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擊節沉吟南宋詞”——對天意認輸、屈從

(2014-04-25 03:45:56) 下一個
近日讀一位作家博客上的一篇文章——《為何毛澤東晚年偏好悲壯的南宋詞》,夏韻情不自禁留下評論:
 一個人晚年的境遇是他一生的注腳。眾叛親離,對自己能否得到曆史的認可滿懷焦慮,情何以堪!他一生試圖改變人性,構建人間大同世界,到頭來敗在“常識”二字。與“常識”為敵者,沒有不敗的。
 
作家回複:請教“常識”的詮釋。
 
請教實不敢當,您是作家,又是老前輩。
常識是什麽?我不知別人如何認知,我隻知“常識”對於我,就是舉頭三尺之上的那個它——神靈。自幼我便被長輩教導,什麽什麽不能做,要遭天譴。我敬畏“常識”,所以,在不要“常識'的年代裏,屢屢受挫。
 
我常常從"常識"的角度看事,常常被詬病“沒有階級立場”,曰:“你不能認死理,要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辯證地看問題”。一經辨證,那社會主義的草,就遠比資本主義的苗好萬倍了,我隻能小聲嘀咕:那草又不能當飯吃--,不敢再胡言亂語了。
 
在我看來常識就是天道,天道就是百姓的柴米油鹽人倫和諧,常識是與個體生命緊密相連、須臾不離的、比任何主義都實在的東西。常識是個體生命享受生命——像個人而非奴才地活著、所必須的人文根基。
 
毛澤東晚年“擊節沉吟南宋詞”甚至讀陳亮詞號啕大哭,與其說是人性為之的“英雄遲暮”使之,不如說是在經曆了“人民公社”“大煉鋼鐵”“大躍進”的反智狂潮、經曆了“文化大革命”滅絕人性同室操戈的夢魘後的哀怨、落寞。自知來日無多,又麵臨眾叛親離,無力回天。擔心背叛、清算,疑懼自己身後能否得到曆史的認可。南宋詞多有國破家亡的哀歎,毛與之共鳴顯示他自知天意難違了。他領教到挑戰常識的苦果了。
 
毛澤東一生試圖改變人性,為把人個個都教育成大公無私的人,他摧毀私有製,不能容忍農婦的一隻小雞和她房前的幾棵瓜果;為構建人間大同世界,他不顧國人饑腸轆轆滿世界“撒米”輸出革命。到頭來他連自己的人性也改造不了,他的解放全人類世界大同號召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笑話。
 
毛暮年“擊節沉吟南宋詞”,有人評說這是毛澤東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自省。
有人評說這是一個偉人的獨白和壯美。
有人評說這是他老人家沒能夠解放水深火熱中的台灣同胞的遺憾。
 
我認為,毛澤東暮年“擊節沉吟南宋詞”,是他對天意認輸、屈從。那難違的天意就是“常識”,毛一生挑戰“常識”,他對人性和世界的認知違背“常識”,這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他主導的中國烏托邦悲劇的根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