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2014 (2)
2015 (121)
在網上查,看到您12015年寫的此文,十年前,很受益,認...
看不見傳圖。
喜歡宋徽宗的字!
最狂的書法在大陸,不談毛澤東人但他的真跡100年後肯定...
台北故宮那卷懷素"自敍帖"並不是原作真跡,而是後代...
樓下說得在理。光看題目,我還以為台灣橫空出世了一位...
標題應改為最強書法在台灣故宮博物館。
沒關係, 慢慢來, 等忙完生計再寫也不遲. 讀帖也是一個...
收藏了,好貼。想學寫字這麽多年都沒開始,可能還要等...
對於很多書法愛好者來說,他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不相信?往下看,欣賞完後麵的作品你會服氣!
得益於趙室宗族子弟藝術方麵係統、全麵的訓練,趙孟頫的眼界、學識與藝術功底都堪稱一流。才高如斯,他一定有著很高的抱負。然而,自仕元以來,族人絕交、親友反目、士林不齒,曆經種種屈辱之後,他還能以挺拔的身姿在理想的道路上策馬揚鞭嗎?恐怕不能。縱使後來官居高位(死後得封魏國公),書畫冠絕當代,每天早晨醒來之時,恐怕他都會提醒自己一件事:身在元人屋簷下。趙孟頫必須放下皇胄帝裔的尊嚴與士林文人的清高,以溫潤平和的心態,來麵對堅硬嚴酷的現實,回應尷尬難堪的屈辱。他將所有的才華都傾注在書畫裏,他將性格中的溫潤平和融進作品中,形成了他獨有的氣質與風格。
我一直認為,學趙孟頫行書必須臨其書劄,方能上探幽微、窺得堂奧。據說趙氏日書萬言,即使行書也是規規矩矩,絲毫不亂。這也許在技法上無可挑剔,然而規行矩步,終是缺少一些變化意趣。隻有在與親友之間互通書劄絮話瑣事時,他的筆下才能得到自由,時有神來之筆。
趙孟頫《行書十劄》,信手寫來隨意自然,流露出作者真實的性情意趣和深厚的藝術修養。書中真草間行,運筆婉轉停勻,字形遒麗妍潤,取勢正中寓變,既見圓融如意的成熟技法,又具美妙多姿的書卷意趣,富有溫雅清朗的審美意蘊。
趙孟頫《行書十劄卷》▼
趙孟頫的《行書十劄卷》十通尺牘合裝卷,為趙孟頫致好友石民瞻書信九劄,致高仁卿一劄。石民瞻號汾亭,江蘇人,好書畫,曾為官九 江等地。早年便與趙孟頫為友,後成親家。仁卿即高復禮,河南人,官兵部侍郎,是石民瞻親戚。所以趙孟 頫、石民瞻、高復禮三人即具友情,亦有親情,關係甚為密切。十件書劄原為石民瞻珍藏,其臨歿時贈給友 人戴氏;明代,張黼從戴家購得,後張家一直傳遞五代;入清後,是卷為王鴻緒所得,王鴻緒的兒子又將其 獻給乾隆帝,因內府貯趙跡甚多,乾隆十六年,本卷又還給王家。後又經潘延齡、羅天池、裴景福、伍元惠等 人收藏。全卷橫為五千三百一十五毫米,卷末後人題跋甚多,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關於十劄書信書寫的時 間,有的專家認為是趙氏四十六歲至五十六歲時書寫,亦有的專家以為是四十二歲至四十六歲時書寫。盡 管這些專家意見不一,但都認為,十劄書信係趙氏盛年所書。