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去緣來多相思,
紅塵欲海少慈悲。
蓮心凡願難參悟,
枉自佛前一炷施。
或許讀者看到這個標題會說我老生常談,不錯,我就是要把海歸後的感受,那些不吐不快,如鯁在喉的心裏話,不斷地和大家分享。當然你們會有自己的立場,會用自己的價值觀看待這些問題,而無論是讚同還是反對,都思想了,這就是我要的結果。
現在讓我們回到那個對曾經在海外奮鬥過,或正在奮鬥的人們而言最敏感的話題上來。國內外到底哪裏更好?當然這個問題現成的答案,也是最圓滑的答案是:要看哪裏更適合你。
這是一個在我回國後被問到最多,也是讓我困惑了很久的問題。我很多時候總是模棱兩可,經過兩年多的思考,掙紮,碰撞,現在我可以明白無誤地說出我的感想了。以我這個在北美生活近二十年,海歸前後在國內工作十幾年的人的思考,認為更負責任的說法是:在海外是為了生活而生活,在國內可以為理想去生活。
為什麽這麽說呢?首先從人性來說,人是一種最不容易滿足的動物,當物質生活豐富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而精神滿足對於男人而言,尤其對那些無論在學術界,還是那些屬於人的社會屬性的政治抱負方麵都是精英的一類人而言,無疑是一種人生缺憾,這就是理想的層麵。大凡智商不低,情商健全的人都有滿足政治抱負的潛意識,有向往擁有政治生命,社會地位和體現人生價值的機遇。且不說忠孝兩全,起碼也是被社會承認度和認知感的考量。但這些對於海外華人而言幾乎是天方夜譚。他們因渴望的東西無法滿足,就會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落寞和無限惆悵,而他們又恰恰擁有參與社會變革和改造社會落後麵貌的智慧和能力。其實前麵談到的說法兩者之間的區別非常大。不錯,國外有好山好水,但精神層麵呢?有人用好寂寞一言以蔽之。但其根源在哪裏呢?在幾千年華人的傳統思想中,功成名就就是我們世俗的思維習慣,深受中國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的海外華人也不例外。他們中的大多數除了為自己的小家庭,為生存和生活奮鬥外,誰有通過自己的奮鬥,為一個國家作出貢獻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呢?而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會除了為小家奮鬥就沒有為大家,即報國的抱負了嗎?
其實大多數華人都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甚至比國內的人更關心自己的祖國,他們的願望很單純,就是希望它一天比一天更好。都說海外華人最寂寞,寂寞的根源在哪裏?究其根源,就是因為沒有文化深度的融入、忠(祖國)孝(父母)不能兩全和政治抱負無的放矢所帶來的沮喪和困惑在發酵和腐蝕心靈的結果。
以我個人為例,在國外雖然孩子上了最好的私立學校(從中學到大學),有大房子和汽車,而且沒有外債,衣食無憂,想去的地方都玩遍了,活得無憂無慮,如果單就生活狀況而言可以說是無所貪求了。但回國就不一樣了,再沒有閑的時候,隻要看到落後或不足就身體力行地去努力地改造它們,起碼可以以身作則。
作為一名教師,我可以在教書育人方麵幹得風生水起。如認識到填鴨式教學的愚昧,就大刀闊斧地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來改正它,並在全國推廣和交流,使師生麵貌煥然一新;看到教科書落後,就發動同仁主編了七本具有全新知識結構和理念的教材,遠離誤人子弟的道路;看到機器設備的浪費和閑置,就組織大家把它們網絡化,數字化,讓學生們都能享受信息社會的紅利,使之教學技術和水平上一大台階;看到教研室人員素質差就用國外的先進理念改造他們,使他們的科研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在國外,每年生日時,我總會掰著手指數收獲,總是寥寥無幾。而現在,隻要我願意,每天都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和成績。當然對於生活我也非常滿足,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國外吃的東西太貧乏,翻來覆去就那麽幾樣,國內真是豐富多彩,有人會說國內的東西有毒,但我父母都活了九十多,仍然健康。)每個周末,隻要願意我都可以參團出外旅遊,而且花銷無幾。讓我最滿足的就是,豐衣足食的同時,我能為自己的祖國實實在在地盡點綿薄之力。這就是我說的為理想活著的原因所在。雖然我沒做出什麽驚天偉業,但目標明確,能腳踏實地的為自己的祖國做點事情,心裏就會很踏實,精神就不會空虛,更沒有時間寂寞,感慨,和抱怨。
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有看到國內的窮人,但美國那些尚未解決身份問題的華人生活的如何呢?不也是苦兮兮的嗎? 我隻和自己比,和自己在國內國外的生活狀況比。如果有人在國外生活的更好,我真心的祝福他們。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是海外的精英們,或做了醫生的所謂高收入階層人士,回國還不是歡天喜地,整天忙於國內朋友同學的吃請,有幾次是自己掏腰包呢?又有幾人會像國人那樣花錢那麽隨意,待人那麽真誠呢?這不是事實嗎?
由於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和信仰的缺失,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家族意識很強的民族。說中國人一點信仰沒有,太過絕對,而單從他們最後篤定家族意識而言,又不過是一種最狹隘,最低級的個人信仰,我們可以把它歸結為是中國的農業社會太過漫長的結果。從舊中國的世襲製,到現在的遺產歸屬問題上便不難看出,中國人的家族意識有多麽的深重。
但說中國人不愛國也不對,在不涉及小家利益的前提下,在麵對民族矛盾時還是能夠旗幟鮮明地選邊站的。這是民族性,根深蒂固。
海外的華人也不例外,他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後,精神上也要有個釋放之所。加之無論怎麽說都有著對居住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逆反性,就造成了他們感情的缺失和對老死他鄉的疑惑感。單從精神層麵上講,如果說國內也能有同等或者說差不多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我以為相當數量的華人會趨之若鶩般海歸。身為華人,哪個不願意忠孝兩全呢?哪個不想主觀為個人,客觀為祖國做人,做事呢?
謝謝理解!
歡迎各抒己見。
成就感這個問題要看你怎麽看。作為民主社會和福利社會(不在美國)的每一個人隻要你還在工作你都在為社會做貢獻。你都在交稅,都在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添磚加瓦。隻要你手握選票並且利用它就在參與社會事務。更別提你也在參與本社區的建設。這就是你覺得生而有用的源泉。
每個人的經曆以及受教育背景,成長環境,決定了他的眼界和理想。把自己放在全人類考慮就沒那麽多國籍限製了。
教書育人,啟蒙開化當然是有意義的事情和好的事情。樓主可能覺得自己能夠在世界最需要他的地方有所作為實現了人生價值。不過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會聽老師的?回想起來我是不會聽老師的。因為老師一對多,對學生永遠不可能如朋友那麽親近。學生的青春是要自己經曆和領悟的。我們當中有想法的人有幾個當初是信了別人才選擇自己的人生路?都是自己摸索,調整,前進的吧。
中國現在各種思想很複雜,賺錢是主線。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個文化靠一己之力搞不定的。其根源在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出發點矯枉過正了。社會不能隻抓經濟。現在沒有一個其他的政黨提出社會保障建設為中心,環境為中心等等,共產黨本身船大不容易掉頭,真是很難的時刻,海歸回去起不到什麽根本作用的。教書育人看似美好,而人主要是受全社會影響的,不是一兩個老師就能決定一個學生的人生觀。
最主要的教育不在大學!而在幼兒園。
==========================================
您的或俺的,或者海外其他老中的小樓東風以後,對著故國不堪回首。。。。對不起,讓您頻頻誤解。:-)
謝謝老朋友的分享,問好!
平凡兄沒有愁,他在國內樂著呢,您幹嘛讓我讀那首詩?給他添堵?這種事俺不幹。
作為表達歉意,園姐應對著平凡兄充滿深情地朗誦南唐李後主李煜的虞美人一次: :-)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由於我一直跟讀平凡兄在美居住時撰寫的博客,所以能明白他為何海歸了。雖然平凡兄回國後的言論和想法很難再引起我的共鳴,但是我明白,每個人的情況、生活環境和思想方法以及人生的需求都不同。平凡兄的分享既然大家還樂意點擊進來看,就理解吧。
網友helmsley至少表現了兩種歧視:-): 歧視鄉下人,“小縣城”級別的海歸理論不上檔次;地域歧視,北方人怎麽啦? :-)
不過,在俺看來,作者的海歸理由根本算不上一種理論,隻不過是對當初“無奈之下不如歸去”的行動作一種七拚八湊的包裝而已。在俺眼裏,它是越描越黑。:-)
俺傾向於相信: 對於一些海歸了又回來曬幸福的人,感覺當初的海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謝謝你的理解和支持!
真心祝福在國外生活得更好的朋友。就我個人而言,綜合考慮,海歸是明智的選擇。
現在是什麽時代,我的邏輯是:為了賺錢才需去中國。為了精神安逸快樂才會在國外生活。
去北美這麽多年,融入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竟如此困難,還樣子還是與其年輕時成長的周圍背景有相當大的關係。
估計博主是北方的?
理解大多數人的兩難處境。海歸條件不可一概而論,天時地利人和最為完美。
warara 發表評論於 2015-08-07 08:18:05
請問你咋上的文學城?我想讓我國內的同學看個東東怎麽都上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