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阿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小議“以詩證韻”

(2015-05-31 17:42:17) 下一個

與曲師、龍兄、蝶兄關於“阿”字平仄的討論中,他們提到了“以詩證韻”方法,即根據前人的詩作判斷平仄音韻。我是讚同這種方法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法也不是沒有任何問題,尤其是當它不符合韻書,或曰古代的“字典”的時候。

我覺得應用此法,需要加個定語:“在一定的曆史時期”是對的,不可前推,也不可後推,更不宜以此否定韻書。比如說,如果一些詩人的讀音不符合當時的字典,一般的看法自然是他們讀錯了;如果是從漢到明初的字典、詞韻、曲韻都不符合,那就更要懷疑了。

這個“阿”字,就是這樣的情況,從漢代《說文解字》、到《唐韻》、再到《平水韻》、《洪武正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用於曲)都找不到仄聲的讀法。若說“阿某”太俗而讀法不入韻書,也不大說得過去,因為《孔雀東南飛》、《木蘭辭》被尊為“樂府雙璧”,而這兩首都有“阿母”“阿女”“阿爺”“阿姊”。“阿”讀仄聲的例子,全部出自中唐以後,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是否是自中唐起,因為口音的變化及白居易、李商隱兩位大家的幾首格律作品作仄聲的影響,詩人們把這個字音給改了。

當然,音韻上將錯就錯並無大礙,約定俗成後重修字典就是,但不能因此說按原來字典的讀音就錯了。所以我認為,如果要用”阿“的仄聲,嚴格說就不能叫做”依平水韻”,因為平水韻裏沒有這個。這點應沒有什麽疑問吧?

再舉個現代的例子,如拙作《閑話平水韻》係列第一篇所述,如果我們按照季羨林這位“大師”的讀法,“陳寅恪”從此就要讀成“陳寅雀”了,幸好有字典及陳先生自己的拚寫為證,方能證明其錯誤。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學文科的人堅持讀“陳寅雀”的,難道我們就可以因其人多勢眾認為他們一點沒有錯嗎?或者跟著他們一起錯?

具體到“阿”字的問題,中唐後有詩人把漢韻中“阿”的讀音在一些詞語裏改成仄音了,不合漢韻也不合唐韻,這就像我們今天把“阿房”讀成(a fang)一樣,也是有錯誤的。至於後世子孫來學我們的錯誤讀音,也未嚐不可,畢竟“文以載道”,而道猶存,隻是把古音丟了而已。但若有人說我就要讀正確的古音,那咱們斷不應該用後來的“約定俗成”去否定之。

韻書和字典最大的好處,就是它不以任何“大家”的意誌為轉移,防止了以訛傳訛的發生。所以即使白居易、李商隱用了“阿”的仄聲,直到明初韻書一直不改,隻有平聲。這對語言的標準化、通用化有極大的貢獻。

那麽“阿母”中的“阿”字到底有沒有意義呢?來源如何呢?這點《說文解字》有解釋,此處當“呢近”講,是從“阿”字”曲”的意思派生而來:
http://www.zdic.net/z/27/sw/963F.htm  “曲則易爲美。故隰桑傳曰:阿然,美皃。凡以阿言私曲,言昵近者,皆引申叚借也。”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以詩證韻”,應在同時代韻書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比如“思”的平仄,平水韻二者兼有,哪裏用平哪裏用仄,可以通過學習總結前人的詩作判斷;而違背韻書的,則要小心謹慎,可以兼容之,但不可以此否定韻書中的標準讀音。事實上,李白有“阿嬌”、杜甫有“阿誰”入詩,但都是古體詩,也反映出他們的謹慎態度。蓋因其時口語與韻書已有所區別,這種平仄反轉的情況,用在格律詩裏不得不慎,那時候考進士對此要求很嚴的。

多謝曲師、龍兄、蝶兄的認真討論,受益匪淺,揖謝各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深賞沁文兄雅評!讚同!
沁文----古來客 回複 悄悄話 讚同留侯觀點,如此仔細考據推敲,真學者型詩人。

世間詩人無數,然大抵隨意抒發情感於一時;而學者寥寥,於學者而言,真知為首,情感次之;情感易發,真知難就 。。。。。。,不由想起錢鍾書之 《管錐篇》 。。。。。。

若於詩人和學者二者之間作不二之選擇,沁文必擇後者 --- 盡管可能是一個不入流的學者 。。。 其實學者本身不必有所建樹,終極之要者在乎【學者之心】;同理,習詩不必有大成,終極之要者,【在於詩心】 。。。 因為,欣賞詩詞的目的即在培煉、熏陶詩心,否則或曰舍本而逐末,求句卻荒心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