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7)
我在青春時期有個愛好:遇見好的圖片,好的文章都會剪下來貼在一個筆記本裏。 這本筆記本一直放在國內,直到去年才漂洋過海來到這裏。 現在偶爾會拿出來翻一翻。大概是年齡的緣故,以前喜歡的一些文章及名言雋語,開始覺得有些幼稚了。但這篇從《讀者》剪下來的蘇聯小說《湖畔奏鳴曲》依舊喜歡。
書中的男主魯道夫是名醫生,和強勢的妻子離了婚。 他被城市瘋狂的生活節奏,病人,女人折磨得疲憊不堪後來到托馬林田莊度假。在這裏遇見了漂亮的女教師勞拉。勞拉的丈夫因酗酒在打獵時誤將同伴當獵物打死被判刑還在監獄。勞拉帶著兩個孩子同婆婆和小姑住在一起。
在一次魯道夫給勞拉女兒看病時, 勞拉坐在那,附身看著女兒,長長的頭發垂到枕頭上,襯著她那洋溢著無限溫存的麵孔。魯道夫心中一動:“我在哪裏才能看到這種。。?”。而勞拉在和魯道夫接觸幾次後,也對魯道夫產生了情愫。“一種情投意合的電流在他們之間流動著”。
但孩子爸爸的來信,讓勞拉決定轉身離去。勞拉想著她和魯道夫之間的戀情:“她憂鬱,因為它已成為過去,她歡愉,因為它確實發生”。魯道夫也極力想挽回從他身邊溜走的一切,但他無能為力,因為他沒能摧毀勞拉內心的某種東西。
這種內心的某種東西我想大概就是責任,道德,還有那份善良吧。 勞拉的丈夫毀了她的生活,但如果她隨著魯道夫離去,那她會毀了整個家人的生活。 她不會這樣做。
勞拉的小姑嫉妒地說勞拉:“一邊讀著丈夫的來信,一邊和魯道夫在外麵鬼混”。勞拉問:“你認為這是鬼混”。 小姑反問:“不是鬼混,難道是愛情?”。 勞拉回答:“就是愛情”。大多數人像勞拉小姑那樣不願承認愛情會在已婚男女之間發生的。其實是會發生的,而且這份愛情和未婚男女之間的愛情沒有什麽本質的不同,都是兩情相悅。人們之所以不接受,正如魯道夫所說: “我們之間,不隻是兩個人”。責任和道德讓女人選擇割舍。在我看來,那種發生在已婚男女之間的“發乎情,止乎禮”的愛情其實更偉大。 它裏麵有著一個女人作為母親的犧牲。
差不多同一時期,還讀了美國的《廊橋遺夢》。《湖畔奏鳴曲》是70年代的作品,但我90年代初才讀到。
這兩本書有著好多相似之處: 兩位女主都是或曾是教師,都有兩個孩子,都是在丈夫不在時遇見了男主,一個是來借船,一個是來問路,都在和男主產生戀情後作出犧牲選擇了家庭。而兩位男主都比她們的丈夫更有魅力。如果問我更喜歡那本書?我的答案是《湖畔奏鳴曲》。勞拉和魯道夫之間的愛情看起來更自然,更讓人信服。而《廊橋遺夢》裏的男主感覺並未真的愛上女主。 他們之間的愛情看起來有點蒼白,無力,牽強。 而且比起《湖畔奏鳴曲》,《廊橋遺夢》摻雜了性和肉欲,失去了一種含蓄的美。我一直覺停留在精神層麵的男女愛情才更美好。
《湖畔奏鳴曲》同時還被拍成電影。這部1976年的前蘇聯電影在今天看仍為上乘之作。 《廊橋遺夢》也拍成了電影。 看看兩部電影裏的男主和女主, 蘇聯的兩位看起來更養眼啊。
謝謝菲兒! 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