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龍門

我的小說 姥姥的龍門 近期在亞馬遜網店發表, 這個連載是它的中文版。多謝閱 讀並請提寶貴意見。
正文

姥姥的龍門 (1)

(2013-01-28 13:12:06) 下一個
愛可以從一個小種子開始。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下午, 林老師要我和向東幫她抄寫分數通知書。那個大辦公室很安靜。向東和我麵對麵坐在, 不說一句話。 那個時候, 男孩和女孩在學校是不興說話的。 我倆就把頭埋在紙堆裏,避免眼神接觸。 這可真有點尷尬,因為太安靜了,我都可以聽見他的心跳! 突然, 一滴血從我鼻子裏掉到白紙上。 我聽到我的尖叫聲。 我看到向東跑向我, 把他的手絹按在我的鼻子上。。。 我想我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愛上了向東, 雖然我當時隻有十三歲。。。 如果當時我能把那塊手絹保存下來就好了。。。 那個時候"愛"還是個禁詞, 我是從我父親的書裏學來的。 父親很愛讀書。 他總是說, 很難發現好書。如果他找到一本好書, 他就會連在做飯炒豆腐時都要看。 我記得有一本書是<<哈姆雷特>>, 在當時是禁書。 我到現在也不知道父親是怎樣搞到這本書的。 他不在家時, 我就偷偷拿來讀。 我至今還記得封麵上那發黃的中文繁體字。我至今還記得當我讀到奧菲麗亞的死時, 我忍不住哭起來。 我當時一定是感覺到了奧菲麗亞的痛, 那種無望的愛。但那個時候, 我不能同任何人談論愛。。。現在想到向東和那個夏天的午後, 我就想哭。 向東在1989 年"六四"以後被投進了監獄。 我從此和他失去了聯係。。。 我的腦袋裏一團糟,或者我的生活是一團糟。這又有什麽區別呢?我過去喜歡出發。 提著我的老行李箱,出發的感覺真好。 美國新澤西紐瓦克到中國上海, 7369公裏, 15個小時。 我正在飛往上海去參加工作麵試。 我的前男朋友 JOE, 一個中國男人 會來機場接我。 這次我感覺被強迫著, 但沒有人強迫我。 我沒有計劃這次旅行,或者我計劃了,但是這次跟我計劃的不一樣。 - 不管怎樣,這次旅行不是為了JOE! 曾經在我鬧離婚時, 我處處依賴JOE。 我曾經以為我會因為他而忘記向東。。。但是,在這麽多年之後,向東還是一直在我心深處,我從來沒有忘記過他。 如果我跟向東結婚。。。 - 向東你在哪? 你還活著嗎? 我不敢想下去。。。這架飛機裝滿了不同膚色和不同年齡的乘客。 我擠進靠窗的座位14A。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著14 是個不吉利的數字。 又一個不吉利的兆頭! 昨天夜裏我又夢見了姥姥。 她手搖著那個老棉花紡車臉上掛著淚。。。 有些人認為夢見死人是不吉利的, 但我媽不這樣認為:- 係個紅腰帶。 紅腰帶避邪 - 你們姥姥在你夢裏警告你呢! 她在保護你!我媽認為我姥姥有靈驗, 因為姥姥活得長。 姥姥生在1911年, 辛亥革命那一年。 那一年皇帝被趕跑了,但是和很多鄉下姑娘一樣, 姥姥還是被裹了小腳。 姥姥2001年故去, 這一年我到了美國。 姥姥的長壽在我的故鄉龍門是不尋常的。 龍門離黃河並不遠。 我現在就係著紅腰帶。 我不確定姥姥的靈驗,但是我老是做同樣的夢。 我父親很久以前就早已把姥姥的老棉花紡車砸得粉碎。 姥姥是想在夢裏告訴我, 她還在生父親的氣嗎?姥姥非常喜歡她的老棉花紡車。 隻要一有空, 她就會一邊搖紡車,一邊哼著歌: 小小鯉魚掛紅鰓, 下江遊到上江來, 頭搖尾巴擺, 頭搖尾巴擺! 打一把金鉤釣上來。 小呀郎來呀啊, 小呀郎來呀啊, 不為冤家不到此處來。 她的小腳踩著紡車, 伴著那又慢又長的‘吱吱’紡線聲的節奏, 一邊搖,一邊反複得哼唱。 我雖然不理解歌詞,但我還是記住了它。 我喜歡這個歌, 我總是說:- 姥姥,再唱一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amchiang48 回複 悄悄話 昨晚終於把這本書讀完,讀的時候頻頻嗤之以鼻,甚至以不屑的心情讀這本書。 其中數度想若是以往對這種小說大概翻翻即可丟一旁的習慣,應該早就擱置下來了! 但為了不想有始無終的讀書態度, 同時對我『重新復出』建立讀書習慣的再開始,我覺得還是應把它讀完,做為對自己的交待。 讀完了,倒是沒有了那些情緒,所有負麵的情緒也不見了 ! 並不是書讓我平息下來,更非它戲劇化的結局讓我安靜! 嚴格說起來若以它整本絮絮叨叨的結構,這樣的結局益發顯出作者的有限;這種童話般或好萊塢式的結局,使這本書在我這種讀者眼中想替其翻案的機會都喪失了。 若是我,既然前麵會用有如裹腳布般的敘述我的失業與婚姻觸礁的強烈無助,以及有限的人際交流中, 我的結局會用更多的留白方式,延伸我這趟短暫的探親返鄉之旅之後,帶出對人生更多包容後給予的理解!
 也許沒有答案也沒有具體的未來,但我因著走了這一趟, 我對姥姥、父親、母親、 向東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發現,以及我十年朝思暮想的家鄉親人有了『一番貼近』之後,也許可用更多【無言】。其實卻是更深領悟,我內心可以更寬闊, 更Soft(在女主角身上一直看不見的東西), 此時的我也許在麵對人生的勇氣上多了一些,來繼續麵對我的下一步! 這份留白的結局方式,也許可稍稍提升一下本書的層次,很可惜的再次顯示出作者的廉價取巧,其實整本書都充塞了這種廉價取巧,無論是對中國歷史的『蜻蜓點水』,還是對中國文化的『沾點醬油』, 更遑論對對美國生活的認識? 即便妳嫁給了外國人,妳還是用中國人來看他們,對現在中國的認識也隻是一群中國人閒談中的中國,所有書中最讓人不耐的就是這群中國人聚會時的談話! 也許作者想如實的表現真正景況,其實也是作者想要藉機說出她對現象的一些發現而已。 卻是一點深度都無, 網上有人讚美作者是 Amy Tan 的接班人, 雖說作者自謙不敢當, 但掩不住內心的雀躍! 其實這種對中華文化的廉價取巧早被 Amy Tan 用盡了! 但作者卻沒有 Amy Tan 對文字哂玫木?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