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同濟七七級校友團聚的感言

(2013-01-01 09:32:14) 下一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照片版權:雅美之途

本文應校友會主席之邀寫於2012年九月。

武漢炎熱的夏日過後,母校同濟醫學院迎來了新的學年。在這金秋十月的收獲季節,眾多同濟的七七級校友從世界各地返校,慶祝他們畢業三十周年。在此特別的日子裏,同濟醫學院海外校友會祝願我們的七七級校友在昔日熟悉的校園裏享受團聚的歡樂,也感謝母校或校友會的各位同仁為此聚會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七七級已成為一個專用的名詞,曆史將它與祖國結束動蕩而邁向新的時代聯係在一起。在世界的教育史上,恐怕沒有哪一屆學生的入學如此鮮明地標誌著一個國家的命運。恢複高考,不枸一格選人材,是鄧小平複出後做出的裏程碑式的政策決定。在當時的全國高校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長提醒鄧小平,七七級的招生時間已錯過。但是鄧小平刻不容緩地恢複了高考招生,這是為什麽七七級的同學十二月參加高考而二月份入學。同濟七七級校友在校期間,惜時如金刻苦攻讀的故事,常被各科的教授們用來鼓勵低班的同學們。
 
美國有句俚語,Credit should be given where credit is due。恰當的中文翻譯難尋,但是放在七七級返校的日子裏,我們校友想表達的是對母校培養的感恩之心。眾多校友的職業選擇各異,能力也不盡相同,但同濟的學位總是放在各自履曆表的顯著位置,我們海外的校友都是借助於它在各自的異國他鄉發展與謀生。對於那些在校園裏收獲了愛情的校友們,同濟的青春歲月更是永遠在他們心中的特別地方。母校給了我們海外校友遠航的可能,也是一些幸運的校友們家的發源地。
 
我們最需給母校Credit的還是那些為我們付出了心血的教授們。對於77級至90級的校友,可以說我們的心血管藥理是從君子風範的江明性教授那裏啟䑃的,他身著深色呢大衣在講台上,把毛地黃的藥效與副作用講得那麽透徹。同濟的教授風格各異,大家應該記得王迪潯教授富有激情的肺循環與功能的大課,寫到這裏,王教授特有的高聲語調又從記憶中湧現。大家更不會忘記滿頭銀發的卲丙揚教授的內分泌調節,以及吳在德教授以自身為例講解的胃大部切除術。病生的馮新為教授,科普文章可能比他的課還生動。裘法袓教授濃濃的杭州鄉音,絲毫沒有因他輾轉德國慕尼黑,上海和武漢的經曆而減弱。裘教授的外科總論,大家可能僅聽懂了裘先生問第一排的同學:"你知不知道什麽叫拉鉤?",沒經驗的同學當然回答:"不知道"。
 
那些在同濟又完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校友,更是時常在校友網上發文,念念不忘辛勤指導他們的恩師們。如今,我們有些校友留學與居住海外己幾十年,更有大量校友把家和事業重心紮根於美國或歐洲。但是大家相聚時還是感概,實際上沒有留過洋的武忠弼教授,他的德文和英文怎麽說得那麽好! 大家的共識是,我們當年在同濟獲到了國內擁有的一流的醫學教育。海外校友在此鄭重地說一聲:同濟,我們感謝您!
 
同濟醫學院的醫學訓練使得眾多的校友在海外行醫。在美國,從病理,麻醉,再到競爭激烈的眼科,都有同濟校友通過嚴格的住院和專科訓練成為主治醫師。在異國他鄉,他們重拾懸壺濟世的技能為各族裔解除病痛。每位醫師的辦公室內掛著母校的畢業證書,美國病友則學著用各異的方式發出同濟的名字,這應該是母校的榮耀。
 
同濟醫學院畢業生在美國的科學研究領域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幾年前,一個興奮的消息在校友中傳遞。曾是同濟醫學院七年製的學生,1994年畢業於同濟的沈康同學,成功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院。采用將其研究員分布於美國一流醫學研究中心的體製,美國休斯醫學研究院匯集了眾多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代表的優秀科學家從事生物醫學的前沿研究。當選休斯研究員之難,可以借用李白的"蜀道之難"的說法,因為休斯對其研究員的資助力度為普通NIH RO1資助的數倍。校友們驚喜的是,不僅中國科大和清華,同濟也有能力產生科學的新星。
 
作為杜克大學的博士和舊金山加大的博士後,沈康在斯坦福大學做教授並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已近十年。在博士和博士後期間,他就以第一作者分別在"科學"和"細胞"雜誌上發表原始論文。他在斯坦福的實驗室,更是不負休斯基金會的厚望,短短幾年就十分多產地在"細胞","自然"和"科學"雜誌及其子刋上發表了超過二十篇的論文。沈康已被眾多著名雜誌邀請寫評述,在一流的學府作報告,曾在沈康實驗室受訓的一位博士後已經在耶魯大學成功應聘助理教授的職位。我們或許不涉及神經科學領域,但從這些客觀指標顯示,沈康教授的學術成就已經得到他的國際同行們的充分肯定。活躍於神經科學前沿的沈康教授必將鼓舞母校那些有誌於科學研究的同學們。海外校友會的廖端平教授正為母校收錄校友的專家庫,數位優秀校友已經在哈佛,密西根大學和舊金山加州大學等美國醫學研究的重鎮,做到正教授的職位。
 
同濟海外校友會希望更好地發揮它的谘詢功能。海外校友人材濟濟,校友的區域分布可以從非洲到美國的阿拉斯加,職業更是可從眼科教授跨越到美國的執業律師。多樣化的校友群體,使得大家能從不同的角度為母校建言,也可當作為母校出力的一種方式,懇請同濟和華中科大的領導包涵。僅借七七級團聚之時,我們向母校提三項建議:
 
第一,同濟醫學院應該趁現在院長空缺之時,在全國甚至全球範圍內海選它的下一任院長。院長候選人應該展現出領導國內一流醫學院的潛質,首先他或她理應為各自專業領域的受人尊敬的學者專家。這點十分重要,因為隻有在人品和業務上同樣傑出的教授,才有可能提升同濟的水準到另一個層麵。這個標準對同濟來說並不陌生,擔任過同濟醫學院院長的梁之彥教授和裘法祖教授都曾分別是中國一流的生化學家或外科專家。
 
第二,同濟應該改善醫學本科的管理體係,創造更多學生與教授接觸的機會。我們大家都熟悉學校的大班輔導員製度,輔導員主要職能理應是為學生服務的,因為學生為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但是由於當年的理念局限,學校授予輔導員過度的權力,包括決定醫學生的畢業分配等等。這樣使輔導員從同學生活的參謀變成了帶監控性質的行政執行人。像耶魯和劍橋這樣的世界一流學府,她們都努力營造學生和敎授級導師生活在一起的住宿學院環境。同濟輔導員職能需轉換成為學生的生活排憂解難為主,而教授對學生的學術興趣和職業方向的影響之深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相信,同濟的優秀教授們是不會僅僅滿足於課堂上的傳道授業的。
 
第三,同濟應廣納外校人材,並鼓勵自己的學生向外發展以避免近親繁殖。由於國內以往的體製,我們通常看見醫學本科生考本校的研究生,而優秀的研究生又熱衷於留在自己的科室工作。這樣逐漸形成了,學生與導師和導師的老師同處一科室的情形。五十多歲已有建樹的教授在課題選擇上,還得征求二十多歲時的導師的意見,這不利於新思想的產生和學科的發展。如果沒有出國留學,這種情況在同濟會更為嚴重。我們都明白,請進來的同時鼓勵學生走出去,這樣有利於不同思想的碰撞。
 
美國也存在這種近親繁殖,但他們會釆取相應的措施去防止。麻省理工的物理博士畢業,導師會鼓勵他們去普林斯頓或芝加哥大學做博士後。美國一流的醫學院,在確定本校博士後留校做教授之前,學校會要求候選人提供他們在外麵找工作的經曆,以及他們在相應級別的外校獲得了類似的教授職位。學校最終會鼓勵他們在權衡利弊後再做選擇。對於近親繁殖,同濟己經有過積極和消極的實例。江明性教授的學生楊寶峰,博士畢業後離開同濟,隨後當選工程院院士並擔任哈醫大校長;同濟器官移植學科近期的式微,或許與它的老大心態而拒絕推陳出新相關。(作者為同濟醫學院海外校友會理事)



圖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德國醫師在上海開設同濟醫學堂,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京創辦協和醫學院,耶魯在長沙建立湘雅醫學院。他們的努力使西醫或現代醫學傳入中國,從此改變了國人腦海裏的心髒主思維腎主生殖的傳統觀念。湘雅的湘指湖南,雅為耶魯;同濟醫學院50年代從上海遷址武漢。照片版權:雅美之途 



圖二:同濟醫學院內的同濟廣場。右邊石碑上寫著老院長,也是中國外科學奠基人之一裘法祖的名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照片版權:雅美之途




圖三:德國南部巴伐利亞的新天鵝堡。裘法祖二戰後從離這裏不遠的慕尼黑,攜他的德國妻子和大兒子回到上海。當年外國人稀少,他們在校園內的散步成為同濟醫學院的一景。內科專家過晉源也從慕尼黑大學回國,微生物免疫學家謝毓晉則從德國弗萊堡大學返同濟。他們都在德國學習和行醫十年左右。同濟校園裏的他們三位,偏偏隻有最為英俊的謝毓晉,遵母親囑托回國娶妻生子。過晉源的奧地利籍妻子,因不願跟隨他從上海遷武漢,帶著孩子返回歐洲。照片版權:雅美之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兵團農工 回複 悄悄話 同為77,慶幸今日離開了那個國度。
作者的美意,希望早日實現。
西西媽 回複 悄悄話 雖然不是同濟醫大的校友,但作為曾經的醫大的年輕教師,我仍然為在那裏工作過的7年,充滿了感恩!

謝謝耶魯爸的好文,同濟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美好的回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