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中國有哪七類利益集團 2013-04-26

(2013-06-10 06:40:34) 下一個
鄧聿文







中國有哪七類利益集團
2013-04-26
  既得利益已成為中國深化改革的嚴重障礙,這已成為常識。但要打破利益集團對改革的阻礙,從目前來看,卻非常困難,連李克強總理都感歎“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這就需要我們對利益集團有一個客觀的分析和判斷。
  與西方的利益集團不同,中國的利益集團具有:(1)發展的不平衡性,(2)形態的模糊性和過渡性,(3)獲利的非正常性和行為的表麵合法性,(4)利益的排他性,(5)權力的至上性,及(6)缺乏法理的正當性等特點。我們可以簡單地把中國的利益集團界定為對公共權力和資源享有支配權的部分人或社會階層,為了維護自己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結成的利益共同體,或者利益聯盟。
  中國的七類利益集團
  奧爾森在《國家的興衰》一書中指出,任何一個國家,隻要有足夠長時間的政治穩定,就會出現特殊利益集團,而且,它們會變得越來越明白、成熟、有技巧。
  然後它們就會對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政治機器,尤其是行政和法律,會越來越知道該怎樣操縱,懂得在操縱時怎樣找到好的理由。
  由於他們的技巧越來越嫻熟,因而獲得的利益也就越來越持續、越多。最終慢慢導致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行政、法律等方麵的體製、政策、組織,變成最符合特殊利益集團的安排,使得該國發展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越來越被抑製,各個部門越來越僵化,最終,導致國家的衰落。
  從中國來看,利益集團自改革以來尤其是近十多年來一直在發展壯大,既得利益者的身影處處可見,可以隨便舉幾個例子。
  例如,水電係統,這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利益集團,它強大到了不僅把中國的大江大河,而且連中等的江河,都圈過去,建電站大壩,每個項目都有幾億、幾十億、幾百億元的資金。
  計生係統,這也是一個特殊利益集團。按照目前的人口發展規律,中國早就應該對實行了幾十年的計生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可計生政策就是廢除不了,原因不外乎在過去幾十年中,計生係統已經造成了一個特殊利益集團全國至少有幾十萬人員,靠著“計劃生育”當官、掌控錢權的。
  證券係統,也是一個既得利益深厚的集團。證監會的發審製度是三高(高發行價格、高市盈率和高超募額)、內幕交易等亂象的根源,但也就是改變不了,原因在於中國股市上有強大的利益集團,政府、交易所、監管機構、中介機構各方利益介入太深,涉及市場的方方麵麵。
  房地產係統,在房地產中,最大的利益集團是各級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通過高房價獲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GDP政績、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尋租腐敗機會。
  其次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房地產貸款等手段,從高房價中獲得了高額利潤。
  最後才是房地產開發商,它們通過與政府公權的結合,從高房價中獲得了超額利潤。
  從學理上看,在中國,劃分利益集團的標準至少應該涉及與權力的結合程度、占有資源的程度、代言人、規模與影響力、訴求及隔閡與差異等因素。因此,筆者提出判斷既得利益者的三個標準。
  一是他們攫取了來自改革開放的大部分收益,並且將繼續從改革開放中攫取更多收益;二是進一步的社會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會損害其利益,因而他們對限權的政治改革持消極態度;
  三是他們也有很大的能量阻擾改革的進行,或者將改革從有形化為無形,或者將改革帶來的危機和不利轉嫁出去。假如一個集團如果同時符合這三條標準,可以稱之既得利益者。
  以此衡量,大致可把中國的既得利益者劃分為七大類:
  第一類:強力政府部門及其官員;第二類:地方政府及其相關官員;第三類:國有壟斷企業特別是央企和地方重要國企及其高管;第四類:跨國資本及其國內代理人,即俗稱的“洋買辦”;第五類是房地產開發商;第六類:大的民營企業和民營資本,包括民營房產商、煤老板等實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第七類:依附於上述各類利益集團之上的部分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
  上述七類利益集團還可進一步把他們歸類,分為權貴資本利益集團,包括前述的一、二、三類,其組成人員是政府官員和國企高官。
  金融資本利益集團,包括前述的第四類和第六類一部分,其組成人員是“洋買辦”、民營金融資本家;實業資本利益集團,包括前述的第五類一部分和第六類一部分,其組成人員是從事實業的民營企業家;知識資本利益集團,包括前述的第七類,其組成人員是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他們基本囊括了中國的既得利益者,是中國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那麽,利益集團是如何形成的?正如一些學者所說,有些既得利益集團是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變種;有些新的既得利益集團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過渡體製中產生的;有些私人部門,包括部分外企,也是一種既得利益集團;有些投機主體則利用不健全的過渡體製形成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利益集團形成後,其最基本的維護利益的方式,是通過集體行動的力量,借助製度安排,來影響或左右政府決策,從而達到所追求的目標。但和一般的以權謀私不同,既得利益集團謀取利益和好處,雖然形式隱秘,卻是通過合法的途徑,其理由是上得了台麵的。
  因此,即使事後被察覺其意圖,然因是合法的製度安排,無論是具體製定政策的官員還是背後的主張者,都可以不承擔責任,沒有政治風險。這是既得利益集團同貪汙受賄的最大不同。
  以央企和地方政府為例,央企擁有的各方麵特權對民眾生產的經濟價值進行有利於自身的收入再分配,它是通過三種作用方式實現的:一是免費或低成本使用國有資源,如土地、礦產等;二是利用行政權力阻礙非國有經濟的競爭,形成事實的壟斷,製定壟斷產品價格,獲取壟斷租金;三是以行政權力保證低成本的融資,如國有銀行體製和對利率的管製保證央企能以低成本獲取銀行貸款,央企的資本市場特權能夠保證其低成本的直接融資能力。
  地方政府則以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為契機,利用其相當程度的地方經濟發展自主權和國有土地製度,通過土地財政模式獲取收益。
  它的具體作用方式又有兩種:一是掌控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供應,收取高額土地出讓金和各類型房地產開發稅收,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刺激地方經濟發展,獲得政治升遷,獲取政治收益;二是在政府掌控的房地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中,通過合法或者非法的方式獲取經濟利益,從而實現有利於其自身的收入再分配活動。這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作用機理。
  分利聯盟
  從利益集團的本質看,奧爾森認為,各種社會組織采取集體行動的目標機會,無例外地都是爭取重新分配財富,而不是為了增加總的產出,因此,利益集體的分利活動不但降低了社會的經濟效率和人均收入,而且降低了經濟增長率,還給社會帶來許多負麵影響。
  正鑒於此,奧爾森在闡述“分利聯盟”的影響時,指出其危害有三:一是降低社會效率和總收入;二是加劇政治分歧;三是造成“製度僵化”。具體到中國,既得利益集團對中國社會和改革造成的危害如下:
  一是既得利益者使有利於社會整體和長遠利益的改革舉措出不了台或延宕出台,或者使已經實施的改革措施發生變異,成為維護其既得利益的工具。無論哪種情況,結果都會導致嚴重社會不公。這在收入分配改革、公車改革、高速公路的收費改革等方麵,表露無遺。
  二是既得利益者侵蝕公共權力,阻斷國家與人民的聯係,嚴重侵蝕執政黨的執政基礎。伴隨國家形式出現的公權力,本是維護社會公平及社會和諧有效運轉的保證。
  但現在既得利益集團以特殊的權力身份,合法的政治決策參與,以巨大的政策影響力來達到和實現將公權力私有化之目的,侵蝕了每一個公民的權益。
  既得利益者還滲透執政黨內,借助執政黨的執政權威,將黨從全民利益出發製定的改革發展決策實際導向有利於其自身,使民眾享受不到改革和發展的收益,黨實際隻代表某個或某幾個階層的利益,從而孤立黨、政府和民眾之間的聯係,造成民眾與國家政權處於對立狀態,從根本上有損執政的合法性基礎。
  三是既得利益者還損害經濟體製的整體有效性,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既得利益集團在經濟發展、經濟改革及經濟治理方麵,也損害了經濟體製的效率。比如,既得利益集團在機構改革、國企改革、壟斷行業改革、價格改革、金融體製改革、要素改革、教育改革、住房分配製度改革等一係列改革上對改革措施的扭曲,影響了資源配置的效率,使得中國目前的發展隻靠透支未來、透支資源、透支人口紅利來維持增長,嚴重陷入依賴投資與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從而變得不可持續。
  四是既得利益者把持公共政策的製定和執行過程,將弱勢群體排斥在國家的政策和公共參與之外,使得人數龐大的後者隻能被動接受加之於自身的不利影響,日益對既得利益集團形成一種依附型關係,這種依附關係實際是封建社會人身依附關係的回歸,有違曆史的進步。
  如何治理
  既如此,對既得利益集團的治理,成為中國當前改革和發展最重要的政治議題之一。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治理不等於消除,要想完全消除利益集團對政策、立法及政治過程的影響乃至利益集體本身,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控製。
  控製的方法就是美國政治學家麥迪遜所說的“遏製與平衡”,即一靠政府的遏製,二靠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平衡。法國啟蒙學者盧梭也曾指出,控製利益集團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通過增加利益集團的數量來控製利益集團的野心。
  然而,要靠政府力量和增加利益集團的數量來遏製和平衡既得利益集團的膨脹,就必須要求政府的決策、立法和施政過程公開和透明,發育和壯大不同的社會群體及其力量,這就要解除對社會組織一些不必要的管製,放鬆對社會的控製,允許獨立工會、農會和其他社會組織的發展,或者將現有的政府色彩濃厚的利益集團社會化,成為它所聯係和反映的行業和部門群體的組織。
  政府並且還要出台一套法律和製度來規製利益集團的發展,使他們競爭利益的行為公開和合法化。做到這一點,社會就必須民主化。
  因為民主的本質是競爭、開放和透明。民主的社會對公民沒有秘密(這裏的秘密不是指外交意義上的秘密),政府乃至一切公共權力的運作是透明的,其規則是明確的,政府權力向每個公民開放,也即每個公民都有進入權力體係裏的機會,而且這種概率是非常大的。
  在一係列規則的製約和社會監督下,雖然不能保證每個利益集團的力量一樣大,獲取的利益一樣多因為總有些利益集團基於行業特點或某種因素在某個行業或領域要比其他利益集團的力量大。
  但某個利益集團要想取得超出其他集團更大的利益,尤其是不當利益,很困難,即使一時通過某種手段可以取得,也不至於走得太遠,造成利益的偏差或失衡因為在民主國家,製度本身有一種自我糾偏的力量。
  所以,民主體製會帶來不同利益的競爭,而競爭的結果是社會不同利益的大體均衡,利益集團大致發育正常。
  因此,要有效遏製既得利益的泛濫,迫使既得利益者站在社會的整體和長遠角度考慮自身利益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進行政治體製改革,建立民主政治,向社會開放權力,使執政黨和政府的決策和運作公開和透明化,將權力置於廣大民眾的監督之下。當前而言,則應該做好以下幾項改革:
  一是從製度上切斷政府官員和商業活動的聯係。為此,要界定好政府與企業的邊界,哪些是企業的權利,哪些是政府可以幹預或調節的,以減少政府對市場對社會不必要的幹預;加快行政審批體製改革,弱化政府對投資的主導和配置資源的權力;明確規定政府官員不得參與任何商業活動,任職期間不能獲取額外的經濟利益,並嚴格限製官員子女配偶從事商業活動。
  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破除國企壟斷。現在國企已經演變成為國家代理人的企業,和社會、公眾無關。國企內部變相私有化已非常嚴重,隱性福利大大超越所有其他企業,而其壟斷地位又意味著可以免於許多市場風險。即便國企發生虧損,最後政府還會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救濟。
  所以,政府必須建立各種製度機製,讓社會監督國企,包括為國企劃定市場邊界,不能進入非壟斷領域;改革國企的治理結構,國企高管可以獲得高薪,但必須實行市場化招聘,且永遠不能回去擔任政府官員;改造目前的國資委,強化對國企的監管。
  三是建立公眾參與的決策機製。政府的運作過程必須公開化和透明化,在政策法規、工作製度、監管工作、人事管理、財務開支、決策信息方麵要做到公開透明,給民眾更多的知情權。同時,允許公民及其他社會團體參與政府決策過程;拓寬政務信息公開渠道,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實現政府公開化辦公;建立民眾對政府工作的評議機製。
  四是加強法治建設。上述製度建設,都必須從法律上規定下來,任何個人、企業和政府都必須受法治的規製,法治建設還包括實行嚴格的官員財產申報製度。
  具體策略
  除此外,針對利益集團本身,還可實行如下一些策略:
  策略之一,是對社會的公共利益、公共決策包括改革措施的出台進行公開辯論,在辯論中明辨是非,以此遏製目前少數人參與決策、主張權力和利益的事情。
  過去的改革不主張爭論,現在應該變過來,這是因為,人們的權益意識已經大大提高,而且也學會了在爭論中維護自己的利益。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微博、論壇等新媒體的出現,為人們的辯論和主張權利以及對公共事務和公共政策製定的參與提供了極大的技術支持和便利。
  公共利益隻有在辯論中才能達成最大共識,從而使過去謀於密室,少數人決策的公共政策很難出台,既得利益者也難從中謀利,因為它想得到更大利益,就必須在辯論中說服其他利益集團和廣大人民,隻有它獲得的利益更多,社會才能進步,其他群體才能得利,顯然,這是很難辦到的。
  另一方麵,在公開辯論中也易形成明確的規則和規則意識。如果有了規則,各利益集團都按規則來博弈,事情就變得相對簡單。這其實是利益表達、博弈、調控的製度化、程序化。
  當前,我們在這方麵有所進步,各種聽證會和意見征集等開始運用於公共決策中,缺陷是還不普及,聽證或或意見征集的結果還不能完全反映民意,議題本身還掌握在政府和相關機構手中。這都是今後要加以改進的。
  策略之二,是對某些影響較大的利益集團的行為進行規範,重建商業遊戲規則,迫使其從經濟尋租、政治尋租,轉變為依靠技術創新、高質量服務、良好信譽等,謀求利潤最大化。
  目前一些影響較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主要是以地區、部門為依托,以行業利益為紐帶,借助公權力、行政性壟斷手段等,來獲取特殊的經濟性利益。
  對於這些已經形成的、客觀存在的既得利益集團,在承認其曆史形成的既得利益的同時,必須限製其特權,將其由“貴族”降為“平民”,從“經濟人”與“政治人”的雙重身份,變為純粹的“經濟人”,並規範其壟斷行為,重新建立商業遊戲規則,同時把市場準入政策和產業組織政策,麵向所有經濟主體開放,盡可能引入有效的競爭機製,打破既得利益集團的壟斷地位。
  策略之三,是對各既得利益集團分而治之。既得利益也並非鐵板一塊,它們之間也存在競爭和衝突,甚至比既得利益與普通公眾的衝突更嚴重,因此,在治理既得利益的過程中,應善於利用它們的矛盾和衝突,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最不好的辦法就是使它們感覺到“危險”從而串謀在一起。
  當前要有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先將那些民憤大而缺乏民意“正當性”的既得利益邊緣化,這樣,打破利益集團對改革的阻撓就相對容易。
  策略之四,是要在現行的既得利益之外,培養出新的利益來,同時對既得利益者逐步改革,改變他們追逐利益的方式。等到新的利益培養出來之後,再動既得利益,效果就好很多。新利益一方麵對既得利益構成了壓力,另一方麵也能消化改革既得利益所產生的成本。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對既得利益的治理涉及改革的總體規劃,所以,要重視對改革的整體設計,製定全方位改革的具體規劃。
  就像製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一樣,製定各個層次的改革規劃,通過規劃明確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路徑、具體措施和行動步驟,並將這些規劃落到實處。
所有文章隻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QQ空間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4
上一篇 中國須重估和轉向以突破外交困境下一篇 如何看待北京宣示的和平發展道路
文章評論
首頁上一頁1下一頁尾頁 轉到頁
[8樓] 評論人: 秦碣 查看評論專輯
既得利益者和草民是對立的!
2013/4/28 11:25:16
[7樓] 評論人: a581206b 查看評論專輯
沒有壯士斷腕衝出關係網的決心,和揮淚斬馬謖的狠心,怎麽能動了他們!
2013/4/26 20:20:40
[6樓] 評論人: 江淮迷岸草 查看評論專輯
是鏟除而不是遏製!要想鏟除中國的利益集團,必須徹底廢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2013/4/26 17:21:02
[5樓] 評論人: gz3hua 查看評論專輯
大致讚同
2013/4/26 17:09:11
[4樓] 評論人: 三清道人 查看評論專輯
私的經濟基礎存在,必然出現和產生利益集團。改革開放前以階級鬥爭為綱和公有製經濟基礎的存在,從根本上消滅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特殊利益集團。利益集團成員具有基本一致的利益和目的,在維護和擴大自己利益過程中,往往具有統一意誌,並能夠采取統一行動。構成上看,各利益集團成員往往具有異質性。在利益表達上,既有個體行動,也有集體行動。各大利益集團不同程度的吸收知識精英,包括學者、傳媒人士,作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放棄社會主義公有製,利益集團隻能是在資本主義框架利益群體的排列組合。利益集團根據不同分析需要組合也不同,但特點都是強勢群體。相對穩定的是:權利利益集團、金融資本利益集團、產業資本利益集團、國際資本利益集團。利益是變化的,組合也是變化的,但都是反人民的,不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都是人民鬥爭的對象。
2013/4/26 12:46:46
[3樓] 評論人: wangxiaonan 查看評論專輯
電力交通能源等係統的大型國企是我國工業的脊梁.沒有這些企業的支撐.改革開放不會發展這樣快.中國經濟也就是印度菲律賓那種水平.房地產業異軍突起.正在於他滿足了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時也帶動數十個行業的生產銷售.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他確實是國家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僅稅收一項就超過其他行業獨占鼇頭.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敵人抹黑的我們就要支持.再抹黑十年八年.中國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誰還記得那些曾經抹黑的專家?
2013/4/26 9:47:57
[2樓] 評論人: sqllfw 查看評論專輯
黑心官僚,非法致富者和無良文化漢奸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三大禍害。這三大禍害盤根錯節,能量巨大,根本沒辦法鏟除,眼睜睜就看著國家一步步亂下去爛下去。。。中國搞不好了。
2013/4/26 9:14:34
首頁上一頁1下一頁尾頁 轉到頁
評分與評論 真差 一般 值得一看 不錯 太棒了

評論員用戶名 密碼 注冊為評論員
最新通過審核的評論員: 陽春飄絮 紅燭K線 六毫克 真實的謊言 遙遠的天熊山 lianruilin liaofan128 limingze hbrzjl 綻放
發貼後,本網站會記錄您的IP地址。請注意,根據我國法律,網站會將有關您的發帖內容、發帖時間以及您發帖時的IP地址的記錄保留至少60天,並且隻要接到合法請求,即會將這類信息提供給有
關機構。詳細使用條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