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草為寇

百年後也許什麼都留不下,所以文字不過是我們的文明曾經存在過的痕跡而已。
正文

Coffee or Tea

(2013-01-22 05:18:58) 下一個

中西文化的差距到底有多少?也許就和“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以及 “to be or not to be” 這類問題的無解答性是等值的罷。這種解答也許會讓我大部分朋友嘔死,因為她們是學理科的。我就不同,文科的孩子就是這麽無聊。我們喜歡探討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這才叫做思想;而理科的孩子們呢,人家那是在思考啦!

文科是抽象的,理科是幾何的。區別在哪裏?嗬嗬~~忘了嗎,都說了我是文科的孩子。我們思的是不會有確切答案的問題。所以關於這個問題,我隻會告訴你,答案在世界的盡頭。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飛吧!隻是千萬記得,別去向往太陽的光明,因為你蠟製的翅膀會哭泣的。(嗬嗬~不得不為自己唯美主義的這種固執小小感動一下)

回到主題。身為芸芸眾多我的同類們之一(好囉嗦的感覺),也就是這些浮萍族(“浮萍本無根,未必逐波流”是也),我不得不在自己發呆神遊時想這個問題。首先對不習慣我語言模式的朋友注解一下,浮萍族說的是我們這些所謂海外子女。另外需要聲明的是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天下“烏鴉一般黑,歸國子女一般黃(?)”這一點。大家給我們灌的名字也不少:ABCCBC,香蕉人,鴨梨人……等等,總之還真是可觀。歸國探親、度假、訪友、放牛羊(??)的時候,因此惹出的笑話或辛酸還真是見聞不少。以前聽別人人家的“痛說(回)家史”倒也不痛不癢,不過直到自己親身經曆那種屈辱的國恥時,心情如潮水滂湃、慷慨激昂方才明了(誇張了咩?)。總之就是在外的這些孩子也是有不同等級的。算我是老封建也好、思想傳統也好,甚至跟著大家一二三一起叫我阿媽也無所謂啦……但是我就是固守三六九等,喜歡規劃出不同的等級,還要求做得階級規格嚴明等等。總之的總之,國外華夏兒女們也是有很多種的。

首先,是“土產”的。這種孩子就是真正的“廣播公司”了,他們除了那副黃皮膚、小眼睛、圓鼻孔的尊容還勉強能稱之為“Chinese”以外,基本上已與我華夏五千年深邃的文明掛不上鉤了。這樣的孩子也不稀罕和咱們瞎攪和,身邊基本上不是當地的“盛產”(記住,有咱血統的那種叫土產,就是能買回去做紀念的那種!),就是和人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清一色“土產”了。這些土產中有時也會夾雜一些混合品種,其炎黃血統有待商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混血兒啦!這種土產買回去做紀念很好用哦,甚至騙人家說是搬回來移栽成功的“盛產”之一都不過分呢!

其次,正是千人所不齒、萬人所唾棄的假洋鬼子!(開玩笑的)當然叫他們假洋鬼子雖然其名不雅,但倒也貼切。這個組群的產物,通常是年幼時就離開祖國母親的懷抱,轉移陣營、認賊作父的。當然了,那時候還是懵懂間的小孩子,根本沒有什麽判斷力。不過千萬不要認為小孩子們不懂事,就可以肆意在他們麵前暢所欲言。那是最過分、最可惡的大人才做得出的事。小孩子們正因為不懂、不理解,所以才會把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全部認真吸收。由於對大人們的盲目信任,以及自己的無知,所以之後便很有可能地會依樣畫葫蘆地一味模仿。

其實這些假洋鬼子也很可憐的。他們接觸的世界是全部西化的,但是距離他們最近的、包裹他們最緊的,也就是他們的家,卻又是固執的傳統東方文化。他們在行為上可以模仿著周遭的世界,但思想上卻被灌輸著另一種文化。他們往往會顯得不倫不類、不中不洋,而自己甚至這一輩子恐怕都無法理解自己奉行的、相信的到底是什麽。而周遭的世界則很沒有風度地、殘忍地,孤立了他們。

他們倒也算是自得其樂罷。既然自己無法融合於任何一方,那麽何不成立自己的獨立群體?這時候宣揚個性化的追求,雖然會被文化的膜拜者所不齒,但那也是無奈的。這樣新生代、新人類式的追求,其實何嚐不是諷刺著我們的無情呢?因為那些,隻不過是絕望的孩子在做最後的呐喊呀!

下麵輪到第四種。咦,第三種漏掉了嗎?沒有沒有,其實這是筆者私心作祟罷了。嗬嗬~~一會兒再說。第四種也就是最堅持中國文化的好青年!來來,大家鼓掌以資鼓勵。這種孩子通常應該是個性成形、心理年齡成熟後才被拖出國外來受苦的。(受什麽苦啊,麵包、牛奶都有了你還叫喚什麽,唉唉~~果然人心不足蛇吞象啊!)這些孩子可能平常也會接觸西方的世界。語言上遷就他們身處的國家,擁有外國人的朋友,使用外國人習慣的生活模式等(請注意我用的“外國人”這幾個字)。但是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為模式已經定型過、不會改變了。他們就算適應於西方社會,但他們保持著中國心。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無論他們怎麽適應,仍然用的是“人家”的,“外國人”的。

另外還要提一點,這第四種孩子回國後,就是大家固有觀念中滿口英文、態度囂張的假洋鬼子。這是不自信的體現,也是一種悲哀的現象。第一種“土產”回國,這個……恐怕讓他們甘心同意回國都是問題。畢竟,那對於他們而言才是完全陌生的“外國”,何談“回”字乎?而第二種正牌假洋鬼子回國的話,恐怕隻是那種躲在親人背後,不知所措的孩子吧?因為語言的不順暢,文化的朦朧與陌生,讓他們恐懼。心裏潛在的觀念則逐漸形成:他們是被拒絕的外來人。至於回國最開心的、最受歡迎的,也就是我最後要說的第三種類型。(偏心是不是有點明顯?)

關於第三種,我暫稱其為奶茶。聽說香港人很喜歡喝一種叫做鴛鴦的飲料,是將咖啡與茶相混合的奇特物品。我個人偏執地認為這個飲料真的很適合香港。其實各地人喜歡的一些東西會成為一種標誌是有理由的。就像崇尚美學Wabi-sabi(簡稱並不是wasabi~)的日本人喜歡一夜就謝的櫻花一樣,香港人發明了叫做鴛鴦的東西。茶是由中國傳向世界的,而咖啡是由國外引進中國的。將兩者結合,不就是一個“外國人去了以後,認為自己見到中國;中國人去了以後,認為自己見到外國”的香港嗎?

我把第三種類型定位為奶茶,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像香港人那樣融合中西文化。在這個組群裏,他們仍然保有了自己的中國底蘊,但是就像英國人喝茶一樣,加入了奶、糖。敝人不才,正屬於這個組群。我也很喜歡喝奶茶。(笑)

我們奶茶組的(好奇怪的名字呢)喜歡的音樂是沒有中國、外國的界限的,我們可以喜歡發如雪,可以喜歡Linkin Park,可以討厭中國的走樣rap,也可以去討厭外國的MTV裏中日不分的racist asses。喜歡的食物、演員、電影、書籍、建築…….這些也都可以沒有界限。奶茶組的人似乎已經不會刻意去區分好惡的東西到底是屬於什麽文化的,但是也同時被中西文化的差異所限製。我自己初次回國時,被闊別已久的傳統文化魅力所蠱惑,簡直可以媲美沉迷於鴉片異香的脆弱靈魂。但是也同時不齒著穿著哈韓、哈日風的無知年輕人,以及逐漸侵蝕文化的現代社會風氣。在流連於酷暑烈日下,一個人茫然地看著昔日的十三朝古都正步向西方社會所定義的文明。傷感之餘,卻也隻得無奈地喝著手中救命的清涼烏龍茶,持續發呆。

朋友前些日子還感歎,為什麽我們要學習西方社會的那些孩子自己獨立?我是中國孩子,我和父母親近到底錯在何處?大家要笑就笑吧,我秉持孝道不對嗎?聽著向來冷靜、理性的她(誌願學醫),竟然也有如此慷慨激昂的時刻,心中觸動真的不小。難道我熱血的青年時代已經結束,淪落到成為療傷係的成熟溫柔女性了!(?)還是,這個問題真的開始值得所有人深思,包括習慣思想或思考的家夥們。是嗬,誰規定長大一定要拋棄哺育自己的父母呢?烏鴉尚知反哺,難道西方文化所謂的civilization真的連動物們的原始本能都不如了嗎?

在大腦裏開始構思提倡“反獨立宣言”時,我已向茶杯內倒入crème了。看著溫和的灰白奶色在紅褐色中暈開時,不禁想到了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啊,簡稱為抽象思維的答案好了(好像也沒有那麽簡單):也許中西的差異公式就是茶++=不是咖啡這麽簡單吧?

杯中冉冉升出的熱氣與冷溫相遇,凝結。化成了我首次思考的白色意識形態。

(2007, Feb.)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