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舍草廬

自由言論,隨想隨記,拋磚引玉,結交知己。
正文

中國是怎樣走進鐳時代的(轉帖)

(2025-10-09 04:10:38) 下一個

中國是怎麽進入鐳時代的?

 

中國核工業

中國核工業報官方澎湃號

2020-11-07 09:00

北京

 

原創 中國核工業 中國核工業 收錄於話題#口述核史30個

30

◎ 陳新民 口述 王亮 整理

 

1898年居裏夫人發現鐳,證明放射性元素鐳的存在,大量鐳製品廣泛用於醫學和發光粉,鐳的價值大增,強國紛紛開始鐳學的研究。1964年5月,國家科委和二機部根據“國家科學技術十年發展規劃”要求,下達給北京第五研究所(以下簡稱五所)三項任務:鐳基準與鐳標準的建立、標準放射性同位素製樣及製備方法的研究、標準放射性同位素的製備和供應。與此同時,為填補空白、趕超世界先進,形成了當時極富號召力的目標,即有無條件都必須解決中國鐳的有無問題,並開展選礦、水冶、純化、製源、分析測試、安全防護等科研任務,為我國放射性基準的建立,同時為我國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做出積極貢獻。

765.jpg

陳新民

楊承宗組建課題組,代號303工程

1966年2月,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五所副所長楊承宗組建了課題組,代號303工程。直接參與課題組的科技人員有50多人,大多都來自清華、北大、科大、複旦等高等學府,涉及化工、分析、輻射安全防護、放射化學、化工機械、核物理、機械加工等多個學科。

我於1965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放射化學係,分配到五所,1966年9月正式加入303工程,主要研究鈾精礦發煙硝酸浸出產的氮氧化物與氡氣處理、活性炭吸附氡、氡的長期封存設備、鐳廠的安全防護措施與監測方法。

興建中國鐳廠——七五〇廠

為了實現上世紀60年代末拿出中國鐳的雄心壯誌,在“先生產,後生活”的大慶精神指導下,按照當時“分散、靠山、隱蔽”的建廠方針,小試的基礎上直接進入設計、基建,於1968年10月25日在遼寧省興城夾山動土興建中國的鐳廠——七五〇廠,我於次年6月離開首都北京,舉家來到渤海之濱的縣城,直到退休也未曾離開過為之奮鬥一生的戰場,老話說“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曆史的沉澱讓我體會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766.jpg

中國進入了鐳的時代

1969年,二機部副部長劉偉指出,要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保證重點,先解決鐳的有無問題。同年8月,國防工辦強調力爭60年代解決鐳的有無問題,餘下的時間隻有4個月。就這樣,一群年輕的知識分子與全國各地借調來的技術骨幹,同心協力,不畏嚴寒,不怕艱苦,邊科研、邊設計、邊施工建設,開啟提鐳大運動。

769.jpg

當時,有利條件是有部、局、所各級領導的關懷、協調,兄弟單位、當地政府、部隊的支援。不利因素是11月中旬時,提鐳工藝廠房內牆和地麵施工隻完成三分之二、水電風暖尚未完工、18台主要非標設備尚未製造、現場沒有生活區等等。擺在麵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我們當即成立了突擊隊解決水電風暖,成立增援隊完成非標設備加工製造。大家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艱苦創業精神,以現場當生活區,吃住在工地,20天內完成了70台設備、250個閥門、2000米管線等的安裝和調試。

經過全流程試車作業,準備開始第一批鐳溶液的正式生產。1969年12月19日,提鈾工藝正式投料,所有儀表剛剛顯示完就出現異常,臨時代用泵排料到過濾器時出現料漿堵塞,當班的李定於、張世明、吳慶玉搶著用塑料布接溶液,並立刻查找原因。原來由於泵的進出口接管過大引起的,換管後,料液即刻過濾恢複正常,從第一槽到第十八槽,浸出分離工序運轉正常。12月23日,中國第一批鐳溶液出來了,純度為96.77%,自此,中國進入了鐳的時代。

鐳回收率提高到80%左右

首戰告捷,成績是喜人的,拿到了鐳溶液,但暴露出兩個突出問題:一是鐳的回收率低,僅為20%左右;二是國家計量院需要鐳基準的鐳鹽雜質含量不大於0.1%,現有工藝提鐳雜質含量比設計需要的高了幾十倍,而且鐳基準源需要以無水氯化鐳形式裝料。

此外,試生產初期原工藝設備,采用一次小量投料浸出,圓盤過濾、固液分離。來自廣東的鈾精礦本身是粉末狀,但運到現場卻結成硬塊,投料前需再次粉碎,原工藝設備幾乎不能正常運行。必須對生產線進行重新改造,選用新的設備流程。當時又正是“文革”時期,工作很難開展。此情況匯報到上級後,1973年8月13日~8月23日,由二機部派專家陳國珍和楊承宗,帶領國家計量院等有關單位到七五〇廠召開了“8.13”會議,中心議題是如何提高鐳的回收率,確保在1976年底完成鐳基準源的研製任務。

770.jpg

實驗組不知查閱了多少文獻資料,不知進行了多少次徹夜不眠的討論,不知經過了多少次試劑參數優化,最終確定了提取鐳的工藝流程,使鐳的回收率提高到80%左右。

生產出真正意義上的國產鐳工作源

由於液體鐳溶液存放在聚四氟乙烯瓶中,存在容器老化、氣體累積、內壓增大等安全隱患,需要對硝酸鐳溶液進行濃縮純化,製成無載體鐳鹽。為了研製無載體鐳基準源、鐳標準源及其它鐳製品,從而實現鐳製品的全部國產化,完善中國鐳工藝勢在必行。

有關人員前期做了大量探索工作,樊子儀、金濤等采用蒸發法,褚桂明、王華富等采用重結晶法,但都無法得到純的無載體鐳鹽固體。

1983年,我采用沉澱法,用硫酸加入硝酸淋洗的鐳溶液中,經過一係列工序,得到了無載體氯化鐳固體。試驗一次成功,從此最終完善了提鐳工藝,用國產的鐳原料,生產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國產鐳工作源。

七五〇廠自1968年10月25日建廠共運行19年,獲取鈾-238、鐳-226、釷-230、鏷-231、鉛-210等多種放射性核素;利用國產鐳原料製備各種型號的密封鐳標準源1267支,利用進口鐳原料製備鐳標準源180支。

研製出國內首支醫用鐳源,填補國家核科技一項空白

當時中國使用的醫用放射源都是進口的,有些國家在出售鐳製品時,竟然超越國際貿易常規,提出讓中國填寫申請書等帶有侮辱性的條件。經過充分討論和集思廣益後,七五〇廠確定了用溴化鐳製作醫用源。

但稱量工序遇到困難,分裝天平安裝在防護箱中,氣體流動造成觀察模糊和出現不穩定狀況,工人師傅忻稼芳和陳齊量連續工作50多個小時終於解決上述難題。稱量需要一台精度在萬分之一的專用天平,工人和技術員通過修複報廢的小刀架、製作光度板,用了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天平的製作。焊封工序用的氬弧焊機,沒有定製產品,一無圖紙、二無資料,技術員陸世法多方請教、反複試製,製成一台小型自動程序控製氬弧焊機。無數技術難題一項項被攻破,終於在1970年9月30日,研製出國內第一支醫用鐳源,再次填補了國家核科技的一項空白。之後,研製了鐳醫用源22套、180支,滿足了國內需求。

準確測定了喜馬拉雅山峰的高度

1985年,按221廠要求與北綜廠等合作,我作為第一負責人,用RaBr2研製出了“低中子本底異形鐳γ源(YML-50型)”,開拓了鐳的新用途。此項研製成果獲得了1986年核工業部科學進步二等獎。

771.jpg

一批批鐳源相繼被研製出來,包括教學鐳源、係列微型源以及液體鐳標準等四種類型的鐳製品。其中,鉛-210用於重力儀準確測定了喜馬拉雅山峰的高度。

中國的鐳事業伴隨我度過一生,青年時代有過火一般的熱情,壯年時代經曆了艱苦的磨練,直到老年引發了深深的思考。“四個一切”的核工業精神鼓舞著核工業人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它已經成為核工業人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核工業人創新發展、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陳新民,1941年11月出生,1965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放射化學係,隨後分配到第二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前身)。在科研崗位上,完善了提鐳工藝、鐳廠的安全監測技術、安全管理及計量防護工作,解決了二級廢水處理工藝。1969年12月23日,七五〇廠生產了中國第一批鐳溶液。1970年9月30日,參與研製出國內第一支醫用鐳源,再次填補了國家核科技的一項空白。1983年承擔了無載體固體氯化鐳的研究,並擔任七五〇廠的副廠長。1985年研製了“低中子本底異形鐳γ源”,獲得核工業部二等獎,1990年7月擔任七五〇廠廠長,2001年11月退休。)

中國是怎麽進入鐳時代的?

 

中國核工業

中國核工業報官方澎湃號

2020-11-07 09:00

北京

 

原創 中國核工業 中國核工業 收錄於話題#口述核史30個

30

◎ 陳新民 口述 王亮 整理

1898年居裏夫人發現鐳,證明放射性元素鐳的存在,大量鐳製品廣泛用於醫學和發光粉,鐳的價值大增,強國紛紛開始鐳學的研究。1964年5月,國家科委和二機部根據“國家科學技術十年發展規劃”要求,下達給北京第五研究所(以下簡稱五所)三項任務:鐳基準與鐳標準的建立、標準放射性同位素製樣及製備方法的研究、標準放射性同位素的製備和供應。與此同時,為填補空白、趕超世界先進,形成了當時極富號召力的目標,即有無條件都必須解決中國鐳的有無問題,並開展選礦、水冶、純化、製源、分析測試、安全防護等科研任務,為我國放射性基準的建立,同時為我國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做出積極貢獻。

765.jpg

陳新民

楊承宗組建課題組,代號303工程

1966年2月,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五所副所長楊承宗組建了課題組,代號303工程。直接參與課題組的科技人員有50多人,大多都來自清華、北大、科大、複旦等高等學府,涉及化工、分析、輻射安全防護、放射化學、化工機械、核物理、機械加工等多個學科。

我於1965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放射化學係,分配到五所,1966年9月正式加入303工程,主要研究鈾精礦發煙硝酸浸出產的氮氧化物與氡氣處理、活性炭吸附氡、氡的長期封存設備、鐳廠的安全防護措施與監測方法。

興建中國鐳廠——七五〇廠

為了實現上世紀60年代末拿出中國鐳的雄心壯誌,在“先生產,後生活”的大慶精神指導下,按照當時“分散、靠山、隱蔽”的建廠方針,小試的基礎上直接進入設計、基建,於1968年10月25日在遼寧省興城夾山動土興建中國的鐳廠——七五〇廠,我於次年6月離開首都北京,舉家來到渤海之濱的縣城,直到退休也未曾離開過為之奮鬥一生的戰場,老話說“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曆史的沉澱讓我體會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766.jpg

中國進入了鐳的時代

1969年,二機部副部長劉偉指出,要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保證重點,先解決鐳的有無問題。同年8月,國防工辦強調力爭60年代解決鐳的有無問題,餘下的時間隻有4個月。就這樣,一群年輕的知識分子與全國各地借調來的技術骨幹,同心協力,不畏嚴寒,不怕艱苦,邊科研、邊設計、邊施工建設,開啟提鐳大運動。

769.jpg

當時,有利條件是有部、局、所各級領導的關懷、協調,兄弟單位、當地政府、部隊的支援。不利因素是11月中旬時,提鐳工藝廠房內牆和地麵施工隻完成三分之二、水電風暖尚未完工、18台主要非標設備尚未製造、現場沒有生活區等等。擺在麵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我們當即成立了突擊隊解決水電風暖,成立增援隊完成非標設備加工製造。大家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艱苦創業精神,以現場當生活區,吃住在工地,20天內完成了70台設備、250個閥門、2000米管線等的安裝和調試。

經過全流程試車作業,準備開始第一批鐳溶液的正式生產。1969年12月19日,提鈾工藝正式投料,所有儀表剛剛顯示完就出現異常,臨時代用泵排料到過濾器時出現料漿堵塞,當班的李定於、張世明、吳慶玉搶著用塑料布接溶液,並立刻查找原因。原來由於泵的進出口接管過大引起的,換管後,料液即刻過濾恢複正常,從第一槽到第十八槽,浸出分離工序運轉正常。12月23日,中國第一批鐳溶液出來了,純度為96.77%,自此,中國進入了鐳的時代。

鐳回收率提高到80%左右

首戰告捷,成績是喜人的,拿到了鐳溶液,但暴露出兩個突出問題:一是鐳的回收率低,僅為20%左右;二是國家計量院需要鐳基準的鐳鹽雜質含量不大於0.1%,現有工藝提鐳雜質含量比設計需要的高了幾十倍,而且鐳基準源需要以無水氯化鐳形式裝料。

此外,試生產初期原工藝設備,采用一次小量投料浸出,圓盤過濾、固液分離。來自廣東的鈾精礦本身是粉末狀,但運到現場卻結成硬塊,投料前需再次粉碎,原工藝設備幾乎不能正常運行。必須對生產線進行重新改造,選用新的設備流程。當時又正是“文革”時期,工作很難開展。此情況匯報到上級後,1973年8月13日~8月23日,由二機部派專家陳國珍和楊承宗,帶領國家計量院等有關單位到七五〇廠召開了“8.13”會議,中心議題是如何提高鐳的回收率,確保在1976年底完成鐳基準源的研製任務。

770.jpg

實驗組不知查閱了多少文獻資料,不知進行了多少次徹夜不眠的討論,不知經過了多少次試劑參數優化,最終確定了提取鐳的工藝流程,使鐳的回收率提高到80%左右。

生產出真正意義上的國產鐳工作源

由於液體鐳溶液存放在聚四氟乙烯瓶中,存在容器老化、氣體累積、內壓增大等安全隱患,需要對硝酸鐳溶液進行濃縮純化,製成無載體鐳鹽。為了研製無載體鐳基準源、鐳標準源及其它鐳製品,從而實現鐳製品的全部國產化,完善中國鐳工藝勢在必行。

有關人員前期做了大量探索工作,樊子儀、金濤等采用蒸發法,褚桂明、王華富等采用重結晶法,但都無法得到純的無載體鐳鹽固體。

1983年,我采用沉澱法,用硫酸加入硝酸淋洗的鐳溶液中,經過一係列工序,得到了無載體氯化鐳固體。試驗一次成功,從此最終完善了提鐳工藝,用國產的鐳原料,生產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國產鐳工作源。

七五〇廠自1968年10月25日建廠共運行19年,獲取鈾-238、鐳-226、釷-230、鏷-231、鉛-210等多種放射性核素;利用國產鐳原料製備各種型號的密封鐳標準源1267支,利用進口鐳原料製備鐳標準源180支。

研製出國內首支醫用鐳源,填補國家核科技一項空白

當時中國使用的醫用放射源都是進口的,有些國家在出售鐳製品時,竟然超越國際貿易常規,提出讓中國填寫申請書等帶有侮辱性的條件。經過充分討論和集思廣益後,七五〇廠確定了用溴化鐳製作醫用源。

但稱量工序遇到困難,分裝天平安裝在防護箱中,氣體流動造成觀察模糊和出現不穩定狀況,工人師傅忻稼芳和陳齊量連續工作50多個小時終於解決上述難題。稱量需要一台精度在萬分之一的專用天平,工人和技術員通過修複報廢的小刀架、製作光度板,用了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天平的製作。焊封工序用的氬弧焊機,沒有定製產品,一無圖紙、二無資料,技術員陸世法多方請教、反複試製,製成一台小型自動程序控製氬弧焊機。無數技術難題一項項被攻破,終於在1970年9月30日,研製出國內第一支醫用鐳源,再次填補了國家核科技的一項空白。之後,研製了鐳醫用源22套、180支,滿足了國內需求。

準確測定了喜馬拉雅山峰的高度

1985年,按221廠要求與北綜廠等合作,我作為第一負責人,用RaBr2研製出了“低中子本底異形鐳γ源(YML-50型)”,開拓了鐳的新用途。此項研製成果獲得了1986年核工業部科學進步二等獎。

771.jpg

一批批鐳源相繼被研製出來,包括教學鐳源、係列微型源以及液體鐳標準等四種類型的鐳製品。其中,鉛-210用於重力儀準確測定了喜馬拉雅山峰的高度。

中國的鐳事業伴隨我度過一生,青年時代有過火一般的熱情,壯年時代經曆了艱苦的磨練,直到老年引發了深深的思考。“四個一切”的核工業精神鼓舞著核工業人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它已經成為核工業人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核工業人創新發展、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陳新民,1941年11月出生,1965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放射化學係,隨後分配到第二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前身)。在科研崗位上,完善了提鐳工藝、鐳廠的安全監測技術、安全管理及計量防護工作,解決了二級廢水處理工藝。1969年12月23日,七五〇廠生產了中國第一批鐳溶液。1970年9月30日,參與研製出國內第一支醫用鐳源,再次填補了國家核科技的一項空白。1983年承擔了無載體固體氯化鐳的研究,並擔任七五〇廠的副廠長。1985年研製了“低中子本底異形鐳γ源”,獲得核工業部二等獎,1990年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