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是很好的。他用的東曹掾是崔琰和毛玠,都是袁紹手下投降的人,他用來作組織部長。 推薦的人即能幹又節儉。浮名的都不用。而且在混亂的時候大材小用,用過鍾繇這樣的人作縣長,來穩定局麵。
tdh: 曹操用人基本是很好的。
一任衛隊長典韋,以命相許。二任衛隊長許褚,拚死搏殺。
也有想用沒用成的。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千裏走單騎的關羽,所向披靡的趙雲,
還有沒用好的。於禁,致使七軍被淹,龐德功虧一簣。
當用沒用的有張鬆,地圖送給了劉大耳。
用壞的就是那急功求成的蔣幹,
還有借頭一用的王垢?
於禁打不過投降,在那個時代並不是接受不了的事情。至少曹操事後沒有為難他,為難他的是曹操的兒子,年齡差了一輩。也很難說曹操用人不當。 因為其他人可能也不行,連曹操自己都要從許昌遷都到鄴。
三國誌的曹操和三國演義的曹操是不一樣的。 比如千裏走單騎在三國誌當中沒有。趙雲的長阪坡英勇也是羅貫中的寫作,三國誌也是沒有那麽詳細的。我不記得在那裏看到的蔣幹遊說周瑜至少不是在赤壁之戰的前麵。典韋許褚都不是大將。 徐庶是一個例外。 這裏麵可以見到劉備的威望風儀。 不過曹魏的人才大大多於劉備和孫權是一個事實,連諸葛亮都感歎。 三顧茅廬裏麵提到的石廣元,崔州平後來都為曹魏做了官,隻做到郡守一級,使得諸葛亮大為感歎。。 這在三國演義當中沒有提到。在三國誌裏麵是有的,或者裴鬆之的注裏有。
東坡誌林卷一
記劉原父語
昔為鳳翔幕,過長安,見劉原父,留吾劇飲數日。酒酣,謂吾曰:「昔陳季弼告陳元龍曰:『聞遠近之論,謂明府驕而自矜。』元龍曰:『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淵清玉潔,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清修疾惡,有識有義,吾敬趙元達;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所敬如此,何驕之有?餘子瑣瑣,亦安足錄哉!』」因仰天太息。此亦原父之雅趣也。吾後在黃州,作詩雲:「平生我亦輕餘子,晚歲誰人念此翁?」蓋記原父語也。原父既沒久矣,尚有貢父在,每與語,今復死矣,何時復見此俊傑人乎?悲夫!
蘇東坡離三國八百多年,還提到三國的人事,實在是說明那個時候的文人之間談的是什麽東西,和我們現在當然是不一樣的。 這裏麵的陳元龍就是陳登,在三國演義裏麵出賣呂布的。
ygb: 凡“用人”者,無不是為了自己所在政治集團所用;而被用者,必須為用他者尊!需兢兢業業為集團擴展出力不可越遊戲法則雷池一步,而且不可以比用他的人聰明!不然下場就不妙,例如曹操集團的楊修。
tdh: 三國誌,三國演義都偏離史實甚遠。三國演義則早已深入人心。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劉備和孫權各偏安一隅,絕非偶然。阿瞞之用人,唯才是舉,可謂世人稱道。曹操的智囊團,都是由名震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組成。徐晃,張遼,張郃,龐德,賈詡,文聘,韓蒿,王粲等都是降將,但是曹操都能夠推心置腹,委以大任,終究成就大業。曹操是出自宦官世家,而司馬懿出身名門大戶,才幹超群,卻不願仕曹,曹操反複征招不出,竟用殺頭相威脅,終於將司馬懿弄到手。司馬氏實現了曹操未竟的統一天下大業,正是從曹操重用司馬懿時打下的基礎。 應該算最後的贏家!三國策,今世可用否?恐難敵厚黑學。
楊修,孔融,和彌衡是好朋友但都不得好死,不光是他們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擁護恢複漢室。就是曹操的二把手荀彧也是擁護恢複漢室的,也死了的
蔣幹到東吳去做說客是赤壁之戰之後的事情。 三國演義將其演繹成赤壁之前。 所以蔣幹不能說是壞了。
三國誌,三國演義都偏離史實甚遠。三國演義則早已深入人心。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劉備和孫權各偏安一隅,絕非偶然。阿瞞之用人,唯才是舉,可謂世人稱道。曹操的智囊團,都是由名震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組成。徐晃,張遼,張郃,龐德,賈詡,文聘,韓蒿,王粲等都是降將,但是曹操都能夠推心置腹,委以大任,終究成就大業。曹操是出自宦官世家,而司馬懿出身名門大戶,才幹超群,卻不願仕曹,曹操反複征招不出,竟用殺頭相威脅,終於將司馬懿弄到手。司馬氏實現了曹操未竟的統一天下大業,正是從曹操重用司馬懿時打下的基礎。 應該算最後的贏家!三國策,今世可用否?恐難敵厚黑學。
----王粲做到過侍中,文才是好的。 他為劉表做事的時候並沒有受到重用, 但是曹操重用了他。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做的事情和我們後來有一點一樣,就是“樹”典型。他用的伎倆我們這一代人也是耳熟能詳。 和我們後來一樣“樹”英雄,“塑造”英雄的願望和目標一定,就要用一點手段,這一些說穿了其實也不稀奇的。
第一是省略。
第二是張冠李戴。
第三是無中生有。
羅貫中主要樹的是諸葛亮和關羽,當然還有其他人。我們具體來看一看關羽。
我和大家一樣,先看《三國演義》再看《三國誌》。 想看《三國誌》的時候也找不到。所以看《三國演義》有好些年,才看到《三國誌》。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也看《三國演義》的連環畫。 感到連環畫比原文還要連貫。 《三國演義》的原文當中有很多囉裏囉唆的東西在《三國演義》連環畫中都沒有。 心中也奇怪為什麽原文如此?
看了《三國誌》才知道這些囉裏囉唆的東西,全部都是抄《三國誌》的。 常常是原文全抄。例子就太多了。羅貫中是明朝嘉靖年間的。 《三國誌》裴鬆之的注是南北朝就有的。相差千年以上。《三國演義》抄《三國誌》也是理所當然。 羅貫中比較後來的人還要更加紳士一點。
但是正因為如此羅貫中和陳壽裴鬆之不同的地方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我們來看。《三國誌》《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裏麵有關公和曹操要女人的故事。 請看:
(1)《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
這裏麵看不出來關羽跟曹操要的究竟是呂布的老婆還是秦宜祿的老婆。但是關羽要過別人的老婆,而曹操不給,自己留下了。關羽“心不自安”。
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 但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裏麵沒有,是羅貫中以為不可信,還是因為要達到“樹立”關羽英雄形象而舍去,已經不得而知。 我的看法是後者,羅貫中是為了“樹典型”而隱去了關公要女人的故事。
這就是我舉的省略的例子。我們看到曹操的威勢,也看到了關羽的不敢。
張冠李戴的例子最為突出的是單刀會。 我們來看《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的譯文。 我是在網上找到的。看了一下大致還好。 意思是講出來了。抄在這裏。
時魯肅與關羽鄰界統兵,疆土犬牙交錯,多次發生摩擦。魯肅顧全大局,總是以友好的姿態安撫雙方。 劉備平定益州,孫權請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肯。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劉備得知,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
魯肅為了大局,邀請關羽相見,提出各自將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隻有將軍們各帶單刀赴會。魯肅做出決定後,他部下將領怕出變故,勸魯肅不要輕蹈險地。魯肅毫無畏懼,他說:“事到今日,應該把話說清。劉備辜負國家,是非尚未論定。關羽又能怎麽樣呢?”毅然赴會。
會上,魯肅數次指責關羽:“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魯肅話音未落,荊州方麵的一將說:“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魯肅當即大聲喝叱,辭色嚴厲。關羽此時也操刀而起,對那人說道:“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三國誌·魯肅傳》)!用眼光示意那人離去。
單刀會沒有結果,雙方僵持不下,戰爭一觸即發。時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孫權講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孫、劉休兵罷戰。
這段譯文隻譯了正文。 裴鬆之的注沒有提到。
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谘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近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嗬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吳書曰: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誌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湣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羽無以答。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請注意上麵的引文,小字就是裴鬆之加的注。請注意
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誌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湣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羽無以答。
這裏“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可為世人明鑒!大家看看“羽無以答。”還有多少英雄的氣息?
劉備打下四川後東吳來要荊州,劉備帶兵五萬屯於公安,準備打。這件事連環畫裏沒有。《三國演義》講到了後來因為曹操打漢中,威脅到四川,劉備才和東吳妥協了。《三國演義〉沒有說那個時候荊州南麵的三郡長沙零陵桂陽已經給東吳打下來了。魯肅說“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就是說你不自量力,現在已經讓我打下來了,你還有什麽話說?〈三國演義〉裏麵說孫權扣留諸葛瑾的老小,叫他去成都要荊州。 然後是劉備看了諸葛亮的麵子把荊州還了一半。給大家的印象是對於劉備土地沒有仁義重要。 其實不是劉備主動給的,而是已經給打了下來,隻是承認即在事實,不再為敵,以騰出兵力來對於曹操。這裏麵不用諸葛亮,劉備自己也知道那邊更加重要。
魯肅的話語在〈三國誌〉上的記載千年之後,仍然真正大義淩然。 “貪而棄義,必為禍階”這樣的警句是可以千古流傳的。
這種丟臉的事情對關羽不光彩,對於劉備也不光彩。 劉備先騙後賴,雖然是中國人的流氓的慣技,在我們生活實際中不稀奇,但是要據此來教育下一代,或者揚名,也還做不到。 羅貫中要為蜀劉說好話,樹關公的形象,就斷章取義, 張冠李戴。 明明是魯肅單刀赴會,反而說成是關羽單刀赴會。後來還入了戲。影響了很多的人。
關於東吳打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事在〈呂蒙傳〉裏有記載。 呂蒙也是一個兵不厭詐的家夥。
這一段曆史是三國折衝較力的重要部分。光看連環畫就不夠了。看〈三國演義〉也不夠。
〈三國誌〉的作者是陳壽。 他是蜀臣譙周的學生,對於曆史的描述,看來要對蜀漢要客氣一些。 裴鬆之加的注是在陳壽130年之後的南北朝的南宋,好比我們現在來看清朝末年1884年慈禧太後換軍機處這樣的事情,年代變了,朝代也變了,沒有利害和感情的衝突。所以裴鬆之的注應該多注意一點。 〈三國演義〉因為其宗旨就是揚劉貶操,那就更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