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正文

<珍藏版> CT診斷常用數據

(2013-08-16 09:21:32) 下一個
國內同學放到轉的, 僅供參考。

 
 
一、頭頸部
眼環厚度2-4mm。

視神經粗3-6mm。

第三腦室寬3-8mm。

頂部腦溝寬度不應超過5mm。

內聽道開口前後徑正常為3-5mm,大於5mm為增大。

垂體高度正常男性1.4-5.9mm(平均3.5mm),女性2.7-6.7mm(平均4.8mm),青年女性特別是妊娠期高徑可達9-10mm(也有人報道達12mm者),其橫徑較寬約8mm左右,一般認為高徑小於10mm的垂體瘤為微腺瘤,大於10mm者為大腺瘤。

腦出血血量的算法:長×寬×高×π/6(單位:ml)。

在腦梗塞2-3w時進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見到模糊效應。

腔隙性腦梗塞的大小一般小於15mm,小於5mm者CT不易發現,大於15mm者為巨腔隙,最大徑達35mm。

顱縫分離:一般認為顱縫雙側相差1mm以上,單側縫間距大於1-2mm,成人顱縫單側大於1.5mm即可診斷,兒童有的顱縫較寬,但亦不應超過2mm。

顱內血腫的CT值多高於60Hu,在60-90Hu之間,最大不應超過94Hu(紅細胞壓積為100%時的CT值)。

脂肪組織的CT值為-80~-130Hu。

硬膜下血腫分期:急性<3d,亞急性4d-3w,慢性>3w。

透明隔囊腫:其橫徑大於3mm,雙側壁向外膨凸,橢圓形或近球形,腦脊液密度。

眼球突出:在擺位良好的橫軸位圖像上,於兩側顴突之間作一連線,正常人大約有眼球的1/3位於該線之後,如位於此線後方的眼球麵積少於1/3時,指示有意義的眼球突出。

骨性外耳道大約1.5cm長,占據外耳道之內2/3,外側1/3為軟骨部。

頸部食管後上方平第6頸椎下緣,前上方平環狀軟骨,與咽相接,下平頸靜脈切跡至第1胸椎上緣的斜麵。

頸部氣管上端位於第6頸椎下緣水平,與環狀軟骨相接,下界前緣平頸靜脈切跡,後緣位於第7頸椎下緣水平,向下移行至胸部氣管,成人頸部氣管長約6.5cm,橫徑約1.94cm,矢狀徑約1.87cm,有6-8個氣管軟骨,仰頭或低頭時氣管上下移動約1.5cm,其上段位置表淺,下段位置較深,距皮膚約4cm。

頸椎椎管近似一尖端向後的三角形,C1-C3逐漸變小,C4-C7大小一致,前後徑在C1為16-27mm,下頸部頸椎椎管為12-21mm。
甲狀腺位於頸正中氣管兩側,由左右兩葉和連接兩葉的峽部組成,呈蝴蝶形,左右兩葉位於喉下部和氣管上部,起自甲狀軟骨,下至第6氣管環,相當於第2-4氣管軟骨的水平,正常甲狀腺重10-60g,一般為25-30g。

甲狀旁腺有兩對,上麵一對位於甲狀腺左右兩葉後麵上1/3處,常埋於甲狀腺內,下麵的一對位於左右甲狀腺下極,每個甲狀旁腺大小約5×3×1.5mm3重約30-50mg,正常CT上不可見。

甲狀切跡是位於兩側甲狀軟骨結合前上部的切跡,約平頸5平麵。CT上,頸部淋巴結腫大的通行標準是1.5cm以上。

二、胸部 

升主動脈總是大於降主動脈,兩者比例為2.2-1.1:1。

奇靜脈淋巴結正常直徑可達10mm。

右肺動脈心包內部分正常測量值12-15mm,正常主肺動脈直徑不應超過29mm。

胸內氣管長約6-9cm,位於中線或稍偏右側,正常人氣管直徑約10-27mm平均男性19.5mm女性17.5mm。

食管壁厚度取決於膨脹程度,一般不超過3mm,縱隔內淋巴結任何徑線大於1cm者均視為異常。胸骨切跡是位於兩側胸鎖關節與胸骨之間圍成的切跡,約平胸2平麵。肺結節是指直徑小於4cm的肺內類圓形病灶,4cm及其以上者則稱為腫塊,粟粒結節指4mm以下的點狀結節。

空泡征是指病灶內1-2mm(或<5mm)的點狀透亮影。

肺內結節或腫塊的分葉:弧弦距/弦長≥0.4為深分葉;=0.3為中分葉;≤0.2為淺分葉。

肺內病變小於2cm者80%為良性;大於4cm者絕大多數為惡性。厚壁空洞其壁厚大於3mm。

肺內小結節或粟粒結節大小約1-2mm。

左斜裂後端位於第3-4胸椎水平,向前下走行抵於前肋膈角;右斜裂後端位於第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止於距前胸壁約3-5cm處;橫裂平第4肋骨水平內端指向肺門角,後端相當於斜裂中點,外端止於側胸壁。正常心包厚度上界為4mm,如大於4mm為異常。

CT掃描很容易發現心包積液,少至50ml液體即可檢出,仰臥位少量積液一般位於左室後壁下方,寬度較小,心外側及心前區僅有少量或無液性暗區,其積液量一般在100ml以下;中等量積液均勻分布於左室後方,心尖、心髒外側、右室前壁之前,以房室溝處最多,其積液量在100-500ml之間;大量積液,積液暗區較寬,遍布心髒周圍,心後最多,左房後壁之後也可見到,有時心髒懸浮於積液中,其積液量在500ml以上 劍突約平胸10平麵。臍孔約平腰3-4平麵。恥骨聯合約平骶尾椎平麵。

氣胸:如果氣帶寬度相當於患側胸廓寬度的1/4時被壓縮的肺大約為25%左右;1/3時被壓縮的肺約為50%左右;1/2時被壓縮的肺約為65%左右。肺泡壁破裂融合而成含氣空腔,大於10mm時稱為肺大泡,無壁。大葉性肺炎的分期:充血水腫期(12-24h);紅色肝樣變期(2-3d);灰色肝樣變期(4-6d);消散期(7-10d)。

三、腹部 

肝髒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成人肝重約1300g,約為體重的2%,肝髒有腹膜包繞,但有3個區域無腹膜:下腔靜脈窩、膽囊窩、膈麵裸區。

CT上肝髒左右兩葉的分界是膽囊窩和下腔靜脈窩的連線,即坎特利氏線(Cantlie)。

肝內血管係統有三套:肝靜脈、肝動脈、門靜脈。肝髒血供是雙重性的,肝動脈20-25%;門靜脈75-80%。
由於肝內糖原含量較高,所以平掃時肝實質密度稍高於胰腺、腎和脾,肝平均比脾高7-8Hu。門靜脈正常值:主幹長為4.8-8.8cm平均7.3cm,橫徑0.7-1.6cm平均為1.09cm。

總肝管直徑3-5mm,一般不能顯示,總肝管和膽囊管和並形成膽總管,膽總管直徑<6mm為正常,6-10mm者為可疑擴張,大於10mm者為擴張。

膽囊壁厚薄均勻一致,正常厚度1-2mm(CT上不可見),超過3.5mm考慮為異常,大於5mm為肯定增厚。

膽囊長徑4-5cm,膽囊增大CT表現為長徑大於5cm,由於膽囊壁的炎性水腫,充血或肝組織繼發性水腫,其壁與膽囊窩及周圍肝髒界限模糊或出現低密度環。通常肝內膽管直徑為1-3mm。

肝內膽管擴張依範圍可分為3級:僅肝門附近膽管擴張者為輕度擴張;既有肝門有有外周膽管擴張者為中度擴張;肝門及外周均明顯擴張者為重度擴張,依肝內膽管Ⅰ-Ⅲ級分支擴張程度分為直徑0.5cm為輕度;0.6-0.8cm為中度;0.9cm以上為重度。

胰腺長約15cm,位於腹膜後腔前腎旁間隙,為凸麵向前的弓形軟組織影,橫跨第1-2腰椎之間,正常胰管內徑約2-4mm,在高分辨率的CT圖像上,偶可見胰管的1-2個區段,隻有擴張的胰管才能在整個胰腺全程顯示。

一般來說,胰頭大小不超過第2腰椎橫徑;體尾部不超過第2腰椎橫徑的2/3,胰頭部最大徑(前後徑)29.3mm;體部最大徑25.6mm;尾部最大徑21.2mm,對突然超過鄰近胰腺3mm以上的隆起變化應予高度重視。

急性胰腺炎血清澱粉酶增高在發病後24小時內可被測得,血清澱粉酶明顯升高>500U/dl,(正常值40-80U/dl,Somogyi法),其後7天內逐漸降至正常。

尿澱粉酶測定也為診斷急性胰腺炎的一項敏感指標,尿澱粉酶升高稍遲但持續時間比血清澱粉酶長,尿澱粉酶明顯升高具有診斷價值(正常值80-300U/dl,Somogui法)澱粉酶的值越高,診斷正確率越大,但與病情輕重不成正比。

成人脾重100-250g,長12cm,寬7cm,厚3-4cm,正常脾長度不超過15cm,脾下緣不超過肝右葉最下緣,脾前緣不超過腋中線。
CT橫斷麵以5個肋單元作為脾的正常標準。

正常胃壁在適當膨脹情況下,通常厚度較均勻,約在2-6mm之間,平均為4mm,有兩個區域胃壁厚度可超過1cm,一是胃食管連接處,其厚度在0.6-1.8cm之間,形成所謂的“假腫瘤”;二是胃竇部小彎側。

一般把胃壁的厚度>10mm視為異常,但如發現局限性增厚,即便<10mm亦視為異常。

小腸、空腸占踞左上腹,可顯示羽毛狀或環形的粘膜類型;回腸踞右下腹和盆腔,無特征性的粘膜類型。

通常小腸腸腔不小於3cm,正常小腸壁厚度小於3-4mm,小腸皺壁厚度約2-3mm,腸係膜淋巴結正常時不可見,或顯示為直徑小於5mm的線狀或結節狀軟組織密度影。

正常結腸在膨脹情況下壁厚不超過3mm,當空虛時不超過5mm,其壁厚度超過5mm,為可疑增厚,超過10mm肯定為異常。
直腸長約12-15cm。正常腎上腺的厚度不會超過同一掃描層麵上同側膈腳的最厚部分。

成人腎上腺長約1-4cm,寬約1-3.3cm,厚約0.2-0.8cm。

腎髒約3-4個腰椎椎體長,即12-14cm,寬5-7cm。右腎較左腎低1-2cm,兩腎大小差別不應超過1cm。

前列腺30歲以下的男性,上下徑為3cm,前後徑為2-3cm,左右徑為3.1cm;60-70歲上下徑達5cm,前後徑為3.4cm,左右徑為4.8cm。

成人睾丸長3-4cm,厚1-2cm,寬2-3cm。

成人卵巢平均長2-3.5cm,寬1-1.9cm,厚0.5-1cm,35-40歲逐漸縮小,絕經期後可縮小一半以上。

生育期未經產婦子宮長5.5-8.0cm,寬3.5cm,厚2.5cm;經產婦長7.0-9.0cm,寬4.5-6.0cm,厚2.5-3.5cm。

子宮腔為一狹窄的縫樣裂隙平均長6cm,子宮肌壁厚1.5-2.5cm。

四、脊柱 

CT橫斷位可清楚的顯示每個椎弓的7個附屬突起,即1個棘突,2個橫突及4個關節突,關節間隙正常為2-4mm。
正常椎管前後徑15-25mm,橫徑為20-30mm,側隱窩前後徑(椎體後緣到上關節突前緣的距離)正常大於5mm,黃韌帶厚度3-5mm。

CT能提供多種有關椎管形態的測量資料,就臨床而言,其中最重要的是測量椎管中央前後徑,頸段<10mm為椎管狹窄,腰段12mm應視為比較狹窄,若減到10mm時為絕對狹窄,文獻報道腰椎椎體前後徑平均為16-17mm,下限為11.5mm,椎弓根間徑平均值20-21mm(腰5為24mm),下限為16mm,側隱窩前後徑≤3mm提示側隱窩狹窄,≤2mm肯定為狹窄。

脊柱主要體表標誌:第7頸椎棘突最長;第3胸椎棘突平肩胛岡內側端;第7胸椎棘突平肩胛骨下角;第4腰椎棘突平兩側髂脊的最高點和臍;硬膜囊終於第2骶椎水平,下端變細附於尾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