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疏•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另類華裔母親的自述(easy)

(2013-01-18 16:49:17) 下一個
在某種情況下,你也許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但一旦生兒育女,你就有責任學做一名教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二十歲出頭,大學一畢業就稀裏糊塗地成了一名初中英文教師。因為有違初願,沒想過要去教書育人,也不知道該怎麽教人。想想自己從小到大的老師,就依葫蘆畫瓢吧。在大學也學過教育學,心理學,但終究想不通書中那枯燥莫測的詞句與現實有什麽相通之處。上課時兩眼謙誠地看著老師,大惱卻早已飛到天外。所幸記憶好,一本書死記了一多半,就都過了關。最終能記住的詞條就是向人誇口時說:我學過"教育學","心理學"。
開始教書上課的頭一件事,是給自己準備一根長長的教棍。記得當時用沙紙把這根棍兒磨得光光地,尖尖的頭兒上塗了一抹紅。把手是用綠色塑料繩密密地,整齊地纏著,很是豪華。仿佛現在的女士擁有一個愛馬仕(Hermes )手袋,很有優越感。在當時的英語辦公室裏召來過幾道豔羨的目光。
第一次上課,給學生介紹英語常識,告訴他們英語的人名順序是先名後姓。有學生就問:"老師,那你的名字是不是就成了'閻王'?"全班哄堂大笑,那一刻氣得差點兒沒犧牲在講台上。
每次上課,麵對班裏五,六十個打鬧的少男少女,唯一能震住他們得是手中華麗的教棍。一麵用教棍拍著桌子或黑板,一麵用高八度的聲音喊著:"安靜!安靜!開始上課了!"
不出一個月,我那心愛的教棍就被我折磨得體無完膚,殘廢而終。不過一年的功夫,就練就了一付洪亮的女高音。學會用粉筆頭打不專心的學生,幾乎百發百中-我說得是從講台打到教室最後一排。還掌握了殺傷力極強的言語,用來挖苦學生。叫淘氣學生的家長見麵時,一付不可一世的樣子,好像他們是孩子學習不好的罪魁禍首。寫到這兒,我有點兒私心,想把這一筆省掉。那個時候的我肯定很醜!每天虎著臉,眉頭總是皺成一團。那團皺出來的疙瘩後來為了美容,花了十年才揉開。下班回家後卻沉浸在風花雪月的愛情小說裏。麵對書中描述得溫婉賢淑,鸚歌燕語的女主人公。想著自己工作時的強悍,心中氣惱:"初中老師這職業怎麽能讓我成為淑女?"就把所有的怨氣發泄給父母。幾乎哀求地求他們:"爹娘啊,幫我想辦法換個工作吧!我不想當老師!我不會當老師啊!"。
不過這樣的我,本校的一位教美術的老師,竟然常誇我是大家閨秀!仁兄,您真是見多識廣。
後來嫁人,定居國外,才長出了一口氣:這輩子終於可以做淑女。
剛到加拿大時,女兒四歲,由於生活不穩定,很多事情顧不上。女兒上學前班和小學時,沒把女兒的教育放在心上。隻知道每次去接女兒,老師都會把她的塗鴉,添圖或手工貼畫什麽的,拿給我看。並說:"看,做得多漂亮。"我以為是老師要請功領賞,就假意很欣賞地誇老師幾句,說老師教得真好。老師總是說:"是你的女兒做得好,她很聰明。",而我會在心裏很不屑一顧地說:"哼,要是我女兒連這個都不會,那可真是個白癡了。"
不過,慢慢地我發現,女兒會在母親節或我生日時,認認真真地為我做一張親手繪製,粘貼得歪歪扭扭的賀卡。我會歡喜地親著女兒說:"我的寶貝女兒這麽懂事。知道想著媽媽了。"嘴裏這麽說著,可從來不去想是誰教她這麽做得。
後來有了兒子,兒子上學前班也做同樣的事。母親節,兒子在自製的賀卡上畫了不知什麽,我問他畫得是什麽?他說是房子。我問他為什麽畫房子?他說是老師讓把母親節最想送給母親的禮物畫在上麵。忽然頓有所悟。這不就是我學過的"教育學"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嗎?
女兒上小學,每次放學,我總會隨便問一句:"作業做了嗎?"女兒總是說:"在學校早做完了。"或"今天沒作業。"當時有些奇怪,這國外的學校怎麽跟沒上一樣?因為當時我自己也在上學,懶得費神,就給自己找個借口:"國外好像也沒人在意讓自己的孩子將來一定要成為什麽 。自己都前途未卜,哪還顧上孩子。算了,這兒的孩子都這樣,還是省省心,讓她入鄉隨俗吧。"不過為了以後在女兒學業上少費點兒心思,就總是叮囑說:"記住,作業是你的工作。每天放學的第一件事是先完成作業。作業做完了,你就自由了,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的事。不然我會不高興,你的老師也會不高興。想想怎麽做是聰明的選擇。"
所以女兒和兒子從小到大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回家第一件事,是先把作業做完。我隻在保證他們完成作業上比較苛刻以外,其餘隨他們盡興玩耍。
加拿大電視兒童節目很豐富。那時候為了省錢,不想裝有線電視,就騙女兒說:"看電視不好,會把眼睛看壞。看書好,能學到很多東西。"所以總是領著女兒去圖書館借書。女兒喜歡讀書的習慣也是那時養成得。人犯懶或吝嗇的時候可能就是這麽教育孩子的。
一次,女兒拿著九十八分的成績單給我看。我拿出中國人民教師的口氣說:"不錯,但還差兩分,要再接再勵,爭取下次考一百。"女兒坐在一邊哭起來。我問為什麽?女兒說:"別的朋友剛及格,他們的媽媽都高興的不得了。我的成績已經是全班最高了,你還不滿意,你不是個好媽媽!"
突然想起小時候父母以同樣的話語對我說時,我曾心裏暗暗發毒誓:"我會好好學得,將來好離你們遠遠的!"後來幾天,女兒很明顯地在與我對抗。我讀懂了女兒的神態:"凡正我做得多麽好都不能令你滿意,那我就什麽也不做!"
我屬於腦子比較活,變節比較快的那種人。想了想後,對女兒說:"女兒,媽媽想了很久,是媽媽不對。為什麽呢?是因為我小的時候我的媽媽是那樣對我說的,我就學了她的樣子。但我卻忘了她當時說這話時,刺痛了我這件事。現在我想通了,她的話雖然是為我好,但卻傷害了我。為我好的不一定是對的。所以,從今往後,我不會再把上一輩不好的教育方法用在你身上。""你是我最了不起,最聰明的女兒,我為有你這樣的女兒感到驕傲!"最後兩句是我後來經常掛在嘴上稱讚女兒,兒子的話。你猜怎麽著?我越這樣稱讚他們,他們越想做得好給我看。其實這兩句也是加拿大父母經常誇自己孩子的話,我隻不過是鸚鵡學舌罷了。
以我們民族的習慣,家長對孩子這樣誇獎可能有些牙緊。但是予加之譽,何患無詞呢?女兒比兒子大六歲。
兒子六歲時,一天下班回家,看見兒子在洗碗池前跪在椅子上,混身濕漉漉地在洗碗,而女兒卻在一邊玩遊戲。看著兒子那可愛的樣子,又覺著心疼,就問女兒:"你怎麽會讓弟弟刷碗?"女兒說:"弟弟為什麽不可以刷碗?我六歲的時候你不是已經教我刷碗了嗎?"這時兒子也在池邊擦著鼻涕說:"媽媽,不怪姐姐,我喜歡刷碗。"
突然心中一動,走過去對兒子說:"寶貝兒子,你真了不起,這麽小就會刷碗了,將來一定是做大事的人。"兒子得意地點點頭。
兒子刷過的碗,我會偷偷再洗一遍。因為重要的是讓他去做,培養他的動手能力。
後來兒子經常做好事。有時把地掃得很幹淨,有時把桌子上的東西擺整齊。我下班回家,經常看見他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微笑地看著我,等待我的誇獎,我會不失時機地誇獎他幾句。
一次進家後,因為心情不好,沒在意兒子所做的。過了一會,兒子見我沒反應,就說:"媽媽,你沒發現家裏有什麽不一樣了嗎?"我噗吃一下笑出聲來。這小東西,等著我誇他呢。這時候孩子帶給你的快樂,會讓你忘掉一切煩惱。
一次聽女兒和兒子在爭論什麽。兒子對女兒說:"我今天在學校看到我的兩個朋友在做愛。"女兒說:"什麽?你的朋友在做愛?怎麽樣做愛?"兒子說:"他們倆抱在一起。"女兒問:"那他們有沒有親嘴?""沒有。""那不是做愛。"兒子說是。女兒說不是。他們倆堅持已見,互不相讓。最後兒子說不過女兒,就哭著向我求援。我說:"乖兒子,爭論是沒有錯的,你要允許別人說不同的意見。今天的問題也許你們倆說得都不對呢?不過這個問題跟年齡有關。隻有長大了,才會明白。我們現在不討論它,好嗎?"

把天真留給孩子,你會發現你的孩子萌得可愛。
剛來加拿大的頭幾年,自家經濟狀況不太好,很少給孩子買玩具,又沒裝有線電視。兒子小時候總是圍著姐姐轉,跟姐姐玩。因為相差六歲,姐姐做什麽或跟朋友講什麽,他總是聽不懂。經常聽他不停地問姐姐:"為什麽?","為什麽會這樣?"姐姐做作業,他也在旁學模學樣。剛上一年級,他就學會了加減剩除。回家後,總是說在學校上課學得東西太簡單,不用學。我想:他會不會因此上課不集中精力,會不會因為懂得比別人多,變得高傲自大呢?因此我把這個想法寫了一封信給學校,請求學校讓兒子跳一級。沒想到學校收到信後,給了兒子一個簡短的測試,就把他送入了二年級。
女兒很省心,女兒上小學時一直學習拔尖。到了該考中學時,班主任老師鼓勵她去考本市最好的公立中學。所以女兒上的是最好的公立中學,省了我一大筆教育經費。
唉,說來慚愧,我這人比較重男輕女。到了兒子,以我多年在加拿大的體會,覺著華裔男子比較難立足,就想在兒子身上做些教育投資。所以兒子考上了魁北克省最有名的私立男校Jean de breberf 。說它有名,不僅是因為它每年的通考都排全省第一,還因為加拿大很多有名的政客,律師都出自那裏。比如,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及他的三個兒子都上過這所學校。更重要的是它的教育方式。
這裏有個小插曲。我的一個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她的兒子早年上這所學校時,跟特魯多的一個兒子是同屆。一天,她因兒子犯錯被學校叫了去。到學校後看見特魯多總理也在。她笑言:原來特魯多的兒子跟她的兒子犯了同樣的錯,也被學校叫了去。所謂是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兒子上Jean de Brebeuf 時,有時我下班早,會開車去接兒子。每次都看見兒子的好朋友約翰跟他一起出來。
有一天看兒子一個人出來,就順嘴問了一句:"約翰今天怎麽沒跟你一起出來?"兒子說:"約翰被學校懲罰了。這個星期他每天要在學校多待兩個小時。""為了什麽呢?"兒子說:"你知道我的宗教課老師個子很矮,今天宗教課前約翰在講台上把自己的鞋脫了,兩腿跪在自己的一雙鞋上,從前麵看就象個侏儒。然後摹仿宗教課老師的樣子講話。大家正在哄笑的時候,被進來的宗教老師看到了。"
想著約翰那淘氣的樣子,我也忍不住笑起來,說:"說不定約翰以後會是個很好的喜劇演員呢。"
我接著又問:"你的宗教老師是不是很生氣?"兒子說:"他也跟大家一起笑。""然後呢?""然後宗教老師寫了條子,讓約翰拿著條子去見校長。"
原來做老師可以做得這麽瀟灑。
後麵的故事我知道。兒子學校的校規是:如果誰犯了錯或遲到了。任課老師一般不會說什麽,但會讓你拿上老師寫得條子直接去校長辦公室。
到了那裏,校長有時連條子都不看一眼就問:"承不承認是自己的錯?"如果承認是自己的錯,校長會說:"那你自己講一講你做錯了什麽。"
一般孩子會承認是自己的錯,因為充其量隻罰你在學校多待兩小時,或周末來上學。若不承認是自己的錯。會讓你先回去上課,但情況會變得複雜,學校會做調查,會有聽證會,最後做出裁決。如果最終發現錯還在自己,這時候會罰得很重,嚴重的會被開除,因為這其中牽扯誠實的問題。我想學校這樣做,也是出於保護學生的目的,如果真正錯的是老師呢,也有個說理的地方啊。
你能想像得出,那男孩子在校長麵前自己揭發自己"罪行"的可愛情景嗎?是不是比聲色厲荏的訓斥強百倍?
女兒十二,三歲時,暑假我會鼓勵她去打零工,比如采草梅什麽的。雖然掙得不多,但可以給自己買一些心愛的小玩意兒,嚐嚐自食其力的甜頭。
但要小心,北美很多孩子嚐到有錢的甜頭後,有的中學沒畢業,一找到象麥當勞那樣的工作,就不想把學上下去了。
女兒十六,七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問她想不想回中國?聽說中國變化很大,我自己都十年沒回去了。然後就鼓勵她把暑期賺的錢存起來,第二年回中國看看。那裏有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七大姑,八大姨,一個你從未見過的大家庭。
女兒就開始小心翼翼,不再亂花錢,把所有的錢存起來。
第二年暑假,女兒在中國與祖父母們和表兄弟姐妹們度過了一個非常快樂的夏天。這是她從四歲到十八歲從未體驗過的親情。同時也見識了祖國偉大的古代文明和大好山河。
女兒回來後,有大半年時間都不能讓那興奮的心情平靜下來。
後來女兒幾乎每年都存錢出國旅遊。下一年參加了一項學校的扶貧計劃,跟同學集資去赤道幾內亞教英語,同時也學會了西班亞語。接下來的一年,她上了麥吉爾大學後,跟朋友開車橫穿加拿大到溫哥華打暑期工。再一年,她參加了學校跟北京大學的文化交流項目。整個暑假都在北大學中文。
我好羨慕女兒,小小年紀,去過的地方比我還多,也暗暗得意,女兒沒化我一分錢,卻做了我想給她,卻無能力給的。
女兒還給我講了這次在中國很多有趣的經曆。有兩件事印象最深。
女兒說一次課餘,他們班十幾個從加拿大來的同學到北戴河遊玩。他們一行其間在海邊找了一家海鮮餐館,坐下來吃飯。女兒的中文在那些同學中是最好的,所以女兒幫大家點餐。他們專點便宜,經濟實惠的菜。上菜的時候,服務員把店裏最貴的海鮮端了上來。女兒趕緊打住說:"對不起,我們沒點這些。我們都是學生,這些對我們來說太貴了。"這時,服務員回身指了指不遠處坐著的一位老人說:"這些都是那位老先生請你們的。"並說:"我們這兒好多大樓都是他的。"
記得女兒給我講述這件事時,難掩興奮的心情說:"媽媽,真的!那天我們遇見了神仙!"
第二件是:女兒在北大學習,每個在北大學習的外國學生都配一名北大的學生當助教。女兒的助教是一位馬上要去美國一所名校讀研的很優秀的男孩子,但他不愛說話,並且很孤癖。女兒說,因為他是自己的助教,出於禮貌,大家一起學習時,女兒總是會主動地問他的意見或感受。又因為是同齡,課餘大家出去玩兒,女兒也常常會叫上他。突然有一天,這男孩子買了兩張去天津的火車票,讓女兒跟他一起去天津。女兒不解地問為什麽?那男孩子說,想把他們倆的關係加深一步。女兒覺得莫名其妙,告訴他,他們隻是朋友關係,她自己有男朋友,現在加拿大。男孩子就責問女兒:"那你為什麽對我比對別人上心?"
女兒給我打電話時,有些氣惱地說:"他怎麽可以這樣認為我?我該怎麽跟他相處,才算正常?"
我告訴她:"這個問題,我不懂得回答。因為我象你這麽大時,幾乎沒跟男孩子說過話。"
女兒驚奇地問:"媽媽,你是在告訴我,你長到二十歲都沒對男孩子動過心嗎?"
"何止動過心,十七歲時,跟同班的一個男生多看了幾眼就愛上了,並且惦記了一輩子。"
女兒在電話那頭不解地大聲說道:"媽媽?oh! my! god!"(我的老天爺!)"
但是,女兒,悄悄地告訴你,那卻是伴隨我一生最美麗的童話!"
女兒最後想了想說:"看來我的助教是勇敢地選擇了現實,而不是童話!"
兒子少年時,我很幸運,我認識的西人朋友經常會給我很多經驗。他們告訴我,這個年齡的男孩子精力很旺盛,你要讓他們做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讓他們處於忙碌的狀態,避免做其它歪門邪道的事。
我就問兒:"你喜歡什麽運動呢?"兒子說:"我喜歡玩美式橄欖球。","我想成為第一個玩橄欖球的華裔名星!"
哇,沒想到兒子小小的年紀,會有那麽大的抱負。
我就對兒子說:"媽媽的法語不好,你可不可以自己找一個離家近的社區球隊,給那裏的教練打電話,問一下他們要不要你呢?"
兒子豪不含糊地找到了社區球隊的電話號碼,抓起電話就打了過去:"教練,我想玩橄欖球。"聽著兒子打電話,在後麵偷聽的我差點兒笑翻了。從此不再懷疑那小東西的勇敢。
我跟兒女時常也有爭執的時候。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往往跟父母的矛盾比較激化。這時的他們,似懂非懂,不太能聽進去父母的勸告,自我意識很強。我對待女兒比較嚴,我們經常有激烈的爭吵。但最終多數是我先妥協,主動向女兒認錯。當我們抱頭痛哭的時候,我會問女兒:"你能告訴我,媽媽說的話,錯在哪兒了嗎?你是怎麽想的?""媽媽,首先是你的態度,你從來不問我為什麽,就開始訓斥我。"
對呀,不論孩子的錯有多嚴重,為什麽要省略了先問一句:"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其實這個問題就是打開教育子女的鑰匙啊。
忽然想起一件小時候挨打的事。一次父親說我的腳臭,心想:早上才換的幹淨襪子,怎麽會臭呢? 把腳湊到自己鼻子底下聞了聞。"咦,一點兒都不臭!",就高興地跑到父親跟前對他說:"我的腳不臭,不信你聞聞。",說著把一隻腳抬給父親。換來的卻是父親莫名其妙,披頭蓋臉的一巴掌。當我昏頭昏腦地問他:"為什麽打我?"時,他的回答是:"還嘴硬?",在他的手又舉起來,第二個巴掌來臨之前,母親趕快過來勸道:"快承認錯,不然又要挨打。"
挨得這一巴掌,一直等我長大了幾歲,才想明白,是因為我對他的不敬。
我在想:"親愛的爹爹,當您怒吼著問女兒'下次還敢不敢這樣了?'的時候,當您滿足地看到女兒雙眼含淚,驚恐地點頭說著:'不敢了'的應聲中。您可想過,您的女兒根本不知道她錯在哪兒了。您認為淺顯的道理,其實她真的不知道,也沒留意過。她的腦子沒有象成年人那樣複雜,裝著那麽多規矩。",但欣慰的是,成年後的我,從父親那兒吸取了教訓。同樣的事,我會聞聞孩子的腳對他說:"嗯,你的腳真的不臭。也許是媽媽的腳臭。但你下次可以換個方式告訴我。因為把腳放在別人鼻子底下,是對人的不尊重,記住了嗎?"當孩子用他那稚嫩的聲音說:"記住了"的時候。您不覺得做個儒雅的好父母,是件很容易的事嗎?
寫這一段時,腦海裏一直是老父白發蒼蒼的麵容:"爹爹,我不是記恨您,隻是覺得這件事太具代表性。每個人都有短處,如果把自己的短處說給別人聽,給不經意的人提個醒兒,是不是對社會也是一種貢獻呢?"
記得小時候,最常聽父輩們說得一句話是:"我小時候,父母說得話,誰敢說個'不'字!哪象你們這一代,都敢頂嘴了。"接下來的一句是:"一代不如一代!"。我相信我父輩的父輩,也是這樣對他們這樣抱怨的。但人類卻在不斷進步,更加文明。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繼承著上一輩的教育模式,我們腦子裏隻裝著:"我的父母當年就是這樣教育我的。"卻大度地忘記了父輩們對我們不恰當的對侍,也忘記了我們當時心中是多麽的不忿。因為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腦子裏就有了一個堅定的信念:"父母對我們的管教永遠是對的。""既使方法不正確,也是為了我們好。"一句"為了我們好。"成了中國史上父母教育子女,最牛,最官冕堂皇的說辭,給了很多父母不擇方法地教育子女的偉大借口,並且理直氣壯地一代代傳下去。
我屬於比較記仇的那一類,因為記住這些"仇"不是為了恨,而是為了更正確地愛護下一代。我不想等到我白發蒼蒼,坐在搖椅上的那一天,享受子女給予我的愛,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母親,無論我怎麽傷過他們,他們都可以不計前嫌,而被他們原諒了的愛。那種愛會包含太多的憐憫。
所以我經常回憶小時候的經曆,想起小時候為什麽對父母的話如此反感。我開始反思,不再罷家長的架子,跟女兒以平等的態度商討。我的低姿態往往換來女兒主動認錯。也讓我這個母親變得越來越賢淑。
由於跟子女們太平等了,回國探親時,常被母親說:"看你老大不小的,一點兒沒當媽的樣兒,跟孩子一般見識。"但是你不覺著有時跟孩子叫真兒,講原則,孩子會更懂事,更懂規矩嗎?
記得在國內逛商店時,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孩子吵鬧著要買商店裏的東西。做家長的要麽不想給孩子買:你就會聽到訓斥或打罵孩子聲,然後是孩子尖聲的哭叫;要麽是大方的家長財大氣粗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說:"買了!",這大概是中國民俗畫裏不可欠缺的一幕。
剛來加拿大,一次在雜貨店打工,饒有興趣地看到了西方人的家長與孩子相似的一幕。一位父親帶了個八,九歲的兒子進來買東西。等父親拿了牛奶,麵包放在櫃台上準備付錢時,兒子也順手拿了一塊兩元錢的巧克力放在父親的東西旁。父親可能嫌貴了點兒,就讓兒子換一塊一元錢的糖。兒子搖搖頭,不想換。孩子的父親輕輕地說:"要麽是一元錢的糖,要麽什麽也沒有。"兒子乖乖地換了一塊一元錢的糖。整個過程沒有家長的打罵,也沒有孩子的哭鬧。那位父親也沒有因為"不就是貴一元錢嗎?算了,買了。"而放棄了自己的原則。適當地跟孩子斤斤計較,會為你今後省掉很多他們不願意聽,也讓你自己傷神的說教,並教會他們懂得什麽是珍惜。
兒子到了十五,六歲的年齡,比起女兒更有主意,更難勸。所以我就又想出一個省事的法子。當我跟他講不通時,我會把女兒搬來當救兵。我會告訴女兒我是這樣勸弟弟的,但是他聽不進去我的話。女兒會說:"媽媽,我聽得懂你的話,但弟弟的那個年齡是不會理解的。"我就說:"對呀!那你能不能用你們年輕人自己的語言把媽媽的意思轉達給他。"因為我深知我與他們年齡,代溝,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要化多大的精力去說服他啊。
當女兒跟兒子談過話後,兒子甜甜地叫一聲媽媽時。你能體會得到那種"不勞而獲"帶給我的竊喜嗎?
就這樣我在兒女麵前經常表現的很無能。我不避諱用"無能"這兩個詞來形容我自己。因為我發現我的"無能"為他們後來的獨立自主創造了條件。
女兒大學畢業,經過層層選拔,被選上並加入了一項加拿大與日本的教育合作項目。女兒興高彩烈地準備著,從圖書館借了一大堆介紹日本的圖書。旅行箱中裝滿了加拿大的小國旗和有加拿大標誌的記念品,還有她的中國旗袍。
看著這一切,想起第一次帶四歲的女兒來加拿大,從上海走,要從日本轉機。飛機上,女兒扒在機窗上問我:"媽媽,我們下飛機就到加拿大了嗎?"我說:"還沒有,我們先到日本,然後再換一架飛機,才到加拿大。"女兒突然童聲童氣地說:"媽媽,小日本很壞,殺了很多中國人!"我旁邊就坐著位日本人,但願他不懂中文。我趕緊捂住女兒的嘴小聲問:"乖女兒,是誰給你講得?"女兒說:"是姥姥。""剛才姥姥送我們的時候告訴我的。"
娘啊,您太神了,連上飛機前的幾分鍾您老也不放過對您的子孫進行愛國教育,我們隻不過是借一下人家的道而已。
同胞們,當你看到席卷全中國的反日浪潮時,你可感覺到它那星星之火無處不在的威力了嗎?
我這次又試探著問女兒:"女兒,你可知道日本人當年殺了很多中國人嗎?"
女兒說:"我知道。我還知道南京大屠殺!我也知道美國人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
"媽媽,你想告訴我什麽?做為你的女兒,你願意你的女兒是一個深懷仇恨的複仇者呢,還是一個和平使者?你覺得哪種女兒最美麗?"
其實人類最無價的是生命。在文明的今天,有什麽爭端比生命更重要,不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非要用生命去換取呢?
女兒到了日本不久,從網上傳給我很多她在日本的照片。我最喜歡的幾張是女兒身穿旗袍,代表加拿大介紹加拿大風土人情的照片。女兒沒有忘記她是炎黃子孫,她們這一代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繪著世界和平。

同一年,兒子獲得了美國一所preparatory school (私立住宿中學)的優厚獎學金,也將赴美讀書。在兒子被錄取的興奮中,也給我添加了一絲擔優。從兒子同學的名單中,你不難發現很多美國金融界,政界要人,甚至電影名星,著名劇作家,導演等的姓。你仿佛一夜間跟這些隻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名人們做了鄰居。但那些人一次度假化掉的錢就足以買下我的房子。兒子跟這樣的群體在一起,他十六歲的心理上是否能承受得起這樣的差距。
入學前,在跟兒子聊了很多這樣的差距後,最後無奈地給他出歪主意:"你最好裝得神秘些,讓人家摸不清你的來路。遇到別人有,你沒有的東西時。你就說家裏從小對你管教嚴格,從不隨便給你零化錢。特別在女孩子麵前,別漏了你的底兒。"我知道這個年齡的男孩子很在意女孩。也不知道他聽懂了我話中的意思沒有,反正聽天由命吧。
兒子第一次學校放假,我去接他,順便會見他的任課老師們。會見的第一位老師是兒子的英文教師,一個早年從哈佛畢業的六十多歲的老先生,見麵的第一句話他對我說的是:"You did a great job to raise your son."(你在教養你的兒子方麵,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當時我差點沒樂暈過去。這可是我在教育界獲得的最高獎!
開車回家的路上,迫不及待地問兒子:"照我教你的辦法做了嗎?",兒子問:"什麽辦法?你是指不想讓我的同學們知道我很窮那件事嗎?","其實我去的第一周,大家就互相知道底細了。因為我們的洗衣房在一所女生宿舍的地下室。所有去那裏洗自己衣服的都不是有錢人。有錢人是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在洗衣公司專門的袋子裏,放在自己宿舍門口,有專門人來收走,然後洗幹淨,疊整齊給他們送回來。","媽媽你為什麽那麽在意這些事呢?"兒子指指自己的腦袋說:"我的財富在這裏,"又拍拍自己的口袋,"而不是在這裏。"兒子向我擠了擠眼睛。像是告訴我:媽媽,我懂得你在擔心什麽!
兒子還告訴我,他現在是學校法語課的助教;然後又講,他現在才知道什麽叫腦子不開竅:"我幫我的朋友做數學題。那麽簡單的題,我給他講了三遍,他竟然還想不明白!"兒子扭頭調皮地對我說:"媽媽,你看到我的財富了嗎?!"
"耶!!!我看到的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兒子的學校在比較偏僻的山區,象一個獨立的王國,設施完整。不亞於一所大學,有健身房,體育館,劇院,圖書館,飯廳,宿舍應有盡有。每個班隻有六到十五個學生。學校每天的活動排得滿滿的。下課可以隨時找老師輔導。學校象一個很大的家族,大部份老師住在校園。很多老師會時不時給學生們做一些他們自己的拿手菜。兒子說,學校裏最胖的那位老師,給他們做拿手菜做得最勤,也是菜式種類最多最好吃的。兒子的中文老師是九十年代初從中國移民美國的。兒子說:"徐老師永遠隻叫我的中國名字。她包的餃子比你包得好看,也比你的好吃。每次聽說她要包餃子,餃子還沒熟,她家就已坐滿了等著吃餃子的我們。"
有一年春假,兒子學校組織學生去中國旅遊,徐老師是帶隊人之一,後來聽說她沒有成行,原因是她沒有獲得去中國的簽證。
說到回國簽證的事,突然有一點感慨。如果說中國是我們的老家,把中國政府比做我們的父母。在國外的我們,雖然大多數人姓了人家的姓,並且多數性格叛逆,也自由散漫慣了,做過一些違背父母意願的事,說過一些對父母不敬的話。但我們永遠有一顆赤誠的中國心!我們不是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我們很惦記家,時不時要回娘家走動走動。在國外打拚多年,受了不少傷,年紀也大了,腿腳也不靈便了。父母官是不是考慮一下把門欄放底點兒,讓我們回家時進出方便些。
一直以來,我都很享受隨時推開家門,給爹娘一個驚喜的感覺。現在回家得打電話跟爹娘預約,爹娘出了邀請信才能回家。我在想,如果有一天爹娘跟我們鬧別扭,賭氣不理我們。我們是不是連在門口徘徊,向他們表明心跡的機會都沒有了?
想起那年回國,跟父母兄妹去家廟祭祖,當時搶過一把香,也想跪在弟弟旁邊祭拜。身旁的堂嫂一把拉住說:"你不能拜。你一嫁出去,就不是咱家的人了。"
兒子女兒回國時給他們的爺爺上墳,回來很得意的告訴我,他們倆的名子都刻在了爺爺的墓碑上。"但沒有媽媽你的名字。爸爸名字旁邊是一個洞。",看來因為離婚,我早已被他家除名。我在想:象我這種誰也不認的人,死後會不會成為孤魂野鬼,因為沒有歸宿,而遺禍人間呢?喲,一不留神兒,又不著調兒了。
言歸正傳。兒子因為參加橄欖球隊比賽,加上訓練,基本沒有時間打零工。但我會鼓勵他去做義工。一次,兒子去一家慈善機構做義工,那裏每天給無家可歸者提供一頓免費午餐。
第一天兒子回家,累得立馬倒在床上。我問他幹了些什麽活,累成這樣子?他說:"洗盤子。""我從沒見過那麽多的髒盤子!媽媽,你很幸運,從今往後,你永遠聽不到我會再向你抱怨,說你讓我洗的盤子太多了。""洗了多少個髒盤子?""大概有二,三百吧。"我問他的感受。他說:"首先,我的到來,讓那位打雜的人很高興。他把所有的髒盤子讓我洗,他可以在外麵抽煙,跟人聊天。其次在那裏,我看到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我現在才知道什麽叫窮。他們中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有些人連話都說不全,很可憐。還有一些是吸毒者,看了讓人很心痛。但這些人中,還有一部份人不知道尊重我們為他們所做的一切。他們抱怨飯不好吃,把食物扔到地上。我去收他們用過的髒盤子時,有人指點著叫我:"哈哈,小中國人。""我問:"你是不是很生氣?","一開始都點兒生氣。但後來想,我擁有太多他們沒有,也永遠不會有的東西時,就不生氣了。"
我心中一陣暗喜:"兒子的這一趟義工,賺到了!"
親愛的兒子,歡迎你到這個真實的世界中來!
暑假帶兒子去波士頓參加新英格蘭地區每年一次的橄欖球夏令營。這也是美國各大院校的教練來為下一年選拔,招募新生的地方。每年有上千個男孩子來參加這個夏令營,為得是被高校教練提前選中,順利進入好的大學。我跟兒子住的酒店被夏令營組織整個包下,裏麵住的全是參加這次夏令營的孩子及家長。
夏令營活動基本是在傍晚,我就跟兒子說:"白天沒事我們可以去附近的商場轉轉。"這是我每次出行必不可少的功課。我們一起到一樓的電腦室準備上網查看地圖。到了電腦室門口,才發現幾台電腦已被人占用了,門口還有很多人排隊等電腦。我們也隻好排隊等。
這一等,才發現我是個多麽不稱職的媽媽。所有在電腦前和在等電腦的家長都在談論 ,關心一件事:在網上抓緊時間聯係各大院校的教練,爭取教練對自己孩子的關注。那種狂熱,決不輸於中國家長關心孩子的高考。這時節想著逛商店的,恐怕隻有我這當媽的一個人。
開車去商場的路上,心中忐忑地想,兒呀,你攤上了個無用的媽,就對兒子說:"兒子,看到別人的媽媽了嗎?都在忙著為自己的孩子做點兒什麽。我能為你做什麽呢?我又會做什麽呢?我除了知道幾個有名的大學名字之外,連它們在那個州都搞不清楚。更別說打電話,發電子郵件找人了。"
兒子說:"媽媽,又不是你去上大學,你忙什麽?你什麽也不用做。成敗全在我。我學校還有老師在幫我,他們可都是這方麵的專家啊。你就坐等好消息吧。"
我瞪大眼睛看著淡然回應的兒子:"這孩子將來會不會逆天?!"
後來我唯一能做得,就是給兒子當司機帶他參觀各大院校,也有機會見識了美國幾所著名的最高學府。
路上經常給兒子嘮叨的一句話是:"我像你這麽大時,做夢也沒想到我會自己開車到哈佛大學來參觀。所以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你會做很多你做夢也想不到的事。"
最讓我開心的一次,是在布郎大學,趁兒子跟教練在裏麵會唔,坐在接待室跟學校的一位老先生閑聊。老頭兒問:"你喜歡我們學校嗎?""太喜歡了。""那你明年也準備申請我們的學校嗎?""做夢都想。可惜我是孩兒他娘。已經過了上學的年齡。"老頭兒驚得差點從椅子上掉下來。
跟教練麵談時,最後教練總會問:"家長還有什麽問題和要求嗎?"我總會想起兒子說過的話:"又不是你去上大學。",所以回答教練時會說:"我對美國的大學不甚了解。所有選擇大學的工作都是兒子自己做的。兒子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我想我的無能表現會不會突出兒子的獨立自主,讓教練對他加深印象呢?
兒子選大學做最後決定時還是問了他娘:"媽媽,我的成績進藤校沒問題。但現在有一所大學,屬於小藤校。對我非常感興趣,讓我提前申請。可是有一個條件,我一旦被這所大學錄取,就不可以再申請其它大學。你看怎麽辦?"我說:"兒子啊,你知道美國院校的錄取規則。你屬於國際學生,又是華裔。被錄取的機率很小。當然是哪家保險去哪家啦。"我這種水平的媽也隻能給孩子提供這種瞎瓜點子。
當兒子被這所大學穩穩當當提前錄取,並獲得了非常漂亮的獎學金時。那種狂喜,不亞於壓對了寶。
女兒會五國語言,精通四國語。現在讀國際關係研究生,我常跟女兒神思遐想:"你將來要是成了第一個加拿大駐中國的華裔女大使,那是何等的榮耀啊。"
能不能成不重要,但是這個夢想很重要。
因為有兩個讓我得意的孩子,常被人誇。
同胞們誇我時會說:"你呀,憨人有憨福,生了兩個爭氣的孩子。"
當我對西人朋友說:"我很幸運,有兩個優秀的好孩子。"他們會說:"幸運的是你的孩子們,有你這樣一位知道怎麽教育他們的媽媽。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淺移默化。"
我怎麽這麽愛聽外國友人說話呢!
說真的,孩子的基礎教育來自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思維方式,為人處事和對事物不同角度的看法,都在日常的言行中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下一代。父母這些行為如果做得正確,會有助於打開孩子的思路,讓你的孩子比別的同齡孩子聰明和成熟,並且讓您對他們的教育事半功倍。這就是我們會常聽人說:"看人家的孩子,不用教都那麽有出息。"如果反觀這些孩子的父母,無論他們受過的教育程度高低如何,你會發現,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一定有不同常人之處,並且時常語出驚人。
如果用"單親母親含辛茹苦,把兩個孩子從小拉扯到大",這樣的話來形容我這種類型的母親,真是有損我的形象。為什麽用"拉扯"而不是"享受"跟孩子一起成長呢?為什麽在孩子有能力的時候不讓他們自己動手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要自己"含辛茹苦"呢?為什麽良母的形象一定是樸素無華呢?有女兒的樂趣是可以讓你省錢跟她分穿同一件衣服,並且看起來跟女兒一樣年青。
更多時候是孩子帶給我快樂,是孩子讓我有機會經曆並見識了很多。我從孩子身上學會了如何做一名好教師。
如果我現在還是名教師,再有學生叫我"閻王",我會樂在其中!
想做個瀟遙自在,青春常駐的良母嗎?我的故事是否能提供給你一些歪點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豔陽高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覓音' 的評論 :
好久沒嚐到被誇的滋味了,心裏美滋滋嘀:)
覓音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豔陽高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初雪的評論:
謝謝初雪的鼓勵。其實經驗都是學來的。我也是從無知開始學起的。
初雪 回複 悄悄話 要好好向你學習!你教育孩子真的很有智慧!謝謝分享!希望有空多寫點教養孩子心得,造福眾母親!: )
豔陽高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不愛回憶的評論:
謝謝,終於被人欣賞了一回:)
不愛回憶 回複 悄悄話 母親很棒!早看到這篇文章就好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