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共十萬大軍挺進東北:蘇聯紅軍暗中相助

(2014-11-01 17:05:18) 下一個
中共十萬大軍挺進東北:蘇聯紅軍暗中相助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攻擊。蘇聯出兵東北,為中國共產黨爭取東北創造了“千載一時之機”。8月10日至11日,朱德總司令連發七道命令,八路軍揮師出關,展開了對東北的爭奪。


延安總部在18小時內連發七道命令,八路軍揮師出關

1945年6月10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隻要我們占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鞏固的基礎。”蘇聯出兵東北,為中共奪取東北提供了“千載一時之機”。

8月10日午夜至8月11日晚6點,18個小時之內,朱德連發七道命令,其中有三道命令是直接配合蘇軍作戰的。8月11日上午8點,朱德發布的第二號命令說: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並準備接受日、“滿”敵偽投降:一、原東北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中進發;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四、現駐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隨後,朱德又簽發了第三號命令:為配合外蒙古軍隊進入內蒙及綏熱察等地作戰,並準備接受日、“蒙”敵偽投降,我命令:一、賀龍所部由綏遠現地向北行動;二、聶榮臻所部由察哈爾、熱河現地向北行動。

8月11日12點,朱德發布第六號命令: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及朝鮮境內作戰,解放朝鮮人民,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副司令樸孝三、樸一禹立即統率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朝鮮人民,以便達成解放朝鮮之任務。

8月12日,中共中央致電晉綏、晉察冀兩個分局,命令他們:蘇聯紅軍不日可占領哈爾濱,外蒙古軍隊已經南下林西、突泉,我綏遠部隊務必全力殲滅傅作義之東進部隊,晉北、平北、冀東三區部隊務必迅速分兵北進,迎接外蒙軍隊及蘇聯紅軍。

同一天,蔣介石卻發出要八路軍停止前進,不許擅自行動的命令。顯而易見,國民黨要同我們爭奪勝利果實了。對此,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大會上形象而生動地說:“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樹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屬於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奴,我不準你們摘。”毛澤東接著說:“我們對蔣介石說,你沒有挑過水,所以沒有摘桃子的權利。我們解放區人民天天澆水,最有權利摘的是我們。”

8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批準了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部麥克阿瑟的第一號命令,宣布滿洲敵軍隻能向蘇聯政府軍隊投降,中國其他地區的敵軍隻能向蔣介石政府軍隊投降。為了駁斥這一無理要求,朱德立即向蘇、美、英三國發出說帖,指出,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有權按照有關國際文件接受被其包圍的日偽軍隊的投降,對麥克阿瑟的命令表示抗議。

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指示所屬各部:第十二、十三、十九軍分區迅速奪取張家口、張北、多倫;冀熱遼軍區主力一部立即向遼寧、吉林挺進。

8月28日下午,第一批赴東北的幹部集中到中央黨校。劉少奇在歡送會上指出:我們還是決定派軍隊去東北,能走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等到了熱河,要睜大眼睛看一看,能進東北就進去。以後再抽調些軍隊和幹部去東北,不是幾千,而是幾萬。“一切要看情況,有空子就鑽,鐵路不能走就跑路,大路不能走走小路。日本人垮了,滿洲皇帝溥儀捉到了,蘇聯紅軍走了,國民黨還沒有去”,所以,“你們要趕快去搶”。

8月29日,劉少奇為中央起草了一項指示,指出:“山東幹部與部隊如能由海道進入東三省活動,則越快越好。”根據這一指示,山東軍區派呂易帶領一個排作為偵察部隊從煙台乘坐汽船到達位於遼東半島的莊河,並占領了莊河縣城。隨後,呂易帶領部隊向大連前進,在大連市郊遇見了蘇軍。呂易說明身份後,蘇軍一名少將同他們進行了“非正式接洽”。

根據呂易帶回來的報告,同時考慮到從膠東經水路到東北較為方便,劉少奇指示山東分局,命令他們抽調4個師12個團,共2.5萬至3萬人,由蕭華率領,於“即日分散”從海路進入東北,不用八路軍番號,而用東北義勇軍或東北其他地方軍名義。此外,劉少奇又電告華北各地準備去東北的幹部,應“即日集中啟程”。而且,他還準備從延安等地再抽調1000名幹部去東北,以“進駐鄉村、小城市及紅軍尚未占領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線,去發動群眾,壯大力量,建立地方政權,改編偽軍,組織地方武裝”,盡快在東北占據優勢地位。

幾乎同時,蔣介石下令組建了國民黨東北行營,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並任命了東北9個省的省長(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將東北劃分為9個省),準備接管東北的行政權。此外,蔣介石還任命蔣經國擔任特派員,以國民政府經濟談判代表的身份赴長春同蘇聯進行經濟合作談判。

實際上,自8月中旬以來,蔣介石就命令國民黨軍隊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向華北推進。其中,傅作義部沿平漢線已逼近張家口。為了延遲蔣軍向華北和東北推進,劉伯承、鄧小平率部發起上黨戰役,晉察冀軍區舉行了平綏戰役。

蘇軍鑒於東北的複雜形勢,也急於同中共取得聯係。9月14日,後貝加爾方麵軍司令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派他的代表貝魯諾索夫中校,在曾克林的陪同下乘專機抵達延安。

當時,中央政治局正在開會討論向北發展的方針,急需了解東北的情況,曾克林的到來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劉少奇據此提出,為了爭取控製東北,中央準備派大批幹部和部隊到東北去工作。為此,會議決定成立中共東北局,彭真為書記。9月15日,彭真、陳雲一行乘蘇軍專機飛赴東北。

在彭真一行離開延安的當天,劉少奇電告各中央局,明確中共對東北的任務是“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的力量”。為避免引起美蔣的覺察,劉少奇還特意囑咐,派往東北的幹部不要帶武器,一律穿便裝,打扮成勞工模樣。

遠在重慶的毛澤東,對劉少奇的決策深感“欣慰”。9月17日,毛澤東致電中央,說重慶的“友人(蘇聯)和我們的意見完全一致,希望力爭東北,時機要緊,萬勿失機”。毛澤東還建議,讓呂正操率一至兩個團“兼程北進”。

當天,劉少奇也起草了一封致毛澤東的電報,提出:“東北為我勢所必爭,熱、察兩省必須完全控製。紅軍在東北現已開始撤退,據說在十二月初將撤完。內蒙紅軍即將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靈廟一線。”在此情況下,“我之戰略部署須立即加以考慮”。

這就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劉少奇建議:在冀東、熱河布置重兵,除現在已派往東北的部隊外,還需在冀東集結5萬以上的部隊,以便在蘇軍撤退時搶先進入東北。因此,從現在起就應該調集10萬至15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同時,將長江以南的新四軍主力轉移至江北,讓出江南8個解放區。至於新四軍主力的去向,要麽直接調到冀東,要麽調到山東,然後從山東抽調10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為此,劉少奇提出建立冀熱遼中央局,由高崗、李富春負責,陳毅、林彪或徐向前指揮軍事。

為什麽要這樣部署?9月18日,劉少奇在一份電報中作了如下解釋:滿洲四周連接蘇聯力量,南麵旅(順)大(連)又係蘇軍軍事管製地帶,“故我們如能控製熱、察及冀東,在滿洲沿海又配置數萬兵力,即可阻止蔣軍進入滿洲”。

劉少奇提出的這一戰略方針,完全符合毛澤東的意圖。所以,毛澤東和周恩來回電同意中央力爭東北的方針,說東北及熱河、察哈爾控製在手,加之全黨團結一致,就沒有什麽可怕的了。他們建議:“蘇南、浙東、皖南主力迅速即開,冀東屯兵五萬,並成立冀熱遼中央局及軍事領導機關,人選請你們定。”

接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回電後,劉少奇立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他說,我們的方針就是力求控製熱、察兩省,控製東北。“搞得好,蘇也可掩護我們。僅有蘇聯幫助,不成功。要我們有決心,有堅決行動,舍得把其他地方丟了,以保障這一塊,才有可能。”

方針確立後,劉少奇隨即對部隊的調動作了具體部署:山東首先調6萬人,3萬去東北,另外3萬開至冀東。由李富春任冀熱遼中央局書記,林彪為司令,蕭勁光、李運昌為副司令。繼彭真到東北之後,再派5萬人,加上各地選送的100個團的幹部,以便在東北組織20萬人的武裝。

9月20日,中共中央命令山東分局立刻抽調5萬人,馬不停蹄地趕往冀熱遼。劉少奇對山東分局的領導說:“中央是完全依靠你們及山東的部隊和幹部。原則上以山東全部力量去完成這個任務。其他各地加以幫助。望你們全力執行,越快越好。”當天,山東分局就派蕭華率領部分幹部、萬毅率領8個團向東北挺進。

蕭華率領山東軍區1000多名幹部於9月下旬到達安東(今丹東),這是除冀熱遼部隊外最早到達東北的一支部隊。10月中旬,沙克率領冀中軍區1500人到達錦州,呂正操率領晉綏軍區一個團抵達沈陽,萬毅率領山東軍區濱海支隊3500多人先到沈陽,然後向吉林挺進。下旬,羅榮桓率領山東軍區機關及直屬部隊4000多人從膠東龍口渡海在莊河登陸,吳克華率領膠東軍區第六師及第五師一部共8000餘人也到達營口。


蘇聯紅軍暗中相助,中共力爭獨占東北

此時,莫斯科在東北的決策開始向有利於中共方麵傾斜。促使斯大林態度轉變的原因是美軍在青島登陸。美國人的此舉顯然同斯大林把東北納入蘇聯勢力範圍的戰略意圖相衝突,所以,斯大林不惜打破蘇中條約的製約,利用中國共產黨的力量牽製美國。

1945年10月1日,美海軍陸戰第一師在秦皇島登陸。另外,美軍又將國民黨軍隊運至大連。莫斯科無法容忍美國人的舉動。10月7日,莫斯科一紙公文送到蔣介石那裏,提醒他說:美國軍艦在大連登陸,違反了蘇中同盟條約有關大連港為自由港、任何軍艦不得進港的規定。幾經交涉,莫斯科最終同意國民黨軍隊在營口和葫蘆島登陸,但蘇軍事先又將這兩個港口交給了共產黨軍隊,所以,蘇聯人又警告蔣介石,如果國民黨軍隊在這兩處登陸,蘇軍將不能對其安全負責。

隨後,美艦駛入大連海域,美艦司令與蘇軍交涉,請求登陸,但遭到蘇軍拒絕。美艦隻好調頭南下,登陸秦皇島,並將國民黨第十三軍送到那裏。不久,美軍又將國民黨第五十二軍運至秦皇島。爾後,杜聿明率部從秦皇島啟程,向營口、葫蘆島駛去。因這兩個港口已被八路軍控製,國民黨軍隊隻得折回秦皇島。

為了阻止國民黨軍隊從陸路進攻東北,劉少奇電令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要他們設法滯留華北國民黨軍隊兩個月以上。

關於東北部隊的布置問題,劉少奇在10月9日給東北局的電報中指出,進入東北的部隊應分散活動,每個縣一個連或一個排。他還特意叮囑東北局,目前“決不應集中部署,不要怕人家譏笑我未脫離遊擊概念”。劉少奇這樣說,自有其道理,因為“我無飛機大炮”,一旦脫離遊擊概念,難免“將遭滅亡”。

10月11日,毛澤東從重慶返回延安。在了解情況之後,他對中共中央關於東北發展方針給東北局的電報作了修改,加了這樣一段話:“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沈陽之線,次要力量於莊河、安東(丹東)之線,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改變過去分散的方針。”顯然,毛澤東同劉少奇的想法不一樣,他想獨占東北。

此時,東北的形勢也確實對共產黨有利。10月底,運送國民黨軍隊的兩艘美國軍艦抵達葫蘆島,準備登陸。李運昌部在蘇軍協助下預先占據了該島,並進行了阻擊,迫使美蔣退回秦皇島。

國民黨軍隊眼看從海路進入東北無望,便將注意力移向陸路。美軍積極協助蔣軍搶修已被八路軍破壞的秦皇島至山海關的鐵路,更有甚者,美軍還為國民黨軍隊修路擔任警戒。莫斯科無法接受這一現實,於是,蘇聯人決定給蔣介石一點顏色看看。10月24日,蘇軍突然搜查了國民黨吉林省黨部,並封鎖了東北行營。次日,蘇軍派人通知中共東北局:如果說我們過去要你們謹慎,那麽現在,你們應“以主人自居,放手幹”。還說,東北所有兵工廠、武器彈藥都可以給中共軍隊,你們用這些武器彈藥去抵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

蘇軍的態度如此積極,毛澤東大為振奮,聲稱我軍正在組織55萬人至60萬人的野戰軍,亦即:蕭克、羅瑞卿之第二野戰軍,林彪、蕭勁光之東北野戰軍,張鼎丞、粟裕之華中野戰軍。此外,還有70萬到100萬的地方軍。這些野戰部隊編成後,加之“友人”援助,就有相當的把握在東北取得優勢。

隨後,毛澤東連續簽發電報,落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10月24日,毛澤東電告彭真:“俟大批幹部及軍隊到後,除仍以舊遼寧省及熱河為第一位布置力量外,對舊吉黑二省首先是吉林省各重要城市迅速布置相當力量。”次日,毛澤東又指示山東軍區,責成他們盡快抽調部隊海運至東北,具體由羅榮桓、李作鵬負責,要“每日不斷,源源北運”,以保證在11月份派完,並全部集中於遼寧。

為統一指揮進入東北的部隊,10月31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任命林彪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呂正操為第一副總司令,李運昌為第二副總司令,周保中為第三副總司令,蕭勁光為第四副總司令,彭真為第一政委,羅榮桓為第二政委,程子華為副政委。

隨著11月份的來臨,毛澤東在擬訂當月作戰部署時提出,中共的任務是奪取東北,鞏固華北和華中,而主要的作戰方向應轉至東北方麵,第二個作戰方向才是華北和華中。為此,毛澤東指示林彪、彭真,首先在葫蘆島至錦州、營口至海城一線盡力阻滯登陸的國民黨軍隊,以便於進入東北的部隊快速集結,途中部隊能夠即時抵達東北。並且積極尋機消滅國民黨軍隊,使其不能進抵沈陽。同時,毛澤東又指示山東第一批進入東北的6個師兼程北上。此外,毛澤東還要求蕭克、羅瑞卿的部隊於11月上旬在華北集結完畢,然後東進,以側擊進入山海關、錦州、沈陽一線的國民黨軍隊。

此前,毛澤東曾電告東北局:“營口、葫蘆島登陸之蔣軍必須抵抗”,對於進入東北的國民黨兩個軍,若有可能,則用“野戰殲滅之”。

10月30日,美軍運往秦皇島的國民黨兩個軍向山海關發動進攻。國共兩黨爭奪東北的戰鬥由此拉開帷幕。當時,國民黨在秦皇島登陸的兩個軍有6萬人,另有8萬人準備進入東北,而共產黨到達東北的軍隊也不過13萬人。所以,毛澤東要求正在途中的6個師8萬人馬不停蹄,日夜兼程趕赴東北。


蘇聯受中蘇條約限製,中共決定“讓開大路,占領兩廂”

1945年11月4日,中共在重慶的代表團致電中共中央,說蘇聯駐重慶大使彼得羅夫告訴中共代表團,目前應該估計到,國民黨在11月一定會進入東北,並且取得部分行政權。共產黨獨占東北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想剝奪中共的力量,並將蘇聯的勢力從東北驅逐出去,因此,中共在製定計劃時必須考慮到美國的因素。

果然,11月10日,蘇軍派代表通知中共東北局,蘇軍在撤退前5天將允許國民黨軍隊運往東北各大城市,在機場的中共軍隊不得同國民黨軍隊發生摩擦。

此時,毛澤東還沒有放棄獨占東北的想法,仍積極於山海關至沈陽一線布置重兵,試圖拒國民黨軍於山海關之內。11月3日,毛澤東電告晉冀魯豫軍區:楊得誌、蘇振華縱隊迅速配足10個團計2萬人,10天後動身開赴錦州、沈陽,“參加東北方麵具有偉大意義之作戰”。當天,楊國夫率領三個團緊急趕往山海關防守。11月4日,國民黨第十三、五十二軍向山海關發起猛烈進攻。11月7日、11日,毛澤東兩次電催黃克誠、梁興初部,盡快趕往錦州,以策應楊國夫部在山海關、錦州一線堅持一至二個月。直到11月15日,毛澤東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還雄心勃勃地說:在山海關至錦州一帶可集中7萬人,由林彪或者羅榮桓去指揮,舉行反攻,每次殲敵二至三個師,“最後全部殲滅三個軍,即能從戰略上解決問題”。

可惜,山海關最終還是失守了。隨後,國民黨軍隊沿北寧線向綏中進犯。到11月26日,僅半個月的時間,國民黨軍隊連克山海關、綏中、興城、錦州等地。毛澤東獨占東北的決心受挫,形勢變化如此之快,加之疲勞過度,毛澤東病倒了。

此時,莫斯科和重慶又偏偏添亂。11月17日,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索性兩手一丟,離開長春跑到山海關。莫斯科擔心此舉會加劇美蘇之間的緊張關係,特別是對即將召開的莫斯科外長會議產生不利影響。於是,莫斯科立刻作出反應。11月19日,蘇軍通知中共東北局,提出以下四點意見:一、長春鐵路沿線及城市全部移交給蔣介石政府,中共軍隊必須撤至鐵路線50公裏以外;二、中共所屬機關必須從沈陽等大城市撤出;三、有蘇軍的地方中共軍隊不準進入,也不準同蔣介石軍隊作戰;四、在蘇軍全部撤出東北之前,包括山海關至錦州地區在內的東北全境不準作戰。這實際上限製了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發展,也就等於把東北拱手讓給國民黨。

當天,蘇軍要中共東北局撤出沈陽。次日,東北局將這些情況電告了中共中央,還說蘇軍在必要時將“不惜武力將我驅散”。

11月20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要他們即時調整戰略方針:“彼方(蘇聯)既如此決定,我們隻有服從,長春路沿線及大城市讓給蔣軍,我們應作秘密工作布置。”要求東北局根據新情況迅速作出相應的部署,東北局及林彪應靠西滿聯係熱河,部隊主力也應靠西邊,羅榮桓、蕭華及山東來的部隊靠東邊,成立東南滿分局,另外派部隊到北滿佳木斯、嫩江一帶建立北滿分局。中共中央還指示東北局,從大城市退出來後,要力求控製小城市,待站穩腳跟後,再同蔣介石鬥。當天,中共中央又電告東北局,“希望能不讓錦州、葫蘆島及北寧路之一段”。如果不行,那“亦隻好服從”。

考慮到蘇聯外交方麵的需要,劉少奇決定改變獨占東北的計劃。他致電東北局:在撤出大城市以後,“應迅速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基礎,並加強熱河、冀東的工作,應在洮南、赤峰去建立後方,作長久打算”。劉少奇還指出:“隻要我能爭取廣大農村及許多中小城市,緊靠著人民,我們就能爭取勝利。”兩天後,劉少奇把這個戰略思想用八個字作了概括:“讓開大路,占領兩廂。”他在致重慶代表團的電報中說:彭(真)林(彪)電,戌皓友方(蘇聯)通知他們,長春鐵路沿線及城市全部交給蔣介石。“我們已去電要他們服從彼方決定,速從城市及鐵路線退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

11月28日,劉少奇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對這一部署作了解釋:第一,近兩個月來,你們在東北雖有發展,但主力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且甚疾勞,不能進行決戰,而國民黨軍乘虛突入,占領錦州,且將占領沈陽;第二,東北問題牽扯到美蘇外交關係,蘇聯又受中蘇同盟條約限製,長春鐵路沿線各大城市將交給蔣介石接收,“我企圖獨占東北無此可能”,但“應力爭我在東北之一定地位”。劉少奇認為,對於長春鐵路沿線及大城市,並不是一走了之,還是要“力求插足”。對東滿、南滿、北滿和西滿之廣大鄉村及中小城市與次要鐵路,則應“力求控製”。在具體做法上,劉少奇指示東北局:不應將工作重心放在大城市,而是以“控製長春路以外之中小城市、次要鐵路及廣大鄉村為工作重心”,至於國民黨軍隊即將占領的長春路沿線各大城市以及營口、錦州、吉林、龍江、安東等地,“需作撤退準備”,但應乘機“抓一把”。

東北局撤出沈陽之後,劉少奇曾再三電告他們,強調說:“目前不應以爭奪沈陽、長春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而應以控製促成路兩側地區,建立根據地,利用冬季整訓十五萬野戰軍,建立二十萬地方武裝,以準備明年春天的大決戰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12月21日,劉少奇再次指示東北局:應派老部隊和幹部去開辟工作,建立後方,建立工業,開辦學校,訓練軍隊,如“漢高祖之漢中”那樣去做。為此,劉少奇要求將軍隊和幹部“更高度的分散到內地去建立工作”。

劉少奇提出的這一戰略方針最終得到了毛澤東的讚同,12月28日,毛澤東病情好轉後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給東北局的指示,明確表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建立這種根據地的地區,現在應當確定不是在國民黨已占或將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這是在現時條件下所作不到的”。因此,建立根據地的地區,應是“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毛澤東強調:“目前,應當確定這種地區,以便部署力量,引導全黨向此目標前進。”


蘇聯開始撤軍,毛澤東改變策略,力爭控製中長鐵路及長春、哈爾濱

蘇聯通過《雅爾塔協定》和《關於大連的協定》,以取得在大連的特殊權益。美國對此極為不滿,遂以“門戶開放”為由插足東北。對斯大林來說,他要想拒美國勢力於東北之外,就必須采取強硬措施。於是,斯大林又轉向支持中共,力圖加強中共在東北的地位,以牽製國民黨。

蘇聯支持中國共產黨,美國支持國民黨。這樣一來,國共兩黨在東北的爭奪,實際上就折射出了美蘇之間的冷戰關係。

1946年3月5日,毛澤東致電東北局,說蘇聯想同國民黨在東北搞經濟合作,但美蔣予以拒絕,甚至還煽動全國性的反蘇行動。他分析說:當蘇聯與美蔣在滿洲進行
鬥爭的時候,中共與國民黨達成妥協是不可能的。毛澤東相信,由於國民黨的反蘇行動,蘇軍可能會更加願意幫助我們。所以,毛澤東要求東北局盡快與蘇軍取得聯係。

此時,蘇軍的合作態度遠比中共預料的好。3月8日,蘇軍告訴東北局,他們將撤出沈陽、吉林,中共可以采取行動。第二天,蘇軍又通知東北局:他們將於13日撤出沈陽,中共軍隊盡快去占領,而且沈陽以南地區蘇軍不再交給國民黨,蘇軍撤走的所有地區,中共可以自由破壞。蘇軍還聲稱,凡蘇軍撤走的地方,包括沈陽、四平,中共軍隊可以放手大打,哈爾濱等地,應該堅決控製,不要讓國民黨軍隊開進。(實際上,蘇軍於12日撤出沈陽,國民黨軍隊於第二天便占領了這座城市。)

沈陽既失,毛澤東於3月15日致電周恩來:“哈爾濱決不能讓國民黨駐兵,撫順及營口要力爭雙方不駐兵。”次日,毛澤東再次電告周恩來:停戰協定並未規定讓國民黨接收長春鐵路全部及蘇軍全部撤退區。因此,具體問題一定要協商解決,“一切均應到前方與前方將領去談”。當天,周恩來告訴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中共軍隊在東北所占地方不能讓出,國民黨軍隊隻能進駐“現時蘇軍撤出的地區”。張治中堅持要把“現時”二字刪除,結果,雙方在東北問題上未能達成協議。

3月17日,毛澤東在一份電報中批示:東北局速與蘇軍接洽,將“整個中東路(包括哈市)讓我駐兵,永遠占駐,不讓國民黨進駐一兵一卒”。當天,毛澤東又指示彭真、林彪:沈陽以北長春路沿線之蘇軍撤退區同意你們派兵進駐,以為將來談判之條件,“時間愈快愈好”。

此時,蔣介石在美國的幫助下已向東北調去新一軍、新六軍(國民黨軍隊有五大主力,這是其中的兩支)和第七十一軍,到三四月間,國民黨在東北的軍隊已達6個軍、18個師。為了迅速搶占東北,國民黨依靠軍事上的優勢,在蘇軍撤退過程中,向南滿、北滿大舉推進,企圖控製中長鐵路和整個遼東半島。

為此,毛澤東要求:立即破壞北寧路及沈陽附近之長春路,迅速動員全軍乘國民黨軍隊立足未穩之際,堅決殲滅國民黨軍隊,“愈多愈好,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至二萬人)”。於是,3月24日,毛澤東致電東北局:預計蘇軍撤退後,蔣介石必定會由沈陽出兵向北同中共軍隊爭奪長春和哈爾濱,因此,“我黨方針是用全力控製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不惜任何犧牲反對蔣軍進占長、哈及中東路”,而“以南滿西滿為輔助方向”。為此,毛澤東要求東北局速與蘇軍交涉,“允許由我方派兵占領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如果國民黨軍隊膽敢冒犯,應毫不猶豫地“徹底殲滅之,決不讓其向長春前進”。

看來,毛澤東又改變了幾個月前不在“國民黨占領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及其附近建立根據地的方針,又著眼於控製大城市和交通幹線了,誌在奪取長春、哈爾濱。他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稱:“力爭我黨占領長春,以長春為我們的首都。”毛澤東所以有這種想法,顯然與莫斯科支持中共在東北發展力量密切相關。為此,他還指示東北局說服蘇方,請他們加撥“槍炮若幹”,如許可的話,東北局應準備“遷長春”。

3月26日,中共中央為爭取進駐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提出作戰部署並致電周恩來:美蔣由北平派小組到東北,其目的在急於停戰,使我方不好占領長、哈、齊。所以,中央要求代表團立刻與蘇方交涉,在停戰小組到達東北之前及到達後的幾天內,迅速從這三個城市撤出,“以便我軍進駐”。

4月14日,蘇軍撤出長春。當時,長春隻有一些警察部隊,蘇軍隻允許蔣介石正規軍在其撤出之前3天才能入城,但蘇軍事先並沒有通知國民黨具體的撤軍日期,這就給了中共軍隊先下手為強的機會。蘇軍一撤走,東北民主聯軍就向長春發起進攻。戰鬥中,我軍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用了包括坦克、大炮在內的重型武器。4月18日,我軍占領長春。毛澤東得知這一消息後,極為高興,於當天致電東北局:“我應力爭保持長春於我手中。”

長春既已得手,下一個目標便是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於是,4月19日,毛澤東又電告東北局,傳令嘉獎有功將士:“長春占領,對東北及全國大局有極大影響”,還望再接再厲,“全力奪取哈、齊二市”。毛澤東指示彭真、林彪,要“戰勝頑敵,保衛長春”,同時,毛澤東又電告重慶的周恩來:“如國、美要求我讓出長春,請斷然拒絕。”

四平失守,長春不保,中共鞏固了南、北滿根據地,最後實現了由防禦到進攻的戰略轉變

就在東北民主聯軍占領長春的當天,中共中央電告東北局:馬歇爾今日抵達重慶,東北停戰必然很快,應速催蘇方從哈爾濱撤出,以利我軍馬上占領,並囑咐說:“此事萬急勿延。”4月20日,毛澤東又致電東北局和林彪,吩咐要保留好長春的防禦工事,宣稱“必要時把長春變為馬德裏”。

要想控製住長春和哈爾濱,就必須守住四平。毛澤東在4月19日給彭真、林彪的電報中明確指出,至於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三市能否確保,“決於是否能在四平地區大量殲滅敵人”,於是,他提出: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於四平南北地區舉行數次大的戰役,才能解決問題”。他要求“南滿部隊速調一部北上,交林直接指揮作戰”。力求消滅敵軍三四個師,否則“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想到要“全部或大部殲滅”新一軍。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在本溪的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立即北調參加四平保衛戰。如此一來,東北民主聯軍就有10萬餘人在四平一線同國民黨軍隊激戰。

對國民黨來說,四平也同樣重要。蔣介石稱:“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他甚至揚言:不打下四平,決不停止戰爭,從而拒絕了馬歇爾、民主同盟和中共提出的停戰方案。於是,蔣介石指使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率領國民黨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五十二軍(1個師)及六十軍(1個師),分三路氣勢洶洶地向四平撲來。

四平保衛戰從4月18日開始,5月19日結束。蔣介石置停戰方案於不顧,在東北大打出手。

經過近一個月的作戰,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陷入被動。此時,馬歇爾第二次出麵調停,但提出了以中共軍隊讓出長春作為東北停戰的條件。在此情況下,5月15日,毛澤東致電林彪、彭真,要他們考慮“全局再打下去是否有利”,是否“有條件地讓出長春”,以換得“其他地區的合法”。5月19日,毛澤東再次電告林彪:“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便應主動地放棄四平”,由打陣地戰轉變為打運動戰,變被動為主動。

當天,東北民主聯軍撤出四平。四平失守,也就意味著長春不保。5月22日,毛澤東指示周恩來:“在目前情況下我應決心讓出長春,請你根據此項決心負責進行談判。”為此,毛澤東提出了三套方案:其一,雙方在長春不駐兵,由中間派擔任市長;其二,執行小組先去,一切談好後蔣軍再去;蔣軍無條件即進長春,這種情況最壞,結果恐怕不好,仍是要打。當天,東北民主聯軍撤出長春,國民黨軍隊進入該市。

此時,蔣介石深感在東北的兵力不足,國民黨軍隊打到長春之後,便停了下來。蔣介石不得不接受馬歇爾提出的東北停戰15天,進行談判的協定。為了爭取主動,6月5日,毛澤東要求東北局在哈爾濱堅守10天,並且強調此點“至要至要”。

從3月中旬開始,蘇軍陸續撤退。蘇軍在撤退時,為了盡可能多地把撤出的地區交給共產黨,他們在撤退前幾天就通知了共產黨,卻沒有告訴國民黨。結果,在蘇軍撤退時,中共軍隊已經控製了東北大部分地區,國民黨軍隊則主要占據了北平至長春鐵路沿線地區和沈陽周圍。當國民黨軍隊向沈陽以南地區發動進攻時,蘇軍駐旅順的第三十九集團軍同國民黨軍隊達成協議,在旅、大蘇軍管轄區以北8至10公裏處劃一條“安全線”,國民黨軍隊不得越過雷池,而中共軍隊可以暢通無阻。此外,蘇軍還把旅、大的行政管轄權移交給了共產黨。中共利用大連的工業優勢和便利的交通,在大連建立了兵工廠和軍用物資生產廠,將大批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運往東北和關內。

實際上,東北民主聯軍隻在南滿讓出了一些城市。此後,東北民主聯軍一方麵力爭堅持南滿根據地,另一方麵全力鞏固北滿根據地,在北滿地區控製了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到1947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實現了由防禦到進攻的戰略轉變,於1948年9月發起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

東北的革命形勢轉變如此之快,這顯然與蘇聯的援助有關。陳雲在分析遼沈戰役勝利的原因時指出:“由於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打敗了日本關東軍。這為我們的大部隊能搶在國民黨前麵迅速進入這個地區,為改善我們的裝備,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盡管蘇聯受《雅爾塔協定》的製約,但“他們還是盡力幫助我們的。東北背靠蘇聯,東鄰朝鮮,這對於我們在和國民黨作戰中的後勤補給和病號的運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條件”。

[ZT青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東方白 回複 悄悄話 蔣介石有美國的支持吧。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馬上續殘夢' 的評論 :
應該是。另外,沒有蘇聯支持中共,美國會毫無顧忌地更大規模地支持蔣國民黨。
馬上續殘夢 回複 悄悄話 沒有蘇聯的支持,共軍不可能占領東北打敗國民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