲色俱厲地強調,當然是因為有人在搞山頭主義,而且挺嚴重,他不得不屢屢予以警戒。
在我們軍隊裏還有一種人,這種人文化高,參加革命早,貢獻大,能力強,但由於革命的需要,工作頻繁變動,在很多“山頭”呆過,如張宗遜、程子華等。這種情況,無形中也影響了他們個人的發展,程子華就是其中之一。
1905年6月20日,山西運城解州鎮一蘇姓人家生下了家中的第三個兒子,他不是別人,正是程子華。來到人世僅一個月,程子華被送於當時尚沒有孩子的姨媽收養,從此改姓為程,名世傑,後改名為子華。程子華與武聖關羽是同鄉。程子華在1922年考取了太原省立國民師範學校。該校始建於1919年6月,原是軍閥閻錫山創辦的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師的師範學校。它由學校校本部、體育場、農場三部分組成,整個校園占地麵積20萬平方米,在太原市當時中等專業學校中辦得最好,規模最大。1926年國民師範建立了以薄一波為書記的國師黨支部,發展黨團員220餘人,為黃埔軍校輸送了一大批學員。徐向前、薄一波、程子華、王世英等都在這裏受到馬列主義的啟蒙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6年12月,程子華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後該校後改為中央軍政學校。大革命失敗後,中央軍政學校改編為張發奎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並開發到了廣州。程子華在該團參加了1927年12月的廣州暴動。暴動失敗後,參加暴動的原軍官教導團、警衛團、黃埔特務營和工人赤衛隊,在花縣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師長葉鏞。四師下轄三個團,共有官兵1200多人。程子華跟隨葉鏞的紅四師退到海陸豐打遊擊。
紅四師失敗後,程子華輾轉進入國民黨嶽維峻部隊當了排長。受1929年共產黨領導的“宜昌兵變”的影響,蔣介石撤銷了這個師的番號,改編為獨立十五旅,旅長換為唐雲山,老軍官全部換為黃埔生,連、排長以至於有的班長都被撤掉。黨組織負責人隻剩下謊稱畢業於閻錫山學兵團的程子華一人,繼續在該旅二團二營五連當排長。
1929年12月程子華在湖北大冶發動了國民黨軍獨立十五旅的兩個連舉行起義,史稱“大冶兵暴”。這次兵暴是鄂東南革命鬥爭史上的一大壯舉,為湘鄂贛武裝鬥爭開創了新的局麵。後被中央軍委和周恩來同誌譽為“模範式的兵變”。
在“大冶兵暴”中,程子華時任國民黨獨立十五旅第二團二營五連排長,當時年僅24歲 。受大冶兵暴勝利的影響,國民黨獨立十五旅其他各部也相繼起義,起義隊伍先後來到了紅五縱隊,在三溪口進行整編,兵暴部隊被編為紅五縱隊第二支隊,程子華任支隊長。紅五縱隊後擴編為紅八軍,與紅五軍共同組建為紅三軍團,其中,程子華的部隊占紅八軍的三分之一。程子華因領導兵暴有功,1934年在第二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程子華自己說是二等紅星獎章)。
不過,程子華運氣不大好,到五縱隊後不久就負了傷,到上海治療,傷愈後調到中央蘇區工作,脫離了自己的基本部隊,沒有了自己的山頭,這也是他第一次失去成為山頭代表人物的機會。這次負傷真不是時候,兵暴部隊本來是很服氣程子華的,他呆在紅八軍很可能會有更大發展,因為紅八軍雖然是三軍團的偏師,但卻出了不少人才,後來三軍團的兩個代表性人物黃克誠、彭雪楓都是紅八軍出來的,而且黃彭在紅八軍的資曆地位都不如程子華。至於程子華傷愈後調往其他部隊,這倒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共建軍後吸取舊軍隊的教訓,一貫很注重削平山頭,避免軍閥現象的出現,這種行動從紅軍時代開始,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代才結束。實際上到建國前,那些各山頭有代表性的高級將領就已經幾乎沒有一個繼續指揮原來的子弟兵了(一軍團的除外)。
1931年4月,程子華到中央蘇區後,先在地方部隊紅35軍幹過一段,曆任紅35軍307團團長、獨立三師師長。後調到五軍團改造舊軍隊,任四十師師長、四十一師師長兼政委、十四師師長、二十二師師長等職,參加了第二到第五次反圍剿鬥爭。
紅四方麵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向川陝邊轉移後,中共鄂豫皖省委將留在蘇區的部隊重建紅25軍。蔣介石集中重兵對鄂豫皖蘇區進行連續“清鄉”“清剿”和“圍剿”,紅25軍的處境十分困難。1934年8月的一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派程子華特使來大別山,向中共鄂豫皖省委傳達指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日益縮小,人力、物力都難以補充,蘇區紅軍主力必須離開根據地,建立新蘇區,謀求新的發展。這樣,不僅部隊能夠得到發展,同時也能把敵軍主力引走,減輕鄂豫皖根據地的壓力,有利於留下的部分武裝長期堅持鬥爭。
程子華的來到,帶來的不再是軍委的建議而是中央決定:必須轉移,因為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堅持下去很可能全軍覆沒。程子華還根據自己的了解,認為伏牛山區有建立新根據地的可能。這一下,省委常委們不再猶豫了,堅決執行中央決定,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的實際,省委決定率領紅二十五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實行戰略轉移。
根據《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初稿》,程子華同誌到達湖北的時間應該是34年的10月。程子華首先聯係上的是中共鄂東北道委,然後由道委向中共鄂豫皖省委去信,說程子華帶有中央的精神,請速率25軍前來商議大計。紅25軍接到信件的時間是34年11月4日,經過激烈的斛山寨戰鬥,到達河南光山縣花山寨與道委會合,隨即於11月11日召開了“花山寨會議”,決定了行動計劃和新的人事安排。所謂人事安排,即是讓程子華任紅25軍軍長。決定人事安排的會議沒有讓程子華參加。這從另外一方麵還意味著紅25軍高層幹部之間存在矛盾,讓外來者擔任軍長,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之。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開始了長征。
有史料說:“周恩來原本叫程子華到紅25軍擔任參謀長。但程子華到了紅25軍後自稱說:‘中央任命他為紅25軍軍長’。 紅二十五軍因為沒有電台,沒有辦法核實情況,加上徐海東為人正直,黨性強,有大局觀念。程子華就當上了軍長,原軍長徐海東隻有屈就為副軍長。”據說解放後周恩來在北戴河曾問過程子華。如果此時是真的,這也是影響程子華解放後擔當重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這涉及到了程子華的人品問題了。
徐海東雖然把25軍軍長讓給程子華,但是指揮打仗還是徐海東為主,政工方麵吳煥先就更有權威了。外來戶程子華盡管身為一軍之長,首先是出於25軍幹部對黨中央的尊重和信任。程子華的地位很高,但威望不高,而且短期內就負重傷,工作也沒有開展起來,可以說基本上是個擺設。我個人認為:
1,紅25軍是在吳煥先領導下成長起來的,徐海東是主力師師長,這支部隊的靈魂是吳煥先和徐海東,吳軍政雙全,在部隊政治工作、群眾工作以及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方麵具有很高的水平,徐的戰術指揮能力在軍中無人可比,他對遊擊戰術的領會可以說是無師自通,二位首長在該部隊享有崇高的威望,在關鍵的戰鬥中,均發揮了至為關鍵的作用。徐海東在自己的回憶中都承認,他當時還具有一定的軍閥思想,認為“紅25軍離開我就不成”。相比之下,程子華在長征中的貢獻,客觀地說,是不重要的。徐海東等人對他比較客氣,在另外一層意思還可以說是有點見外,程子華本人又比較謙虛。這種情況下,他的發言權實際是很有限的。
2. 程子華來到鄂豫皖,隻是傳達了中央要求他們率部實行戰略轉移的命令,而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後來鄂豫皖省委改組為鄂豫陝省委之時,實際意圖就是在陝南開辟新根據地。是吳煥先任省委代書記之後組織決策前往陝北的,這個功勞應該主要記在吳煥先頭上。
3.紅25軍山頭傾向比較嚴重,有排外情緒。黃克誠回憶抗戰初期他到344旅當政委時,曾長期受冷落。程子華估計也不會例外。
4. 紅25軍的長征,主要是吳煥先領導的。在黨的組織關係上,吳煥先也是程子華的上級。而且程子華運氣不好。12月10日,25軍在召開庚家河會議期間,遭敵突襲。在此次戰鬥中,正副軍長均負了重傷。徐海東是頭部中彈,程子華是舉著望遠鏡觀察戰場形勢的時候,被一顆子彈貫穿雙手。此時距離他擔任軍長職務僅僅29天!程子華這個傷很痛苦,而且不能騎馬了。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指揮部隊的重擔完全壓在政委吳煥先一個人身上。第二年5月,作為紅25軍上級領導的鄂豫陝省委書記徐寶珊又不幸病逝,吳煥先又代理了書記職務,成為這支部隊政治、軍事方麵的最高決策人。
1935年9月7日,鄂豫陝省委在甘肅華池縣豹子川召開會議,決定徐海東任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任軍政治委員。同時,程子華還任中共鄂豫陝省委代書記。在陝北肅反中,紅二十五軍是肅反的堅強後盾。程子華在“回憶錄”中,對“肅反”一事幾乎沒有談什麽。事實上,程子華是陝北肅反的決策者之一。程子華和朱理治、戴季英共同主持逮捕了劉誌丹。後來在延安陝北曆史座談會上,程子華如實說出當年內幕,較同期朱理治、戴季英、郭洪濤等人的百般抵賴強出甚多。
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紅15軍團改編為115師344旅,但軍團政委程子華卻不見了蹤影。344旅旅長是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後改為旅政治委員)。據說程因病要到延安休養,也不知道是什麽了不起的大病以至不能呆在部隊,但事實是他並沒有去養病,而是被派往任山西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黨團書記兼人民武裝部部長,改行搞統戰了。程子華這次莫名其妙的調動工作對他頗有影響,如果程子華不走,一年後徐海東離開344旅,旅長當然是程子華接任,他畢竟本來就是軍事幹部,又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如果這樣,也就不會出現後來彭毛強令楊得誌接任旅長,田守堯鬧情緒,朱老總發火,影響部隊團結的事情了。當然黃克誠幹的也不錯,後來也和部隊磨合得很好,但那是後話了。這是程子華第二次失去成為山頭代表人物的機會。
1939年1月,程子華調往冀中軍區任軍區政委兼八路軍三縱政委,是冀中的最高領導。但冀中的代表人物是呂正操,這一點不管是中央還是戰士、百姓,都是認可的。程子華不爭權奪利,甘居幕後,協助呂正操幹了大量工作。先是把舊軍隊訓練成黨軍(這方麵他是有經驗的),然後抓經濟、抓民兵,對冀中的發展厥功甚偉,呂正操對此心知肚明,兩人由此結為知己。程子華六十年代再婚時,除介紹人外,隻請了呂正操、萬裏等寥寥數人參加自己的婚禮。文革期間,呂正操因為懷念程子華,專門仿照魯迅給範愛農的詩寫了這麽一首《懷子華》,詩的第一句就是:“風雨飄搖日,我懷子華兄。”這首詩以後程子華見到,為二人深厚的革命友情流下了眼淚。
1943年8月,聶榮臻到延安參加七大,後來肖克也走了,程子華代理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這是他戰爭年代地位最高的時候。但這段時間晉察冀發展出現了一些失誤,大概是程子華對精兵簡政政策理解有偏差,部隊精簡過多,主力受到一定削弱,對後來的大反攻和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造成一些影響。從《聶榮臻傳》看,對程子華1943—1945年代理晉察冀的時候有批評,對勝利到來估計不足,沒有提前開始收攏主力向野戰軍轉化。當時的冀晉軍區政委王平對此很有意見,在回憶錄中大發牢騷。《耿飆回憶錄》在提到晉察冀1946年大精簡,軍區部隊由開始的20多萬減少至不到6萬,野戰軍由原來的26個旅縮減成9個旅,特別是複員了大批營連級幹部,使部隊戰鬥力下降很大。
不過,程子華在戎馬倥傯之際,還不放鬆對部隊和當地群眾生活的關注,為打破日軍經濟封鎖,他搞起了合作社,親自兼任邊區工商局長,還做了深入廣泛的調研工作,把一些帶有左的思想的政策予以更正,為邊區經濟的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呂正操曾經半開玩笑的說:“老西兒真會算帳。”(程子華是山西人)
1945年10月,程子華調往冀察熱遼任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區政委。這個地區很奇怪,分局歸東北局領導,軍區歸晉察冀領導。這算是程子華第一次真正獨立擔任一個戰略區的最高領導吧(晉察冀後期他隻是臨時給聶榮臻看家而已),因為中央分局都具有相當獨立性,和省委區委不一樣。不過這段時間很短,因為這個地區處於通道位置,不可能長期獨立(比如像山東分局那樣),很快就黨政軍統統劃歸東北管轄了,程子華重回部隊,擔任東野二兵團司令了。
據程子華的女兒程海燕回憶:“1948年父親親自指揮賀晉年的十一縱隊開展了著名的隆化戰役。我們這一代人,大概都知道董存瑞的故事,電影《董存瑞》裏董存瑞高舉炸藥包炸碉堡的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父親1978年調任民政部長後,到地方調查,回來後將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調到了民政部,那時我才知道原來英雄董存瑞是父親樹立的。父親說,他希望為英雄的家裏做點事。父親發現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跡,並且親自寫了《董存瑞同誌永垂不朽》一文,表彰他的英雄事跡,董存瑞被樹立為全軍學習的榜樣。”
程子華打的最著名一仗是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這一仗是能否攻克錦州的關鍵,而攻錦之戰又是遼沈戰役能否勝利的關鍵。塔山的地形有點類似三國時的街亭,當年馬謖守山不守路,結果失掉了街亭,我軍吸取了馬謖的教訓,以守塔山村為主,白台山等為輔,頑強抗擊國軍的瘋狂進攻,蔣介石連什麽“趙子龍師”都弄上來了,也沒有越過塔山一步,最後慘敗而歸,也許弄個“司馬懿師”還有希望?
1949年8月,程子華率四野十三兵團揮師南下,先後解放了安陽、新鄉、襄樊、沙市、宜昌等地。渡江勝利後,參加了衡寶戰役,配合兄弟部隊解放了湖南全境。正當程子華幹得正來勁的時候,卻被調到自己的家鄉山西任省委書記、省軍區司令兼政委。但是也僅幹了15個月後,在1951年11月又調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就這樣,程子華成為是我軍16個兵團司令裏唯一一個沒有授軍銜的人。
程子華由軍隊調往地方工作十分突然。當省委書記還算正常,建國初期類似他這種封疆大吏的還有幾個,比如葉劍英、黃克誠、陳毅等,但他們後來都回中央了,隻有程子華隻幹一年多,又被調到搞供銷去了,讓一個兵團司令搞供銷實在不倫不類,那麽多地方幹部就沒有合適的?如果需要軍隊幹部去搞供銷,完全可以找一個後勤幹部,比如周純全、李聚奎什麽的,為什麽讓一個兵團司令去呢?如果是因為程子華懂經濟的緣故,不可能以後一直不予提拔,在部級崗位上徘徊多年,他畢竟是分局書記一級的幹部嘛。如果是為了給其他人騰位子,更說不過去,因為繼任山西省委書記的是資曆很淺的賴若愚。過去程子華曾多次換崗,但每次失去之後總有補償,總體上還是平穩上升的,這次則有失無得,而且一下子就是30年。
這件事分析起來,可能是有人看不慣他,但會又是誰呢?大概隻林彪和高崗兩人,其他人沒這個能力和這個必要。但沒聽說林彪和他有什麽重大過節。當年紅軍東征後,林彪在大相寺會議上因不支援紅15軍團被毛澤東批了幾句,也算不上什麽大事,不至於因此而遷怒於他。後來在四野時程是否有山頭傾向讓林不滿意呢?也沒有什麽證據。而且說起來在中央蘇區時程還支援過林彪,三次反圍剿後,一軍團損失很大,任獨三師師長的程子華把自己的兩個團補充給了一軍團,自己隻剩下一個團。還有一件事,黃永勝任八縱司令員的時候,程子華曾因黃永勝難於駕馭,要求撤換,由段蘇權接任司令員。當時林彪不同意,但最終還是同意了程子華的意見,黃永勝後任六縱司令員。但這純屬工作問題,林彪也不是這種小雞肚腸的人。
那麽是不是高崗呢?程子華在回憶錄中曾提到,1947年冬季,高崗來熱河視察土改工作,認為當地的土改路線右傾,要冀察熱遼按照他在東北的經驗辦理,程子華不同意他的看法,他很不高興,直到解放後還找程子華在這件事上的麻煩,加上兩人陝北肅反時可能會有一些宿怨。所以,這件事很可能與高崗有關。程子華盡管為中國革命立過幾次大功,但始終屬於嫡係中的雜牌,雜牌中的嫡係,下無山頭,上無靠山,盡管高崗後來倒了台,但無人提攜,隻能繼續默默無聞了。
程子華離開軍隊可能還有一個原因。什麽原因?那就是在平津戰役前夕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密雲戰鬥。
密雲戰鬥被譽為東野入關的第一仗,稱其為東野打開西進的道路。熟悉我軍軍史的人都知道,密雲戰鬥是軍委希望避免的,但入關部隊堅持要打的,是損失很大的,是險些一場得不償失的戰鬥。指揮這次戰鬥的是程子華和黃誌勇。
在毛澤東的戰略戰術中,打與不打,有很多名堂。程子華部進入平北地區,主要目的是支援兵力嚴重不足的華北楊楊二部,在平張一線下決心打掉傅係主力35軍和104軍,徹底隔斷傅作義退回綏遠的路線。程子華部攻打密雲,是在傅部35軍被調離北平,華北部隊正在努力集結的時候。密雲一克,傅作義立即覺得北平受到的壓力增大,乃下令35軍回撤北平。變生種種不測之時,華北部隊在毛澤東嚴厲的命令下,付出巨大代價方將35軍包圍。因此,可以想見,密雲戰鬥險些壞了毛澤東一盤大棋!這是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糾纏的問題。關鍵問題是,出事後但毛澤東批評了程子華,程子華還和毛澤東辯論了起來。(可參看《程子華回憶錄》)
觀察各個戰爭時期毛澤東的用人風格,能否解決好局部與整體的矛盾,是他一貫非常重視的。程子華、黃誌勇打的這一仗,肯定得到的是負的成績。加上與林彪的關係一般,程子華的軍旅生涯,可能就是在密雲城下定了終身。
程子華曾多次換崗,但每次失去之後總有補償,總體上還是平穩上升的,這次則有失無得,而且一下子就是30年。
程子華離開供銷社後,又當過國務院財貿辦副主任、商業部長、國家計委副主任、西南局書記兼三線建委副主任、民政部長等職。建國前後加起來,變換的工作崗位要數以十計了,但一直是平調,這在黨的高級幹部中恐怕是並不多見的。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批資格很老但因各種原因級別偏低的老同誌苦熬多年後,終於以政協副主席或中顧委常委的名義當上了副國級,包括歐陽欽、王首道、何長工、肖克、傅鍾等,程子華也搭上了這趟末班車,總算有個說得過去的結局了。
1991年3月30日,程子華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送交者: JollyRoger |
|
馮白駒能評上中將或上將。
1。他隻有2萬人馬,且隻是和國軍戰爭。
2。周保中是中華民族抗日最堅決,最艱苦,功勞最大,東三省掌門人,獨自抗日7年後中國才開始抗戰,對日作戰10萬次,殲滅日軍18萬人。
八路軍新四軍對日作戰12萬5千次,殲滅敵人52萬。52萬/4= 13萬人,即八路的每個師及新四軍(相當於八路軍的師)殲滅日軍13萬人,比抗聯殲滅的少。
周保中發展了15萬人的兵力,策反了增澤生和盧漢起義。
到陝北後,1936年4月,劉震任73師政委;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劉震任75師政委。
劉震是除了肖華以外第二年輕的上將。
謝謝來訪並討論。關於授銜的博客,我博客裏有差不多十篇帖子,綜合信息比較全了。
你的政論帖子很好,有水平。一直以為你是男的,女的竟然這麽厲害。三年前,你的馬甲被封,我把幫你說話恢複了。
我幫助說情恢複了差不多有100個馬甲了。
三個都是上將。授銜也有AA,“雙一”的人,很難破格提拔的。就如同亞裔男生成績不行很難靠別的指標上藤校。
1。楊成武,楊勇長征時都是團長。
2。搶占東北,新四軍三師功勳卓著。黃克誠第一個提出來搶占東北,提出派5萬人,最好派10萬人。所以新四軍7個師,隻派3師去東北。
本來劉少奇是命令羅榮桓用山東兵力,並且僅僅山東自己,全力占領東北的。因為三師到東北,羅榮桓則派了山東八個主力師中的5個師又2個團(給許世友留下他的心肝一個團),留下2個師及一個團,及13個教導旅中的11個旅在山東。
三師師長黃克誠大將,劉震和洪學智上將,彭嘉年,吳法憲中將。
劉震的39軍是全軍第二主力,僅次於38軍。且在東北戰場比38軍出色。在朝鮮戰場上與38軍平分秋色。大軍種空軍副司令應該上將。
不過後來,林彪不喜歡劉震,喜歡吳法憲。
那麽劉震破格提拔的關鍵在哪裏呢?因為他是紅25軍的,後來和劉誌丹的陝北部隊合並為紅15軍團,這個派係的人少(徐海東大將,程子華高不成低不就,劉誌丹已死,高崗敗亡),必須在上將中有所代表,所以劉震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而其他不少“雙一”(紅一軍團,一方麵軍)的,是毛澤東林彪的基本盤,後來在4野也挑大梁,但是競爭太激烈,就隻能屈居中將了。
元帥和大將是按名次排名的,即排名第三的元帥比第四到第十的元帥名次高。
雖然蕭克排名第一,但是55名上將(後增補2名)不是按名次排名的,是按單位排名的。
劉亞樓排名第30名。
排名單位順序:
國防部
總參:副總長,總參部長。副總長排名也是總參內兼職在前,總參外兼職在後。
總政:總政副主任,總政部長。
總幹部
總後
訓監部
武監部
軍事法院
海軍
空軍
炮兵
公安軍
工程兵
軍事學院
總步校
北京軍區
南京軍區
濟南軍區
廣州軍區
成都軍區
昆明軍區
新疆軍區
內蒙軍區
沈陽軍區
誌願軍
二機部長
劉震上將當之無愧。
新四軍三師副師長;
東野二縱司令(以新四軍三師為班底)。在東北,二縱打得最好,打得好。攻打錦州時,一縱做預備隊。
39軍軍長,39軍和38軍同時攻入天津,不分伯仲。
14兵團副司令。
空軍副司令。
在4野的19個上將中,劉震排名不是最後一名。
四野參謀長和兵團司令同級,即正兵團級,所以他接任15兵團司令職務。
職務比兵團職務高,是上級機關。
1。得罪了主席和所有人的蕭克,活到103歲。
在在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頭,蕭克支持張國燾,這是他一輩子也洗刷不掉的印記。
2。所以,盡管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他是國軍中將,而聶榮臻,葉劍英,徐向前,項英等國軍少將,但是他已經不受信任,沒有實際的兵權。
以後他給幾位元帥當過助手,也當過四野參謀長,但都無助於事。
他理應評大將。
程子華不僅僅簡單的是兵團司令,他是全軍最早的兩個兵團之一的司令:
東野第二前線指揮所指揮(隨後轉換為二兵團,全軍第二個成立的兵團)。
東野第一前線指揮所是肖勁光,肖華,陳伯鈞(隨後轉為第一兵團,全軍第一個成立的兵團)
此前黃永勝是程子華的部下。程子華向林彪提議用段叔權替換黃永勝當縱隊司令。
呂正操,洪學智,韓先楚,周純全,陳伯鈞,劉震,李天佑。
22人授中將,賀晉年受高崗影響授少將。
準兵團級僅有賀炳炎授上將,是主席特批的。
四野的兵團編製和軍的編製都比其它野戰軍的大得多,評軍銜時予以考慮。所以,韓先楚不是主席特批的。
1。1955年評銜時,韓先楚為副兵團級,李作鵬為準兵團級;1950年時,4野的一個兵團20餘萬人。
2。在東北時,在四保臨江的戰役中,4縱副司令韓先楚決策正確扭轉戰局,而3縱司令曾克華意見不妥,盡管3縱4縱的臨時指揮是曾克林,不是韓先楚。因此林彪撤掉曾克林而讓韓先楚到3縱當司令,盡管1945年底,最先出關的曾克林功勞很大,交給林彪全新武器的6萬多人馬,親飛延安向主席匯報東北形勢並建議。
3。韓先楚剛到3縱就遠途奔襲在威遠堡的國軍116師的方案,遭到了老政委羅勳初和所有軍師級幹部的反對,除了118師政委李伯秋以外。韓先楚和羅勳初各自把自己的方案交給林彪,讓他拍板。最後林彪支持了韓先楚,3縱遠途奔襲成功,韓在3縱站穩了。
4。在朝鮮戰場,韓先楚打得不錯。
5。李作鵬是全軍唯一的一個從野司作戰處長破格直接升為縱隊司令的人,說明他的資曆不深,但有超人能力。
6。在解放海南島時,馮白駒的瓊瑤縱隊的7個團2萬人起極其重要的作用,薛嶽動用了10萬人中的7萬多人圍剿五指山,瓊縱竟然能存活。
7。韓先楚和李作鵬都是要立即解放海南島,隻不過方案不同。麵對國軍海軍軍艦炮艇,一個是一個團一個團地偷渡,一個是全體一起強渡。李作鵬是避免木船與炮艇作戰,而韓先楚則是孤注一擲。最後采取了韓先楚的方案。國軍主力都去圍剿馮白駒了,李作鵬先期成功偷渡了一個團。海岸國軍並沒有強大的“伯陵”防線,登陸部隊沒遭到致命的抵抗。2個縱隊13萬—15萬人,在加上瓊縱2萬人打薛伯陵的10萬人,像切瓜砍菜。
日後因為李作鵬受913牽連,才有韓先楚100%正確的故事版本。當時43軍(6縱)的實力不比40軍(3縱)的實力差,而且兵力比40軍多。43軍是黃永勝和洪學智任過縱隊司令。
結論是:韓評上將,李評中將並不是僅僅因為海南島戰役一件事,而是兩人資曆,戰功,55年時的級別和職位綜合因素。
TRUTH IS SOMEWHERE BETWEEEN...
==========
抗聯和蘇聯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沒有在軍界繼續服役,也在情理當中。即使在部隊權且上將軍銜也是很勉強的。
互相討論,互相學習,隻是手機輸入太慢,還出錯別字。
1。周保中浴血孤軍抗日7年,紅軍並沒抗日,而是反圍剿和長征。
2。抗聯是共產國際負責領導。
3。蘇聯紅軍進軍東北前,斯大林召見周保中:現在開始解放你的祖國了,中國是你們的中國。
4。周保中總共兵力15萬人。但是沒有形成自己的重兵集團,比如一個兵團。而是主力3個師送給了金日成,還有幾個獨立師在東北軍區,剩下的分散在四野各個軍裏麵。
5。東北解放後,高崗任東北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周保中任東北軍區副司令,有幾個獨立師是自己的部隊,兼任吉林軍區司令和吉林省長。
6。中央讓周保中離開奮戰18年的東北,隻身到雲南去策反盧漢,使雲南省和平解放,也給大西南樹立個解放的方式。
沒有山頭了,離開軍界,一身病痛,所以沒授軍銜。也因為職位不斷下降,到了西南政法學院院長,所以行政級別也隻是5級(上將),而不是4級(大將)。即是上將級別。
陳光性格暴烈,雖然軍事能力在元帥6—10名之間。
在山東和羅榮桓矛盾激化,中央讓羅榮桓取代晨光主管軍事。在東北,共軍退守鬆花江以北,已成驚弓之鳥時,陳光要帶一隻勁旅在江南跟國軍作戰。惹得林彪很動怒,把陳光調離主力部隊,調到地方北滿軍區負責招兵訓練,後勤等二線支援。從此被冷落,隻當了四野副參謀長。其實他有副元帥的能力。
在廣東,四野及南下幹部與葉劍英的廣東幹部矛盾很大,反映到主席那裏。主席批評葉帥:不要搞地方主義,要以南下幹部為主。再後來,看葉帥不停,幹脆把他調到北京閑置起來,釋去兵權。
葉跟陳也有矛盾。因為林,葉不敢大動陳及四野。但是陳自己作得太厲害了,也是不得誌吧!林就不保陳了,葉才感動陳;林若保陳,葉斷不敢動陳。成立中南軍區時,葉曾為林的部下。
回複 '老生常談12' 的評論 : 呂正操是上將,程子華應該也在上將序列,不要忘了肖克,他拿上將最冤。還有周保中算是抗聯,有個中將也是照顧性質了。
陳光是葉劍英給逼死的,負責大將是肯定的。李運昌就不好說了,上將中將之間吧。
賀晉年,==========================================================================================陳光不能說是葉害的,任何事都有起因
李運昌黃埔4期,林彪同期。
冀熱遼軍區司令,扼守關內出關通道。先行出關的16分區曾克林唐凱部僅一個多月就發展到6萬餘人,全換新日本武器,然後兵力交給林彪。
一年多後,李運昌一次性交給林彪8萬兵力,等等。他的資曆,位置和能力不是一般上將可比的。
1949年初至建國時的省長不是上將,是元帥和大將級別的。
聶榮臻北京市長
葉劍英北京市長/廣東省長
黃克誠天津市長
粟裕南京市長
陳毅上海市長
肖勁光湖南省長
程子華山西省長
陳庚雲南省主席
周保中吉林省長,雲南副主席
。。。
呂正操和程子華不是一個級別的。呂正操抗日加入共軍時,僅僅是東北軍的一個團長,僅有600人。
程子華長征比中央紅軍早到陝北,是軍長,徐海東是政委。
當然呂正操創建冀中(二級軍區)根據地,發展了14個團的兵力。為了保衛延安,帶6個主力團進京勤王,接替賀龍任晉綏軍區司令。
程子華接替聶榮臻任晉察冀軍區(大軍區)代司令。
在東北,程子華任前二指(後來二兵團)司令,後來黃克誠任政委。前一指司令肖勁光,政委肖華,副司令陳伯鈞。
周保中簡曆:
1。民國時期,蔡鄂的門生,北伐攻城立功,少將副師長。共軍僅有賀龍中將軍長和朱德少將旅長個民國將軍。
2。紅軍時期(1931年—1938年):
周保中滿洲軍委主席(東三省)。
抗聯軍長,管轄4個軍的抗聯路軍司令。
抗戰了7年後,延安紅軍才開始抗日。
授予大將的同時期沒有一個比周中兵力多,也沒有一個抗日功勞比他大的。抗聯總共殲滅日軍18萬人,擊斃日將軍13個人。
3。抗戰時期(1938年—1945年)
周保中任第二路軍司令;
蘇軍遠東第88步兵教導旅中校旅長,而同期劉亞樓是無兵少校。
接管了東北57個大城市,抗聯任57個衛戍區副司令。周保中任長春衛戍副司令。
4。解放戰爭
周保中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召集抗聯舊部,擁有4.8萬人的兵力,維持東北秩序。
林彪出關後有兵力11萬人,周將4.8 萬人和57個大城市交給林彪。兩軍合並,林彪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周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參謀長,排在周的後麵。
周率2萬人解放偽滿首都長春,殲敵1萬餘人,繳獲大量武器。
周向部下教導旅營長金日成要來2000多車皮的軍火給林彪。
周任北滿軍區司令,黃克誠任西滿軍區司令,肖勁光任南滿軍區司令。
周任吉林軍區司令,吉林省長。
第二次圍困長春,和12縱一道,周的部隊7個獨立師,占一半的兵力。
周成功策反雲南老鄉曾澤生60軍起義。在滇軍中,周是曾的前輩,周甚至比盧漢資曆還老。
在東北內戰中,周保中大小800餘戰,功勳卓著。
東野主力進關,周任擁有30兵力的東北軍區副司令兼吉林軍區司令和吉林省長。
陳庚四兵團四野一部圍困雲南時,周奔赴昆明,勸說兵團司令,雲南省主席盧漢起義。
解放時:
周為雲南副主席,軍政委員會副主席,陳庚為主席。
解放後:
周任雲南副主席
西南政法委主席
雲南大學校長
西南政法學院校長
國防委員(相當於軍委委員)。
哪個上將有這個資格,經曆和軍工功?
和他同事的肖勁光,黃克誠,陳庚等不都是大將嗎?
蕭克一是他支持張國燾,站錯隊了;二是他和幾個元帥共事,關係不太融洽。
陳光是葉劍英給逼死的,負責大將是肯定的。李運昌就不好說了,上將中將之間吧。
賀晉年,段叔權和曾克林還有鍾偉都應授中將,鍾偉是少將,但是當時做了北京軍區參謀長,是少將當中將用的。
東北軍區副司令賀晉年應授中將,受高崗影響,僅授少將。
段叔權和曾克林應授中將,鍾偉可授中將,畢竟49軍6萬多人,相當於一野二野華北一個兵團兵力。
程子華大將無懸念,李運昌大將無懸念。
譚震林,李先念大將;
陳光若不死,大將,周保中大將。
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元帥。
同樣,如果在部隊,鄧小平可以元帥,譚震林和李先念估計是大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