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阿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李白、杜甫和劉禹錫(三):李杜之誼

(2015-06-20 07:27:01) 下一個
(本係列前兩篇在:

閑話李白、杜甫和劉禹錫 (1)
閑話李白、杜甫和劉禹錫(2) :管窺太白古體詩|


提起李杜,就不能不侃侃他們之間的友情。這二位相遇,是在山東兗州,並很快成了好友,有杜詩為證:“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後世稱此次相遇,隻有孔子見老子可與之媲美。有趣的是,前一次是儒道兩家哲學上的峰會,而後一次則是儒道兩家在詩歌藝術上的峰會。兩次峰會道家的代表人物,都姓李;老子西出函穀關,不知其所終,而李白卻是從西部的鹹秦之地隨家遷蜀。這一切,仿佛完成了一個冥冥中注定的千年輪回,連李杜二位“仙”“聖”的稱號,也可以和老子孔子的稱號對應上(封神演義裏,老子是原始天尊的師兄)!

乍一看,李白和杜甫性格和詩風都不大相同,何以會一見如故呢?我想,蓋因他們其實有很多共同點,從其詩作中可以看出來。這裏給大家曬曬:


他們都好酒。詩仙自不必說,詩聖的酒量估計也不差!杜甫的自述詩《壯遊》中寫道:
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這幾句,不看作者大家大概會以為是李白寫的呢!他漂泊長安時所作的《曲江》,有“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他被譽為唐代七律之冠的《登高》,尾句以“潦倒新停濁酒杯”抒發莫大的悲哀——因為老病剛戒了酒,以後連借酒澆愁亦不可得了。由此可以想見,這一仙一聖湊到一起,肯定要喝個痛快,唱和個痛快!那家喻戶曉的“李白一鬥詩百篇(《飲中八仙歌》),就出自老杜的手筆,很可能是那時親眼目睹滴。

他們都好旅遊。李白二十五歲出蜀遠遊,此後“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謠》),留下無數壯麗詩篇。杜甫更厲害,他
20出頭暢遊吳越時,竟然差點順便出國去日本玩耍:“東下姑蘇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壯遊》)。要知道,那時候渡海旅遊是大有生命危險的事情,如此狂熱,用今天的網絡語言來說,堪稱“骨灰級旅友”了!

他們都頗有豪氣。李白固然是“五花馬,千金裘,呼而將出換美酒”(《將進酒》),青年時代的杜甫卻也是“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遊》),兩位豪爽高才之士,自然是相互欣賞,引為知音。

在詩歌創作方麵,他們都極其厭惡浮華空洞的文風。李白有一首《醜女來效顰》,諷刺這種文風是“一曲斐然字,雕蟲喪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而杜甫針對一些淺薄的文人嘲諷初唐四傑,吟道“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真是杜詩中難得一見的狠話。

他們都自視為安邦之高士,渴望為國效力,惟覺俗人眼拙,故懷才不遇。李白每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上李邕》),以魯連(也作魯仲連)為榜樣,出手立奇功,然後歸隱江湖,“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杜甫則“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健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顯然,他們都想做一番事業。隻不過,李白受道家影響,希望功成身退;而杜甫受儒家影響,恐怕要為君王盡忠吧。

而相見之時,這兩位卻都有些職場失意。李白滿懷希望應詔赴長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卻發現玄宗不過想讓他當個禦用文人,作膩了“名花傾國兩相歡”之類的詩,一年之後即告退,遇到杜甫時剛從長安回來不久。而杜甫,二十四歲通過貢試後赴京考進士,“甫昔少年時,早充觀國賓”,本以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不想卻未能高中,隻好到老爸做官所在的兗州城。雖一通好玩,“快意八九年(《壯遊》),然畢竟已經是而立之年,該有所功業了。這時候估計也為職場的前途發愁吧。各有各的失意,自是一番互訴衷腸。

於是,一仙一聖相見恨晚,煮酒縱論古今,並馬上相約去遊齊趙。兩個人大概還常互相開開玩笑。李白有首戲贈杜甫的詩,讀起來頗為有趣: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隻緣從前作詩苦。

據說還有人考證過這“飯顆山”在何方,其實這是詩仙在搞笑,那“飯顆”,不就是“飯粒”嘛,戲稱一小山包罷了。後兩句,倒是讓人產生點疑問:杜甫自稱“下筆如有神”,“詩看子建親”,那曹子健可是七步成詩,這詩聖咋成了“苦吟”派呢?其實杜甫晚年的詩作中有回答:“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這個“耽”字用得極其準確,不是沒有佳句,而是他太追求完美了,沉迷其中,耽擱了。俗話說,“行家伸伸手,知道有沒有”,李白自然知道杜甫的高才。但他的觀點是詩文要“天然去雕飾”,所以這裏也是善意的勸杜甫:“老弟才高八鬥,其實隨心寫來就是佳作,何必苦求驚人之句,把自己累瘦了呢?”

杜甫到了晚年,估計也讚同這個道理,所以緊接著“死不休”那句,就是“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須愁”。而流傳至今的詩聖的作品,大部是他晚年“渾漫興”的佳作。不過當時,他可是年輕氣盛,也回敬了李白一首: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戲嘲李白自稱要去求道,卻天天狂歌飲酒,沒幹正事。這兩首朋友間互開玩笑的戲作,今天讀起來饒有趣味。
相聚終有一別。天寶四年(745年),杜甫去長安求功名,而李白也打算重遊吳越,於是依依惜別。有趣的是,李白20多歲時遊過一次吳越,著名的《靜夜思》就是那時寫的。這次想起去重遊,不知道是否因為和杜甫聊天時交流了在吳越的暢快經曆,而產生了重溫舊夢的想法?

後人常因此次離別後,杜甫給李白的詩多(大約十幾首),而李白給杜甫的少(現存3首),覺得李白大概不是很重視杜甫。個人覺得這樣說沒有太多道理。一是兩人的詩作,大部分都已經散失,無法以互贈數量多寡判斷。二是李白給杜甫的贈別詩,以及此後重來沙丘城想起杜甫而寫的那一首,都是情真意切: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複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懷!
 
《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聽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複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李白是何等高傲的人物,如果瞧不起杜甫的詩作,豈能如此真情相贈呢?

還有一件趣事,即兩人之間某些作品的風格,也許因為此次相聚而產生了相互影響。且看:

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杜甫《秦州雜詩第七》:“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穀間。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這兩首一對照。頗似步韻唱和,隻不過李白那首多了四句。還有杜甫《旅夜書懷》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也和李白《渡荊門送別》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異曲同工。

此別之後,杜甫在長安“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而李白則在各處遊曆,曾意欲定居廬山。不想安史之亂爆發,把仙聖都卷了進去。然“江山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元遺山集》),這二位在戰亂中,都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高尚人格,創作了更多傳世傑作。尤其是杜甫,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也許他的詩歌創作就達不到頂峰,更不會有豐碑一般的“詩史”。這一段,我們下次再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沁文----古來客' 的評論 :

多謝沁文兄垂賞,好建議!照辦!打算把平水韻係列那幾篇也整理一下,單提出來。

剛去查了一下這個“耽”字,原來最早的意思是“大耳垂肩”,後來發展成“樂”,大概是大耳好聽雅樂。這樣就逐步演變成了“喜愛”“沉溺於”的意思。而“耽誤”的意思從幾時開始用的,還真不是太聽清。

也可能,這裏詩聖想做個“雙關”?這樣既達意,又和後麵幾句銜接得很好。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明海藍天' 的評論 :

祝海天兄節日愉快!後世對這二位的相遇評價甚高,聞一多先生說“譬如說,青天裏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那麽,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
沁文----古來客 回複 悄悄話 留侯妙文,讚、讚、讚!!!以後有閑再去拜讀前兩篇。

強烈建議您於博客單獨創建一個欄目用於放置此類(不同於詩詞習作、政論、考據題材)之貼,例如沁文博客之內單有一欄名曰 “沁文-古來客文史縱橫談”^_^如此,則可令詩友們方便、快捷地發現、看到留侯如此洋洋灑灑的妙文;否則易於陷入汪洋大海而易於miss掉 。。。

另:關於文中之 “耽”,沁文一直以來堅持與翼龍大師相同之觀點:沉湎、沉迷、癡迷 。。。

祝留侯全家端午節快樂!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ragon' 的評論 :

龍兄過節好!多謝雅讚點評!您說的可能是對的,俺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沒有仔細查證過。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硯' 的評論 :

多謝寒硯姐垂賞!祝您和家人節日快樂!
明海藍天 回複 悄悄話 阿留詩兄寫的精彩好文,李杜並雄,各有千秋。難得二人生在同一時代並成好友,相互激勵,成為佳活。唐朝另一詩人白居易也是我喜歡的詩人之一。謝謝分享,祝節日愉快!
Eragon 回複 悄悄話 大讚!內容豐富!寫得也詼諧風趣。

唯一點疑問, 為人性癖耽佳句, 的耽字,俺個人認為是“沉迷於”滴意思,而不是耽誤~。 個見哈~
寒硯 回複 悄悄話 多謝阿留兄分享好文!收藏下來仔細讀!

祝您全家端午節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