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建築師王澍的普利茲克獎

(2013-01-09 20:44:57) 下一個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版權:雅美之途

王澍在華盛頓大學談建築

本文寫於2012年3月。

超出很多國內外建築學界人士的預料,今年建築領域的最高獎普利茲克獎(Pritzker)授予來自杭州的中國建築師王澍。一些人可能與我一樣,是在讀到他獲獎報道後才學會這個澍字的寫法。普利茲克獎由總部設於芝加哥的普利茲克家族的凱悅(Hyatt)基金會頒發,芝加哥大學的醫學院也由普利茲克冠名。普利茲克獎與更著名的授予新聞界的普利茲獎 (Pulitzer)似乎沒有關聯,雖然它們都是來自東歐的猶太人的姓氏。

像中了彩票似的,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預先邀請王澍的Maki講座恰好在他獲獎的二天之後。在美國,這類冠名講座有時是一年以前就已確定。從醫學院趕到華大主校園後,我們碰巧在王澍教授演講前有機會與他交談。我們談到,他就是在國內也不屬於建築學界的主流派,他笑稱主流派至今還沒有向他道賀。他一身對襟的傳統中式上裝,人顯得精神,談吐也風趣。很難想像眼前留短發的王澍,年輕時也以藝術家的長發而著稱。我對他諸多作品中建築物周圍水的來源很感興趣,他說那是人工引入的循環水,因為王澍認為水在中囯哲學中具有特殊的含義。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不認為中國近期經濟的崛起與中國建築界走向世界相關。他認為是源於中國幾千年深厚的人文底蘊。

出生於新疆的王澍,先在南京的東南大學 (以前的南京工學院和中央大學)就學,最後在上海同濟大學獲博士學位。他執教於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的建築學院,他告訴我們,杭州的中國美院比北京的中央美院的曆史還悠久。王澍同時擔任哈佛的訪問教授,每年往返中美數次。他的海外經曆無疑有助於國際建築界了解和欣賞他的建築理念。與屠呦呦獲得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卡臨床醫學獎相似,王澍獲獎之前也不知名,而且都是美國率先肯定中國人的貢獻。

王澍在華大的演講可以說是盛況空前,演講大廳座無虛席,後到者隻能席地而坐。在美國又沒有為資深教授讓座的習慣,老教授如果來睌了,得與孫子輩的本科生一樣找空地坐下。華盛頓大學校長及建築設計學院院長先後致辭,紛紛祝賀王澍獲得建築學界的諾貝爾級別的大獎。校方還安排了一位來自清華的華盛頓大學建築學研究生講話,她出人預料地完全用普通話致歡迎詞,並風趣地說,王澍教授的到訪使她有機會在斯坦伯格廳講中文。當然她隨後用英文翻譯了中文的大概內容。這也是我二十多年在美國大學的正式場合,首次聽到如此完整的中文,美國聽眾隻能是聽天書了。

王澍的演講兼顧中國傳統的哲學理念與當今他的建築實踐。完全沒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他,能用英文給出帶幽默感的報告確實難能可貴。王澍說他在哈佛第一次演講時,特別要求他的美國同行記下他用了多少英文;講完後,他被告知僅用了376個英文單詞。他被稱為非主流派是因為他的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像寧波曆史博物館,是用舊磚舊瓦建成的。為此,他九十年代從國內建築設計界消失,和建築工人一起作息,做了十年的泥瓦匠。王澍在演講中說,一位參觀完寧波博物館的老太太坐下來休息,望著博物館的牆對他說,這一磚一瓦顯得特別親切,就像來自她那已被拆遷的老屋。

他在整個演講中貫穿引用了不同年代的中國山水國畫,著重闡述中國古代文人眼中的人與大自然的共生與和諧。王澍本人也擁有相當的國畫功底,他說就是處於計算機時代,他還是更樂意用手繪出他的設計框架。王澍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建築師,他強調建築的文化傳承以及建築物與周圍環境的融合。這可以從他的另一力作"中國美院象山校園"的設計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該校區一些建築物的曲線與周圍起伏的山丘相呼應。王澍這些考量確實與貝聿銘在設計盧浮宮時的構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當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貝聿銘為盧浮宮設計一個新的入口,他卻在周圍全是深黃色的十六世紀建築群的空地中央,插入了一個明亮的現代玻璃金字塔。貝聿銘的盧浮宮入口,似乎毫無顧忌周圍皇宮建築群的存在,象一把三角利器放在法國首都的心髒地帶。法國人對此仿埃及金字㙮的失望是可以理解的,他們也需要時間去接受貝聿銘這一富有革命性的設計,雖然金字塔在很多旅遊介紹中已經成了盧浮宮的標誌。

王澍在演講中也表達了,他對中國城巿現在每天發生的大規模拆遷的不滿。所以,當杭州市政府要求他改造杭州巿的中山路南宋禦街時,王澍明確說明新的設計將不會導致強行拆遷。他還要求巿政府允許他做六個月的調查硏究,並且規定他的改造工程絕不包括投置任何假古跡。王澍和太太合開的建築事務所的業務以少而精著稱,他們隻做了中山路的一公裏作為示笵。項目完工後,近百萬杭州巿民前往欣賞。看看照片,還真有點像東京的一些管理得井井有條的街道。

王澍得知獲獎消息時正在洛杉磯講學,他接受洛杉磯時報采訪時說,他理應與同是建築師的妻子分享普利茲克獎。他強調,他手繪的設計方案毎次會第一時間給太太看,如果她不滿意,他會考慮後重繪設計圖。同一天,他也得知一個令他想哭的壞消息,那就是梁思成林微因在北京的故居被拆除。

華盛頓大學將王澍演講後與華大建築學教授的談話放在了網上。大家首先感興趣的是他如何利用那些回收的材料的,這大概也是他最受西方推崇的地方。在王澍的演講中,他多次用杭州巿的城市演變圖,說明當今中國城市的巨變致使超過百分之九十的舊建築麵臨被拆遷的命運。大多數建築師是在完成設計後,再考慮用什麽時髦的建築材料,而王澍的一些作法是用舊磚瓦建他的新建築。循環材料符合全球化的環保價值觀,老材料或許能保留住那些即將流失的記憶。寧波博物館采用了600多萬件廢棄的石頭和磚瓦,它們來自30多個被拆遷的村莊,一些材料可以追溯到明朝。訪談也提及王澍講給美國公共電台的一段故事,他從小就喜歡繪畫,包括畫在他兒時的北京住所附近的牆上。當他從新疆重返北京時,他的老鄰居告訴他,他們把他小時候畫在牆上的畫還保存著。王澍稱這為鄰裏般的記憶,也是他想通過建築去保留的東西。

媒體報道王澍獲獎時,常提及建築學界的泰鬥級人物貝聿銘。與王澍不同,貝聿銘66歲獲得普利茲克獎時已功成名就。貝聿銘或許是現在仍然健在的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他因設計肯尼迪總統圖書館成名後,裏程碑式的作品遍布全世界,隨便數數就有美國國家美術館東樓,香港的中囯銀行大廈以及蘇州博物館。另一位華裔建築師,當數還在耶魯讀本科時就設計了華盛頓越戰紀念碑的林瓔。雖然很少的建築師能達到貝聿銘的高度以及他遍及全球的作品所形成的影響力。王澍表示,他的建築至今僅局限於中國的狀況可能會在未來改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隻有48歲的王澍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前些年訪問上海時,我並不太認可上海街道兩側不時出現的"盛世年華"或"百年盛世"的標誌。一個國家真正的盛世,應該是在它產生的思想,藝術或科學開始影響世界的時候。但是經濟振興勢必帶動包括藝術在內的全麵繁榮,這種現象在包括中國的唐朝在內的人類文明的諸多時期都呈現過。

繁榮所帶來的包容是各類藝術創造的前提,中國已經能夠容納王澍這樣所謂的"異類"建築師,是一個國家走向自信的一個標誌。雖然采用了不少中國傳統的元素,但總體上王澍那些菱角分明的建築還是屬於受美國人喜歡的相當前衛的作品。美國主導的追求簡單化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完全偏離了歐洲建築的傳統審美,這也從另一側麵反映出美國文化的陳乏。

我們處於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紐約時報幾十年不變的負麵報道是最不能預測中國的未來的。拉斯克獎和普利茲克獎,都是肯定屠呦呦和王澍全部在中國取得的原創性成就。我還驚奇地得知,中國人譜寫的帶民樂風格的交響曲已經在維也納的音樂大廳裏演奏。或許不僅僅隻有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能產生象Michelangelo(米開朗基羅)那樣集繪畫,雕刻和建築於一身的天才。


凱悅基金會專門把今年的普茲克獎授獎儀式安排在北京,圖為王澍獲獎後留影。照片來自凱悅基金會。


寧波博物館。照片來自網絡。


中國美院象山校園。照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Holywest 回複 悄悄話 不知為什麽,很多文藝方麵的天才都同時具有北京和新疆的生活經曆。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鴿哨的評論:
You are welcome!
鴿哨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您的介紹。也喜歡和欣賞他的作品。
紫萸香慢 回複 悄悄話 以前在文學城上也看到過有人介紹王澍和他的建築作品。很敬佩這位既有才華又堅守理念不惜平淡的建築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