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放棄幻想,學會與新冠共存

(2021-08-01 09:53:51) 下一個

“我個人認為新冠病毒被徹底根除的可能性是零。”——病毒學家Jesse Bloom教授

不久前,《紐約客》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深度報道,作者是斯坦福大學研究微生物進化的Katherine S. Xue博士。文章提到,新冠疫情最終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局部流行的疾病,不會徹底消失。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學會與它共存?

對於一種經常變化的病毒,我們的身體不會產生完美的反應。但至少,我們的大腦知道應該去如何應對。

——題記

法羅群島

1846年的春季,荷蘭生理學家彼得·路德維格·帕農(Peter Ludwig Panum)來到挪威海與北大(專題)西洋之間的法羅群島做研究。這些由火山岩組成的群島看起來並不適合人類居住,當地的8000位居民成天待在戶外被海風吹洗,靠捕魚與放羊度日。最關鍵的是,島上缺乏足夠的醫療資源。

然而這些居民當時的平均壽命並不低,能活到45歲,與鄰近的大國丹麥相當,甚至還略勝一籌。這得益於法羅群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遠離其它大陸的它,對天花等傳染病有著天然的隔絕。

然而一場麻疹在法羅群島突然爆發。這場爆發席卷了大部分的人口。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裏,就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居民被感染,死亡人數約為100人。但從流行病學的角度看,這場爆發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地方——在歐洲,通常隻有兒童會感染麻疹。而在法羅群島上,幾乎沒有兒童死於麻疹爆發。相反,成人才是受影響的重災區。而且年齡越大,死亡率越高。

這一趨勢在65歲的年齡段發生了突然的轉變。年紀再大一點的人,死亡率反而出現了下降。而麻疹在當地的上一場爆發,恰好是在65年前。彼得推斷,1781年的麻疹感染,讓老人時隔65年依舊具有免疫力。“這些老人裏沒有一個感染第二次麻疹。”彼得寫道。

彼得的研究指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的身體具有記憶。它會記得病原體的模樣,帶來長期、甚至是終身的保護。

冠狀病毒

然而世界並不如我們設想得那麽簡單。包括冠狀病毒在內,許多病原體並不會誘導人體產生持久的免疫力。以其它冠狀病毒為例,科學家們發現有四種季節性的冠狀病毒容易在兒童間傳播,造成感冒一樣的症狀。但與麻疹截然不同,成人每隔幾年,就會重新被這些冠狀病毒感染。

早在1990年,一項研究就無情地解釋了這一點。當時的研究人員們招募了14名健康的誌願者,嚐試讓他們感染一種季節性的冠狀病毒,其中9人成功被感染。一年後,研究人員們重複了這個測試。最初成功感染冠狀病毒的9人裏,有6人出現了重複感染。而第一年沒有感染冠狀病毒的5人,在這次測試中全部中招。

不過有一點值得慶幸。盡管重複感染率依舊很高,但重複感染的個體,症狀要更為輕微,也不大容易將病毒傳給其他人。也就是說,他們雖然沒有產生完全的免疫力,但依舊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這些免疫力雖不足以讓他們避免二次感染,卻足夠降低病毒的威脅。

這或許昭示了新冠病毒的未來。“我個人認為新冠病毒被徹底根除的可能性是零。”——病毒學家Jesse Bloom教授說道,他也是本文作者曾經的博導。在他們看來,大部分病毒都沒有被徹底根除。流感病毒沒有,感冒病毒沒有,普通冠狀病毒也沒有。新冠病毒與這些病毒一樣,會成為局部流行(endemic)的病毒。它們會持續傳播,偶爾引起嚴重的爆發。

對於這種病毒,我們不會采用隔離或居家的策略去應對。我們選擇和它們共存。

而能否與新冠病毒共存,則取決於一係列問題的答案:我們的免疫記憶能有多牢固?免疫力在新冠變種麵前會出現怎樣的衰退?很遺憾,我們可能需要好多年,才能得到明確的結論。

抗體實驗

2020年5月13日,一艘捕撈鱈魚的漁船從西雅圖(專題)啟航(電視劇)。在登船前,所有122名船員都做了新冠檢測。所有人的核酸檢測結果都為陰性,而三名船員的抗體檢測為陽性,表明曾感染過新冠。

在茫茫大海上,一艘漁船就像是一座孤島。一名船員在海上突然出現了新冠症狀,並迅速傳遍全船。在18天的航行後,有103名船員最終為新冠陽性,但不包括最初抗體檢測為陽性的三名船員。這一研究發表在了Journalof Clinical Microbiology雜誌上,為抗體保護二次傳染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事實上,抗體並不是人體抵禦病原體的首道防線。在病毒入侵人體後,會首先遭遇先天性免疫係統的無差別阻攔。幾天後,適應性免疫係統會被調動起來,產生大量B細胞。而能有效針對病原體的B細胞會進一步進行擴增,產生更多能抑製病原體的抗體。

而這場漁船上發生的意外表明新冠感染至少能在一段時間內防止二次感染。“在許多情況下,這些B細胞會在你的餘生中持續存在,不斷生成抗體。所以你的身體能記住曾經接觸過的許多東西。”Bloom教授說道。

抗體的確能有效針對麻疹或是天花等疾病,且能保持數十年的免疫力。這也正是彼得在法羅群島上觀察到的現象。

但針對另一些疾病,抗體的效果看似則沒有那麽持久。比如2007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在俄勒岡州的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工作的員工,體內經常會產生針對動物疾病的抗體。每過10-12年,這些抗體的水平就會減半。

從長遠來看,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會在多久之後,突然出現水平的斷崖式下跌?目前還難以判斷。但就從SARS和MERS兩種病毒來看,抗體水平會在2-3年後出現明顯下降。隨著時間的變化,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可能也會逐漸出現水平下降。

當然,水平下降,不代表保護力就會消失。在西雅圖三名抗體檢測呈陽性的船員中,有兩名的抗體水平非常低,卻足以避免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

抗體之外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身體的免疫係統並不隻有抗體。“人體裏有一係列記憶細胞等待被重新激活。”華盛頓大學的免疫學家Marion Pepper教授說道。除了產生抗體的B細胞,這還包括能摧毀感染細胞的T細胞。它們在血液中可以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但當再次看到同樣的病原體時,它們可以在短短2-4個小時裏做出反應。

去年夏天,Pepper教授的課題組做了一項關於免疫力的研究。他們招募了15名曾在3個月前出現輕微感染的誌願者,並在他們體內尋找抗體、記憶B細胞與記憶T細胞的痕跡。要找到這些記憶細胞可謂大海撈針,更何況這些誌願者隻是出現了輕微感染,但研究人員們依舊成功找到了它們想要尋找的細胞。“這讓我對免疫係統充滿信心。” Pepper教授補充道。

但另一方麵,病毒也不會在免疫係統前坐以待斃。隨著它們不斷累積突變,病毒也會變得越來越難以識別。在這篇《紐約客》的文章中,作者指出1918年的大流感幸存者體內產生了很強的免疫反應,足以針對同樣的流感病毒。然而他們還是每隔5年左右會重新感染流感,因為流感病毒的變異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每年幾乎都是一個全新變種,足以躲開T細胞的監控。

那新冠病毒呢?從其它冠狀病毒看,情況不容樂觀。從上世紀80和90年代收集的血樣中,研究人員們發現針對季節性冠狀病毒的抗體,不足以識別這些冠狀病毒的新變種。盡管冠狀病毒的突變速度要慢於流感病毒,但假以時日,它們依舊會積累足夠多的突變,產生免疫逃逸。

新冠變種

如今,已有多種新冠變種闖入了我們的世界。相較最初出現的病毒,這些變種更具傳播力,或許也更具殺傷力。無論是通過感染還是通過疫苗,早先生成的抗體,其結合病毒的能力也出現了下降,為重複感染提供了機遇。

巴西的瑪瑙斯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20年早期,新冠病毒已經在當地肆虐一番。10月的測試結果也表明該城市一半的居民都帶有新冠抗體,以至於科學家們都認為該地已達到群體免疫的水平。但在12月,這座城市遭遇了第二波新冠疫情,且情況比第一波更為嚴峻,帶來了大量的住院和死亡。

有人將悲劇歸因於鬆散的管理,有人則認為先前的研究過高估計了群體的免疫水平。但不爭的事實是,當地發現的Gamma變種至少應當承擔一些責任——這種病毒變種能讓抗體的效果大打折扣。一項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本研究指出,大約六分之一的患者為重複感染。

過去的幾周,Delta變種則帶來了更大的恐慌。但本文作者指出,新冠變種再怎麽變,也還是和最初的病毒具有相似性。“極少有突變能徹底摧毀抗體識別一種病毒的能力。”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免疫學家Scott Hensley教授說道。與這個判斷一致,目前的研究依舊表明諸多公司開發的疫苗,還能維持對新冠變種病毒的保護力——突變可能會讓一些抗體的結合能力下降,但另一些抗體卻能不受影響。此外,由於T細胞可以識別來自病毒內部,而非隻是容易產生突變的外部蛋白片段,其帶來的免疫力也依舊持久。

而在目前,抗擊疫情的關鍵在於加快全球接種的速度。感染人數越多,留給病毒產生突變的機會也就越多。而過去的經驗表示,無論新變種產生於世界哪個角落,它們都能快速席卷全球。

隻有每個人都不再感染,大流行才會終止。

抵抗能力

Katherine S. Xue博士在這篇深度報道中寫道,免疫力在疾病中的一個更好的說法,其實是“抵抗力”。這表明我們的身體抵抗病毒,減少感染發生的能力。無論是疫苗,還是先前的感染,都有助於我們建立起這樣的抵抗力。我們的抵抗力越強,我們就能耐受更高濃度的病毒,從而保持健康。

“抵抗力”的視角能讓我們更好審視新冠的重新感染。目前已知的全球首例二次感染發生在去年8月,一名男子從西班牙飛往香港(專題)之後,經檢測為新冠陽性。然而在5個月前,他剛感染過新冠病毒。

事後分析發現,他首次感染時的症狀僅出現了幾天。而且由於某種未知的原因,在感染後,他體內檢測不出抗體的存在。即便如此,他的第二次感染是無症狀感染,且病毒在一周內就無法被檢測到。

“這是教科書一般的經典案例,告訴我們免疫係統如何工作,”

耶魯

大學的免疫學家Akiko Iwasaki教授說道,“當免疫力不足以阻止二次感染,它依舊可以防止人得病。”或許這名患者的抗體水平未能阻擋病毒入侵,但其它免疫功能將感染的影響控製在了最低。

在第一個案例出現之後,研究人員們也開始對新冠的二次感染進行量化研究。就像西雅圖漁船上發生的故事那樣,事實證明二次感染率非常低。來自丹麥和英國的研究發現,在新冠陽性的數月後,成年人二次感染病毒的幾率要低上80%。即便真的出現二次感染,也更多是無症狀感染或是輕微感染。

同樣的情況可以發生在接種過疫苗,卻又發生感染的個體上。我們管這種病例叫做“疫苗突破病例”。與二次感染一樣,“疫苗突破病例”並不常見,且更多為無症狀或是輕微感染。數據表明在2021年的前4個月,有數百萬美國人完整接種了新冠疫苗。到4月底,大約有一萬人感染新冠病毒,隻有一千人住院。換算下來,等於數十萬接種疫苗的人裏,隻有一人住院。

目前,大約四分之一的“疫苗突破病例”為無症狀感染。這一數字可能被低估了,因為很多接種疫苗的個體,即便感染了新冠病毒,也可能壓根不會注意到。

學會共存

在本文的最後,作者指,出盡管目前的疫苗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徹底根除新冠病毒,或是真正實現群體免疫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病毒的傳播已經太過廣泛,且病毒依舊具有一定的傳播性。

但長遠來看,我們與病毒之間的關係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一年多前,我們就像是法羅群島上的居民,對新病毒幾乎毫無還手能力。而隨著我們群體的免疫抵抗力開始增長,新冠病毒將從全球大流行,變成局部流行的威脅——病毒還將以低水平繼續傳播,但傳播速度會更加緩慢,感染的病例也不如以前嚴重。

病毒將主要感染未接種疫苗的兒童,但已有信息表明他們主要會出現無症狀感染,幾乎不會出現重症。病毒也會偶爾感染已接種疫苗的成人,而老人或免疫能力出現缺陷的個體也是高危人群。依舊會有人因為新冠而去世,但這一情況將與因流感和肺炎去世無異。對於大部分具有免疫抵抗力的個體,新冠的風險將不斷下降,直到變成流感那樣,成為我們生活中熟悉的一部分。

從曆史上看,這樣的結局並不意外。自20世紀起,就爆發了四場大規模的流感疫情,每次疫情的背後,都是一種能持續傳播數十年的流感病毒。科學家們猜測,時至今日的普通感冒病毒,可能也是來自過去的某場大流行。

在一個與新冠共存的世界裏,我們就像應對流感病毒一樣,每年會接種增強針,但依舊有感染病毒的可能。未來可能會有流感季一樣的“新冠季”,每幾年就會產生一種新的變種,某一年的變種特別糟糕。我們可能每幾年就會得上一次新冠,大部分情況下,症狀都極為輕微,就像感冒一樣。這些偶爾的感染能增強你的免疫抵抗力。

有時,這些感染會變得很嚴重。這也許是因為那一年你沒有接種新的疫苗,又或者新的變種病毒危害更大。不管背後的原因怎樣,這場感染可能讓你好幾周都要臥床休息。等到你老了,免疫能力衰退了,出現並發症的幾率就會上升,就像流感會帶給你的一樣。如果你的抵抗力下降明顯,就應該慎重考慮在新冠季出行的計劃。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新冠病毒將隻是曆史上的一個名詞,但它最終卻可能會與我們共存。對於一種經常變化的病毒,我們的身體不會產生完美的反應。但至少,我們的大腦知道應該去如何應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chichimao 回複 悄悄話 隻怕它再変異進化下去 不和我們共存了

病毒快速進化,人類愚笨反科學.誰能活到最後?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如果疫苗的有效性隻有幾個月,或者隻有幾分之一的人有效,那麽選擇不斷地打下去呢?還是得了就得了呢?流感疫苗其實就是這麽回事。每年打一次,而且隻是針對最可能爆發的流感類型。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去打流感疫苗的。
zhuniang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好的文章,謝謝!!!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分享!認同您的觀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