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網友關於形而上學的文章,這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有關認識論的概念,也有許多誤解,談一下我自己的理解。
形而上學(metaphysics) 一詞源自希臘語,意為“在自然之後” ,指在客觀世界後麵的真理。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為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所翻譯。 (摘自百度)
順便說一句,有人根據古文,杜撰出‘形而下學’,這詞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為形而上學的“形”指的就是客觀世界。如果硬要找‘形而下’之學,那隻好去鬼魂的世界了。
解釋形而上學不得不先講一點認識論,否則沒法講清楚。
現在形而上學一詞帶有貶義,但在古希臘,形而上學是當時最高的學問,因為它肩負著發現真理的重任,那時的人們很自信,認為他們所發現的都是外部世界後麵隱藏著的恒久不變的客觀真理。
笛卡爾開始懷疑真理的客觀性,他認為存在與思維有關,他說“我思故我在”。
貝克萊第一個明確指出人的認識與客觀世界是二件不同的事,他幹脆否定了客觀世界的存在,他認為有感知才有存在。
康德完成了現代認識論的結論,康德告訴我們那些人們所發現的,所謂恒久不變的真理是人造的,是人強加於客觀世界。
真理既然是人造的,就不可避免的會有缺陷,甚至錯誤,所以人們會不斷的改進,修正真理,這個進程永遠沒有盡頭。
回頭看形而上學這個概念,我們就能看到其實形而上學就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它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唯一的路徑去讓我們認識外部世界。那麽為什麽形而上學後來變得聲名狼藉了呢?原因就在於人們對外界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 當我們的認識深化以後,如果還有人用舊的認識去解釋世界,我們就會說他用僵化,靜止的觀點看問題,是形而上學。
舉個例子,牛頓的古典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獨立的,無限的,均勻的實體,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完全打破了這個假設,時間和空間是相互關聯的,是隨著物體的運動速度變化的。如果今天的人們在研究物理學時還用牛頓的古典時空觀去考慮問題,那他的思想方法無疑是形而上學的。
在哲學上也是一樣,例如古希臘的哲學家們自信可以發現世界的本源。所以他們至力於本體論的研究,但從現代的認識論我們知道人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發現世界的本源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維特根斯坦的關於人的認識是“投影”的說法可以借鑒(盡管我認為它還不夠準確) --- 人的認識是投影,那麽那個造成投影的物體就是康德所說的“物自體”,我們僅可能通過“投影”去了解它,所以我們不可能完全認識它。今天的哲學認為本體論是形而上學。
確切地說,形而上學是指人們用舊的觀念去看事物。我們離不開形而上學,因為它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唯一道路,但從另一方麵看,當人的認識向前發展了以後,如果我們還用舊的認識去看事物,就會出現形而上學的問題。
形而上學的概念使哲學產生了“動感” --- 你必須跟上認識的發展,否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境地。因此在哲學上與形而上學的鬥爭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哲學家們都在宣稱自己批判了形而上學,自己的理論是最先進的。
我以為維特根斯坦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有點走‘捷徑’,他是研究語言的,他沒有象早期哲學家那樣從問題的實質入手,而是指出了形而上學命題在語言邏輯上的錯誤,所以其命題不成立。由於語言和思維的極為密切的關係,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掩飾著思想”,“對語言的批判就是對思想的批判”。但必竟語言不是哲學的全部,對語言的批判不能完全取代對思想的批判。
另外,關於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說”,我不認為他是在說某些事物無法用語言表達,人類的語言足夠成熟,豐富,而且可以不斷地發展,在對事物的描述方麵,沒有什麽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盡管有些東西虛無縹緲,很難描述,如幻覺,夢境,靈感,直覺,如音樂,如愛情,如老子的道。。。 但人們還是可以部分地,近似地,以不同方法(比喻,聯想,暗示,甚至用非語言的手段輔助)加以描述,哪怕描述百分之一也比沒有強,為什麽要“不可說”呢?
我理解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說”有更深的含義,他所謂“不可說”的原因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硬要說出一個所以然來就會導致邏輯上的錯誤。借用網友文中一句話(不取其原意,僅為探討問題):“任何(以語言表達的)絕對真理都是錯誤的”,
如果說‘沒有絕對真理’的命題成立,那至少這句話本身就是個絕對真理,自相矛盾。
如果說‘沒有絕對真理’的命題不成立,那這句話就直接錯了。
再舉一例,
甲: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
乙:我看你說的就很‘絕對’
甲:。。。。。
所以有些東西真的不能說,不是因為說不清楚,而是因為一說出來就把自己給裝進去了。
也許用一個數學上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比如一個分數,當它的分母越小,它的分數值就越大,所以一個‘合理’的假設是當分母為零時其分數值是無窮大。但從座標係的負方向看,分母越靠近零,它的分數值就趨向於負的無窮大,兩條曲線是在第一,三象限對稱,發展方向正相反,我們總不能說負的無窮大等於正的無窮大,所以我們無法說出(至少在笛卡爾座標係內)當分母為零時分數值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