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正文

【連載】20世紀最大奇跡ⅩⅤ—以色列複國史之聖地五十年來戰火②

(2015-03-30 08:17:51) 下一個

 

二、阿以衝突付出的價值

  上文指出,上帝提早警告周圍外邦人要擔當自己的羞辱。從中東四次大戰中,可以看到至高者言出必應——


 

  第一次戰爭(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至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以色列的總理本•古瑞安(BenGurion Dowid)宣告立國之後十六分鍾,美國率先承認以色列。接著,阿拉伯聯軍就蜂擁由計劃好的幾條戰線,進攻新生的以色列共和國。埃及、黎巴嫩及敘利亞分別從南北方向壓迫和牽製以軍,伊拉克和約旦兩軍則從東線渡約旦河而直逼耶路撒冷並夾攻海法(Haifa)。當時,阿以雙方軍力十分懸殊。

  兵書曾說:“哀兵必勝”,回歸故土的以色列人,此時深刻體會到唯有祖居地才是他們可以立腳之地,於是,英勇戰鬥,寸土必爭。阿拉伯聯軍雖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內部矛盾重重,各懷鬼胎。外約旦的阿布杜拉國王要掛帥當阿聯軍總司令,敘利亞及埃及則進行糾葛,不服指揮。他們事前雖有龐大的“馬斯塔聯合戰計劃”,但進入聖地之後,卻出人意料地各自為政,一盤散沙。一個月之後,阿聯軍進展受挫,停滯不前。一九四八年七月九日至十八日,是以軍轉守為攻的十天進攻階段,戰鬥最激烈之處為加利利湖西南的Nahrel-Mugatta河流域一帶,因為這裏曾集結有考克吉將軍指揮的“阿拉伯解放軍”優勢兵力,以軍司令部為奪取位於區內的曆史重鎮拿撒勒,製定了“迪凱爾作戰計劃”,利用夜間奇襲,一舉攻下拿撒勒,並擊潰阿軍機械化部隊,趁勢攻入北加利利地區。自十月十五日,以軍取得了軍事優勢,遂在Nahrel-Mugatta河穀在戰略上立住了腳。這河穀在聖經上出處何地?詩人亞薩在詩篇八十三篇第九節所指的“基順河”(Kishon River)是也。二千八百年前,這位伶長曾以哀音祈求上帝:“求你待他們如待米甸,如在基順河待西西拉和耶賓一樣。”至此,完全應驗。士師記第四章曾記,迦南王耶賓手中的一名大將,名叫西西拉,當他奉王命率九百輛戰車進攻基順河時,耶和華親自啟示女先知底波拉,命她叫亞比挪庵的兒子巴拉率軍一萬,埋伏於他泊山之旁,準備截擊西西拉的戰車部隊。西西拉果然中伏,最後全軍覆滅。西西拉遂狼狽地隻身逃走,逃至基尼人希百之妻雅億的帳棚裏,被這婦人親手用帳棚的橛子釘死。一九四八年十月的考克吉將軍,是回教徒,原藉黎巴嫩,也即早日迦南人的後代,西西拉是他的前輩,他雖然沒有重複這位前輩的曆史悲劇:被一個女人用橛子釘死。但是,他所率的兵團,卻在早日的基順河兩岸,遺屍遍野,一敗塗地。後來,這位敗將如何了局,作者此時來不及查考。但從這一戰役中可以看到,人間爭戰,定局早在至高者的手裏,勝敗非人的意誌所能轉移。

  以軍在“基順河”(現今軍事書上稱之為南加利利戰區)一役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分兵兩路:北占加利利山區,向南則直逼埃及在特拉維夫——內格夫沙漠地防線。一九四九年春天,以軍左右開弓,奪回了大片土地。此次戰爭之前,聯合國隻劃給以色列一萬四千五百平方公裏的土地,但一戰之後,以色列的領土頓時擴大為二萬八百五十平方公裏。中東第一次戰爭於二月底結束,以軍由一支原來隻有輕武器的三萬人隊伍,擴展為具有機械化裝備和空軍力量的十萬人國防軍。在整個戰爭期間,以方死亡六千人,傷一萬五千人;阿方則死一萬五千人,傷二萬五千人。阿拉伯要一舉殲滅這初生的共和國的企圖,結果卻適得其反,遂在全世界麵前第一次擔當了自己的羞辱。

以色列陣營代表人物

  第二次戰爭(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六日)


  此次戰爭的起因,比較複雜,其曆史過程是: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埃及自由軍官團的領袖納賽爾(Gamal AbdelNasser)成功地發動政變,上台成為該國總理。他第一個治國措施是從共產黨捷克獲得海陸空軍的援助,第二個措施是和蘇俄簽訂在尼羅河上遊修建阿斯旺大水壩的條約。一時間,埃及軍事和經濟被染成了紅色,腰板也硬了起來。在東方集團的唆使下,這個行伍出身的領袖人物斷然采取措施:第一,他把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第二,成立埃及和敘利亞之間的聯合司令部,他發誓要雪中東在第一次戰爭中阿拉伯人失敗之恥;第三,他下令封鎖蒂朗海峽(Strait of Tiran)。這三大措施,前一條涉及英法兩國在運河的權益,後兩條則涉及以色列人的安危。曆史客觀上造就英法二國與以色列共同采取軍事行動的條件。但是,英法的戰爭目的,與以色列完全不同。他們的結盟,是本次戰爭中的複雜性所在。

  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九日下午,以軍在西奈半島空降,埃以戰火遂起。十一月三十日,英法空軍開始轟炸埃及空軍基地,共毀埃機二百六十架,使西奈半島上的埃及軍失去空中支援,最後導致西奈埃軍撤退。這樣,原屬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加沙地帶(Gaza Strip),就暴露在以軍的威力之下。此地原係聯合國劃給阿拉伯人的領土,後來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便被以軍攻占,一直至今。

  此次戰爭,為期不長,其結果也不一致

  ——英法兩軍雖在運河區獲勝,但因師出無名,最後被蘇美兩個超級大國阻止,灰然撤退;

  ——以軍占領了西奈半島一些戰略要地,從而鞏固其南部疆土的安全;

  ——埃及在戰場上均遭敗績,失地又喪軍,損失十分慘重;計死亡一千六百人,傷五千人,被俘及失蹤六千二百人。納賽爾上台後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再一次地使埃及人在全世界麵前擔當自己的羞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