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正文

【連載】20世紀最大奇跡Ⅱ—以色列複國史之奇兆出現①

(2015-02-11 08:18:40) 下一個

 

第二章 以色列複國奇兆出現

上章提到,錫安主義運動第一任領袖赫爾茲爾於一九O四年七月三日撒手塵寰,英年早逝,永遠離開以色列人回歸複國的曆史行列。自一八九七年他首創運動,至他瞑目大去之日,一共隻是七年光景。這七年中,以色列人的複國運動,開始出現了開端。從這個開端中,神的子民們要十分重視這一場眼所不及的靈界爭戰:

——以色列民按聖經的應許,返回祖居地複國,這是上帝的計劃;

——異教首領土耳其蘇丹以重兵占領巴勒斯坦,用陰毒的手段為赫氏製造種種困難,從而使赫氏心灰意冷,轉而將錫安主義運動的方向,導至那並非聖經上應許之地

——東非烏幹達去複國。這是一種來自仇敵的誘餌,在靈界中這與引誘夏娃偏離伊甸園方向的陰謀,如出一轍,也和引誘所羅門寵色而拜外邦人偶像的隱意,來自一門。

在聖經上,隻有一個人能戰勝這種狡猾、陰毒的詭計!“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他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魔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高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耶穌說,撒但退去罷。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於是魔鬼就離開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他。”(太四:1一11)一千九百多年前曠野中道魔雙方爭戰的記實,為的是要神的子民們親自看一看雙方“掌門人”“拆招”過程中的奧秘。你看到了嗎?魔方的招式忽隱忽現,變化無窮,但都以餌為誘,耶穌始終則隻用一招對付:“經上記著說。”“經上記著說”是什麽意思?就是上帝的語言。耶穌以“上帝的語言”作武器,贏得了這場靈戰的全盤勝利,最後魔鬼終於灰溜溜地走開了。耶穌至此,開始傳播天國福音,彰顯上帝的救恩計劃。可惜,赫爾茲爾始終沒有掌握耶穌手中那個所向無敵的絕招——“經上記著說”。所以,他在仇敵麵前站立不住,轉而接受西歐政治強人猶太富商的權宜安排,把錫安主義運動引到與耶和華應許相違背的方向上去。因他隻是猶太教的人士,不讀舊約先知書和新約經典。

經上分明記著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以色列人從他們所到的各國收取,又從四圍聚集他們,引導他們歸回本地。我要使他們在那地,在以色列的山上,成為一國,有一王作他們眾民的王。他們不再為二國,決不再分為二國。(結三十七21-22)上帝的語言在這裏說得清楚之極:回歸之民要聚集到以色列山上,不是去東非,而是在本土上,要成立的是一個完全統一,不再是曆史上南北以色列的國家。作為錫安主義運動首屈一指的領袖,他沒有按照上帝的吩咐去辦事,所以,他在仇敵麵前倒下去了!

〖一、歐洲正醞釀一場“巴比倫金杯”爭奪戰〗

當時,上自羅馬教廷、西歐各基督教國家的首腦、至猶太拉比和社會賢達,沒有人站出來替耶和華說話,堅持以色列複國的路線必須按照經上的真理,返回巴勒斯坦。那個時代歐洲的宗教、政治、經濟上的首腦人物,大多數人雖有“基督徒”、“天主教”、“猶太教”的麵具,但行動上卻與上帝的語言背道而馳。他們正鬼迷心竅,為瓜分全世界的殖民地絞盡腦汁,爾虞我詐,各施詭詐。遍閱西歐曆史,查不出羅馬教皇對當時帝國主義在全球爭奪殖民地和市場,有任何製止的行動,也看不到英國國教(聖公會)領袖們對其國人在東亞種鴉片又賣鴉片之舉有任何公開譴責的言論。歐洲確實處於曆史的轉型期中,物質主義、人文主義…應時地蓬勃發展起來,產生了人們讚不絕口的“第二波文明時期”。宗教領袖麵對這個時期,多數人投在本國政治強人懷裏,口是心非,他們多像以賽賽亞筆下所描述的那樣,“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賽五20)宗教上的淫亂,是邪惡政治的溫床。政治的邪惡則導致不義戰爭的發生。人類自本世紀頭一個十年起,以歐洲作起點,正在醞釀著一場“民攻打民,國攻打國”的世界性大戰。要研究這場大戰,你若偏信英國或德國的史冊,就會迷失方向,為一麵之詞所蔽。究竟這場大戰是怎麽發生的?發生之後又怎樣被冥冥中的神納入聖經預言的軌道之中?對此,我們必須刻苦己心,詳究人類近百年來的曆史,看一看這頁曆史是否已應驗上帝的言語?……

一九OO年,歐洲工業史正發生另一個奇跡:德國工業產量追上英國,超過法國,僅次於美國而占世界第二位。英國本是海上霸王,其炮艦政策及於全球五大洲,殖民地麵積超過其本國領士一百多倍,雄建了“日不落帝國”。德國在工業上追上英國,意味著市場和原料產地必須重新瓜分。所以,德皇威廉二世揚言:“必須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他的宰相皮洛夫更加露骨叫囂:“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僅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陽光下麵的地盤。”至此,德國和英國勢不兩立。一九O四年,英法兩國達成個協約:法承認英在埃及的統治權,英則默許法在摩洛哥的特殊權益。兩家在北非的利益遂協調起來,可聯手在西歐共同對付德國。為了在東線牽製德國,一九O七年英俄兩國又達成另一個協約:波斯(伊朗)北部劃為沙俄勢力範國,東南部則歸英國,中部為緩衛區;沙俄承認阿富汗屬英國勢力範圍。英俄至此也開始在中來協調起來。英國這個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頓時使德國兩麵受敵,處境極為危險。德國不服,拚命擴軍備戰,至一九O六年,德國海軍威力開始接近英國,形勢就更為緊張起來。但是,打起仗來則人家還都沒有準備好,故而一九O七年在荷蘭海牙召開一次虛假的『國際和平會議』。在戰爭問題上,各帝國主義國家都是假談判真備戰。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自古皆然。英、德、俄、法、奧等歐洲強國,自這次會議之後各懷鬼胎,爭相增加軍費,根據各自的利害關係,互相結盟,終於形成兩個對峙的軍事陣營:一個叫“三國協約”(英、法、俄),一個叫“三國同盟”(德、奧匈、意)。自從本世紀初波斯灣發現石油之後,古巴比倫地就開始被列強爭奪,應驗了耶利米書五十一章第七節所說的“金杯”預言。為什麽那地是一隻“金杯”呢?因石油是工業的能源,人們稱它為“黑色的金子”。“金杯”如此富庶,遂引萬國垂涎,誰先下手,誰就得此盛產石油的基地為業,享受這天然富源對本國工業生命的滋潤,所以,自本世紀起,人類才稱金杯中的石油為“工業的血液”。沒有石油的工業,瞬即夭折命喪。工業國家要稱霸世界,唯有奪取這隻“金杯”。但是,上帝分明預先藉先知耶利米向世界的列強宣布;“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對我(耶利米)如此說,你從我手中接這杯忿怒的酒,使我所差遣你去的各國的民喝。他們喝了就東倒西歪,並要發狂,因我使刀劍臨到他們中間。”(耶二十五15-16)歐洲兩個軍事陣營的火拚,就是從爭奪這隻“金杯”發端的。英、德兩國為要爭霸工業軍事強國的首位,波斯灣石油勢在必爭。一九O三年,德國為了向中東擴張,奪取那隻“金杯”,遂從開始失勢的土耳其蘇丹手中,取得了修建巴格達鐵路的最後特權。所謂巴格達鐵路,指的是從士耳其首都伊斯坦堡穿過小亞細亞,再由巴格達(伊拉克首都)直達巴士拉的一條橫跨地中海東北沿岸的戰略性要道。這條要道一旦建成,便可與全歐洲的鐵路網連接起來,從柏林穿過巴爾幹半島,經由博斯普羅海峽直入波斯灣去。這條要道,是德國東進奪取巴比倫這隻“金杯”的重要工具。德國人遂大造輿論說:“巴格達鐵路將為德國開辟到波斯、阿富汗的路徑,而成為橫架在英屬印度脖子上的一柄利劍。”德國的軍事戰略家出手奇速,一劍就刺到英國的重要穴位——波斯灣石油、印度的鴉片農場……從而威脅那位“日不落帝國”的生死存亡。

英國為使這條鐵路在必要時從腰間截斷,置德國人東西於不顧,於一九O五年,另出奇招,製造第一艘一萬八千噸級的“無畏艦”下水,該艦裝有數十門十二英寸口徑的大炮,揚言一艦即可把鐵軌斷成碎段。德國急起挑戰,一九O八年也造出了威力相近的『無畏艦』。至此,強烈的火藥味遂從歐洲向中東蔓延。英德均從戰略上著眼,巴爾幹半島是歐洲東南部的大門戶,是通往波斯灣的必爭之地。因此地的南端,有兩個重要的海峽,是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這個地區,實際上包括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等國的領土在內,但卻控製在腐敗的奧托曼土耳其帝國手上。那些小國,本來頻頻獻媚,誌在爭取獨立,擺脫外國統治;不知道什麽原因,一九O八年間宗主國土耳其國內突然發生內亂起來,對屬國失去了控製。此時,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突然出手,搶去塞爾維亞(今之南斯拉夫)及其近鄰之大片領土,引起英、法、俄三國暴跳如雷。沙皇俄國在耶利米書二十五章中,係“北方遠近諸王”的角色,向來也對巴比倫這隻“金杯”垂涎三尺。沙俄南下波斯灣的戰略,首先也必須控製巴爾幹半島,而後將勢力伸入地中海。奧匈帝國趁土耳其內亂突然發難,以奇招使那北方王措手不及。沙俄眼看奪杯希望成為泡影,於是惱羞成怒,難表強硬聲明:“支持塞爾維亞人民對奧作戰!”奧匈帝國遂宣布全國總動員,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歐洲列強像武林爭霸,以巴爾幹為擂台。準備大展拳腳,拚個你死我活。巴爾幹半島上的居民多屬斯拉夫族,與俄人同裔,一時間他們相依為命,結成一派。一九一二年十月,巴爾幹各國在沙俄支持下,宣布對土耳其開戰,於是第一次巴爾幹半島局部戰爭爆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世紀的第十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了!一九一四年六月十五日,奧匈帝國集結重兵,對俄國的“盟弟”塞爾維亞準備動手。為示軍威,奧國王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偕後前往奧塞邊境檢閱部隊,費迪南本係軍國主義份子,一向炫耀武力,其傲慢態度遂激起塞爾維亞人憤恨。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十一時左右,當費迪南偕妻乘著敞篷汽車抵達波斯尼亞市政廳前的肯麥橋時,突被兩名青年以手榴彈狙擊,但炸彈在車後爆炸,未中帝後,刺客當場被捕。費迪南以為天佑,遂又驅車繼續參觀訪問,豈知到了拉丁橋又遭暗伏,一位槍手上前射擊,打了兩槍就使這對帝與後當場斃命。這兩搶,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信號搶!奧匈帝國陸軍總參謀長康拉得即刻下令三軍向塞爾維亞境內挺進,沙皇俄國至此沒有選擇餘地,遂發兵參戰。德國與奧匈本有軍事密約,此時也隻好挺身而出,並於七月二十三日下午六時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七月二十八日,開始炮轟塞國。沙俄遂在七月三十日宣布全國總動員,並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德國傲然迎戰,八月一日也宣布全國總動員。隔日,德國又向英國的小盟友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八月四日,英國不得已也參戰了。隨即,英屬地各國如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聯邦,也追隨英國參戰。自創世以來,這是一場規模廣泛的全球霸權之爭。

八月六日起,雙方混戰開始。為了什麽呢?為了“金杯”。要拿到“金杯”,則必須打通巴爾幹半島。人類開始發生洲際的『民攻打民、國攻打國』之戰,其源概出於此!戰爭爆發之後,戰場迅速擴大。歐洲大陸上是大戰的主要戰場,共有三條重要戰線:西線——從北海直到瑞士邊境,全長七百公裏,主要由英、法對德作戰,東線——從波羅的海沿岸直到羅馬尼亞邊境,全長九百公裏,由俄國對德、奧作戰

南線——主戰場是巴爾幹半島,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作戰。此外,中東也是重要戰場,主要是英、法對土耳其開戰。亞洲的日本和中國也於此時加入協約國一邊,與英、法、俄並肩作戰。英國為討好日本,竟然允許日本掠奪德國在中國山東省所占領的部份領土(包括著名青島市在內)。這真是對我國的奇恥大辱,好端端的加入你英國一邊作戰,你卻把我土地給了倭寇作人情,豈有此理!在帝國主義混戰過程中,各國都以各種動人的政治口號粉飾自己,說自己才是正義的一邊。其實,爭戰發生的原因,初始時都很簡單:為了爭奪巴比倫這隻“金杯”。繼而,將人間各種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私欲交織在一起,聚集搏鬥,那有正義可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曆時共四年零三個月(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全球五大洲共有三十多個國家、十五億人口(占全世界四分之三)卷入這場戰禍。交戰國總共動用兵力七千三百萬,其中戰死者達一千萬,受傷二千萬。全球被這場戰火奪去的財產,計約二千七百億美元。這是一場人類前所未有的大廝殺,這一次戰爭,在性質上開始符合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中“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的預言。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