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帖) 曆史上真實的智取華山

(2013-07-06 22:35:41) 下一個

曆史上真實的智取華山
風之源頭 發帖於:中國曆史
發布時間:2008-2-16 0:39:15




1949年5月,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解放西安時,大荔軍分區和渭南軍分區的地方部隊解放了潼關,華縣,華陰三個縣城。守敵陝西保安第6旅旅長韓子佩率1個警衛營和旅直屬隊逃上了華山,於是發生了智取華山的著名戰鬥。



韓子佩,陝西神木縣人,是個地主武裝頭子,也是反共專家,和我黨周旋半生。十年內戰期間,任國民黨地主武裝騎兵大隊長,由於他剿共有功,升任團長。抗戰爆發後,他是陝北的一條地頭蛇,由於他有同我黨長期的鬥爭經驗,國民黨委任他為洛川行署專員,命他堵住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他在任上封鎖邊區,大搞摩擦。他對通過他任職地區進入邊區的我方人員,以及從大後方前往延安的愛國青年,多次進行搜捕,拘留審訊,收買利誘。洛川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韓子佩就沿著邊區和洛川等地的分界處,修築碉堡,封鎖邊區,訓練特務,並派遣武裝特務進入邊區進行騷擾。抗戰八年,他破壞了八年,做盡了壞事。1948年,解放軍收複被國民黨軍占領的延安,他隨延安的逃敵一起逃往大荔。由於他的曆史“功績“,國民黨又委任他為大荔專員。胡宗南用從延安潰退下來的部分殘兵敗將組建了保安第6旅,任命韓兼任旅長。



1949年解放軍春季攻勢結束後,渭北徹底解放,韓子佩逃過渭河到了華山腳下的華陰縣城,企圖背靠華山進行抵抗。



當解放軍解放華陰時,韓子佩本來是可以隨軍南逃的。但他懷著一種僥幸心理,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為胡宗南還可以反攻回來。他認為憑著他大荔三進三出的經驗,依靠華山天險和充足給養,再加上有相當的彈藥,逃上華山抵抗一時是不成問題的,這樣還可以向胡宗南報功。當解放軍解放華陰時,韓子佩收集殘部----保6旅旅部,1個警衛營和專署一部分偽職員共計400餘人,逃上了華山。



華山,我國五嶽名山之一,位於西安城東200餘裏華陰縣城城南,北依隴海鐵路,南接秦嶺,以其險峻挺拔而聞名中外。華山有五峰,主峰為南峰,東峰和西峰。南峰分為落雁,朝陽,蓮華;東峰和西峰,鼎峙聳立,高插入雲,等臨其頂,確有“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之感。除主峰外,還有玉女,五雲,天台等峰,人稱中峰和北峰。華山的東西南三麵都是層巒疊嶂,懸崖峭壁,無路可走。隻有華山的北麵可以上山,即常言所說的“自古華山一條路“,這條路也是崎嶇難攀的小路。憑此險要的地勢,一人當關,萬夫難開。



解放軍大荔軍分區路東總隊奉命回師華陰,任務是休整,剿匪,圍困華山。為防止敵人逃跑,解放軍增派一連占領了華山東麵通往陝南的皇甫峪口。原來一直在圍困華山的一營部隊仍然駐紮在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擔任上山道路的警戒任務,同時就地整訓,並尋機殲滅山上之敵。總隊其餘部隊駐紮在華陰縣城內整訓,同時派少量部隊執行剿匪任務。



圍困華山的部隊安置好後,一方麵加強整訓,以防不測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敵情。當時敵人為了節省糧食,延長他們的抵抗時間,把山上的年輕道士驅逐下山,這正好為我軍了解敵情創造了有利條件。凡是從山上下來的人,總隊首長都要找他們談話,了解山上的情況。經過調查得知,韓子佩自己住在西峰,保6旅旅部和偽大荔專署職員駐紮在東峰南峰,敵營長帶1個排約30人駐紮在北峰,副營長指揮兩個連沿北峰以下道路設防,直至山上的路口。敵人認為華山隻有一條路,隻要他們守住這個天險,解放軍是上不來的,因此他們飽食終日,抽煙打牌,思想麻痹。總隊首長還了解到山上的存糧大概夠敵人吃1年零4個月。



敵情基本搞清楚後,總隊黨委專門進行了研究。首先認為強攻不利,長期圍困也有困難,敵人糧食夠吃一年多,不能等待。第一步考慮的是采取和平解決的方式,派保6旅起義的中隊長孟俊甫和不願意逃上山的韓子佩的副官張道遠上山勸降。孟,張二人登上北峰後,給韓子佩通了電話說明來意,韓立即下令將二人逮捕就地處決。張道遠慘遭殺害,而孟俊甫由於在韓部任職時間長,熟人多,得到友人掩護逃下山來。第一步到此算是失敗了。總隊首長經過研究,決定繼續調查研究,尋找其它上山路線,另辟蹊徑殲滅敵人。



總隊政委王生榮和孟俊甫在一次散步談心時,提出讓孟到群眾中調查是否還有其它上山的小路(孟是華山山腳下人)。孟提到,他小時候聽大人說過,華山道觀曾經被盜過,道人丟失了金條等貴重財物。但盜賊並沒有走上華山的大路,至於怎麽上去的,就說不清楚了。孟俊甫的話引起了王生榮的注意。孟俊甫又提到了另一條線索,華山上有中藥材,,采藥材的人也上去過,但這是極少數人,而且是偷爬上山的,因為山上的道士不許外人來采山上的稀有藥材。采藥人都是在雨天或是大霧天上去的。王生榮認為這些線索很重要,可能就是解放華山的鑰匙。於是,總隊黨委立刻開會研究,大家認為硬攻不行,勸降也失敗了,長期圍困又不是辦法,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上北峰的路,以小部隊偷襲控製北峰,這樣就能解放華山。會議決定,乘麥收季節,把部隊散開,到群眾中開展廣泛的調查工作。戰士們一邊幫老鄉收麥,一邊調查詢問。經調查了解到,過去華山確實被盜過,但是誰也說不清上山的路線。最後,在調查采藥人時,獲得一個線索。有人說,在猩猩溝居住的王銀生的父親曾經上山采過藥,其夫現已故,其母尚在,還有他及他的老婆和一個孩子。這個線索至關重要,總隊當即命令偵察參謀劉吉堯帶幾個偵察員去找劉吉堯。他們從華陰出發,穿越溝梁,找到了王家。三天後,總隊收到劉吉堯寫的一份報告,報告中說,不僅王銀生之父上山采過藥,而且王銀生本人也上去過,但是工作一時做不通,王母認為過去丈夫就是上山采藥摔死的,王銀生又是獨子,因此不肯答應王銀生帶路上山。總隊政委王生榮看過報告後立即趕往猩猩溝。



王銀生家一貧如洗,住在一塊大石板上用木棍支起的一個棚子裏,棚子裏支一口鍋,再沒有別的什麽東西。他家種的幾塊地,都是從遠處挑來土撒在石板上的薄地,所種的寥寥幾棵青苗,不是被大雨衝走,就是被野豬啃光,很難吃得上。實際上,王銀生就是以采藥為生的。王生榮在猩猩溝的幾天裏,一直在做王母的工作,他向王母說明,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是共產黨毛主席的隊伍,是為窮人辦事的,打華山就是為了解放這裏的窮苦大眾。同時還在物質上給予王家以幫助,給他家送去了,豬肉,麵粉,粉條,並且讓他們和部隊一起吃飯。當時天降大雨,王家的棚子被風吹垮,戰士們冒著風雨連夜搶修。這些生動的事實感動了王母,她終於說出了她的心裏話。自從王銀生的父親摔死後,全家都依靠王銀生度日,她擔心萬一兒子再有什麽三長兩短,後果實在無法想象。王生榮告訴王母,請她兒子帶路,隻是上山偵察,不是讓他打仗。但王母還是不放心,最後,王生榮向她承諾,萬一有什麽意外的話,他把老人接出山,政府來給她養老,這樣老人才同意了總隊的請求。



總隊對上山偵察進行了一係列準備工作。根據上山的需要,購買了麻繩,竹杆,鐵鉤等物,並準備了3天的幹糧。王生容和劉吉堯研究挑選了7個人,組成了一支精幹的偵察小分隊。他們是劉吉堯,楊建東,路德才,楊黨成,崔乾山,孟俊甫,楊自發,這些人大部分是連排幹部,作戰機智勇猛,王銀生自己也有作戰經驗,他曾經被國民黨抓兵在中條山打過日本。小分隊由劉吉堯擔任隊長,他當時隻有27歲,有膽略,遇事沉穩老練。



當時,總隊交給小分隊的任務很明確,那就是找到上北峰的路,要求他們上山要小心隱蔽,團結互助,聽從指揮,遵守紀律,不許打槍,不許暴露目標,隻要踩出一條路,就算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後立即派人下山聯係,其餘人就地隱蔽,監視敵人。



同時,總隊派2營營長何信德帶領該營4連駐猩猩溝待命,隨時準備接應小分隊。



6月13日早晨8點鍾,小分隊從猩猩溝出發了。



走了約3華裏後,一麵20多丈高的絕壁攔住了去路,這是上北峰的第一道難關——天井。天井是光溜溜的陡壁,沒有一棵樹木,間或有一塊塊石尖凸出來。王銀生憑多年的登山經驗和技巧,背好大繩,用竹竿上的鐵鉤鉤住石頭,一點店向上爬,他爬上頂壁後,把大繩一頭栓牢,一頭甩下,隨後大家一個一個抓住繩爬了上去。



天井過後,小分隊步履艱難的向上攀爬,走了大約五六華裏後又來到第二個關口——獨木橋。這裏王銀生之父當年上山采藥的必經之路。當年那根木頭早已腐爛斷掉了。溝寬約3丈,深60丈,怎麽辦?王銀生仔細觀察,發現對麵的石縫中挺立著一棵小鬆樹,他和劉吉堯商量了一下,就脫掉鞋襪,上到和小鬆樹等高處,用竹竿挑著大繩,對準小鬆樹用力一套,繩子一下就套在了樹上。王銀生緊拽大繩,估計了一下小鬆樹的承受力,然後把繩子捆在自己的腰間,一下就悠了過去。他過去後,甩回大繩,大家也照他的樣子一個一個的悠了過去。當最後一個人過去時,小樹由於身小根淺,加之多次搖擺,終於自動脫落,幸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真是萬幸。但是小分隊返回的道路沒有了,這是他們後來決定突襲北峰的原因之一。



闖過了兩關,小分隊來到了第三關——吊石板。吊石板與天井相似,是一塊光滑的青石板,隻是稍微低一些,約5丈高,仍由王銀生赤腳先攀,固定好大繩後,大家再依此爬上來。從這裏再向前走約3裏便是青龍背,翻過後便是華山天險之最——老虎口。



老虎口是華山北峰山腰的一條橫槽,長三四丈,高不過三尺,猶如張開的虎嘴,下麵的的溝深六七百米。大家學著王銀生的樣子,麵向深溝,背靠著山,弓著腰,右手扶著虎口“上唇“,左手按著“下唇“,象螃蟹橫行一樣,小心翼翼地挪著腳步。



過了老虎口,便是二丈山,此山距北峰峰頂,直線距離隻有3華裏,此時大家才鬆了一口氣,為了防止發生意外,小分隊都隱蔽在樹叢中。下午5時左右,他們吃了些幹糧,稍事休息,準備夜間繼續前進。



路東總隊的首長在山下焦急地等待著小分隊的消息,可是第一天過去了,杳無音信,使人心急如焚。當時地方部隊沒有電台和報話機,隻能靠人通訊聯絡。況且,小分隊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到現在都沒人下山送信來,怎麽能不讓人著急呢?到了第二天淩晨,哨兵突然聽到山上傳來槍聲,王生榮等總隊首長都捏了一把汗,他們估計小分隊是被敵人發現了,因為小分隊的任務是隱蔽偵察,不準開槍,現在傳來槍聲勢必是暴露了,偵察任務恐怕要落空,更重要的是8位同誌生死未卜。王生榮他們非常著急,此時即使派部隊上山支援也來不及了,既找不到路,小分隊又下不來,他們都陷入了深深的躊躇之中。



6月14日黃昏,小分隊到達北峰腳下。此時大家的任務已經完成,擺在大家麵前有三個情況:一是道路已斷,返回報信已不可能;二是天亮後,小分隊可能回暴露,敵人居高臨下,甩下手榴彈,小分隊可能會被敵人消滅;三是已經過去兩天一夜,小分隊的幹糧已經所剩不多,很快就會出現斷糧的情況。劉吉堯認為,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襲擊北峰,北峰隻用一個排的敵人,有把握把它打掉,隻要占領北峰,小分隊就有了立足之地。大家都同意他的方案,開始認真地觀察北峰的地形。王銀生生長在北峰腳下,對地形十分熟悉,北峰廟、花兒嶺、上天峰、三元洞等地的地形他都一清二楚。他們對地形進行了分析後,大家又一起研究了作戰方案。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他們決定智取,8個人編為組徉稱4個排。兩人為一個排,一個人為一個班,以迷惑敵人。他們的分組順序是劉吉堯為1排1班,王銀生為1排2班,楊建東為2排3班,路德才為2排4班,楊黨成為3排5班,楊自發為3排6班,崔乾山為4排7班,孟俊甫為4排8班。大家把自己的排號,班號記牢,並規定每組第一人為排長。編組後小分隊向黨宣誓,決心完成奇襲任務。



夜幕降臨了,小分隊隱蔽前進。到達北峰廟附近時,遇到一個楞坎,上麵蓋著一層一米多厚的紅頭刺,並掛著5顆手榴彈。隊長劉吉堯不讓大家動,他一個人上前,小心地解開了手榴彈的拉火栓,排除了障礙。小分隊繼續前進,到達了北峰道觀附近,這裏對北峰的上,下山路口和道觀大門都看得清清楚楚。在此,小分隊進一步研究了作戰方案,並盡心了明確分工。由崔乾山封鎖上西峰的路,不讓西峰之敵下來;孟俊甫卡住老君犁溝,防止敵人沿路往下退;其餘六人全部攻進院裏。



這天晚上,敵人同往常一樣,雖是深更半夜了,仍然在抽煙、打牌、說笑、打鬧。他們的一言一語,小分隊都聽得清清楚楚。到了後半夜,敵人全部入睡,門口的哨兵也索性提著槍回到院內。就在著一刹那,小分隊乘虛而入,楊黨成、楊自發守住大門,劉吉堯、王銀生、楊建東、路德才衝進院內,分別隱蔽在東西兩邊的殿宇門口。原來站崗的敵兵進東殿後,點著燈,準備叫醒睡著的敵兵換崗。劉吉堯趁機用槍刺挑開門簾,敵哨兵看到門簾抖動,便問:“幹啥的?”



“繳槍不殺!解放軍到了!”劉吉堯厲聲喝道。



敵哨兵剛要抓槍,“砰砰”兩槍,敵哨兵被打倒在地,劉吉堯趁機高喊:“1排往上衝,4排打增援,2排打上殿,3排封鎖廟門!”



與此同時,西殿的楊建東、路德才也開了火。



一時間搞得敵人不知道來了多少人馬,嚇得亂叫:“八爺饒命,我們投降!”



劉吉堯命令敵人不準帶東西,拍著手出來,違者槍斃。敵人個個赤身裸體,有的拍著手,有的拍著屁股,到院子中間站隊。俘虜迅速交由,楊黨成,楊自發看押。



楊建東、路德才解決了西殿敵人後,又堵住上殿。劉吉堯、王銀生收拾了東廂的槍支,也到上殿去支援,上殿的敵人也全部做了俘虜。清點人數時,卻不見了敵人的營長和勤務兵。第二天下午,我軍全部占領北峰後,敵營長和勤務兵才出來投降。原來敵營長在聽到槍聲後,帶勤務兵從窗戶中跳了出去,逃到樹林中無路可走,再加上肚子也餓了,才不得不回來投降。



駐在西峰的韓子佩聽到槍聲,打電話給北峰詢問情況。劉吉堯拿起電話回答:“北峰被你八爺占了,快下來投降吧!”隨即扔下話筒,割斷電話線,拆開敵人的紅被麵,做了一麵紅旗,插上了峰頂。



天亮後,山上深受韓子佩軍隊之害的道人們紛紛跑來祝賀,他們把小分隊比作“天兵天將”“救命恩人”。有些年輕道人還主動提出要幫助小分隊看守俘虜。



奪取了北峰,取得了解放華山的主動權,但小分隊目前的形勢仍然很嚴峻。本來就隻有8個人,在戰鬥中楊黨成又受了重傷;兩天兩夜的艱苦攀登和緊張的戰鬥使他們都很疲倦;山上山下的敵人還未徹底消滅;還有俘虜要看管,怎麽辦?無法和山下取得聯係,西側雖然有下山的路,但卻被兩個連的敵人把守著。,看來隻有打開西側下山的正路,殲滅北峰下麵的敵人,才能和山下取得聯係。



時間不等人,小分隊當即研究決定,由楊建東和一個道士看管俘虜,崔乾山、孟俊甫阻擊蒼龍嶺以上的敵人,其他人向北峰下麵群仙觀約兩個排的敵人發起進攻。槍聲一響,群仙觀、千尺幢的敵人早已嚇破了膽,他們在連長耿耀民的帶領下,全部繳械投降。同誌們押著俘虜,經群仙觀、千尺幢到達百尺峽,旋即向青柯坪的敵人打了數槍,敵人倉皇從三皇後、毛女洞逃出。途中經過五裏關,被我一營發現,遭到我軍八二迫擊炮轟擊,除被殲者外其餘都在皇甫峪向我軍3連投降。



15日下午,總隊政委王生榮突然接到駐玉泉院一營送來的信,信上說北峰以下的敵人已經全部下山投降,北峰已被解放軍占領。這時候才知道剛才聽到的槍聲就是小分隊進攻北峰的槍聲。看過信後王生榮欣喜萬分,一麵命令部隊隊俘虜進行收容安置,一麵組織隊伍立刻上山接應小分隊。總隊從二營抽調出一個連,從一營抽調出兩個營,由總隊政治部主任鄧遠帶隊上山,增援北峰。



鄧遠帶領隊伍到達北峰後,首先代表總隊黨委向小分隊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親切的慰問。接著根據當時的情況,將部隊展開,把火力點布置在敵人麵前,使西峰置於我軍的火力控製之下。,同時,派人把總隊要求敵人投降的信送到韓子佩手中,要韓立刻答複。韓口頭同意投降,實際上卻在拖延,一天無任何實際行動。



第二天我軍派王銀生到西峰勸降。王到金鎖關時,敵人對他進行了全身搜查,才讓他上了西峰。一進西峰大院,隻見院中擺著一張方桌,韓子佩坐在一把太師椅上,身邊兩側分立著20餘名士兵。王銀生自稱是為解放軍挑麵來到北峰,被解放軍派來送信的。



韓子佩故作鎮靜地問王銀生,北峰有多少解放軍,華陰縣城有沒有,哪些地方解放了……王銀生將解放軍的實力告訴了他。其實韓子佩早就知道他除了投降沒有其它出路。韓問罷,寫了一封信,說第二天中午12點在五雲峰繳械投降。



王銀生回到北峰,匯報了勸降經過,並交上了韓的回信。鄧遠立即召開了排以上幹部會議,製定了第二天收槍的部署,每連抽調10名有戰鬥經驗的戰士,組成突擊隊,由劉吉堯帶領去收槍。同時,在三元洞架設機槍,在情況有變時,以火力進行支援。



韓子佩在繳槍地點上多次改口,先說在五雲峰,一會兒又說在金鎖關,最後又改在上元洞,第二天,小分隊和突擊隊到了上元洞。一名敵副官交出一張武器彈藥清單,總計有:步槍40餘支,機槍2挺,卡賓槍4支,盒子槍23把,八音、左輪手槍15把,各種子彈7000餘發,大刀13把,無線電台、收音機各一部,此外還有其它一些物資。隨後,韓子佩率部下百餘人到北峰投降。



智取華山是一曲軍民團結,共同戰鬥的凱歌。戰鬥結束後,西北軍區副司令員帶一個電影隊慰問部隊,並在華山拍攝了我軍(原部隊)消滅敵軍(原部隊)的實戰紀錄片。西北野戰軍前委授予小分隊8名同誌全軍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其中劉吉堯被授予特等戰鬥英雄的稱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