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94)
2015 (139)
2016 (126)
2017 (121)
2018 (72)
2021 (1)
(0/45 reads)2016-12-20 08:39:08
氣候變化係列之一 見 周末漲姿勢:對氣候變化感興趣的看過來 :)
在超導器件方麵做出傑出貢獻的挪威裔美國物理學家、1973年諾獎得主Ivar Giaever,不客氣的指出Climate change的研究已經變成了類似宗教的東西,主流觀點不容別人討論質疑,這就成了Pseudo Science——隻找符合自己假設的證據,而對不利的證據視而不見。關於一些營養學研究成了"junk science"的評論也很犀利。
他援引挪威科學家在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10/5750/1013 ),講到格陵蘭島雖然海岸邊的冰在融化,但其內陸的冰卻在不斷積累。此外,南極的冰川也在增長。我一位從事極地考察的同事也曾經在閑談中向我提到過南極冰川增長的事情,也許和複雜的洋流有關。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他說“But they don't report it (in the news)"
關於冰川融化造成大洪水,老先生引用了幾百年來海平麵變化的數據。事實上,一直在緩慢上升,這幾百年來都是每100年漲20厘米,而並未因CO2排放出現加速或減速的趨勢。
老先生還提起了那些著名的北極熊可憐巴巴站在幾無立錐之地的小冰塊上的照片。他說事實上,挪威Svaldbard北極熊的數量自70年代以來增長了4倍,因為挪威政府開始禁止獵熊;他們也控製了捕獵海豹,所以北極熊的食物更充足了——這和CO2一點關係也木有,而且實際上北極動物的生態正在恢複。
最有意思的是,老先生說:130年來,地球人口從15億增長到了70億(今年達到了75億)。如果相信這100多年來的氣候變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幹嘛不像中國政府那樣強製計劃生育呢???還不是因為它不popular而已?
關於老先生對風能、太陽能的看法,俺有所保留。但生產wind turbine需要稀土元素,直接造成了內蒙一些地區的過度開采和環境劇烈惡化,卻是事實。這些能源可以成為輔助能源,但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主要能源還是要靠化石和核能。
為量子電動力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普林斯頓退休教授Freeman Dyson:“我們對CO2的增加是好還是壞並沒有詳細的分析。人們隻談到壞處,但事實上CO2增加也促進了光合作用。地球的植被因此增加了20%。“
這一評論可在NASA網站找到佐證: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6/carbon-dioxide-fertilization-greening-earth
Dyson也認識氣候模型工作的創始人(一位日本科學家),這位創始人說:“模型對人們了解各個因素的影響很有幫助,因為你可以在模型中變化其中一個因素,然後通過結果估計其影響。但對預測未來的氣候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無法把所有複雜因素都放在模型裏麵。
Dyson先生在BU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演講:Heretical Thoughts About Science and Society,也貼在下麵。科學的重大進展,其實都是一些富於懷疑和獨創精神的"Heritics“貢獻的。
兩位老先生關於氣候變化的見解,從與眾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觀之頗有啟發。
事實上,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前,曆史上已經發生過多次自然原因造成的氣候劇變。本係列之二,竺可楨先生對古籍中的氣候變化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考證;本係列之一的曆史頻道節目,介紹了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的、18-19世紀歐美的小冰河期。
這些自然引起的劇變,都是我們人類尚無方法預言和避免的。那麽重要的問題就是:這些自然引起的變化,和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到底各占多少比例,如何相互作用?有沒有趨利避害的可能?這些都是研究“氣候變化”的領域忽視和未能明確回答的問題。
還有一點更重要,就是千萬別以現代科技的能力去打造一成不變的“舒適”環境,以代替人類幾百萬年來賴以生存的基本能力————適應自然變化。人類如果沒有了適應自然的能力,而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營造的“小環境”裏,那麽距離滅亡也不遠了。“適者生存”,千萬別忘記這一自然法則。
多謝您雅臨共鳴。是啊,人們連冰河期形成的機製都沒有完全搞清楚,對近5000年的氣候變化機製更是一頭霧水,這樣還要去作預測,恐怕非常不現實。
我們建立一個理論模型的時候,一般要先測試一下它是否能準確計算出已知的現象。要我說,這些氣候模型應該先能夠準確計算出前100-200年的氣溫變化(隻用近幾年的數據做初始值),如果每個peak和valley都定量符合了,才可以談“預測”。不做這些檢測,所謂“預言”跟當年的占星術也相去不遠。:)
這些自然引起的劇變,都是我們人類尚無方法預言和避免的。那麽重要的問題就是:這些自然引起的變化,和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到底各占多少比例,如何相互作用?有沒有趨利避害的可能?這些都是研究“氣候變化”的領域忽視和未能明確回答的問題。
還有一點更重要,就是千萬別以現代科技的能力去打造一成不變的“舒適”環境,以代替人類幾百萬年來賴以生存的基本能力————適應自然變化。人類如果沒有了適應自然的能力,而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營造的溫室裏,那麽距離滅亡也不遠了。“適者生存”,千萬別忘記之一自然法則。
多謝您的評論。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隻從“抑製變化”的角度看,而應該從變化的根源、是福是禍以及“適應變化”的角度看。這些問題不搞清楚,豁然政治化,可能會犯下和當年教會幹預科學一樣的錯誤。
嗬嗬,科學史上,大多數人犯錯誤的時候多的是,所以科學沒法用民主的方法判斷正誤,唯一可信賴的是客觀事實。您想想,地心說、燃素說、以太說當年可是99%的共識啊,結果咋樣呢?:)
您講得很中肯。大爆炸,可以用現有理論相當精確的推演出來;可是氣候變化的模型,尚無法達到如此精度。Dyson先生對其中的問題看得很清楚。物理學家對似是而非的東西最不能接受。
多謝您的點評。“氣候變化”本身在科學界沒有任何爭議,長期的氣候變化從19世紀就認識到了,人類文明時期的氣候變化在50年代以後就開始研究,竺可楨先生在70年代就有評論。見本係列之二。這裏的兩位老先生也認為“變化”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問題是人類活動是否真的是主要因素?變化是否一定不利?
“氣候變化”領域的問題是,從90年代就開始炒作“氣候變暖”,這幾年意識到這一提法有問題,才改成了“氣候變化”。但主流的觀點依然是“變化有害”論。而兩位老物理學大師的觀點是,到底有害有利,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下結論。
某些冰川的增大不支持變暖說,但支持變化說。
多謝您的討論。非常讚同。
比如,假設人類行為造成氣候變化的可能性僅僅為50%,而氣候變化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1000,那麽也許就有必要采取行動,
反之,即使人類行為造成氣候變化的可能性高達90%, 而氣候變化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大,僅為10, 那麽考慮到限製co2排放的成本,也未必一定要采取行動。
多謝您雅臨點評。需要注意的是,這二位擺的都是事實,故不應被忽視。藝術審美,尚有主觀因素;而科學沒有主管因素,任何客觀事實都必須被重視。
在深層次的研究上確實有專業的分別,這點毋庸置疑。非常感謝您的討論,受益匪淺。
非常讚同。現在氣候變化的研究變得過於政治化了。而政治幹預科學,從來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把科學還給科學家,脫離各種利益關係,是最明智的選擇。
其實,這年頭美國的“政客型”“科學家”也不少。
有道理,但若刻意強調通性,就失去專一的學術性了。
他們看問題往往從不一樣的角度出發,甚至從常人的盲點出發,仔細拷問已有理論的正確性。是為創新之源,獲得真理之源。
多謝您的評論。氣象學,其實本質上就是物理+數學。:)科學思想是相通的,一旦研究方式背離了科學“懷疑”和“證偽”的基礎,那就很難說是科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