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5)
2019 (77)
2020 (50)
2021 (34)
2025 (1)
戴安瀾被困同古,杜聿明主張戴突圍,而史迪威卻命令堅守待援。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主張。在凱申公離開臘戍之前曾經口頭許諾史迪威是戰區最高指揮官,杜聿明會聽其指揮。然而史迪威此前從無戰役甚至於戰鬥指揮經驗,也不清楚麵對的日軍戰鬥力有多強。史迪威這個紙麵上的軍事專家似乎不明白日軍人數上已經是200師的4倍,火力上則還要強3倍以上。戴安瀾因為急行軍沒有帶重炮,隻有輕武器。激戰12天以後彈藥即將耗盡,全師也斷糧兩天。
此時杜聿明斷然拒絕了史迪威的命令,令新22師前去接應200師突圍。趁夜,新22師打開包圍圈的缺口,第200師安然突圍。清晨輕點軍隊,發現人員都在,除了炊事班少了一名挑夫。這名挑夫在夜裏與部隊走散,不過人還算機靈,白天找地方隱蔽,第二天又趕上了大部隊。至此200師的突圍畫了一個完美句號,號稱一人未損,連一個扁擔挑子也沒留給敵人。
圖一 仁安羌解圍戰場故地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聯盟存在著各種嚴重的分歧。英國方麵一直在打自己的小算盤。他們對於丟失緬甸毫不在意,作為殖民者不願為保衛緬甸流血犧牲。而對於中國人的防範甚於對日本人。日本人遲早會有被美國打敗的一天。等到日本投降的時候英國自然可以作為戰勝國重占緬甸。而如果中國軍隊進駐並趕走了日本人,英國會擔憂無法收回緬甸。美國方麵一心要打敗日本,但是沒有足夠的軍隊投放。派來的史迪威沒有實際戰役指揮經驗,也缺乏對中英軍隊戰鬥力的了解,所以做出的部署無異於紙上談兵。遠征軍積極抗日,作戰英勇,但是目的並非保衛緬甸,而是保衛雲南,禦敵於國門之外。
同古沒打成,史迪威又策劃了曼德勒會戰。曼德勒會戰計劃基本上是同古會戰計劃的翻版。還是英軍守住右翼,由遠征軍守中路和左翼。但是這次日本兵力投入已經加強。除同古會戰時緊急增援的甲等叢林戰第56師團,又增派了第18師團,總兵力增加到6萬人。可見日軍對緬甸也是誌在必得。如果史迪威認真研究過中國抗日戰場的曆次戰役,他應該明白目前的情況根本沒有勝算。盟軍的空軍已經損失殆盡,製空權完全掌握在日軍手中。戰鬥形勢跟中國戰區沒什麽區別。那麽同樣的中國軍隊換到緬甸難道就能成功保衛曼德勒,而在中國則保不住武漢?如果史迪威此時是一位富有實戰經驗的軍事家,他應該會考慮放棄曼德勒,退守臘戍。這樣能拖長日軍的補給和進攻路線,對己方最為有利。
圖二 當時的英國南方軍區司令亞曆山大中將,後來曾任加拿大總督(1946-1952年)
就在就在這時候英國軍隊又開小差兒逃跑了!英緬軍現在幾乎是聞風喪膽,一聽見開槍就要拉稀。麵對日軍逼近不等交火又開溜了。時任英緬軍總司令哈羅德·亞曆山大(1891—1969),愛爾蘭貴族出身,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此校與西點軍校齊名,位列世界四大軍事學院之一。亞曆山大富有實戰經驗,他的經驗來自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從敦刻爾克下來到了緬甸,他又迎來了。。。呃,咱們一會再說。
這次的英軍撤(逃)退(跑)沒有上次那麽幸運。按理說都來過一回了應該經驗比較足。結果不成想被日軍包抄阻截了。本來日軍也不是專門來阻截他們的,正好碰上了,那就順手阻截一下吧。所以日軍人數不多,隻有4000人。麵對這隻9000人的英軍部隊該怎麽辦呢?哎,對啦,應該包圍他們!麵對日軍的薄弱包圍圈,軍長斯利姆子爵指揮英軍英勇突圍。結果死傷了兩千人以後,被圍得更緊了。於是這群巨嬰開始歇斯底裏的呼救。
麵對被困的豬隊友,再怎麽生氣無奈也不好見死不救。可是遠征軍本身兵力也不足。最後抽調了第113團前去營救,兵力800人。雖然兵力不足,但是遠征軍派出了新38師師長孫立人親自指揮。孫立人(1900-1990),安徽舒城(現屬於安徽六安地區)人。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赴美獲普渡大學工程學學士,又就讀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士畢業。孫立人在當時的國軍裏是為數不多的非黃埔出身軍官,同時也是軍事學院科班出身。孫立人受到親美派宋子文的賞識和大力提攜,從宋組建的稅警總團起家。在瓊瑤小說《煙雨濛濛》裏曾經提到陸依萍的父親帶的軍隊在日軍飛機掃射轟炸中行軍保持隊形不亂。這實際是取材於孫立人。
圖三 孫立人將軍
孫立人手下113團團長劉放吾也是畢業於清華大學。這兩個學霸足智多謀。由於兵力少,白天進攻容易暴露兵力,所以二人選擇了夜戰。同時劉放吾把最強火力集中開火虛張聲勢。日軍遭受密集火力攻擊,根據槍聲密度判斷遠征軍至少來了一個師,10000人。結果越打越沒信心,最後解除了包圍逃跑了。此戰後稱仁安羌大捷。孫立人以少勝多創造整個東南亞戰場對日作戰奇跡,被英媒美譽為東方的隆美爾。而這位倒黴的亞曆山大,因為有敦刻爾克的前科,仁安羌解圍又被稱為東方的敦刻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