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的25萬人部隊是如何改編的?
1949年1月下旬。(轉載者加的)
傅作義召開的最後一次高級將領會議
為及時執行協議,傅作義以其合法地位,1月21日上午,親自主持了最後一次軍以上高級將領會議,會上由“剿總”秘書長兼政工處長王克俊講述了和平談判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會上宣讀了已達成的協議條文,征求了到會將領的意見。
協議全文如下:
為迅速縮短戰爭,獲致人民公議的和平,保全工商業基礎與文物古跡,使國家元氣不再受損傷,以促成全國徹底和平之早日實現,經雙方協議公布下列各項:
一、自本月22日上午10時起雙方休戰。
二、過渡其間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宜。
三、城市部隊兵團以下(含兵團),原建製,原番號,自22日開始移駐城外,於到達駐地約一月後,開始實行整編。
四、城內秩序之維持。除原有警察及看護倉庫部隊以外,根據需要,暫留必要部隊維持治安。
五、北平行政機構及所有中央地方在平之公營公用企業、銀行、倉庫、文化機關、學校等,暫維現狀,不得損壞遺失,聽候前述聯合辦事機構處理,並保障其辦事人員之安全。
六、河北省政府所屬機構,暫維現狀,不得破壞損失,聽候前述聯合辦事機構處理,並保障其辦事人員之安全。
七、金元券照常使用,聽候另訂兌換辦法。
八、一切軍事工程一律停止。
九、保護在平領事館外交官員及外僑人員財產之安全。
十、郵政電信不停,繼續保持對外聯係。
十一、各種新聞報紙,仍可繼續出刊,俟後重新登記審查。
十二、保護文物古跡及各種宗教之自由與安全。
十三、人民各安生樂業,勿相驚擾。
十四、軍統、中統特務分子必須進行登記,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部隊開出城外
上述協議於1月21日下達各部隊;22日晨見報,同日上午城內守軍開始按指定地點出城待編;31日解放軍接管城防。
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根據總前委的決定,於1月31日分別與傅作義的守城部隊順利地交接了防務,擔任北平的警備任務。
為了迅速建立革命秩序,黨中央、中央軍委任命:
聶榮臻為平津區衛戌司令員,薄一波為政委;
葉劍英為北平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兼北平市長;
彭真為北平市委書記;
程子華為北平警備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彭明治、吳克華為北平警備區副司令員;
莫文驊為北平警備區副政治委員;
劉道生為北平警備區政治部主任。
北平從此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開始了它曆史的新篇章。
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入城式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開始接管北平城的防務。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宣告結束。
平津戰役,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個兵團部、1個警備司令部、5個軍部、25個師,共25萬餘人。人民解放軍以傷亡3。9萬餘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的重大勝利。
在這同一天,北平和全國解放區報紙都刊出了中共中央祝賀解放平津的賀電。賀電說:“祝賀你們解放北平天津,從而在基本上解放了全華北的偉大勝利。你們在華 北兩個月的作戰中,消滅了國民黨正規軍1個兵團部,1個警備司令部,4個軍部,24個整師,連同其他國民黨部隊共約26萬餘人,迫使北平國民黨軍華北‘剿 總’總司令傅作義將軍及其所屬1個‘剿總’總部,兩個兵團部、8個軍部、25個師,連同其他國民黨部隊共20餘萬人接受和平條件,出城改編為人民解放軍。 凡此偉大勝利,都是我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前後方軍民協力奮鬥和全國人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一致讚助的結果。”
和平改編北平國民黨軍
北平和平談判達成協議的基本點,是解決北平的國民黨軍,按我軍指定地點開出城外,接受人民解放軍改編,使我軍不戰而解放北平,成為一種方式。
協 議規定“過渡期間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宜”。聯合辦事機構係臨時性質,以解放軍方麵4人,國民黨華北總部3人組成聯合辦事處。解放軍 方麵參加者為葉劍英、陶鑄、戎子和、徐冰,葉劍英為主任;華北總部方麵由傅作義指定參加者為郭宗汾、周北峰、焦實齋,郭宗汾為副主任。
聯合辦事處,在軍事方麵首先解決的是國民黨軍的改編。接受改編的計有1個總部、兩個兵團部、25個師,連同地方部隊共25萬人。聯合辦事處經過協商提出改編方案,報平津前線領導批準後實施。
2月21日,平津前線司令部、政治部召開改編會議,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陶鑄、郭宗汾主持會議,國民黨軍的師以上軍官出席。
陶鑄首先宣布了改編方案:
(一)原國民黨軍華北“剿總”,第四、第九兩個兵團部和8個軍部三級指揮機構全部結束,所有工作人員與直屬隊,分別編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各兵團部和各軍部,其25個師改編為解放軍獨立師,特種兵部隊與解放軍的特種兵部隊合並。
(二)國民黨軍中的政訓人員,願留解放軍工作的,應經過訓練,再行錄用。
(三)各級軍官凡接受解放軍分配工作的,其本人和家屬均與解放軍幹部及家屬享受同等待遇。
(四)願意學習深造的,按其工作與程度分班組織學習,學習期間待遇與在職幹部相同。
(五) 願意回家的國民黨軍官,一律按原薪發給3個月薪餉和車資票,在解放區沿途供應食宿(包括家屬)。除武器及公用資財外,私人財物可全部帶回。回家後,可分得 應有的一份土地。如本人係地主家庭,其土地財產不論分或未分,均按土地法大綱第3條規定處理。本人今後要遵守民主政府一切法令,其過去對於農民行為如何, 一概不加追究。回家的國民黨軍人一律發給《參加北平和平解放證明書》,以後願來解放軍工作,仍然歡迎。
陶鑄
陶鑄說:采取以上的政策、措施,是因為參加北平和平解放的國民黨軍官兵有功國家,有功人民,並給全國樹立了和平解放的榜樣,所以解放軍和人民願意加以獎勵和優待。
接著,林彪、羅榮桓在講話中強調:這次改編不僅僅是改旗易幟,換個番號,而是要使國民黨軍在實質上成為人民解放軍,成為為人民、解放人民、屬於人民的軍隊,這就必須從政治上、思想作風上來個徹底轉變。至於個人去留,隻要願意參加革命,擁護中共政策的人,一概允許參加工作。
最後,劉亞樓宣布關於改編部隊的指揮關係、補給關係,並宣讀了《關於改編北平周圍國民黨軍隊的命令》,內容是:
頃奉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在北平周圍候編的原國民黨軍隊,軍隊上指揮機關即行結束,其所屬各師以師為單位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師,
各師改編後之番號規定如下:
原十六軍二十二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十五師。
原十六軍九十四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三十一師。
原十六軍一○九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三十四師。
原九十四軍五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十一師。
原九十四軍一二一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十九師。
原九十四軍一五七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十七師。
原一○一軍二七一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三十五師。
原一○一軍二七二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一師。
原一○一軍二七三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二師。
原二十三軍四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七師。
原二十三軍八十七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六師。
原十三軍二九七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十師。
原十三軍二九九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八師。
原九十二軍二十一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十三師。
原九十二軍五十六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十五師。
原九十二軍一四二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十七師。
原三十一軍二○五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六十二師。
原一○四軍二五○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七十一師。
原一○四軍二六九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七十二師。
原一○四軍三○九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七十四師。
原三十五軍一○一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八十七師。
原三十五軍二六二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九十師。
原三十五軍二六七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九十九師。
原三一一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八十八師。
原新騎四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騎兵獨立第五師。
各獨立師的負責幹部另行公布之。
此令
司令員林彪
政治委員羅榮桓
改編部隊的指揮關係宣布完畢,改編會議在愉快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不久,平津前線司令部又落實了北平國民黨軍起義人員師長以上幹部的起義政策,宣布被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師負責幹部的任命。
任命如下:
任命李士林為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
任命葛晏春為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副司令員。
任命鄭世通為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軍副軍長。
任命孫學仁為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九軍副軍長。
任命張輯成為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副軍長。
任命鄭邦捷為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四軍副軍長兼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七師師長。
任命朱大純為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九軍副軍長。
任命劉文英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十一師師長。
任命何寶鬆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十四師師長。
任命梁詩傳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十五師師長。
任命黃燮南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十九師師長。
任命李君南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三十一師師長。
任命張鵬翱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三十四師師長。
任命欒樂山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三十五師師長。
任命劉化南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一師師長。
任命鄭海樓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二師師長。
任命潘如函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六師師長。
任命巫劍峰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十八師師長。
任命唐南勳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十師師長。
任命王念三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十三師代理師長。
任命陳壽恭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十五師代理師長。
任命王鳳歧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十七師師長。
任命王建業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七十一師師長。
任命慕新亞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七十二師師長。
任命趙樹橋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七十四師長。
任命梁津池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八十七師師長。
任命孫英年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八十八師師長。
任命唐文佐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九十師師長。
任命劉一民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九十九師師長。
任命劉春方為人民解放軍騎兵獨立第五師師長。
原一○四軍軍長安春山另有任用。
聯合辦事處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市政機構的交接工作。人民政府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接管了北平市原國民黨所轄的近千個單位。由於政策正確,雙方共同 努力,有計劃有步驟地交接,使得秩序正常,金融、物價基本穩定,水、糧、煤、電盡力供應,物資、倉庫未受損失,為和平接管大城市取得了經驗。
接管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改編幾十萬國民黨軍隊,隻用兩三個月就有條不紊地進行完畢,這是個奇跡。
1948年11月東野入關時野戰部隊75萬人,北平解放前的攻打天津,張家口,新保安等戰補充俘虜10餘萬人,傅作義部北平25萬軍隊全部加入四 野,使4野的部隊此時達到110萬人。同期3野35萬人,2野12萬人,1野15萬人,華北15萬人,徐向前8萬人(野戰部隊6萬人,地方部隊2萬人)。就野戰部隊來說,其它4個野戰軍兵力總和不到90萬人,不及4野的110萬兵力。還有東北軍區30萬人,華北地方部隊,晉綏軍區,山東軍區,華中軍區兵力不詳,兩廣縱隊,瓊崖縱隊等。(轉載者加的)
【ZT平津戰役實錄節選】
以25萬兵力守孤城,基本上得不到援兵,麵對百萬大軍,幾無勝算。在綏遠的孫蘭峰和董其武的10萬兵馬車水杯薪不敢輕舉妄動,除非淮海國軍速勝北上。
傅作義不是個貪生怕死的人。五原抗戰,威震天地;解放戰爭平津戰役前,打得聶榮臻和賀龍無招架之力。
黃紹竑沒有兵權,所以抗日時沒有白崇禧的功勞大。
必敗無疑時為25萬官兵的生命負責吧?!若要死拚,國軍傷亡當在5萬人規模。
廣西三傑李宗仁去了美國,黃紹竑起義投共,白崇禧去了台灣,他們沒了軍隊,白和黃分別在台北和北京受到圍攻,白還可以公開辯解,黃隻能做檢討;白死後可以說極盡哀榮,畢竟是抗日功臣,舉行的是國葬;而大陸的黃紹竑則死得很悲慘。
傅作義其實沒有選擇,從東野進關時他就注定覆滅。
同意。
白崇禧在台灣活得很窩囊,因為沒有兵,所以沒有尊嚴。
朝鮮戰場也不單單是國軍改變的部隊去,其它部隊不都去了嗎?
軍人總是要保家衛國的。
台灣電視說傅作義是吳三桂。可是就憑他那25萬人能抵擋住林彪的75萬,聶榮臻的15萬,還有10多萬地方部隊,共計百萬大軍?
既然抵擋不住,為什麽還要造成大量的傷亡,城毀人亡呢?
記得白崇禧就是看到這種整編,才拒絕阿共開出的統領50萬軍隊的誘惑條件,去台灣總算比桂係的另兩個將領有點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