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日戰爭[正史]

(2013-10-27 15:30:00) 下一個

唐日白江口戰役[ZT]

一、朝鮮半島三國間的戰爭形勢與唐軍的介入

     公元六一八年唐建國之後,新羅、百濟和高句麗三國先後與唐建立了外交關係。在與唐建交前,新羅和百濟間關係緊張,一直互相攻城略池爭奪不休。百濟為實現分割新羅的企圖,曾與高句麗合謀,聯合進攻新羅。而新羅則積極向唐朝靠攏,以期得到保護。為此,曾上書太宗,例數百濟和高句麗侵伐新羅的罪行,籲請請唐政府出麵製止。唐太宗則和中國曆代統治者一樣,將半島上獨立的三國,視為唐朝的屬國。但是,在太宗執政初期,因國力尚未充實,執行“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政策,無力也不願對三國用兵。所以,他以上國君主的身份,對三國間的戰爭進行調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借三國使者赴唐朝朝貢之機,分贈三國國王以璽書,從中擀旋。在給百濟王的璽書中說:“朕已對王侄及高句麗、奚落使人俱赦通知,鹹許緝睦。王必須往彼前怨,識朕本懷,功篤鄰情,即停兵革。”(注1)但對於太宗的調解,百濟與高句麗徉稱順命,實際上並未停止攻侵。

  在經過貞觀之治後,唐朝的國力開始迅速得到增強。唐太宗開始屏棄了昔日“四夷自服”的外交政策,轉而采用強硬的對外擴張政策。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乘高句麗國內政變之機,唐太宗親率十萬大軍進擊。高句麗舉國一致奮勇反抗,唐軍進展並不順利。但高句麗的國力因之而大大削弱,從而減輕了對新羅的壓力。但百濟在唐軍進軍高句麗期間,並沒有停止進攻新羅的軍事行動,相反又連奪十數城,從而切斷了新羅赴唐的貢道。這時,太宗病逝,唐遂從高句麗撤兵。高宗即位後,接到新羅的急報,並未出兵,而是循太宗舊例,贈百濟國王璽書,令其退還所奪新羅城池。此時,正逢倭國使臣來朝,高宗乃贈倭王玉璽書,令其援助新羅。但不了解,倭國與百濟關係原本勝於新羅,加之,公元六五三年八月百濟與倭國“通好”之後(注2),更形密切。因此,倭國不可能援助新羅。百濟見太宗出兵高句麗也不曾有什麽實質性成果,因而置高宗璽書於不顧,進而再次聯合高句麗出兵新羅,於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再奪新羅三十餘城。新羅告急,高宗決意於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派左衛大將蘇定方統水陸軍十三萬出兵百濟,以解新羅之危。

  蘇定訪大軍自“城山濟海”,進軍百濟,船帆千裏,隨流東下。(注3)新羅王命太子法敏率軍船百隻迎蘇定方軍於德物島。蘇定方令太子法敏自領新羅軍,於七月十日在百濟南部與唐軍會師,共破百濟。新羅武烈王聞訊既率軍五萬與唐軍會師。百濟軍兵力遠遠不及唐軍新羅聯軍,一戰而潰。蘇定方率軍進至百濟王城,百濟義慈王不敢抵抗,開城投降。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七月,百濟為唐軍所滅。蘇定方留郎將劉仁原等駐守百濟王城,自押俘虜回國。

二、鬼室福信乞援與倭軍介入

  百濟即亡,但百濟將軍武王從子鬼室福信與浮屠道深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軍。同時,鬼室福信為迎回以前赴倭國為人質的王子扶餘豐回國即王位,譴使去日本,同時向倭國乞師求援,並獻上戰爭中俘虜的唐軍百餘人(倭王將此百餘人安置在美濃國不破、片縣二郡)。(注4)

  在倭國,正值實行大化改新,實行新政時期,國內矛盾重重。舊豪族勾結古人大兄皇子反對改革,改革派的核心成員如蘇我倉山、田石川麻呂被懷疑圖謀不軌。以中大兄皇子為首的改革派雖然對敢於反對的人堅決予以鎮壓,但仍深感地位開始不穩。與此同時,百濟的覆滅,對倭國的來說,也是極其重大的損失。如果聽任百濟亡國,則倭國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將被全部清除。而且,同時為了轉移內部矛盾。於齊明六年(公元660年)十月,下詔允諾出兵援助百濟並送王子豐回國。(注5)

  齊明七年(公元661年)正月,以倭王親征的形式,向百濟發兵數萬。倭王齊明帝隨軍西征到九州,突然病逝於朝倉宮,太子中大兄回京素服稱製,是謂天智帝。齊明帝之死,並沒有動搖倭國出兵百濟的決心。八月,另派阿雲比羅夫等為前將軍,阿倍引田比羅夫等為後將軍,統帥全軍開赴百濟。九月,新倭王天智帝派狹井檳榔等率軍五千護送王子豐回國,至百濟境,鬼室福信等前來迎入周留城,即王位。天智元年(公元662年)正月,倭王支援百濟十萬矢、五百斤絲、一千斤棉、一千端布、一千張韋、三千鬥稻種。(注6)

  唐高宗在出兵百濟獲勝橫批,於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四月,遣仁雅相、蘇定方率軍進攻高句麗。高句麗與鬼室福信聯合,共同抵抗唐軍。鬼室福信率軍曾一度圍困劉仁原軍於百濟王城,但遭劉仁軌與新羅軍夾擊,被迫撤軍,遂解圍城之危。高句麗惟恐鬼室福信兵敗,使本國遭南北夾擊,因而也譴使於公元六六二年三月赴倭乞師,敦促倭軍迅速開赴戰場,與唐軍作戰。

  決心參戰的倭王政府,遂命令百濟戰場的倭軍立刻投入戰鬥。公元六六三年六月,倭前將軍上毛野稚子等率軍二萬七千人進攻新羅,奪取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羅與唐軍的聯係通道受到威脅。

  至此,遠東的國際形式,在朝鮮半島形成南北兩個戰場。在北方戰場,高句麗與唐軍基本形成了對峙的局麵,由於地形限製的緣故,唐軍的進展始終不大。而在南方戰場由於倭軍的介入,戰爭形勢已經轉向倭軍和百濟軍方麵了。唐軍兵源在南方得不到補充,雖然唐軍與新羅的聯軍的還未遭到敗績,但總體上已經開始居於守勢。這時,高宗下令劉仁軌與新羅王磋商,如何增加對高句麗的壓力,以打破北方戰場的對峙局麵。劉仁軌的部下們,也覺得在南方作戰不見得有利,也想北上與本國軍隊夾擊高句麗,然後再徐圖南方的倭軍。而精通謀略的劉仁軌已看出,百濟的棟梁大將鬼室福信功高震主,扶餘豐必不能見容,百濟國不日即有內訌,宜靜觀其變。若鬼室福信一死,百濟必不堪一擊,斯時趁機滅之,再揮師北上,可奏全功。而相反,若此時北上,使百濟得以喘息,後果不堪設想。是故,其主張堅守不動。(注7)果然,時隔不久,百濟王果然治鬼室福信以謀反之罪,殺之。百濟國人心思動,其戰力受到極大程度的削弱。

三、白江口唐倭軍海戰

  公元六六三年八月初,倭國援軍將至,百濟王豐率部分軍隊自周留城赴白江口(今錦江口)迎接。周留城則有百濟王子及倭軍聯合守衛。這時,唐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七千援軍趕至,與劉仁軌會師。劉仁軌在得到孫仁師部的援軍後,立刻分兵兩路進攻周留城。劉仁原、孫仁師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統帥陸軍,從陸路進攻周留城。劉仁軌、杜爽率領唐水軍和新羅海軍從熊津入白江口,朔江而上夾擊周留城。八月十三日,劉仁原所部進逼周留城外圍。而百濟則因鬼室福信之死,士氣極其低落,盡管有倭軍相助,但還是難以抵抗唐軍的進攻。周留城周圍的城池,逐一被唐軍攻克,百濟守軍相續投降。但是,周留城外的任存城,該城地勢險要,又為周留之扼口,將軍克死用兵,唐軍圍攻三旬依舊不曾攻克。周留城故得以保全。

  在劉仁原率軍向周留城進軍的同時,劉仁軌率唐和新羅海軍駛向白江口,企圖朔江北上進逼該城。當劉仁軌所率海軍駛抵白江口時,與先期前來的倭國海軍相遇。“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注8)劉仁軌立刻下令布陣,百七十艘戰船按命令列出戰鬥隊形,嚴陣以待。公元六六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上午,倭軍戰船首先開戰,衝向唐軍。由於唐軍船高艦堅利於攻守,倭軍船小不利於攻堅,雙方戰船一接觸,倭軍立刻處於劣勢。倭軍指揮慌忙下令戰船撤回本隊,其指揮互相計議說:“我等爭先,彼當後退。”(注9)遂各領一隊戰船,爭先恐後毫無次序地衝向早已列成陣勢的唐海軍。唐軍統帥見倭軍軍旅不整,蜂擁而至,便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在陣中。倭軍被圍,艦隻相互碰撞無法回旋,士兵大亂。倭軍指揮樸市田來津雖“仰天而誓,切齒而釁”,奮勇擊殺,直至戰死,但亦無力挽回戰局。不過片刻之間,倭軍戰敗,落水而死者不計其數。中國史書記載:唐軍與倭軍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注10)百濟王先在岸上守衛,見倭軍失利,乘亂軍之際,遂逃亡高句麗。

  倭海軍戰敗的消息傳到周留城,九月七日守城的百濟王子餘忠、勝忠等率守軍投降。倭國陸軍忙自周留城及其他地區撤離,百濟境內倭軍集結於以禮城,於九月十九日撤回本國。

四、戰後唐倭間的外交關係

    唐倭海軍白江口之戰,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同時使倭國受到嚴重打擊。倭國失敗的直接後果是,停止了對朝鮮半島的擴張,大約在千餘年之內,未曾向朝鮮半島用兵。另一方麵,唐滅百濟,五年之後滅亡高句麗,與唐友好的新羅強大起來,逐漸統一半島。倭國麵對這種形勢,為了自身安全,自撤軍之後立即著手增強本國的防務。

    自天智三年(公元664年)開始,到天智朝結束,連年按批修築各種防衛設施。首先,在對馬、壹歧和築紫國設置烽火和派出駐守要地的防戍部隊。其次,在築紫修建大水堤,中儲以水,名曰水城,(注11)利於小船行駛,防止大船靠岸。其三,在對馬、北九州、長門、讚吉的屋島、河內的高安修建城堡,形成三道防線。(注12)如果對馬、壹歧和北九州失守,後麵還有城堡拒敵。為了統率西部各地防務,加強了大宰府的地位,專一負責防禦事務,以後因軍務不多,逐漸變成辦理同海西各國外交事務的部門。

    正當倭國政府積極整頓防務、嚴防新羅與唐朝進犯的時候,唐軍駐百濟的統帥劉仁願,命朝散大夫郭務棕赴倭訪問。(注13)郭務棕於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五月十七日攜碟書和禮物到達九州。正在修建防禦工程的倭王政府突然得知郭務棕來訪,驚疑不止。由於摸不清郭務棕來訪的目的,因而既不願其進京,又不敢驅其出境。郭務棕在北九州逗留至十月一日不走,倭王政府不安之情益重。內大臣中臣嫌足想出一計,命和尚智祥出麵宴請郭務棕。在宴會上智樣雖末明下逐客令,但轉交倭王贈賜的禮品已經表明,敦促郭務棕盡速回國。可是,郭務棕竟毫無動身之意。至今二月十二日,郭務棕方從北九州回百濟劉仁願駐地。

    郭務棕以唐駐百濟軍事統帥劉仁願的代表身份訪倭,其目的中國史書、日本史書、新羅史書等皆末涉及,而郭務棕呈交倭政府的碟書,亦未保存下來,所以無法弄清。但是,從當時朝鮮半島的形勢看,唐軍正在北方與高句麗進行戰爭,劉仁願駐百濟軍隊不多,而倭國正在修整防務,唐朝似乎疑慮倭國的動態,懼怕倭軍再次介入,有礙於高句麗的軍事行動。因此,由劉仁願派郭務棕赴侯,明為修好,實為監視侯國行動。所以郭務棕才在北九州一住七個月不走。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政府遺朝散大夫沂州司馬上柱國劉德高、駐百濟將軍郭務棕以下二百五十四人,於七月二十八日至對馬,九月二十日至築紫。劉德高等於九月二十二日向倭王政府雖文要求進京。倭王政府用前一年對待郭務棕的辦法,對待唐政府的代表,隻令其住在北九州。侯王政府可能從劉德高所呈表文中,了解唐使赴倭的真正意圖在於窺視倭國的動態,所以,在十月十一日,於苑道(宇治)進行軍事演習,(注14)有意向劉德高等示威。不過倭王政府不願使雙方關係再度惡化,因而於示威之後,在十一月十三日派使臣去九州宴請劉德高,十二月十四日又贈賜禮物,不久劉德高回國。倭王政府為表示友好,特命小錦下守君大石等組成護送唐使代表團,護送劉德高等回唐。在唐倭戰爭之後,這是雙方國家一線的代表團第一次往返。

    與劉德高赴倭的同時,八月唐駐百濟統帥劉仁願、劉仁軌主持了新羅與百濟的酞血盟誓,共誓永不相擾。參與盟誓者尚有新羅國和倭國的代表。盟誓後,劉仁軌率領四國使節浮海回唐,參加次年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高宗封泰山之會。(注15)倭國送劉德高代表團與參加封泰山的代表團,在唐進行了各種考察,直到天智六年(公元667年)十一月九日,方始回國。倭國代表團回國途經百濟,劉仁願派熊津都督府上校國司馬法聰等護送至九州大宰府,然後回國。司馬法聰回百濟駐地時,倭國政府又派伊吉博德組成護送團,送至百濟。雙方使團送往迎來,表麵上相互友好,暗地裏卻互相警惕。

    公元六六九年九月,李勳所率唐軍終於滅亡高句麗。倭國天智帝得知高句麗亡國的消息,疑慮更甚。但為保持當前的友好關係,特派河內鯨為使,赴唐祝賀。(注16)同年,劉仁願遣郭務棕率二千人至倭國,不久即回。鹹亨二年(公元671年)正月,劉仁願再遣李守真去日本,(注17)七月始回百濟。

    天智十年(公元盯1年)十一月十日,對馬國司遣人至大宰府報告:留唐和尚道久等四人隨唐使船回國。由郭務棕率六百人送唐使沙宅孫登等一千四百人,共計二千人,分乘四十七隻船停泊比智島。因船多人眾,怕引起對馬島海防軍隊的誤解,特遣道久等至島報告唐使來日訪問。大宰府按以往例,允其船開進築紫國。這是唐政府使節在戰爭以後的第二次訪日。十二月,天智帝逝世。公元六七二年一月,日本政府派使臣至築紫送訃告於唐使沙宅孫登等。唐使及郭務棕等農喪服致哀。同年五月日本新王賜唐使等禮物,月末方始回國。(注18)

    綜上所述,自白江口戰後,唐日雙方使節往返頻繁。 (唐政府派使赴日二次,百濟駐軍劉仁願派使赴日四次。日政府派使至庸三次,至百濟一次。)十年間雙方使團往返十次。但是,雙方的關係並末因之而密切起來。這主要因為在戰爭之後,雙方各懷疑慮,但又不願使關係進一步惡化,故此使其維持在一般的水平上。但這種並不密切的關係,在日本天武天皇即位之後,即告終止。



 


注1:《日本書紀》,卷26,齊明5年7月條
注2:金富拭,《三國史記》,卷27,百濟記,武王28年8月條
注3:金富拭,《三國史記》,卷28,百濟記,義慈王11年、13年條
注4:歐陽修,《新唐書》,東夷傳,百濟條
注5:《日本書紀》,卷26,齊明6年10月條
注6:《日本書紀》,卷26,天智元年正月條
注7:金富拭,《三國史記》,新羅記,劉仁軌傳
注8:《日本書紀》,卷27,天智2年8月條
注9:《日本書紀》,卷27,天智2年8月條
注10:歐陽修,《新唐書》,劉仁軌傳
注11:《日本書紀》,卷27,天智3年條。
注12:《日本書紀》,卷27,天智4年8月、6年11月、8年12月條。
注13:劉仁願駐百濟事:《舊唐書》劉仁軌傳,“沼留仁軌勒兵鎮守”。《新唐書》百濟傳,“仁願等還”。金富拭:《三國史記》百濟記,卷6,也記為劉仁軌,似應為劉仁軌駐守百濟。但《三國史記》新羅記,卷6,為劉仁願.後來唐伐高句麗時,又記為高宗命劉仁願領兵進擊平壤.在公元665年8月,劉仁願為新羅、百濟、耽羅、倭國四周主盟。盟誓後,劉仁軌即率四國使者赴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1月封泰山之會。《日本書紀》,卷27,亦記為劉仁願。這裏暫以劉仁願為駐百濟的唐軍統帥.
注14:《日本書紀》,卷27,天智4年10月條
注15: 金富拭: 《三國史記》,新羅記,文武王5年條。
注16: 歐陽修: 《新唐書》, 日本傳。
注17: 倭國在公元670年以後,改稱月本.
注18:《日本書紀》,卷27,天智10年11月條9卷28,天武元年1月、6月條。

[ZT]


 

更多的唐朝戰爭請看: 

1. 唐朝時期的全部戰爭年表
2. 唐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3. 唐洛陽虎牢之戰  
4. 唐攻東突厥之戰 
5. 唐日白江口戰役
 
6. 唐平定安史叛亂之戰 
7. 唐李愬夜襲蔡州之戰 
8. 唐未農民戰爭 


關於曆史上中日戰爭, 詳細請看:
 1.  第一次中(唐)日戰爭
     
唐日戰爭  
 2.  第二、三次中(元)日戰爭
      
元日戰爭
 3.  第四次中(明)日戰爭
       3.1.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3.2.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 八次主要陸戰的兵力對比和結果
       3.3. 
豐臣秀吉對外擴張規劃的影響
 4.  第五次中(清)日戰爭   

       4.1.  清日甲午戰爭(1)-- 平壤之戰 
       4.2. 
清日甲午戰爭(2)-- 黃海海戰
 
       4.3. 
清日甲午戰爭(3)-- 遼東半島之戰

       4.4. 
清日甲午戰爭(4)-- 山東半島之戰


其他:

       1 . 
戚繼光抗倭
       2 . 
台灣抗日之戰
       3.  東北抗聯
            3.1 
周保中與抗日聯軍
            3.2 東北抗聯高清視頻
               3.2.1  東北抗聯之揭秘9.18真相 
               3.2 2.
東北抗聯之血戰歲月
               3.2 3.
東北抗聯之轉戰林海雪原
            3.3 東北抗聯視頻(1 -- 9)
               3.3 1. 寒夜火種
               3.3 2.
黑土烽火
               3.3 3.
不畏強虜
               3.3 4.
戰場傳奇
               3.3 5.
苦鬥歲月
               3.3 6.
西征壯歌
               3.3 7.
英烈千秋 (上)
               3.3 8.
英烈千秋 (下)
               3.3 9.
光複東北 
      4. 當年承認偽滿洲國的國家有哪些
 
     5. 
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6. 
平型關大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