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耀邦給胡、溫拉來做「恩師」是十年的一個奇觀:zt章立凡:胡耀邦建言:別把全民所有搞成了全民皆無

(2013-07-09 10:17:46) 下一個
分享到: 0
  追索改革初衷

  胡德平先生的《中國為什麽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一書,是作者近年所撰文章的集成,所涉問題的時間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直至整個80年代,追憶了耀邦對改革的各種觀點及思想發展過程。作者在前言中說:“我國人民對改革事業的真切感受究竟如何?人民群眾中的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應該如何區分?在黨中央崗位上工作的同誌對改革事業的根本思考是什麽?人們都非常希望得到真實的答案。”

  中國為什麽要改革?書名開宗明義,提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命題,並力圖通過還原曆史,追索改革的初衷。胡耀邦逝世22年後的今天,經曆過那個意氣風發時代的人們,依舊懷念這位改革先驅者,緬懷他在思想解放、平反冤假錯案、解放生產力等方麵的巨大貢獻。同時由於對曆史的屏蔽,年輕人已很少知道,執政黨曆史上曾出現過一位深得民心的總書記。

  書中披露:耀邦曾向毛澤東直言,全民所有製企業必須要改,全民所有製要有實際內容:“害怕破除那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全民所有,反而落得個全民皆無,或者全民皆困;丟掉那個把人們頭腦縛得死死的空空洞洞的全民所有,倒反而能夠實實在在地比較迅速地使全民皆有,全民皆富。”

  耀邦力推富民政策,關注人民的衣食住行,主張地盡其利,資源向全民開放,同時強調保護生態。這些思想,在今天國有企業壟斷資源的經濟大背景下,顯得尤為可貴。書中回顧了一段被長期忽略的史實:1979年耀邦發起“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大討論。在他建議下發表的《要真正弄清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一文指出:“生產的目的是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要。因此,應當在可能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滿足這種需要。我國有九億人口,人民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又反過來刺激生產。”

  身為改革思想家和實幹家,耀邦主張對“消費”與“浪費”作出區分,高度重視社會就業與商品消費、住房等內需問題。他提出當代世界經濟建設的三種模式:一種是蘇聯和東歐的模式,即高積累,加重群眾的負擔,或者大量向外國借款,壓縮群眾的消費,強製發展生產。第二種資本主義的模式,即追逐高額利潤,加強對群眾的剝削,“大魚吃小魚”,互相兼並,進行你死我活的競爭。他探討第三種模式,即中國的、社會主義的模式:不是先有第一部類的發展,而是第二部類的發展促進第一部類的發展,因為人民的需要和消費總是走在前頭。

  有人將這場大討論譽為繼“真理標準”大討論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實不為過。毛時代以革命手段實現的,隻是傳統意義上的“均貧富”“以俄為師”的經濟建設,並未解放生產力,其結果是全民“均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廉價勞動力製造商品輸出,拉動的是富裕國家的消費;國內則腐敗盛行,政績工程不斷,資源浪費嚴重。當今“中國模式”下的社會分配,仍停留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隻要權貴繼續壟斷財富資源,改革紅利未被全民公平分享,“拉動內需”就仍是一句空話。

  發展是硬道理,但不是惟一道理,經濟發展需有民主法製監督護航。耀邦的民主政治理念曾遭到保守勢力的圍攻,但他堅持:“我始終支持任何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希望大家都在憲法的保護下享有最大的自由。”他下台後,改革仍以慣性前行。中共十三大政治報告提出了政治體製改革目標:實現黨政分開,黨應當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1989年胡耀邦逝世,中國政改在重大曆史事件後停擺。不久蘇東劇變發生,斯大林主義模式終結。

  耀邦重視“人的全麵發展”,主張“新事新辦,特事特辦,立場不變,方法全新”;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最終實現人的解放,也是啟動改革的朝野共識。當今主流媒體上,充斥著對經濟成就的自大宣傳,鮮見提及改革的初衷。能否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要看其人民享有怎樣的權益。當改革逐漸被利益集團劫持,異化為食人怪獸;當社會兩極分化加劇,基尼指數達到0.5危險指標,“改革”一詞在公眾心中已經變味。“虎兔相逢大夢歸”,若改革共識徹底破裂,另一場劇變就為時不遠了。迷醉於盛世幻象者,不僅缺乏曆史感,連現實感也喪失了……
頂一下(0)
0%踩一下(0)
0%
上一篇:馮象:好律師能不能也是好人 下一篇:李承鵬:用敏感詞向文學宣戰

收藏 挑錯 推薦 打印更多關於 的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