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二十四節氣

(2014-01-30 15:05:19) 下一個


節氣

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東亞傳統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製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也就是說,二十四節氣是純陽曆,而絲毫不是按陰曆製定的。陽曆每回歸年365.2422天,比較規整;而陰曆年平年354天,閏年384天,相差比較懸殊。中國民間實行陰陽曆,再配24節氣,顯得則十分複雜。如果撇開陰陽曆,隻看24節氣跟陽曆年的配合,那是一目了然、十分簡單的事情。

 

 

起源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隻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曾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曆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陽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變化。
 

二十四節氣


春季

  • 立春: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3-5日交節
  • 雨水: 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 驚蟄: 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 春分: 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 清明: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 穀雨: 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 立夏: 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 小滿 :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 芒種: 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 夏至 :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0-22日交節
  • 小暑 :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 大暑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 立秋: 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 處暑: 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 白露: 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 秋分: 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 寒露: 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7-9日交節
  • 霜降: 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 立冬: 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 小雪 :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1-23日交節
  • 大雪 :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 冬至 :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 小寒 :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 大寒: 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19-21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二十四節令歌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瀝皮幹;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五月節,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進臘月,大寒又一年。
 

十二月節氣歌

         正月(寅)立春雨水節;
         二月(卯)驚蟄及春分;
         三月(辰)清明並穀雨;
         四月(巳)立夏小滿方;
         五月(午)芒種及夏至;
         六月(未)小暑大暑當;
         七月(申)立秋還處暑;
         八月(酉)白露秋分忙;
         九月(戌)寒露又霜降;
         十月(亥)立冬小雪張;
         十一月(子)大雪冬至節;
         十二月(醜)小寒大寒昌。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麵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歌
 
[信息來自網絡]
 
幾曾回首: 二十四節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