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3)
2015 (255)
2016 (128)
2017 (95)
2018 (70)
2021 (46)
2022 (50)
2025 (7)
祖母腦裏多根弦,
糧食裝缸地下埋。
夜半炊火不見煙,
老貓肉酸也解饞。
中國第一大平原廣袤富饒的東北大平原,物產豐富,地廣人稀,雖然每年隻種一季,卻也豐衣足食。現在黑龍江農場(生產建設兵團)提供全國一半的軍糧和商品糧,是國家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黑龍江還可以移民一個億人,是國家最大的戰略土地儲備資源。吉林省也是產糧大戶。東北是中國的糧倉,向國家提供大量的糧食,特別是白麵和大豆。東北更是向全國提供大工業產品,輸送工業人才到全國。
1958年,東北農村大搞食堂,說是要提前進入共產主義,我母親曾在食堂裏幹活。
村裏每家每戶都把糧食上交集體,不能留存一粒糧食。若有人留了糧食,那就是反三麵紅旗,反人民公社,反黨反社會主義。
到吃飯的時間,大人勞動力和小孩都到食堂來吃飯。平常能吃2碗高粱米飯,這時也得吃3碗,甚至4碗高粱米飯,往死裏撐,不吃白不吃啊!當然,最後糧食就不夠了,人們就開始挨餓了。這時還沒到三年災害,結果大食堂解散了。
冒著極大的風險,我祖母沒有上交全部的糧食,因為她不相信大食堂,也不相信村政府,可信靠的是隻有自己。她在地下挖個大坑,放一口大缸進去,把糧食倒進缸裏,封上缸口,上 麵撒些幹土。半夜時,在院子裏挖個灶坑,生火做飯。兩人拿被單子圍起來。不能在屋裏灶台做飯,那樣的話,煙從煙囪冒出來就會被發現的。
每頓飯都省吃簡用,每年陳糧拿出來,放新糧進去。地頭邊角多種地瓜和眉豆,地瓜產量高,但不抗餓,燒心。高粱麵和菜葉混起來做菜團子,難吃。各種野菜,苦菜都吃過。吃橡子麵,拉不出來屎;榆樹皮榆樹葉最好吃,榆樹葉湯很鮮。還有的人餓極了就吃白(粘)土,拉不出屎來,肚子疼得直叫。那白粘土是上房頂的好材料,下雨房屋不漏。
爺爺出工幹活,抓到什麽就吃什麽。很多螞蚱,昆蟲都能吃。青蛙,蛇,鳥,鳥蛋,蛇蛋等都是好東西。用濕的粘黃土把青蛙和鳥包起來燒,特別香。一次抓到一隻 刺蝟吃了,味道那個騷,難吃。得到什麽野果就吃什麽。撿到橡子就生吃幾個,吃多了不行。水草的根好吃,看到文學城有人用水草根炒菜,據說像茭白。
在那三兩糧的三年裏,就這樣每天半飽,但家裏沒餓死一個人。在村子裏的我祖父和外祖父的家族15戶人家共百餘人沒有一人餓死。聽到祖母提到本村有一遠房親戚張喉吧(氣管炎,哮喘,咳嗽)死了,是因為本來就有病,幹不了重體力活,再加上營養不足就死了。沒提到這個2000多人的大村有人餓死,說到外村有個別人餓死的。
1950年前,周圍山上還都還是大森林,這才10幾年,山 上的大樹都砍光了,大動物也沒了。
文革開始時,我看到一張貓皮在炕上。問我祖母,貓肉好吃嗎?她說不好吃,很酸。祖母說三兩糧時,即三年災害時人日均三兩糧食,有人賣貓肉,說是兔子肉,那時候黑市上一個大蘿卜2元錢。
那地方有山有平原,靠近國家動脈哈大鐵路和哈大國家公路(僅僅5公裏),條件不錯卻一直不很富裕,但是糧食不缺。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命根子,一直到70年代末期,冬天都還是吃兩頓飯。因為為了省糧食,冬天冷,都在家貓冬,盡量少出去。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忙時吃幹,閑時吃稀,平時半幹半稀。我因經常喝玉米麵稀糊糊,所以到現在還是稀裏糊塗。
同意城市居民有定量,挨餓情況不嚴重,但也吃不飽,因為副食品少。
吉林城鎮人口比例不會達到50%,吉林是東三省工業化水平最低的省份。東三省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是遼寧省,當時不到40%,以後下降到最低23%。
軍糧開倉賑災作用不大,那時軍隊不到400萬,對於過億災民,杯水車薪。
在如此大饑荒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居然沒有打開國庫濟荒,還無恥的講什麽國庫糧食為了備戰,不能用備戰糧救濟大批被餓死的中國老百姓。
黑龍江省的糧食產量2009年為4353萬噸,耕地麵積1.8億畝。
4353萬噸 = 43530,000,000公斤
如果每人定量200公斤,則:
43530,000,000公斤/(200公斤/人) = 2.17億人
2009年,中國城市人口4,5億是可能的。
這裏有一問題是,這裏糧食產量是黑龍江省,並不是單指北大荒農墾農場。
個人看不到全局,隻知道身邊的具體的事。
有口號是,放開肚子大吃,鼓足幹勁大幹。前一句大家執行,後一句大多不執行。
中共從來都不敢否認三年饑荒,隻是到底死了多少人大家一直都在追。。。
再看看這組數據;
在八年抗日戰爭年代,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
你祖母真是聰明呀, 我家就沒有那麽的走運。 這裏是我對那時我家的基本回憶 (從Chaly 的博文中來);
噩夢的開始是從大食堂解散後。那時是每人按定量糧食分配。既按每家的人數, 也按勞動力多少來分。亞昌家裏隻有兩個勞力爸媽,五口非勞力,分到的糧食是很少的。 如何生存呀?亞昌家為吃飯發愁了。
在接著下來的兩年左右的時間裏,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很多的都無法想起來了,但有幾件事情記憶最深:
第一,稀飯充饑。 沒有糧食,又要充饑,如何辦呢?起初,每家都一樣,先把原來的米飯改成稀飯,這樣的話,吃著的時侯會感覺飽了。一般來說, 早上的稀飯較稀,半斤米可以煮一大鍋, 每人可以吃到兩大碗。因為沒有菜呀,經常的是用食鹽加點醬油,撈一下就吃了。其實,用這方法吃稀飯時特別能下飯的,感覺也不錯。到了晚上,這稀飯會稍為稠些,一人1-2兩米是常事。吃著這樣的稀飯,可想而知,不一會兒就餓了。亞昌和全家人的肚子都常是餓著的。
第二,野菜雜糧充肚。吃稀飯能省許多米,但大米還是不夠, 再加上老吃稀飯,肚子餓得快,不能下田幹活,晚上經常睡不著。 想什麽辦法能給自己的肚子填飽一些呢,野菜看來是較好的選擇。因為是較山區, 一開始,野菜還真的是不少。有的時侯,野菜煮煮就當飯吃,有時野菜放到鍋裏和米一起煮成飯或者稀飯後再吃。對於填肚子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野菜不用多久也被挖完了。窮日子還沒有到頭,再怎麽辦呢?當時亞昌一家和其它百姓們一樣,千方百計,尋找生計的下一個能夠填滿肚子的食物。其中之一就是穀殼。大家都知道穀殼碾碎的穀殼糠隻有纖維,沒有多少營養。少量進食,用我們今天的食譜配製,可能對腸胃還有點好處。但在當時無營養的情況下,以穀殼糠充饑問題就大了。比如當時就有人死於便秘。亞昌的六叔就有了幾次的便塞,至少兩次是由他的繼祖母用快子控出來的。
第三,浮腫病。 隨著大躍進的進程,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了浮腫病, 亞昌的爸爸和六嬸就是其中的浮腫病人。 為此,全家人不知有多傷心,如果災荒再延長,就有可能送命了。追究其中原因,那是因為沒有糧食,沒有飯吃,用野菜充饑,得不到身體所需的營養而造成的。亞昌的一個家就有兩人浮腫病例,由此可見,全國有一到兩千萬人死於浮腫等非正常的推算,可能是有根據的。
第四,童年能吃苦。亞昌同大人一樣,經常吃紅薯藤飯,鬆木皮烙餅等。麵對父親六嬸的浮腫病和六叔的便塞,五、六歲的亞昌己開始懂點事。其表現主要可以從以下的兩個例子來說明。其一,當時無論是多缺糧食大米,作為家中延續煙火的大兒子,家裏就是有一粒大米,也會給亞昌的。在這種特殊的情境下,亞昌不得不學會體諒父母的心。往往隻吃半肚子就裝吃飽了,盡可能留下多一點飯給父母。其二,他肚子餓了也不像其它有些孩子那樣哭。所以他的繼祖母後來曾經多次談到亞昌那時是如何的懂事!
由於這一勞民傷財的大躍進運動,亞昌和所有的其它孩子一樣,童年夢算是沒法做好了。還好,三年的困難時期總算熬過去了,從而使亞昌有機會做他的讀書少年夢了。
這些都是曆史了,關鍵是要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 中國將來最大的危害是共產黨被推翻,全國陷入內鬥.
王自勉
在已經過過的七十個大年夜裏,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五十五年前的老爸的濃油菜湯。那是1961年,我15歲,家住沈陽。
1950年代後期,毛澤東想在15年裏超過英國趕上美國。於是他搞大躍進與人民公社,結果弄得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每天的糧食定量不到一斤,油水更少得可憐,每個月三兩食油和半斤豬肉。每頓飯隻有六分飽,挨不到下一頓就饑腸轆轆了。
1961年的大年夜就在大饑荒中到來了。中國人過年有兩件事最重要,一件是團聚,另一件就是吃好的,可那年頭吃飽都不可能,吃好更是奢望。那天我的早飯是一碗玉米糊,外加一小塊麥麩餅。家裏養了一隻雞,每月可以得到些麥麩作為飼料。這麩皮就是從雞嘴裏克扣的,平時舍不得吃,省到年三十享用。
吃早飯時,父親同母親商量年夜飯。沈陽本地人都要包餃子,我們是南方人,包不好餃子,所以決定還是煮米飯。聽說年夜飯能吃上大米飯,我就提議用增量法來煮,因為報紙上登了不少推薦文章。傳統煮飯方法是一斤米加一斤二兩水,用大火煮開,再以小火收幹。增量法則把米幹蒸二十分鍾,然後一斤米加三斤三兩水,用猛火蒸四十分鍾。另一種增量法更牛,把米幹蒸半小時,然後一斤米加四斤水,再用猛火蒸一小時,每斤米能出五斤飯,比傳統方法的出飯率高一倍。
沒想到父母親對我的提議不加理睬,我感到自尊心受挫折,忍不住冒了句:“增量法是報紙上提倡的,還能有假嗎?”見我抬出黨報,父親感到不能不理不睬了,就問我:“你在學校學過米的主要營養成分嗎?”我說:“學過,是碳水化合物。”父親說:“對,米裏的碳水化合物又稱澱粉。你想,一斤米裏的澱粉就那麽多,不管用什麽樣的方法增量,澱粉又不會多出來,增加的不都是水嗎?這樣的增量法,與多喝一杯水有什麽不同?”父親一番話說得我啞口無言。其實我也看出增量法費時費工,但是正值長身體的階段,填飽肚子的欲望實在強烈,而高一倍的出飯率實在誘人,才引出這段無疾而終的插曲。
吃過早飯,父親拿了肉票去副食品商店,因為過年每人增加了三兩肉票。午飯前父親回來,母親見買的肉是帶著骨頭的瘦肉,忍不住嘀咕:“你就不能買肥點的啊,這麽瘦的肉放在大白菜裏,能有什麽油啊。”父親見母親嘮叨,就說賣肉那家夥實在不是東西,手裏那把斬肉刀像是長了眼睛。見了熟人,或者遞上香煙的人,刀把子偏一偏,砍的肉就肥多瘦少。父親不認識那賣肉的,又忘了帶香煙,一刀砍下去肥少瘦多不說,還帶塊骨頭,骨頭也算肉的分量。父親是大學教師,怎能在大庭廣眾同他計較。父親窩了一肚子無明業火,沒想到回家又挨了頓數落。
挑肥揀瘦是個常用成語,就字麵含義來說,究竟是肥肉好還是瘦肉好,還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人怕胖怕高血脂,對肥肉避之不及。店家隻好把肥肉剔下,送去做化工原料。反觀半世紀前,人們巴不得買到肥肉,因為肥肉能補充食油的不足;而瘦肉非但油少,還搭著骨頭占分量。可那時候豬也吃不飽,瘦得皮包骨,又能有多少肥肉?想買肥肉,還得同賣肉的拉關係套近乎。
午飯後,父親去學院收發室取報紙,臨走時關照我把大白菜洗洗,切成片放到大鍋裏燉。那年頭的沈陽,大白菜是過年時唯一供應量還比較多的蔬菜。然而燉大白菜必須多放油,否則吃起來味同嚼蠟。父親取了報紙回家,麵帶喜色、壓低聲音神秘兮兮地說,他回來時路過學院食堂,看到垃圾堆上丟棄了一攤骨頭,裏麵或許能找到些可吃的。我興奮得馬上就去撿。父親卻把我攔住,說等天黑才能去。我說去晚了還不被別人撿走?父親說:“要是能撿,我剛才就撿了。食堂裏人進人出的,怎麽好意思當眾翻垃圾堆?要是讓我的學生看到,臉麵朝哪兒放?”後來長大了,我體會到父親的用心良苦:身為大學教師為了家人,斯文都要掃地了,卻還得顧及讀書人的那點顏麵。
父親取回的是我家訂閱的兩份報紙;我們就邊看報紙,邊盼天黑。《人民日報》登了些介紹增量法的文章,煮米飯、蒸饅頭、蒸窩窩頭,各有各的增量法。另有文章介紹如何從樹木落葉中提取澱粉。更有奇葩文章,介紹把人的尿液曬陽光來培養小球藻,稱其營養比豬肉還好雲雲。諸如此類的“創新”,那年頭多了去了,但十有八九不靠譜。我們想知道如何準備年夜飯,報紙卻沒提。大概編輯也明白,靠配給每人的那一點點肉,翻不出什麽花樣,不如避而不談。
於是我們再看英文的《莫斯科新聞》。父親早年畢業於美國教會辦的上海聖約翰大學,對英文情有獨鍾。可在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報紙大多被定位為“反動報紙”,老百姓根本看不到。《莫斯科新聞》是同屬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辦的,所以能在中國發行。當時中共與蘇共已是麵和心不合,雖然還沒有撕破臉皮,報紙上卻已經在明裏暗裏掐架。就連《莫斯科新聞》這份英文報紙,也變著法兒使壞。它明知中國老百姓挨餓,卻哪壺不開提哪壺,在過年這當口連篇累牘地談論中國美食。要是介紹滿漢全席就罷了,反正我們沒見識過,也就不饞。它偏偏介紹麻婆豆腐、古老肉、回鍋肉等家常菜,都是幾年前老百姓隔三差五吃得到的;還不是泛泛而談,而是詳細介紹製作方法,好像中國老百姓能敞開買到豬肉似的。尤為可惡的是,這報紙還配上美味佳肴的彩色圖片。中餐講究的是“色、香、味、形”四端,那些彩色圖片“香”與“味”闕如,但“色”與“形”無可挑剔。我看到父親一麵翻譯給我聽,一麵吃力地咽著口水。我更是恨不得把那幾盤佳肴從報紙上抓出來,一口咽下。後來想想,《莫斯科新聞》此舉往輕裏說是別有用心,簡直就是居心叵測,它就是想挑起挨餓的中國老百姓的不滿情緒。半年後,中蘇高層終於撕破臉皮公開罵架,我們就再也看不到這份報紙了。
享用著《莫斯科新聞》的“精神大餐”,其實我們心裏一直惦記著那攤骨頭。好不容易挨到天色黑定,父親帶著我提了個包,冒著凜冽的寒風,悄悄地朝那垃圾堆摸去。大食堂已經關門,黑燈瞎火的。就著遠處閃爍的昏暗燈光,我看到那堆骨頭居然沒被翻過,不禁暗自高興。後來知道,當天中午食堂舉行除夕會餐,這堆骨頭就是幾百號人狼吞虎咽留下的殘渣。我再仔細一看,發現幾乎所有的骨頭都是碎的,而且被啃得幹幹淨淨,根本就沒有任何肉粒殘存。我看不出這些碎骨頭還有什麽“剩餘價值”,感到失望要走。父親卻不放棄,仍在骨頭堆裏翻尋著。過了幾分鍾他終於從底部翻到了四根長長的骨頭,高興地說:“要找的就是它們,還好沒碎!”
從垃圾堆撿東西算不得偷,可是夾著個鼓鼓囊囊的包,我們還是有點心虛,生怕遇到熟人。回到家裏一看,那些骨頭半米多長一根,都被啃得光溜溜的,哪有什麽可吃的?父親說:“別急,你不懂。”他取來劈柴的斧子,用斧背使勁猛砸,把骨頭從中間砸斷。他舉起骨頭對我說:“看到沒有,骨腔裏麵滿滿都是脂肪組織,解剖學叫做黃骨髓。”母親見到此情此景,居然未表異議,隻問這是什麽動物。父親說從骨頭長短來看,這動物比豬和羊大,至於是牛是馬還是驢,就說不上了。父親命我取來細長的小匙,把骨腔裏的黃骨髓掏出來;掏到骨腔深部,小匙夠不著了,再用筷子掏。從四根骨頭掏出來的白花花的骨髓,竟有一大碗之多!
此時我家那鍋大白菜還在爐子上燉著,雖然裏麵放了一小塊買來的豬肉,但是既少且瘦,根本就聞不到肉的香味。父親把撿來的骨頭洗幹淨放到鍋裏,再把剛掏出來的黃骨髓,挖了滿滿兩勺加進去。如同變魔術般,鍋裏頓時彌漫出油脂的香味。我家住筒子樓,各家都把煤爐擺在走廊裏。父親見香味四溢,趕忙把鍋連同煤爐搬回家裏,把門關嚴。他說,要是油香飄到左鄰右舍家裏,還不得把人饞死。
能讓家人在大饑荒的年三十喝上了好湯,父親挺得意的,可是當著母親的麵又不好表功。我問父親:“食堂這麽多人,怎麽就沒人想到把骨頭砸開呢?”父親說:“哺乳動物的四肢長骨裏含有黃骨髓,也就是脂肪。食堂裏有沒有人懂這知識不好說,但是經手這幾根骨頭的人肯定不懂。不是說知識就是力量嗎?這就是知識,你必須好好學習。不過也要能分辨,像增量煮飯法那種似是而非的知識,還是不能學。”
就這樣,在五十五年前的那個年夜飯,濃油菜湯成為我家當之無愧的主菜。時至今日,每逢年三十,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鍋濃油菜湯,那真是我此生喝過的最美味的湯。《莫斯科新聞》精神大餐的色與形雖佳,但畫餅畢竟不能充饑。老爸濃油菜湯的色與形不怎麽樣,其香其味卻無與倫比。那菜葉吸足了油脂,吃進嘴裏滿口留香。那湯飄著厚厚的油脂,散發出誘人的油香,喝下肚把五髒六腑熨得服服帖帖。然而,喝了濃油菜湯為什麽會渾身暖和和的,當時的我卻不明所以。直到幾年後我學習了生物化學,才明白無論牛油、馬油還是驢油,主要化學成分都是三酸甘油酯;每克三酸甘油酯在體內能釋放出高達9千卡的熱量。喝了老爸的濃油菜湯渾身暖和和的,答案即在於此。
謹以此文,懷念我的父親王鍾明教授。本文作者是人類營養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退休研究科學家。
聽到什麽就說什麽。東北極其富裕,條件優越,不僅僅是大工業,而且農林牧漁都列前茅。安徽,四川,山東,河南受災要嚴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