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經濟的近憂與遠慮 Zt

(2012-12-20 21:45:36) 下一個


台灣經濟的近憂與遠慮


王敏  



年內麵臨“保1”艱巨戰

自去年以來,全球經濟形勢日趨複雜多變,對外向性極強的台灣經濟產生嚴重衝擊。台灣對外出口首當其衝,連續6個月出現衰退,1至8月份台灣出口額為1936.4億美元,同比減少5.6%,其中對美國、歐盟、大陸(含香港)的出口衰退幅度分別高達11.9%、9.3%及8.7%。盡管9月份台灣出口大幅反彈10.4%,但這是去年基期較低等因素的結果,很難持續,台灣官方預計全年出口將出現1.72%的負增長。
島內民間投資受外部訂單持續下滑的影響,今年第1、2季度分別衰退9.03%及2.21%,上半年衰退約5.66%,預計下半年將實質增長3.99%,但全年仍將出現1.03%的衰退。
島內工業生產也出現衰退,第2季度製造業實質負增長0.2%,其中上半年台灣科學園區營業額9088.19億元新台幣,同比下滑5.07%。第1季度島內經濟增長率約為0.4%,但第2季度卻出現0.18%的衰退,在“亞洲四小龍”中表現最差。台灣“經建會”經濟景氣信號燈已經連續亮出9個藍燈,為史上第2長。盡管自第3季度後台灣經濟逐漸企穩,但可預計的是島內全年經濟增長不容樂觀,且很難再出現2010年那樣的“V型”高速反彈。
對於島內全年經濟增長率預估值,台灣“主計處”先後9次下調,由最初的4%以上降至1.05%。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島內諸多攸關民生的經濟指標也開始出現惡化跡象。失業方麵,7月島內失業率上升至4.31%,在“亞洲四小龍”中最高。島內物價水平8月份在“油電雙漲”及台風等影響下增長3.42%,創近4年來的新高,對民眾生活產生較大影響。
今年以來台灣股市在歐債危機及開征證所稅議題等內外夾擊下持續低迷,8月後隨著證所稅的塵埃落定及兩岸經濟合作利好的不斷釋出,台股開始企穩回升,但總體而言仍處於弱勢盤整的局麵。對此,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公開表示當前台灣經濟形勢“比國際金融危機時期還要慘”,島內經濟下行壓力可見一斑。

“遠慮”更需要高度關注

近期台灣經濟低迷雖是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影響的現象,但根本上則是島內經濟結構失衡及轉型艱困的必然結果。未來全球需求與產業結構將進入新一輪調整期,將使台灣經濟長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暴露無遺。
首先,世界需求結構的變化對台灣出口將形成嚴峻挑戰。台灣屬於典型海島型經濟體,出口占台灣GDP的近70%,使台灣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出口。在台灣出口結構中,盡管大陸、東盟等占台灣對外出口比重高達6成,但事實上台灣對這些亞洲新興經濟體貿易大多屬於加工貿易,歐美仍是台灣主要的最終出口市場。當前,全球已經步入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需求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歐美需求持續疲軟,大陸等亞洲新興經濟體日益成為全球需求的重要力量,但短期內也很難支撐全球需求的恢複發展。從目前形勢看,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動蕩不安,未來短期內仍不容樂觀。世界銀行2012年6月就發布報告稱,全球經濟很可能將進入長期震蕩期。在此背景下,台灣未來出口拓展空間有限,島內經濟發展將麵臨更多挑戰。
其次,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將對台灣產業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當前,全球產業結構加快調整,一方麵歐美發達國家紛紛啟動“再工業化”,推動製造業回流,並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推動出口;另一方麵以大陸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也積極拓展內需市場,扭轉出口過度依賴歐美的局麵,同時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力圖搶占全球新興產業發展的製高點。總體看,國際金融危機前“美國搞金融、中國搞製造”的產業分工格局將逐步調整,世界產業結構將步入新一輪深度調整期。在此背景下,島內產業將麵對歐美及大陸等更多的競爭,一些原有的優勢產業如麵板、半導體等都不同程度地麵臨著新的發展困境。
再次,島內企業經營形態也愈發難以適應未來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台灣企業主要從事OEM與ODM,為歐美大廠代工,缺乏自有品牌。這種以代工為主的企業經營模式雖曾對島內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這種淺根基的經營模式極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期間島內企業的舉步維艱就已使這種弊端暴露無遺。與台灣企業經營模式所不同的是,韓國企業近些年來通過垂直整合,積極發展品牌,有效抵禦了外部經濟環境的衝擊,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台灣企業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由於短期內全球經濟形勢難以改善,島內企業發展也將麵臨更大的困境。
最後,台灣企業發展模式對島內就業、薪資等庶民經濟指標帶動效果並不明顯。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島內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台灣企業基於尋求更低成本的考慮開始加大海外投資,特別是90年代後對大陸投資迅速增長,使得過去形成的“日本進口—台灣生產—出口歐美”的三角貿易分工關係逐漸演化為“日本進口—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四角貿易分工網絡。這導致台灣企業海外生產比重直線升高,據台灣經濟部門統計,島內海外生產比重已超過50%,其中通訊產品的海外生產比重超過8成。這種以海外生產為主的企業運營模式雖有利於企業的發展,但島內企業訂單增多並未同步惠及島內民眾的就業及薪資,因而也難以適應全球及島內公平正義聲浪日益高漲的社會發展形勢。
此外,島內政治鬥爭對台灣經濟長遠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負麵衝擊。上世紀60年代後,台灣很快從落後地區躍升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其中島內穩定的政局及技術官僚占主導的“內閣”功不可沒。然而,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島內政治多元化的發展,特別是“台獨”勢力的興起,使台灣經濟受到越來越多的非經濟因素的幹擾。近期,民進黨為謀求自身政治利益,不僅未扮演在野黨應有的提供經濟施政建議的角色,反而借機發起所謂“倒閣”提案,給馬當局經濟施政帶來很大的困擾。在藍綠二元對立的體製下,若未來島內政治鬥爭很難停息,台灣經濟恐將遭受更大的傷害。
為應對島內經濟的近憂與遠慮,台灣唯有積極麵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全球需求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勢,善用ECFA這一寶貴資產,加快自身產業轉型升級,並積極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才能為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514期,摘自2012年12月4日《法製日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