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對鄧時代經濟軍事政策偏差的一個看法..).zt來自:

(2012-12-07 01:04:33) 下一個
環球網博客
重裝大兵

2012-12-04
  假如鄧小平活到今天,他一定會為中國輝煌的經濟成就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同時他也一定會為中國嚴峻的外部環境感到不安與自責。因為中國現在嚴峻的外部環境,其根源來自他的“軍隊要忍耐”方針。

  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四化總得有先有後,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隻有國家在經濟上建立了好的基礎才有可能,所以我們要忍耐幾年。”此後鄧小平這個觀點,就正式成為軍隊要服從與服務於國家現代化或經濟建設大局的理論依據。其實早在1980年10月15日的一次防衛會議上,鄧小平就明確指出:“在國家建設的新的時期,軍隊要考慮的不是增加軍費,增加財政比重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已定的比例範圍內怎樣用好這個錢,用的更好,用的更合理,真正用在加強戰鬥力上。”

 軍隊要忍耐的主要表現之一是要軍工大下馬。軍工下馬的項目不勝枚舉,大約有幾十項之多,而對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影響的當屬下馬大飛機和擱置航母發展計劃。“運十”大飛機是在試飛成功後下馬的,非常可惜,“運十”的下馬讓我國至今沒有大飛機,沒有大飛機就意味著沒有遠程投送能力,平時不能利用它對國內搶險救災運送物資,戰時不能利用它向邊疆及境外投送兵力。

 軍隊要忍耐的主要表現之二是大幅削減軍費。1979年,中國的gdp總量不過4030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為2500億),軍費開支達220億元,加上科研費、民防費,實際上國防投入占國民經濟總量的7%,占政府財政開支的四分之一,在世界各大國中這一比例僅次於蘇聯,位居第二,這是在臨戰狀態下的軍費。在和平時期比例應該有所降低,但,軍隊要忍耐的八、九十年代,軍費在每年百分之十幾的通脹情況下,均限製在200億元左右。

2011年5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在美國國防大學、國防部與聽眾及記者互動時說:“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主要用於提高人民生活,而非購置武器,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曾要求中國軍隊要忍耐,因此在長達20年裏,中國軍隊的投入非常小,現在完全是補償式發展。”這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實情。

  軍隊要忍耐,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20年中國軍隊的發展原地踏步,中國的國防能力被大大削弱,於是便發生了南沙被周邊小國瓜分,釣魚島被日本控製,藏南被印度侵吞的局麵。更危險的是,這種局麵又被心懷叵測的美國所利用,成為美國重返亞太的支點,並利用這個支點作為杠杆妄圖撬動中國安全的基石,進而顛覆政權,肢解中國。

  所幸的是,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突出了“科學發展觀”,其中又專門在第九章說明國防建設問題,他提出了“富國強兵”的口號。科學發展觀,其實就是對鄧小平實用主義理論所產生的一係列問題進行的糾偏工程。鄧小平理論的偏差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即:“經濟為綱,其餘拋荒”。在國防建設上就是軍隊要忍耐,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結束要軍隊忍耐的錯誤做法。

十七大之後,我們欣喜地看到了變化,國防軍費在增加,武器裝備在更新,先進武器研發在加快,官兵素質在提高,作戰訓練特別是遠洋作戰訓練在加強。

黃岩島和釣魚島事件激怒了中國人民,也驚醒了中共高層,於是“韜光養晦”不提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不講了,“中國威脅論”不管了,中國軍隊也不再忍耐了。陸海空針對性的軍事演習,再也不必藏藏掖掖,珠海航展將家底一一亮相,唯恐外人不知,航母艦載機起降成功,大爆特爆鏡頭,解放軍頻頻亮肌肉,既鼓舞了人民又震懾了敵手。曆史已經證明,現實再次證明,“沒有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軍隊不再忍耐,敢於亮劍,國家才有尊嚴,人民才能揚眉吐氣,。

分享到: 0
«上一篇:

http://blog.huanqiu.com/355231/2012-12-04/2650351/#comment-30679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yipode 回複 悄悄話 世界是《打》出來的,沒人會讓給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