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大連工業遺產見證城市發展

(2017-03-15 17:12:28) 下一個

大連工業遺產見證城市發展

原國營五二三廠吳屏周、安疆烈士墓

甘井子煤碼頭電力機車

金州重型機器廠蒸汽機車

“滿鐵”舊址

中篇:工業遺產見證城市發展

    透過這些珍貴的工業遺產,我們可以理清大連近代工業發展的基本脈絡——

    一是洋務運動時期的大連工業雛形,以旅順船塢工程建造、津沽至旅順電報線路的告竣和近代供水係統的建立為主要標誌。

    二是沙俄侵占大連時期的工業,從大連港的建設及鐵路、發電、郵電等工程開始,至鑄鐵廠的建成,到1903年1月1日,大連工廠總數達50多家。

    三是日本殖民統治大連時期的工業,這一時期大連工業的發展與擴張和日本的軍事侵略與擴張相一致。這期間40年的發展,以九一八事變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05年至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殖民者非常重視開發大連的工業,不僅成立了“滿鐵”,而且一批以日用輕工業品為主的工廠也陸續興建,至1913年底,大連已有工廠202個,初具工業城市的規模。而從1914年開始,日本在大連興建工業的腳步繼續加大,1930年大連工廠已達472個,一些較大工業的重工業工廠開始興建。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了全東北,為了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減輕日本國內經濟壓力,大連殖民地工業被迅速納入軍事軌道。該時期的大連工業可分為3個階段:1931-1936年間擴大投資加強壟斷。因為軍事戰備的急需,一批重要工業開始興建,如生產合成氨等化學產品的滿洲化學株式會社等,到1936年末,大連工廠增加到823個;1937-1940年為“戰時生產第一”階段,大連工業加速了在軍事經濟軌道上的瘋狂發展,至1940年,大連工廠達1165家;1941-1945年為“國防經濟”階段,大連的重要工業如船舶、車輛、機械、金屬、化學、動力、鹽及蒸餾水等領域都因直接為侵略戰爭服務而得以超常發展,大連殖民地工業被完全軍事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三個時期,即沙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大連的民族工業曆經坎坷,其中,油坊工業一度是大連民族工業的重要產業,此外還有機械器具工業等,但在日本投降前夕,大連民族工業大多倒閉。

    四是建國初期至國家“一五”期間的大連工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時,大部分工廠停產,工人失業,社會秩序相當混亂。1946年,全市工廠基本上沒有開工。麵對這一現狀,當時的中共大連市委提出了“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節衣縮食,投向生產”的工作方針,恢複和發展工業生產。自1947年開始,大連的工業迅速恢複,到1949年就達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規模和水平,在支援解放戰爭、開展對蘇貿易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大連工業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時期,進行了一係列的經濟改革,徹底改變了殖民地工業的麵貌。1955年蘇軍撤離前,又陸續收回了蘇聯經營的和中蘇合營的企業,使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更加強大。1956年,大連同全國一道完成了對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全市的工業企業發展到557家,工業總產值達到14.32億元,為大連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連工業生產呈現出嶄新的局麵。如今作為東北地區的老工業基地,大連國有企業幾乎涵蓋國民經濟所有行業,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接走近大連的工業遺產

    (八)大連橡膠塑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其前身為大連鐵工所和大連安治川組鐵工廠。鐵工所主要生產鐵道用鐵道叉、道板、信號燈、壓路機、低壓鍋爐、船用吹風機、製鋼用運材車等。組鐵工廠主要生產考克蘭鍋爐和蘭克夏鍋爐,知名度很高。1945年8月25日,蘇聯紅軍接管株式會社大連鐵工所和安治川組鐵工廠,將兩廠合並改名為大連汽鍋(製罐)工廠。1947年7月1日,我國政府接收大連汽鍋工廠,並更改廠名為大連製罐工廠。

    現有遺存:多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20世紀30年代)遺留的廠房。

    1.熱處理車間,原為大連鐵工所鑄物工場,1956年以後改為熱處理車間,現為庫房部。

    2.設備大修車間,原為大連鐵工所旋床工場。

    3.電控櫃車間,原為大連鐵工所仕上工場。

    4.衛生所,原為大連鐵工所大帳房。

    5.大連鐵工所樣子房舊址,現已廢棄。

    6.大連鐵工所工人宿舍舊址,現為民宅。

    7.安治川鐵工廠生產工場舊址,現為倉庫。

    8.設備零件庫,為日本陸軍後勤部周水子418部隊鍋爐附件倉庫。

    9.安環處,原為安治川鐵工廠大帳房。

    10.安治川鐵工廠鑽床和大爐廠房舊址,現已廢棄。

    11.工廠技術圖書館,原為安治川鐵工廠南櫃帳房。

    (九)瓦房店軸承集團

    其始建於1938年10月,時稱滿洲軸承製造株式會社,中國最早的軸承生產企業。大連解放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主要修理和製造軍工產品,在全國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9年9月生產出中國第一套工業軸承,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工業軸承的曆史。

    現有遺存:

    1.辦公樓,建於1938年,初建廠時為二層,20世紀50年代又加建了一層,現為危房棄用。

    2.裝備車間,建於20世紀70年代末,做模具的車間。

    3.瓦軸體育中心,建於20世紀60年代。

    4.瓦軸職工宿舍,建於20世紀60年代。

    5.瓦軸營銷辦公樓,建於20世紀60年代。

    (十)大連第一發電廠

    始建於1919年,名為天之川發電所,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滿鐵經營的發電所,隸屬滿鐵電氣作業所。1945年8月由蘇聯紅軍接管,同年12月,交由關東電業局管轄。

    現有遺存:發電廠生產廠房,1922年建成。

    (十一)大連煤氣公司

    1862年,英國在上海西藏中路蘇州河畔建立了我國第一座煤氣廠。1902年,俄中東鐵路公司在大連(今大連造船廠內)建成一座用於港口照明的瓦斯發生站,大連成為我國第二個有人工煤氣的城市。1907年日本南滿洲鐵路株式會社開始在大連興辦城市瓦斯工業。1910年4月1日,“滿鐵”大連瓦斯作業所開始供氣。煤氣一廠,建於1907年,2002年已全部拆除。

    現有遺存:均在煤氣二廠,該廠建於1957年。

    1.六六型焦爐 。

    2.放煤塔。

    3.放煤車。

    4.熄焦塔。

    5.晾焦台。

    6.排焦車。

    7.攔焦車。

    (十二)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該公司為我國最大、最早的基本化工原料、化學肥料生產基地,始建於1933年,其前身是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簡稱“滿化”)。1945年10月,蘇聯關東工業管理局接管了“滿化”,10月底,開始有計劃地將工廠60%的機械設備和20%~60%的化工成套裝置拆走。1947年6月10日,我國政府收回該廠,定名為大連化學工廠。1945年9月16日,蘇聯紅軍接管了“滿曹”,1947年8月1日,“滿曹”由蘇軍移交建新公司。同年12月13日,建新公司將曹達工廠出租中蘇遠東電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定名中蘇遠東電業公司曹達工廠,租期5年。1951年,蘇聯政府提前將曹達工廠移交我國,隸屬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工業管理局,改名為大連堿廠。1957年二廠合並,定名為大連化工廠。

    現有遺存:

    1.合成車間,是生產合成氨的化工車間,其前身是“滿化”合成部所屬的合成工場,始建於1933年,1935年投產,1945年8月停產。1945年10月,蘇聯接管後,設備被拆遷60%。1950年初開始全麵修複。1951年6月25日正式開工生產。合成車間一些機器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留下的,具有珍貴的保存價值。

    2.煉焦車間,是用洗精煤生產塊焦的化工車間。其前身是“滿化”瓦斯部所屬的洗炭、幹餾煤和副產物三個工場。

    3.造氣車間。 該車間是生產合成氨原料氣的化工生產車間。其前身是“滿化”瓦斯部下設的水性瓦斯和瓦斯變換兩個工場,始建於1933年。

    4.硝銨車間,是生產濃硝酸和硝酸銨的化工生產車間。其前身是“滿化”硝酸、硝銨部所屬的硝酸、濃縮硝酸和硝銨三個工場。

    5.硫銨車間,是生產硫酸、硫酸銨、液體二氧化硫和磺化煤的化工生產車間。其前身是“滿化”硫酸部所屬的硫酸工場和硫銨工場,始建於1933年。

    6.重堿車間,是氨堿法生產純堿的重要工序車間。

    7.新堿車間,屬於聯合製堿法第一過程,即製堿過程。1958年建設。

    8.南、北氯化銨車間,屬於聯合製堿法第二過程,即製銨過程,分為粗銨係統和精銨係統,生產農業氯化銨和工業氯化銨。其前身為氯化銨中間試驗場,是用“滿化”遺留下的二硫銨廠房改建而成。始建於1952年。

    9.電廠,1932年興建。

    (十三)金州重型機器廠

    其前身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滿洲重機株式會社金州工廠”,建於1941年,1944年投入生產。日本殖民者投降時,蘇軍接管工廠,廠內全部設備被拆走,廠房和各種設備遭到嚴重破壞。工廠變成蘇軍的坦克修理廠。195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0910部隊接管,工廠成為我軍的坦克修理和教練活動場地。在國家“一五”期間,該廠得到恢複建設。

    現有遺存:

    1.重容車間,建於1941年,車間內有鐵路通過。

    2.鍛造車間,建於1941年,2002年停產,現廢棄。

    3.精工車間,建於1941年。

    4.容器車間,建於1941年。

    5.備料車間,建於1941年。

    6.安裝公司,建於20世紀70年代。

    7.變電所,建於1941年。

    8.辦公樓,建於1941年。

    9.石製房子,建於1941年,現廢棄。

    10.原勞工住宅區,當時名為“南山莊”,建於1941年,現大部分已拆,僅留下7列。

    11.蒸汽機車,兩台,1973年、1985年由唐山機車車輛廠製造,現正在使用。

    (十四)金州紡織廠

    其前身是1921年始建的內外棉株式會社金州工廠,1926年更名為內外棉株式會社金州支店。日本內外棉株式會社創始於1887年,本社在日本。在中國設有上海、青島、金州三個支店。金州支店內設3個工廠,第一廠建於1923年,第二廠建於1927年,第三廠建於1935年,廠內機器設備除少數的普通織布機外,其餘全部為自動高速的,是當年大連最大的紡織廠。

    現有遺存:

    1.原一紡、一織廠房,建於1923年,1998年已停產,現作倉庫。

    2.原二紡,二織廠房,建於1927年,

    3.原三紡、三織廠房,建於1935年。

    4.紡織廠辦公樓,原為內外棉株式會社金州支店事務所辦公樓。

    5.原成品倉庫,建於20世紀20年代,還在使用。

    6.原料倉庫,建於1923年。

    7.原卸貨場地,建於1923年。

    8.原金紡正門,建於1923年。

    9.鍋爐房、水塔,建於20世紀20年代,後改造加層。

    10.原修機車間,建於20世紀30年代,“文革”時期改造門臉,有紅星圖案和革命委員會字樣。

    11.變電所,建於20世紀20年代。

    12.托兒所,建於20世紀50年代。

    (十五)大連紡織廠

    前身為滿洲福島紡績株式會社,1923年籌建。1926年4月27日,滿洲福島紡績株式會社的1000多名工人,為反對日本殖民當局的壓迫,在大連中華工學會領導下,舉行了震驚中外的“百日”大罷工。經過101天的鬥爭,終於迫使日本殖民當局無條件地答應了工人提出的全部要求,這一壯舉在中國工運史和中共黨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現有遺存:原紡織廠變電所,建於20世紀20年代,現為民宅。

    (十六)瓦房店紡織廠

    前身為滿洲製絲株式會社,建於1935年12月。

    現有遺存:原紡織廠辦公樓。

    (十七)大連盛道玻璃製品廠

    始建於1917年,其前身為大連玻璃製品廠,歸滿鐵管轄。1925年,日本玻璃企業旭玻璃株式會社與滿鐵聯合經營,成立昌光玻璃株式會社。1928年11月,工廠從滿鐵中獨立出來,成立南滿洲玻璃株式會社,亦稱南滿洲硝子株式會社。大連光複後,其後該廠多次易名。

    現有遺存:

    1.廢棄的舊廠房、倉庫。

    2.僅存的部分生產水晶製品的機器設備。

    (十八)國營五二三廠

    前身為1947年5月12日建立的裕華鐵工廠(炮彈廠),隸屬於大連建新工業公司。1950年6月,裕華鐵工廠與宏昌鐵工廠(引信廠)合並,成立八一工廠,隸屬於東北軍工部軍工局。1951年5月,改稱國營五二三廠,隸屬兵器工業部。

    現有遺存:

    1.炮彈車間,建於1947年。當時是吳屏周從山東坐船來此,選了這片比較偏僻的地方作為炮彈廠廠址。在抗美援朝時期,這裏就作為工人的住處。離炮彈車間不遠的山頭就是實驗炮彈的地方。廠長吳屏周在此犧牲。

    2.裝配車間,建於抗美援朝時期。建好後,炮彈車間的設備搬到此處,繼續生產炮彈。

    3.烈士墓,吳屏周墓(1948年9月)、安疆墓(1949年5月)。上世紀60年代後期重修。

    4.鍛造車間,建於抗美援朝時期。

    (十九)“滿鐵”舊址

    位於大連市中山區魯迅路9號,現為大連鐵道有限公司辦公大樓,始建於1903年,當時隻建了大樓的西部,原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本部。1909年,由日本人太田毅重新設計後由大江組續建了大樓的中部與東部形成了現在的規模,是一座西洋古典風格的建築。

    1898年,沙俄政府修築哈爾濱至大連旅順的東清鐵路南滿支線,1905年9月5日日俄戰爭結束,南滿支線由日本統治。1906年6月7日,日本宣布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同年8月22日滿鐵被蘇軍接管,後改為中國長春鐵路;1952年9月25日,中蘇兩國代表發表了《關於中國長春鐵路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告》,並於1952年12月31日移交中國,成立為大連鐵路分局;1968年5月30日“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大連鐵路分局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14日,恢複為大連鐵路分局;1995年12月18日,改製為大連鐵道有限責任公司。現為大連鐵路辦事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有遺存:內設“滿鐵”舊址陳列館。

    (二十)鐵山燈塔

    鐵山燈塔位於旅順老鐵山西處岬角坡地,三麵環海,一麵靠山,是世界級大型燈塔。塔身呈尖頂圓柱形、塔高約14.2米,外徑6米,燈光射程25海裏。該塔係1892年清朝海務科設置,英國修建,其全套設備由法國製造。采用水銀浮槽式旋轉鏡機,由水晶玻璃製成的八麵牛眼式透鏡折射光源,至今仍為過往輪船導航。1998年8月,被國際航標協會列為世界百座著名燈塔之一。它腳下為黃渤海自然分界線,可觀賞由於海底地溝作用形成的涇渭分明的兩海奇觀。晴日登塔,遠望山東北隍城島,近看旅順蛇島、海貓島。入夜,海上觀塔光芒四射,更為壯觀。1994年,正式作為景點開放。省級保護單位。

    現有遺存:燈塔。

    (二十一)大連郵電

    1.大連郵政

    早在公元6世紀,大連地區就有以傳遞軍情為主的烽燧通信和兼以推行政令的官方郵驛。光緒二十二年(1896)三月,於金州、大連灣、旅順等處建郵政局,於五湖嘴(複州灣)等地建郵政代辦所。北洋水師飭令艦船帶運郵件,構成不定期的水路郵路,開始了近代郵政通信。沙俄於旅順、大連灣、大連建郵政電報局,於金州、貔子窩建戰地郵局和通信隊。日本於大連建“關東遞信官署”遞信局和大連中央郵便局。

    2.大連電信

    大連電信事業始於清代。1880年9月,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從1881年12月開始使用天津至上海間的有線電報,十分便捷。為使津門與旅順、大連間的聯絡能像津、滬那樣便捷,李鴻章奏請朝廷架設自津沽北塘至旅順之間的電報線路,獲準。旅順、大連之間電報線路工程於1884年7月開工,同年11月竣工。1885年3月,津沽至旅順電報線路(中國的第二條、東北地區的第一條電報線)告竣,全線總長886公裏,沿線設立14處官電局,其中大連地區設有旅順、大連灣、金州等3個電報局。1885年12月25日,清政府收到袁保齡從旅順拍發出的大連曆史上的第一封電報,標誌著東北電信事業的開始。同年,清政府為適應旅順口與漢城間的軍事聯絡的需要,又架設了自旅順經鳳凰城通往漢城的電報線。這是中國與鄰國之間的第一條國際電報線路。在沙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先後在大連地區建立了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報局。

    大連光複後,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郵政、電報、電話三局全並,成立旅大郵電總局,1949年10月後,稱郵電管理局。

    現有遺存:

    在電信大廈內設有一小型展廳,有大連光複前市內電話及部分儀器展覽和大連電信史上第一個人工電話局及部分磁石話機圖片展。展櫃內還有部分電信設備,如史端橋電話交換機(1923年-1986年,是大連第一台電話交換機)、大連光複前使用的部分磁石電話機和電報派送工具包、新中國初期使用的無線電報機、1950年郵電部發行的旅大貼用郵票版等。

    (二十二)蘇家屯機務段大連運用車間

    現有遺存:

    1.亞細亞號蒸汽機車,20世紀30年代生產了12台蒸汽機車,在大連至長春從事客運,現大連僅存1台,上世紀70年代後期停用。

    2.機車轉盤,日本殖民統治大連時期建造。

    3.扇形庫,日本殖民統治大連時期建造。

    (注:另有兩處遺存因已搬遷廢棄,無法列入保護清單。)

【ZT文/薑曄 本報記者 張軼 圖/李慧】

http://www.jxal.com/Article/dfwh/201501/638.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