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阿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幾字微調煥意新——體會《平湖秋葉》幾個不同版本的意境

(2014-11-13 11:08:35) 下一個

Moon. I would like to know who painted this
(據九兄鑒定,此圖乃上周日晚間俺在他家後院“偷拍”滴。
 

上個周末,受九兄原玉啟發,得五絕一首。後經與清泉兄討論,發現微調幾個字竟然可以使得意境完全不同,品起來頗有趣味。遂作此文以記之,權當拋磚引玉,和各位詩友分享一點體個人的體會。

九兄原玉 秋夜: 風清雲去淡,月滿水來黃。 草底蟲聲細,湖邊椅背涼。  

第一版:平湖秋葉 (和九兄): 疏枝托滿月,落葉泛金舟。 順水怡然渡,秋深不必愁。

讀了九兄這首,俺的第一感覺是“水來黃”似略有怪異(注:當時俺尚未來得及到九兄後院“偷拍")。問九兄是否為月光的緣故,他解釋說,主要是黃葉浮在水麵上,再配以月光產生的視覺效果。於是想怎麽改改以和之。先想起範仲淹的“浮光躍金”,就有了第二句“落葉泛金舟”。又想第一句應該把滿月加進去。葉子落了,那樹枝自然稀疏,由此寫出了第一句。(原為“稀”,後改為“疏”,這點和清泉兄不謀而合)。

寫完這兩句一看,有點意思啊:您看,“疏枝”“落葉”,感覺多麽蕭瑟;而“滿月”“金舟”卻是一片祥和景象,兩者呈鮮明對比。如果不是“疏枝”,那繁茂的枝葉就把滿月擋住了,看不到“疏枝托滿月”的景色;而如果葉子沒有落到水中,也不會有“泛金舟”的愜意了。這是不是有點像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禍兮,福之所倚”呢?

意識到這一趣味,後兩句就容易了。“順水”,就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既然“道法自然”嘛,又何須愁呢?這兩句同時也受到了杜甫“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生愁。”的啟發。

清泉兄讀了拙作,覺得可轉得更有力一些,建議第三句改為“誰與今宵渡”,這樣就有了第二版:

第二版:疏枝托滿月,落葉泛金舟。 誰與今宵渡,秋深不必愁。

雖然隻改了一句,但表現的意境已經和第一版完全不同。如果說第一版表現的是恬淡安然,那麽第二版表達的就是欲說還休的秋愁。而且通過前兩句用詞的對比,以及三、四兩句的對比,體現出一種糾結的心情。我也非常感謝和喜歡清泉兄賜的好句,因為這是我們在人生中時常能體會到的一種複雜情感。

順著“今宵渡”,俺又想到那眾多的落葉金舟,頗有同道之感啊,積極一點也許可作“濟濟今宵渡”:今宵有朋友相聚(今宵渡=度今宵,party是也),秋天也不必愁了。這樣就有了第三個版本

第三版:疏枝托滿月,落葉泛金舟。 濟濟今宵渡,秋深不必愁。

跟上一版隻差2個字,但意境又截然不同。從頭兩句的憂喜交織和略帶躊躇,到三四句的豁然開朗,裏麵稍有點懸念,個人比較喜歡這個感覺。

清泉兄對此又建議道,如果要配合第三句的改動,也可把頭兩句的第一個字改一下,這就是第四版:

第四版:枝托滿月,葉泛金舟。 濟濟今宵渡,秋深不必愁。

也是改了兩個字,這下愁徹底沒有了,表現的完全是平湖秋夜的祥和!非常佩服清泉兄對文字的敏銳,也歎詩中遣詞之奧妙,從第一版到第四版,真是“幾字微調煥意(換一)新”!
 
也附上陶陶兄、沁文兄和道兄的和詩。再謝九兄原玉啟發、清泉兄賜教、以及各位唱和! 大家周末愉快!
 
陶陶兄雅和: 平湖升滿月,飄葉若浮舟。 碧水明如鏡,風涼好個秋。

沁文兄雅和:《幾度秋風》 --- 平湖月色又歸舟

依湖初起,入色晚歸。 未把秋風,還觀葦葉

道兄雅和: 圓明天上月,  寂寞水中舟。  隻見歌聲渡,  不知故者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清泉水' 的評論 :

再謝清泉兄討論,受益良多,真乃吾師也!往後還請您多多指教!
清泉水 回複 悄悄話 問好阿留兄,謝謝分享您的作詩體會,我的建議也是在兄的好意境中受到啟發。期待欣賞兄的更多佳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